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浥东最近有些忧虑,关于芯片的讨论中,关注技术差距的多,关注人才问题的少。而在他看来,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短缺,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头重脚轻”。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以下简称白皮书),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人,但是按总产值计算,需要70万人,人才培养总量严重不足。
40万芯片人才缺口该怎么补上?问题的答案不只藏在教育环节。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处理器负责人胡伟武:我国的芯片产业人才培养极不平衡,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但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层系统的人才太少。
“本质上都是在教学生怎么用计算机,而不是教学生怎么造计算机。就像汽车专业教了一堆驾驶员一样。”谈起芯片人才话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处理器负责人胡伟武有很多话说。
他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在用Java编程,相应的人才储备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但研究Java虚拟机(在实际的计算机上仿真模拟各种计算机功能的抽象化计算机)的人才非常少,“我2010年办企业的时候连10个人都不到”,而今天全国可能仍不超过100个。“大学教育不光要教用计算机的人才,而是要教一个体系结构,一个操作系统,应该把这些教学体系发展起来。”胡伟武呼吁,计算机专业要加强基础人才的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人才储备与培养比较薄弱,是我国芯片半导体产业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
李国杰分析,国内IT人才培养之所以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芯片等底层技术有较高门槛,只有“985”等顶尖院校才培养得出来;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白皮书指出,1999年到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4.91%,蓬勃发展。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根据《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产业规模到2030年将扩大5倍以上,对人才需求将成倍增长。而产业人才的供给与产业发展的增速不匹配,依托高校培养集成电路人才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白皮书指出,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岗专业人才年薪近30万元,生产制造专业人才近20万元。而本科学历的应届生在芯片设计中的平均年薪近15万元,博士学历近30万元。调查表明,80%的企业每年调薪一次,每次调薪比例大都在5%到10%之间。但这一薪资水平与互联网企业的热门岗位,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岗位的薪资相比,明显逊色不少。明显的薪资差异导致一些在基础架构领域有深厚积累的芯片研发人才也开始向互联网应用领域转型。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副教授张永锋:IT领域的人才考核体系该改一改了。
“不能把所有专业一刀切,尤其是国家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张永锋认为,在芯片领域,我国本就落后于欧美国家,短时间内不可能产生很多成绩,如果此时对芯片人才的考核还像其他领域一样,只看学术论文,唯绩效论,那么可能会有很多人离开这一领域,选择待遇更好的工作。
他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应加强工程师文化的培养。“大家为了发论文,为了求新求异,不太重视工程,觉得工程是比较低档次的东西。而在芯片研发生产领域,工程师是决定芯片设计创新能否落地的关键因素。”张永锋建议,参考欧美的成熟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的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为主题的学习实践平台。全国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申请使用这个平台上的资源。这样从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且减少各个高校之间的资源重复建设。像一些成熟的集成电路工艺,完全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让学生学习。
俗称“芯片”行业的集成电路产业,其重要性可以用“工业粮食”来形容。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及大众消费市场,芯片人才缺口巨大,既会拖慢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步伐,也会拖延国产自主芯片追赶上国外芯片的时间。
补齐人才短板需用非常之策
夯实人才基础。高校要担当起芯片人才培养重任,调整专业设置,抓好学生报考专业的引导,着重培养芯片产业急需的底层系统人才,大幅度提高芯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缓解芯片人才供需矛盾,保证芯片产业健康顺利发展。
调动人才活力。对芯片人才的评价要改变“一刀切”现象,克服唯论文、唯成果等倾向,以岗位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客观设置和使用评价指标,保持芯片人才队伍的稳定,调动芯片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为我所用。要在大力培育国内芯片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芯片人才特别是高层次芯片人才。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助力更多更全面的核心技术的及时掌握和突破。
中青 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