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和Linda是办公室的同事,两人常自嘲是“办公室双胞胎”,因为她俩工作状态有许多相似之处:有同一老板,在同一职位,做一样的工作,并有一样的指标,然而两人的工作心情却大有不同。Lisa在办公室里永远行色匆匆、焦头烂额,时不时还冒出惨叫,直嚷嚷着“SOS,快救救我啊!……”而Linda却总是气定神闲,做起事来井然有序,不但经常提早达成销售指标,下了班还有时间跳拉丁、看话剧。
一个人疲于奔命却不见效率,另一位则是游刃有余而轻松来去,若要和你自己相比,哪一个更像你的身影?
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你是work hard(拼命地做),还是work smart(聪明地做)?
这年头在职场中,“拼命三郎”早已out了,因为不聪明地拼命做,造成的破坏反而比建设更大。在企业界培训多年,我见过不少拼命三郎的憔悴身影,疲惫不堪,也惶惶不安,不少人还出现工作耗竭(job burnout),甚至赔上身心健康。一位33岁习惯拼命的外商高管,在办公室心脏病发,险些撒手人寰,吓坏了自己,也让老板惊醒,因而葬送自己的未来发展。
所以职场高手的最新黄金准则是:做多不如做对!相信你早已听过20/80原则: 20%的工作时间,创造出80%的工作效益。也就是说,你我另外80%的时间,往往浪费在不该忙活的事情上头。所以聪明的职场高手要修炼的重要功力,就是如何培养出“对”的眼光,做出“对”的选择,以集中精力来从事“对”的工作。
至于什么是“对”的事情?简单地来说,就是(1)自己擅长而无法让他人替代的事;(2)有助高效达成目标的事。
按这个原则,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没在“对”的路径上前进。为什么你我心知肚明,该做对的事,但却总在不知不觉中,做着不对的事?这其中有一些心理原因在暗中作祟:
一、完美主义倾向:
明知道写企划案不是自己的强项,却总是痛苦不已地与它纠缠?这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总被要求要做个样样皆优秀的“全才”,因而无法接受自己其实不够能干,再加上常听到一些神奇励志故事,某人如何卧薪尝胆,终将自己某方面的庸才变天才……因此宁可咬紧牙关,也要找出自己心中的全才。
二、逃避压力:
原本是上网去查有用信息,一开机,看到大明星离婚的消息,你忍不住点击,网游一圈,数十分钟过去,这下你清楚明星离婚的所有底细,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重要信息……追究原因,是因为心中对于工作压力想要逃避,所以只要周遭发生新的刺激,你我就很容易放下工作而分神分心。
三、渴望被立即认同:
同事过来和你诉苦,你立即不顾手边的事,开始做他心灵导师;有人在聊办公室最新八卦,你马上参与,积极发话。这是因为心中渴望被他人接纳及认同,因而会因“从众”,而牺牲手上该做的对事(真是独错错,不如众错错,呵呵!)
此外,无法开口拒绝上司及同事不合理的要求,也是缘于想被接纳的心理需求。
四、害怕成功:
我认识一位在金融界工作的女性主管,原先一帆风顺,近一两年来却在工作上章法大乱,按照她的说法:“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后来和她深聊,才发现另有隐情。由于她之前工作表现出色,升迁速度快过在同一公司工作的老公,为了不让老公心里难受,她下意识地变成终日忙碌却成果寥寥的拼命一族。因此,害怕成功的心魔,也很可能让人弃对投错,是你我高工作效率的绊脚石。
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坚持做对的事?
一、做块状的时间规划:请在桌上将一天的时间用块状来做功能区分,例如十点到十二点写企划案,下午三点到五点回短信及电话等。当自己忍不住想做“错”事时,请提醒自己,将事项归入块状计划中,以便待会儿研究是否真得自己做,还是可以请人代劳。
二、学会对自己和他人说“不”:给自己五分钟的喘息时间,任何让你分心的事(例如网游、闲聊等),在五分钟内完成就是放松,否则就该适度地说“不”。
学会了自我管理,你就能跻身“聪明少做族”的行列,同时收获亮眼绩效及身心健康。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