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和政治运营中有一个词叫:“用人不疑!”但每个人扪心自问:你果真做到了“用人不疑”吗?“用人不疑”产生的根源在哪里?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用人不疑”的含义。
什么叫“用人不疑”?即:对于自己不愿做或不想做或很重要的事情,全权交付给某个组织或个人去办理、执行,从不怀疑其忠诚度及执行力的一种处世态度与方式。但在现实生活和日常管理中,当自己把自己的一件重要事情交付给某一个人去办理时,自己完全能够放心,从不过问,全权托付吗?我以为,处于中国这种讲求“中庸之道”、“阴阳之道”的文化环境内,这完全是不可能的。而这种“中庸之道”、“阴阳之道”正是产生中国这种“用人不疑”这种“口是心非”的根源。“中庸之道”讲求在对与否之间,还有个对中有错,错中有对的地带;太极的“阴阳之道”更是讲求在阴与阳之间,还有个非阴非阳的灰色地带。而这种传统的文化与处世基因,正是养成了中国人“口是心非”的为人哲学。正如目前的叙利亚战争,在赞成与反对国际力量界入叙利亚战争的投票中,中国人明明就是反对,便偏要投一个弃权票,其中庸与阴阳之道可见已影响到上至社会精英阶层,下至黎民百姓了。说这类人是“口是心非”的小人吧,其又具有良好的品格修养与高尚情操,而说这种人是君子嘛,又与中国传统的“言行一致”的道德标准相违背,因此,最终,很多人便落得个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君子的称号。
其次,我们要来分析一个在企业管理与政治运营中,“用人不疑”到底执行到什么样的程度。
翻开中国历史长河之书券,中国人到底有几个人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的呢?就连中国最为人称颂的三国时的孔明刘备配和盛唐时的唐太宗魏征配,都时而互相猜忌,不能完全做到“用人不疑”,不敢完全授权,何况于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在快速的职场轮换中搭起来的“临时配对”呢?在我们日常的企业与政府管理中,虽然很多时候往往说“我信任你,既然用了你,就会全权授权予你”,但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千万不要为自己的“被感动”冲晕了头脑,而要学会如孔子所说的要“危言危行”,学着“慎言慎行”。因为,一个老板或一个上级,说这样的话,只代表其与你的关系比与别的人更亲近一层,但并不代表其完全是在信任一个人。造成这个上级说这句话的背景或原因无非三点:第一,你是一个很能干之人,他需要你为整个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他不用你,其组织或企业将会受到较大损失;第二,你是他比较信任的人,他希望任用你,作为其左膀右臂,然后携手共创更大的成果,一道享有;第三,私心作怪,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达到自己了解对方或其他人的目的。但是,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体现出该上司对你是比较信任的,是优于其他人的,而我要提醒的只是:在这种状态或背景下,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更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更要有“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与“履霜坚冰至”及“含章可贞”的忧患意识,即使是上司明确授予了“或从王事”的授权,也应该具备一个有智慧、理性的职业经理人应有的“括囊,无咎”的精神,这样,才能达到:一,对上不辜负上司领导的重托;二,对自己不陷入盲目乐观的感性旋涡,保持自己职业经理人的智慧与成熟干炼本色。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用人不疑”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形式。
本人以为,在几千年中国太极的“阴阳之道”和“中庸之道”熏陶下,一个人说我对你任用,就是对你完用“用之不疑”,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与此相反,在表明信誓旦旦的“不疑”立场之内,其实内在里仍然存着一个“疑”字——如“疑”任用之人的能力与才干,“疑”任用之人的品行修养,“疑”任用之人的忠诚度,尤其是“疑”任用之人的忠诚度上,在中国的“用人不疑”的处世哲学上,最为神秘与形态百异。正如三国时期,当刘备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后,虽然诸葛亮当时已小有名气,但当真的把诸葛亮推上“军师”——现在叫总经理位置上时,刘备仍然是“心有余悸”,害怕自己用错了人,以至再次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当兵败夷陵之战,在白帝城托孤时,也不是一味地、完全把刘阿斗全部交给了诸葛亮,虽然说了句让今天仍然无法解密的模凌两可的“如其不才,自行取之”的遗言密码,但在诸葛亮团队之间仍然安插了个李俨做副丞相。一个历史上,最佳的“上下级绝配”都不能做以“用人不疑”,对于企业管理和政治运营中,我们每个人有什么能力去说:“我完成做到‘用人不疑’的地步了呢。
最后,我再说一个“用人不疑”既然是一个口号和美丽的童话,其具有两面性,那它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我认为,一个上级和老总在某个人面前表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立场,首先其要目的纯正,而在这种目换纯正的前提下,其提出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可以代表着这个人的人生的处世智慧,是一种人生的修养与处世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不能完全等同于“口是心非”的小人行径与嘴脸了,它有很好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用人不疑”的前提,首先是一种个人的修养。它与“口是心非”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善意的,一个是恶意的;一个是“性本善”,一个是“性本恶”。正如论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我欲仁,天下归仁焉”,换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心中存在着善意与仁爱,即使采用一种曲线式的策略,那也是一种仁,天下也会认同我的“仁”的。论语还有一句话叫“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也是说,一个人也要学修自己的德业,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拥护与追随。而在这种“德”的基础上,再去行口里所说的“用人不疑”而心中却“疑”的策略,那就是一种变通的哲学与策略,能帮助自己为了共同的愿景,达到团队的目标。
其二,“用人不疑”策略,代表的是一种宽容。对于未知的事情,每个人都不能完全打保票地说“我完全行”,这就要一个试用期或考察期。而为了表示对一个人的支持,采取“用人不疑”策略,完全可以让被任用者宽心,然后发挥其最大潜力与能量,使自己成为被任用者最为坚定和信任的后方支援者,解除被任用者的后顾之忧。这就是一种“宽容”的人生智慧了。一个企业管理者或老总在管理团队、带领团队时,最大的致使伤也许就是“喜恕于表”,而这种喜怒无常往往影响到团队的创新力、创造力和激发团队的潜在能量。而一种善意的宽容与宽心之言,往往能够坚定其团队和下属的工作意志,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三,“用人不疑”策略,有利于建立团队互信。这好像跟我上文讲的“用人不疑”其实就是“疑”,就是“不信任”自相矛盾了。其实不然,也一点不矛盾。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严重的戒备心理,在“阴阳之道”的处世基因上,在“疑”的基础上达到一种“不疑”,在“不信任”的基础上达到一种“信任”,是更高层面的为人处世策略。我国有句很有意思的话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但我要问一下,别人告诉你,要你“非礼勿视”你到底要不要“视”呢?大概普遍心理是:口里说“不视”,眼里说“不视”,其实心里是特别喜欢“视”的;而“非礼勿听”到底要不要“听”呢?嘴里说没“不听”,但是耳机里已经全部听到了。这就是中国人的矛盾观人,虽是荒谬,但处处让人觉得合理。而另一种例子就是《易经》中乾卦的初爻,即“潜龙勿用”——按一般的理解是说,一只龙,当其还是幼龙时,就不会去使用他。但果真如此吗?“勿用”就是“不用”吗?显然不是的。在《易经》中,“潜龙勿用”的意思是:要大用,但是,因为其时机还未成熟,因此要先把其龙的锋芒隐藏起来,留到日后再用。
因此,虽然我们现代管理与运营中谈到“用人不疑”只是一种美丽的童话,但是,里面却包含着无数的人生智慧,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立场,在这句话中,能衍生出无数的哲理:在企业管理中,对于上级来说,是一种智慧,体现出一个领导者的领导力素质与修养;对于下级来说,也是一种智慧,能体现出一个职业经理人是否成熟与干炼。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