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平定了南人的叛乱。诸葛亮这次南征,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在对少数民族人民的战争中杀戮最少的一次。
在南征中,他坚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原则,对少数民族进行心理征服,使得少数民族人民大为感动。在诸葛亮的心战与兵战攻势下,孟获最终投降,并表示“南人不再造反”。南人之所以保证“不再造反”,并对诸葛亮心服口服以至世代怀念,是诸葛亮实施仁政的缘故。
后来,诸葛亮率10万大军挺进魏境,与司马懿统领的20万大军进行对抗。在对抗中,蜀汉大军一直处于主动进攻地位,魏军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在两军长期对抗中,蜀汉大军一直占据优势,致使魏军统帅“畏蜀如虎”。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依然保持着清醒与冷静的头脑,对那些向他表示祝贺的人说:“天下人都是汉朝的子民,由于国家的威力尚未发挥出来,子民们暂时困于豺狼之口。但是,只要有一人伤亡,都是我诸葛亮的罪过。大家现在这样向我表示祝贺,我深感惭愧啊!”在诸葛亮看来,用兵的目的是使国家统一,天下安定,让百姓脱离豺狼之口,不再使人死于战乱。这正体现了诸葛亮的仁爱之心。
在北伐曹魏的战争中,诸葛亮十分谨慎,没有把握的计划绝不实行,绝不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也不以蜀汉的军事力量作赌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安排了周密的撤军行动,保存了国家的有生力量。
诸葛亮治理蜀汉,主张较少地征收人民的赋税,以使人民尽量保留财产。这使得田地被开辟,仓子里堆满了粮食,兵器十分锋利。这些都体现了诸葛亮对百姓的仁爱。此外,他还对被迫投降曹魏的将领黄权的家属实行保护政策,不实行株连灭门,体现了他怜爱无辜的思想;他对魏延、杨仪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废,体现了对人才的呵护之爱;他对因犯错误被罢官流放的李严的儿子不歧视,依然任用,并勉励他为国立功尽力,体现了他对晚辈的仁爱;他对张裔与杨洪闹个人意见严加批评,又加以训导,同样体现了对下属的仁爱之心。
诸葛亮认为,统治者只有实施仁政,臣民才能很好地服从领导,将士才能服从命令,进而才能实现兴国安邦的大业。
诸葛亮重德,在他的言论中,有许多关于德的论述。他在总结历史时说,周武王因修德而称王,夏桀与商纣王因实施暴政而使国家灭亡;他称赞刘备时说,刘公是贤德之人,许多天下人之所以要追随他,就是因为他对下属非常仁慈;此外,又称赞刘禅礼贤下士;他还曾劝告杜微,辅佐蜀汉一定要讲德。
诸葛亮自己也非常注重品德修养,对于《礼记·大学》中那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他奉为人生座右铭,时刻追求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富润屋,德润身。”这句话也出自《礼记·大学》,说明了良好品德对修身的重要性。对于这句至理名言,诸葛亮极力推崇。
诸葛亮发自内心地把臣民当作孩子去爱,他的品德征服了蜀国的群臣百姓,也征服了敌国的上上下下。直至今日,他的崇高品质仍为万人所敬仰,其品德中所蕴含的智慧及其发挥的积极作用,值得当代各机关部门,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积极学习与效仿。
职场生存经
作为领导者,如果把员工当成了自己的奴隶或工具,那就大错而特错了。随着人本思想地位的提高,如今......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