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的一天,萧山乡镇企业家鲁冠球接到中汽进出口公司打来的长途电话,不禁喜忧参半。电话里说,美国舍勒公司一位叫多伊尔的客商要到万向节厂(万向集团前身)来考察。这是好事,鲁冠球为什么发愁呢?原来,那时的萧山还是一个未对外开放的地区,外国人过不来。
无巧不成书。那一天,时任杭州市委书记厉德馨正好在万向节厂考察。“乡镇企业没有国家计划能发展到今天不容易。鲁冠球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不能让这一机会失去!”厉德馨当即拍板“特事特办”。
之后,西装革履的多伊尔跨过了钱塘江,到万向节厂车间用自带的仪器认真检测万向节。离开的时候,他竖起了大拇指。同年8月,万向节厂的第一批3万套万向节风风光光地发往大洋彼岸。美联社敏锐地发出电讯:“一家农民办的工厂,成了中国第一家在美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中获得成功的企业。”
“最初,走出国门只是鲁主席作为企业家很朴素的想法。”
万向集团资深执行副总裁管大源回忆起改革开放之初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舍勒公司250名员工年产400万套万向节,而万向上千名员工才生产100万套。走出国门一看,鲁冠球被深深地震撼了,下决心一定要把企业办好!
一家乡镇企业跨出国门谈何容易?“要适应国外客户要求,就要倒逼企业提高质量,最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都打开了。”管大源说,这一跨,给万向带来的转变是翻天覆地的。
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成立,通过从供应商、投资者到合作伙伴的角色演变,逐渐融入当地。3年后,万向集团敲开美国通用公司的大门,为通用提供零部件,进入了美国主流市场。2000年,万向又开创了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至今,万向对美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几乎是并购重组一家就盘活一家。
2012年,美国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锂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因为质量隐患引发大规模召回陷入困境。全球有25家公司有意出手参与重组。当时对中国企业收购美国新能源电池企业,美国上上下下有不少质疑甚至反对。“唯有万向承诺整体收购,承诺不裁员”,最终美方选择了出价并不是最高的万向。18个月后,如万向承诺的那样,A123实现扭亏为盈。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蕾切尔·麦高通常6时30分抵达公司,穿上白色工装进入车间。因为万向集团,这名曾经的“绝望主妇”重新变回充满活力的职场女性。万向的“走出去”为当地创造了就业、贡献了税收,还被写进了哈佛商学院的教材。“能让所有的合作伙伴和媒体都异口同声称好的企业是可遇不可求的。”美国前财政部长鲍尔森曾这么评价万向。
对此,鲁冠球生前有这样的表述:“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先了解对方需要什么,一定要入乡随俗。最重要的是先予后取,要想到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如果没有好处,他怎么会支持我?”
在一个激荡伟岸的时代,万向勇敢地搏击着,奋斗着。34年后,创业49周年前夕,接棒万向集团董事长的鲁冠球之子鲁伟鼎宣布:“万向要从出发的地方集聚全球优秀的科学家、创新者、创业者,打造一座‘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的万向创新聚能城。”这座总投资2000亿元、占地8.31平方公里的“城”是凝聚了万向多年来产业积累的实验室。一批世界顶尖院校的专家纷至沓来,一起参与这项令人振奋的“实验”。
【记者感言】
万向从田野走向世界的历程,是浙江从“开放大省”到“开放强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个缩影。“父辈看世界远渡重洋,在国际市场备受歧视;我们这一代在家门口融入全球化,走或不走,出去或不出去,一样抵达国际制高点。”正如鲁伟鼎所言,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不是身处越来越开放的中国,万向很难获得今天的成功。万向昨天的故事和明天的愿景都生动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加快融合发展是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