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技巧的灵活性十分关键:你必须做的很自然,除了自己外没有人意识到你的意图。适合一种情况的提问方式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给你虚假、误导信息或更糟的是完全没有信息。以下12中技巧将帮助你随机应变,使你每次都能一击即中。
一、封闭式提问
这是面试中最常见的提问方式,也是最被滥用的。你在面试中听过多少这样的问题:“你是否能在压力下工作?”只有“是”或“否”两种可能答案。
二、开放式问题
这种方式逻辑上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的。应聘者不能以“是”或“否”来回答,而要进行解释。这种方式优胜于封闭式提问,保证可以让候选人讲话而你在旁聆听。
这些问题通常这样开头:“我想知道……”,“你可以把……说来听听吗?”
三、反问
反问可以帮助面试官了冷静地控制谈话,无论应聘者如何健谈。例如,应聘者开始抖出各种各样经验时,可以用反问来打断他,进入其他话题。
四、对以往成绩提问
对以往成绩提问是基于以往行动可以预测未来行为的前提下,任何特定的某个人在新工作的行为,至少可以预计与过去一样好或一样差。这些提问本质上是开放式,但着重于询问以往行为的具体例子。通常这样问:“说说在……时你的情况。”“给我一个……的例子。”及早在面试中询问以往成绩,这样应聘者就会及早意识到他要讲出成绩的详细例子,减少试图在面试中蒙蔽面试官双眼的努力。
五、负面协调提问
在面试中,面试官通常会被引诱相信爱某个领域做得很好的一个候选人在所有领域都会做得同样好。事实并非如此。当应聘者头上出现光环,是时候控制住自己,寻找应聘者的弱点了。发现自己被过分打动时,试试问:“那十分让人钦佩。是否曾有事情做得不太好的时候?”或简单地问:“现在你能否举例说说你不那么自豪的方面呢?”
六、反射陈述
结合沉默这个最有效的工具来运用反射陈述是微妙的探究形式。这种技巧是将一个重要的陈述反射或变换措辞,然后闭上自己的嘴巴,点头和饶有兴趣地望着应聘者。
七、哄骗性问题
哄骗性问题多被滥用,这种提问方式要求应聘者在两难的选项中做决定。例如,“你认为盗用公款和伪造文件哪一样罪轻点?”但荒谬的哄骗性问题和要求小心做判断的问题之间有条界限。对于大多数面试官,这个技巧在探究应聘者的决策方式时十分有效。最易和最有效的实施方法是想出现实生活中需要小心考虑的两种不同情况,然后以此作为提问的背景,问题这样的开头:“我有兴趣知道如果……你怎么做?”或“……情况下你怎么做?”
八、半正确反问
这种提问方式是用于赶走唯唯是诺的人、不合格人选、完全拒绝提供信息的人和有能力但完全不肯开口讲的人。这种技巧是做出部分正确的陈述,要求应聘者赞同。例如,“我总是认为顾客服务只能在付清账单后才提供,你认为对不对?”这个半正确反问的例子总是产生吸引人的回答。
九、引导问题
这是由面试官引导听者趋向一种特定的回答方式。这些问题通常是面试官解释应聘者将加入什么样的公司时偶然产生的结果。面试官可能自豪地解释说:“我们是家发展迅速的公司,总是有压力,经常要赶最后期限和满足不断增加的顾客需求。”然后问:“你如何应对压力呢?”应聘者知道要留住机会,他必须以某种方式回答,然后就这样去做了。这不是说引导问题不可取,与封闭式问题一样,要运用得当,最好在求证信息时使用,让候选人延续一个特定问题。
十、问题分层
好问题若表达不佳会失去穿透力,给面试官以不完整或误导信息。分层提问可以探出完整和多层面的答案。让我们再举上面的例子:希望知道候选人是否能在压力下工作。许多面试官只会简单地询问:“你能在压力下工作吗?”虽然意图是好的,但提问方式错在几个方面。
你应该借用询问人、事物、原因、时间、地点这五个要素。在这里你也可以这样做,将封闭式提问与其他方式混杂,看看你可以得到多少相关信息:
1、你能在压力下工作吗?(封闭式)
2、说说你在压力下工作时的情况吧。(开放式)
3、那么,要赶在最后期限前完成很艰难吧!(反射陈述)
4、谁负责呢?
5、为什么让这种情况出现?
6、问题源自哪里?
现在同一个问题有几个不同角度的提问方式,每一个角度透出候选人个性、成绩和行为的不同层面。事实上这种分层技巧使提问在理论上是无尽的,要看面试官想要多全面。
记住,提任何问题时,不应该接受候选人的第一个答案,面试官有权细看。如果发现答案里缺少了什么内容,用分层法继续提问。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