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那么,何为“立”?最通俗惯常的说法,30岁应该成家立业,有所作为。而最低的要求则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责任,并已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与70后相比,即将步入30岁的80后大多工作还不够稳定,房子、车子似乎也是很遥远的事情。
在武汉,一家由7名80后办起的“大锅饭”公司吸引了社会的目光。在这里,没有发工资一说,大家同吃同住同工作,花销均由公司支付,目标是将来“每人一套房、一辆车”。4年的时间,公司由1万元本金起步,已发展到拥有100多万元资产。目前,该公司已买下4套房子、2辆车,原则是“谁需要谁用”。
这则消息令很多同为80后的人们既羡慕又感叹。羡慕的是他们早早摆脱了为别人打工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理想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感叹的则是,作为马上就要迈入而立之年的80后,自己的前方在哪里?自己又能因何而立?
恐怕,就连孔子也不会想到,2000多年前组合出的4个字——“三十而立”,如今会因为一个叫“80后”的群体,再度引发国人的集体思考。
三十而立,那么,何为“立”?最通俗惯常的说法,30岁应该成家立业,有所作为。而最低的要求则是30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责任,并已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与70后相比,即将步入30岁的80后大多工作还不够稳定,房子、车子似乎也是很遥远的事情,而且,这其中还有为数可观的大龄青年。在变革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80后承担着更多来自现实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总之,曾经被贴上“轻狂,张扬,离经叛道”等标签的众多80后似乎离“而立”的标准好像还差很远。但是,这究竟应该是80后的悲哀,还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不止一次地表示,他很难想象现在的年轻人居然会把买房子当做一项人生的终极目标。作为前辈,他的感叹当然合情合理,但现实让很多80后不得不反驳:目前看来,买房子确实是一项值得奋斗终身的事业。
记得于丹教授在她的《于丹〈论语〉心得》里曾说:“三十而立”并不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一种心灵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一种自信和坚定。钱穆先生对于“三十而立”的解释则更为古朴:“立,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
用内心的坚定维系自己的平衡,用对不断变动的社会生活的体悟与理解收获内心的坚强,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也许,这才是对于当下正在迈入“三十而立”阶段的中国80后们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阐释。
80后的而立新标准
与众多前辈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经历不同,80后们的三十而立仿佛多了些与时俱进、跑步进入中产阶层的意味:27岁就“被买房”,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一个可规划、有良好预期的未来,甚至一部分80后已经在回馈社会。用这样立家、立业、立身的新标准,80后仿佛正在回击着那些批评他们放弃梦想的人们:把生活作为理想,有何不可?
立家之本
“着急啊!”在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的小李用3个字来形容80后的购房心态。“眼看着就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没有房子就没有归属感。”这位标准的白领说。因此,当男朋友试探性地提出为了稳定关系,一起买房的建议时,小李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现在,他们已经购买了一套55平方米的二手房,尽管房子小,但他们都很满足。和小李一样着急的还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小夏,租房结婚的她最近为了要孩子,也加入了80后的买房大军。小夏的心态很具代表性。“对我来说,结婚不一定要有房子,但孩子上学跟户口息息相关,如果要想小孩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就必须买房。”
当80后正式迈入而立之年,当谈婚论嫁和娶妻生子逐渐成为80后的主要议题,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似乎正在成为80后立家的第一标准。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与光大银行新近合作完成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北京房价过去3年不断高企,然而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却呈现不断下降的明显趋势。
在这份《北京市二手房贷分析报告》中,对2007年1月至今年8月北京市二手房贷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该数字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和德国为42岁,我国台湾为36岁,美国首次购房年龄也达到30岁以上。很明显,80后正在成为购房市场的主力。
在地产专家陈宝存的眼中,超越发达国家的80后买房现象,很有些非理性消费的味道:“80后正在依靠啃老来实现他们的超前消费理念。而国人的习惯,也是要集中全力替我们的80后实现买房梦想。那么,虽然表现的是80后作为首套房贷者,实际是倾全家两代甚至3代人的财富。”音乐人高晓松用“可怜而拧巴的理想”来形容80后的立家之梦。财经评论人吴其伦也同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到很多年轻人因买房而放弃对自己来说是转折点的发展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发展。地产大佬王石和任志强甚至不约而同地用自己40岁之后才拥有住房的经历,印证80后的浮躁心态。
“时代不同了,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来看,北京的年轻人如果在27岁的时候不能赶紧买房子,绝大多数人在40岁的时候会更买不起房子。”80后网友的言论也许有些偏激,但用“非理性”一概而论也绝对是以偏概全。在新时代面前,再翻60后、70后的老皇历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在798艺术节的一场思想沙龙中,80后评论家何浩就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为何不能将买房也算做一种理想?“可以说,买房的理想是被生产出来的、制造出来的。但这种年轻人对现实的渴求不应被划归为理想之外。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塑造经济和物质生活,所以买一个漂亮的房子作为现在现实基础上的理想,无可厚非。”何浩的观点获得了更多80后的共鸣。
立业之路
今年3月,一只名叫策略大师的阳光私募产品1年到期清盘,高达192.8%的收益率令业界瞩目,而同期大盘仅为2%左右的涨幅。不过由于其独特且受争议的短线操盘手法,该阳光私募产品不太入主流研究机构的法眼。而这一阳光私募的掌门人深圳市永圣慧远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兴正是一位1982年出生的“80后”。
在这一产品清盘之时,他还管理着另一只阳光私募产品稳健增值,该产品在上半年震荡下跌市场中仍获得近10%的业绩。
而80后的杨永兴绝非个案。私募界还活跃着一批“80后”基金经理,黎仕禹、许升宸、吴国平、赵公明等一批“80后”私募基金经理纷纷在市场上崭露头角,1981年出生的广东斯达克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黎仕禹2005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中炒股收益达20多倍,2006年出版专著《小钱致富》,2008年被原新华社记者白青山收录《民间股神》,而他目前在筹备推出自己的首只阳光私募产品;1983年出生的博盈投资公司投资总经理许升宸,24岁时就成为私募基金的投资经理,掌管着数亿的资金。
“其实,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大可不必惊讶,三十而立的80后大多数人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并悄悄地成为了社会和职场的中坚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玲表示,基金经理只是由于其工作性质特殊而略显突出,现实中80后的职场生涯正在进入华彩乐章。根据智联招聘近日对8000多位职场80后展开的特别调查,1980年出生的职场人目前工作年限集中在5~10年间,近三成80后已经担任主管以上的职务,两成成为IT工程师、销售经理等专职人才,月薪基本都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超过或者低于这一标准的都属于少数派。“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职场人是第一代在社会巨大变革过程中成长的孩子,除了传统观念外接受着更多思想的冲击,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逐渐成熟,并逐渐开始了对60后、70后的抢班夺权。”智联招聘一位职业顾问认为。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80后之所以被认为是难当大任的一代,是由于他们“生不逢时”:用网友自嘲的话形容就是没享到计划经济的福又吃着市场经济的苦,成为为国家转型做出牺牲的一代。其实,这样的经历对于80后而言同样是一笔财富。“经历过计划经济,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于这一代人来说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我相信以后的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评价。”80后旗手韩寒说。
相比于韩寒、姚明等80后明星,更多80后的成功故事就发生在你我之间。被称为“京城四少”的四位互联网新贵:李想、高燃、茅侃侃、戴志康,家境普通,白手起家,经历传奇。有人说,他们的形象颠覆了80后身上“垮掉的一代”“迷失的一代”的负面标签。
其实,他们只是和众多80后年轻人一样,赶在而立之年之前,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事业,开启自己的人生规划。
立身之责
在老辈人眼中,陈词是个有些另类的孩子。作为爱心蚂蚁的创始人,1982年出生的陈词一直在坚持做公益事业。刚刚过去的暑期,他带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山区支教。
其实,在陈词的队伍里,大部分志愿者都是来自大城市里的80后。“他们到四川以后,比较潮湿,会长虱子,又痒又疼,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陈词说:“最近四川天气非常差,经常发生泥石流,我们遇到了连续四天的降雨,断了五天的电,一包方便面四个人分着吃。到了这种地步,说我们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坚持,我觉得我们是把这种痛苦转化为一种力量、一种快乐,我们是痛并快乐着。”
作为一名80后,陈词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做公益事业,“我其实也不是专职,我做这个事情没有任何报酬,也没有人给我支持,可以说,这是我的梦想。”
相比于前几代人,80后显然对于公益事业的热情更高、目的也更纯粹。身为40后的著名慈善家李春平认为,80后将开启中国公益事业的新篇章。
“我们这一代人是有了钱之后,才想到回报咱们的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新一代年轻人已经将志愿者、社会公益这些事融入了自己的理想之中,作为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存在。”
即将走入而立之年的80后,将热心公益事业、回馈社会作为立身之责,对于整个中国社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就想过来帮点忙,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26岁的“装装”(网名)说。这个兰州一家户外公司的领队,在舟曲泥石流灾情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成为了一名搬运工——每天,他的任务就是将成箱的矿泉水从距离县城5公里远的地方,肩挑手提,运进县城。从2008年5月的汶川到今年4月的玉树,再到8月的舟曲,“80后”甚至“90后”组成的救灾官兵与志愿者们一直是镜头前最温暖人心的风景,事实证明,80后的志愿者精神正在成为感召中国公益精神的火炬。
“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80后能够在而立之年就认识到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并以实际行动担当,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的巨大希望。”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表示。
例:看看已立身的80后的公众模本
文学界
韩寒:生于1982年
他是美国《时代周刊》眼中最具影响力的中国青年,他对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批评使他成长为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网民称其为“一个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一个时代的象征”。甚至有人说,假以时日,他就是第二个鲁迅。
郭敬明:生于1983年
如果没有他,80后的世界里就少了不少话题。网名“第四维”的他常被称为“四维”或“小四”。曾经是“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的他如今已经成为最会赚钱的商人。
金钱堆砌和恶名远扬让郭敬明屡遭质疑。但必须正视的是,他能取得如今的成绩,绝非偶然,也绝非仅靠炒作。
娱乐界
李宇春:生于1984年
她是中国全民造星的集大成者,是“一夜成名”的最大受益者。由她而起,靠娱乐选秀成名成为了众多普通女孩的梦想。
身为80后的李宇春被外界贴上了“独立”和“叛逆”的标签,却显示着80后的成熟。她曾得到这样的评价:“无论面对的是尖叫还是讥笑,她都不为所动,保持着歌手的初衷和梦想,显现了这个时代年轻人少有的审慎和清醒。”
谢霆锋:生于1980年
当年被称为亚洲小天王的谢霆锋是80后歌手中最早在华语乐坛取得突破而红遍大江南北的超级偶像,他的流行引发了新世纪的偶像热潮,成为当今亚洲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偶像人物。
谢霆锋这一路走来,虽风光无限却也千辛万苦。最初进娱乐圈时,曾被观众起哄轰下台,常被媒体称为坏孩子的他如今已经彻底成熟。《十月围城》里他所演绎的“阿四”已经彻底说明,他不仅可以成为明星,还可以成为好演员,成为80后好男人的杰出代表。
体育界
姚明:生于1980年
他是中国的“移动长城”,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NBA国际商业巨星,也是中国目前最知名的80后。
通过各种策划,“菜鸟”姚明从初到彼岸的“愣头青”变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中国制造”。姚明将中国人的谦虚和友善传递给了美国民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部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认知。他的冷静头脑更值得80后借鉴:4年之内,姚明所投资的领域已包括餐饮、互联网、健身和GPS等行业,显然,他已经筹划好了自己的退役生活。
丁俊晖:生于1987年
他曾被英媒体称做“东方之星”。还有人评价他性格内向、好强,是个外柔内刚的孩子,非常适合台球运动。2002年5月,年仅15岁的丁俊晖为中国夺取首个亚洲锦标赛冠军,并成为最年轻的亚洲冠军。此后,作为非典型性成功案例的他也成了众多80后心中的向往。
奋斗改变命运,勤奋造就未来。这句话用在丁俊晖身上是最为恰当的。泪水和执着也许曾经告诉这个小伙子,付出总有回报。
刘翔:生于1983年
虽然如今的刘翔已经今非昔比,但是,人们还是不会忘记,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他以12秒91的成绩追平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1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夺得金牌时的那份张扬与兴奋。
无论是面对国人期待的目光还是众人怀疑的追问,这位在赛场上可以充满霸气与激情的80后总会说起自己那句口头禅:慢慢来。也许,这就是属于80后的成熟。
商业界
李想:生于1981年
18岁高中辍学创业的他先后创办了泡泡网、汽车之家和CHE168网站,公司资产也从十万元升至两亿。他是80后的典型代表,2006年更是被评为“中国十大创业新锐”。
李想认为,如果做事比别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可能拿到200%的回报。所以,他每天都这样要求身边的每个人,因为他自己就是这种方式的受益者。
茅侃侃:生于1983年
初中毕业后便开始创业的他现在是北京爱航工业公司MaJoy项目构架师总裁。这个预计营业额为15亿元的项目一旦运营成功,持有25%的股份(合3.75亿元)将使他跻身为中国亿万富豪的行列。
人称混世魔娃的他14岁就开始在《大众软件》等杂志发表文章,并自行设计开发软件。这个眉宇间总也摆脱不了稚气的财富新贵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就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认知。
戴志康:生于1981年
作为康盛世纪的CEO,由他独立设计开发的Dis-cuz!已成为中国社区软件领域的老大,也是全球用户数最多的PHP社区论坛软件之一。
戴志康和李想一样,也是个敢于冒险和付出的人。在他眼里,只要多付出、肯付出,就会有回报,想了就做,是其能够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年轻真的无极限,因为年轻就是资本。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3万起;住不起,一万多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嫁你?养不起,父母下岗儿下地;病不起,药费利润10倍起;活不起,一月辛劳一千几;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总结,8个大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网上流传的这段描述80后生存状态的话尽管有些残酷,不过,它却也是当下这代人的心声与对现实的无奈。房奴、车奴、孩奴……这些时代流行语仿佛成为80后的专属与代名词,他们的人生“就像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或许,奋斗终生,最后只能悲凉地吼出崔健那句:一无所有!
房子 一个沉重的话题
“在剧组开完会闲聊,60后集体忆苦思甜:当年每人每月定量2两油、半斤肉、5个鸡蛋,大学食堂一冬天只有3个菜:熬土豆、熬白菜和土豆熬白菜。过年才有新衣服,人人都骑老破车。80后说,你们真可怜。我们说:错!我们那时不但不痛苦,而且无比快乐、无忧无虑、清新自由。可怜今天的年轻人纠结拧巴,理想竟然是买房!”音乐人高晓松曾说过这样一席话。
是的,已跨入而立之年的80后不知从何时起,被房子拴住了全部——爱情、婚姻、家庭、未来等等围绕着房子展开了一连串的联想与牵制。或喜或悲,或难或易,或好或孬,以有无房子为基准点,80后的一生似乎都注定与房子剪不断,理还乱。
有些人爱上房子,最后嫁给了房子;有些人在房子面前踌躇不前,在忐忑不安中签下了购房合同,给自己背了半背子的债。爱情、婚姻在房子面前如此的苍白,高房价正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式爱情”。
28岁的史明是家中独子,在北京亦庄开发区的一家国企上班,目前月入5000元左右。由于家住北京且自己向来节俭,工作的这些年攒下了不少积蓄。抱着不靠父母自己建设小家的愿望,史明苦并快乐地畅想着自己的未来。不过,随着北京房价的高涨,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几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只够付房款的零头,工资涨幅远远比不上房子的涨幅,就连北京郊区的房价,也眼看着从七八千涨到了近两万元一平米。
2008年底,性格内向的史明好不容易找到了女朋友,这也让他终于下定决心,不再观望房价,准备贷款,忍痛做个房奴。起初双方家长对于这桩婚事都很满意,并允诺一起付首付。然而,眼看就要交订金了,女方家长突然反悔,认为买房应该是男方的事,女方不能“倒贴”。一气之下,史明与相恋一年的女友提出分手,两人以分手告终。
其实,像史明这种“折”在房子问题上的80后并不在少数。这也是今天“丈母娘经济”理论形成的根由。近日,央行营管部公布了2010年第二季度北京市千户城镇居民购房需求问卷调查综述。调查结果显示:80后居民自住性购房意愿强烈。有购房需求的80后居民占比为56.6%,高出其他居民16.3个百分点。其中,购房以自住为主的80后居民占比为86.9%,高出其他居民15.1个百分点。
当然,那些最终依靠父母买了房子的,也未必就能安枕无忧。据了解,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日本、德国首次购房人的平均年龄是42岁,在美国30岁以上者才有经济能力购房。在中国传统观念作祟下,房子成为立家、立业之根本。而工作资历尚浅的80后们,只得依赖父母购房。最后,常常出现这种现象:80后购房新人的背后,有3个家庭在支撑,即双方父母拿出首付,子女自己完成按揭,由此造成了两个老年家庭的“失血”和一个年轻“月光族”家庭的诞生。
工作 一个艰难的挑战
如果以《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准,在1980年到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这就意味着我国约有2亿人口已经涌入或者正在涌入社会这个大家庭,成为新一轮的职场主力军。当80后这一群体逐渐进入职场舞台时,当第一批80后已经走在奔三的路上时,“三十而立”的80后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9月,当应届高校毕业生辗转在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时,不少往届毕业生也加入到了求职大军的队伍中。在这些准备跳槽另谋高就的求职者中,不少都已经毕业两三年。
就在不久前,万霞再一次选择了辞职,距上一次跳槽的时间仅仅过了4个月。2007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万霞,至今已经换了3份工作,最近一次是在今年年初,就职于一家软件技术开发公司,做总经理助理,“这份工作薪水不算高,老板还总找茬,特别难伺候。”在她看来,跳槽似乎能够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惯性,只要跳过一次,再跳的话,就不觉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跳都跳了,还不找一个满意的?”抱着这种想法,万霞在网上广投简历,游走于各个招聘会及公司面试会。目前,一无所获的她仍旧赋闲在家。
“与公司其他职员相比,刚工作三四年的大学生,流动性更大。每年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三四年后还留在公司的人数不超过一半,不少大学生工作两三年后,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想动一动的想法相对更加强烈。大学生频繁跳槽,已成为‘三年之痒’,很多大学生都是因为薪水不高、厌倦现在的工作单位等原因想换新单位。”面对大学生频繁跳槽,一家民营企业的招聘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相对那些频繁跳槽的职场80后,死磕一份工作者,生存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在很多人看来,曾经用壮志豪情跨入职场大门,多年后的今天,却发现与当初定下理想的职业发展目标相融合的寥寥无几。职场“瓶颈期”已经成为大多80后不可回避的问题:向上,得到晋升的机会很少,晋升的希望比较渺茫;向外,受制于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个人的能力,可以选择的方向也不多,与此同时,加薪开始停步,工作越来越重复,日复一日地原地踏步……这种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让80后们心情烦躁。
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现实与预期的落差,再到打磨得更为成熟圆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80后面对的是角色的巨大转变以及社会历程的转折,要想在当今房价、物价高企、竞争残酷等许多不确定社会因素的冲击下立足,相比60后、70后当年的毕业生来说,具有更多的挑战。
例:80后进入“奴时代”
房奴
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年代,80后成为“房奴”已经变得自然而然。如今,贷款买房已成为80后上班族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要实现梦想,唯有扛起沉重的包袱与压力。
孩奴
“孩奴”正在成为80后的又一热议话题。对于每个80后家庭而言,一纸养儿清单传来,80后夫妻的天空“唰”地一下就黑了。从孩子出生开始,80后便沦为了孩子的奴隶,为子女打拼、忙碌、赚钱、花钱,原本所谓的自我追求与价值统统退居二线,甘当孩子的提款机。所以,80后只能悲天悯人地说:股票可以解套,但孩子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
车奴
相比房奴而言,避免成为车奴本来是一个比较容易的事情,毕竟,汽车存在的首要意义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便,其次才是提供诸如身份象征等更高的作用。无论如何,天天为汽车担心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卡奴
在这个信用卡泛滥的时代,“喜刷刷”之后的80后当然要承受还卡的痛苦。说起自己从月月精光到负债累累的过程,每个“卡奴”都有一部血泪史。
网奴
打开电脑,连接网络,登录QQ、逛逛论坛、玩玩开心……这是不少80后上班族“网奴”每天必做之事,“一天不逛就闹心”,因上网而颠倒了作息时间不说,有时还影响到工作表现及效率。网奴又叫网瘾症,是指上网者心甘情愿成为互联网低卑的奴隶而不能自拔。网奴的“高级”状态就是上网成瘾,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且每天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次数越来越多,更有甚者会混淆虚拟和现实,喜欢在网上寻找刺激多于和人相处。网奴,已不再只是单纯的网瘾代名词而已了,而发展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80后五大生存法则
赡养长辈 一份艰巨而长期的责任
压力很大,孩子很小,父母已老,钞票太少,这些现实又逃避不掉的问题把曾经对未来拥有无数憧憬的“80后式”梦想击得粉碎。
资料显示,从2000~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按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为老龄化社会。不可否认,老年人口增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赡养父母的问题也越来越扩大。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在今天的80后看来,俨然成了“家有一老,如有一难”。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群体开始结婚生子,拥有自己的家庭,他们的父母也进入了老年。如何“二养四”(即两个独生子女赡养四个老人),成为诸多80后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天价的房子需要买,车需要买,孩子得养,关系面上的事情也得花钱办,父母也得养……哪一件事情都是必须得花钱办的,但是,挣钱的能力却有限,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了老大难问题。房价暴涨,物价走高,80后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被贴上了“奴隶”的标签。在外为奴,在家为子,为了摆脱奴隶的身份,为了做一个孝顺的子女,80后成为了最辛苦的一代人。
据一份媒体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80后表示难于赡养父母,其中大多为独生子女。而生活在“421”家庭里,养老任务除了父母之外,还有爷爷奶奶。
倘若两个80后独生子女结婚,那么,他们背后可能有八个养老对象。即使“八老”有退休金,为生活奔波的80后也难于兼顾情感上的养老。而没有退休金的老人,更是让生活压力大的80后力不从心。曾经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养儿防老”成为空谈。
养儿 一种甜蜜的负担
转眼间,那个曾经还需要父母呵护的80后宝贝,如今已经成了孩儿他爹、孩儿他娘。初尝为人父母的喜悦,随之而来的却是他们难以承受的养儿成本。
网上有一句流行语说,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对于初为人父人母的80后来说,可谓深有体会,奶粉、纸尿裤、保姆费、教育费比猪肉涨得还要凶猛。
产前,买叶酸、钙、蛋白粉等营养品1000元,防辐射装、孕妇服800元,各种孕前检查1000元,住院6800元。孩子出生后,奶水少,托人到香港买奶粉,6个月喝了15罐,一罐240元,一共3600元。孩子平均每天要用7片纸尿布,一片1.6元,一个月就要300多元。孩子出生在冬天,衣服来不及晾干,买了烘干机和暖风机,共计2500元,还有奶瓶、被子、衣服之类的,用了1000多元。一个全日制的保姆每月2000多元。孩子如果生病,开销就更大了……网友李虹晒出的这些光让人看看就不寒而栗的育儿开销,对于当今80后父母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从我决定要孩子那天起,钱就像长了翅膀,一张张飞离我而去。”李虹颇有心得地总结说,孩子不到一岁,就已经花了近30000元,双方父母一直在给自己的小家庭搭钱,“我都不敢想孩子以后的教育费,否则的话,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确实,养育子女,就像翻山越岭过沟坎,每个阶段都需要雄厚的物质财富做基石。社会上那些打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早教机构,像一位功夫颇深的武林高手,一下子就攻击到了80后父母的软肋上。
以早教中心为例,一个星期两次课,一次课50元,加上车费等零散费用,一个月大概就要花费600元左右,一年下来就得七八千元。此外,上幼儿园和一些兴趣班、培训班更是花钱的大头。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刊发的著名社会学家徐安琪的一份调研报告,称根据对上海市徐汇区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父母养大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万元。
尽管80后父母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和抱怨,很值得同情,不过,仔细帮他们算笔账,又发现,原本某些花销是没有必要的,“自己找罪受”似乎成为他们的通病。比如怀孕时为什么不找生过孩子的人借孕妇装?为什么不给孩子吃便宜一点的国产奶粉?牛初乳、DHA等非补不可吗?婴儿床、婴儿车等有没有想过借别人用过的? 玩具非得买那么多吗?培训班必须都得上吗……
无疑,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办法解决,节省开支,不过,“就一个孩子,什么都要给他最好,怎么也不能让他受苦”的想法让80后父母在为孩子消费时,变得异常的冲动与疯狂。
30岁的李哲为了让4岁的儿子将来受到更好的教育,硬是卖了自己的大两居,咬牙在海淀区的中关村附近买了套二手的小房子,为的就是将来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而由于附近车辆太多,出于安全考虑,小两口又在双方父母的资助下,买了一辆车。“我们一下子就沦为车奴、孩奴、啃老族了!”李哲自嘲道。
在舍与得之间,在花与不花之间,80后父母挣扎着,喘息着,痛并快乐地被接受作为父母的甜蜜负担。
我该怎么办:80后的生存法则
法则一:积极乐观
80后是典型的乐观主义者,他们想做就做,想说就说,做过的事绝不后悔,要挑战就挑最好的。在80后的生存哲学里,可以不逛街,可以不泡吧,但绝对不允许你没有娱乐精神。
有网友认为,这群人完全可以被称为“麦兜族”。所谓“麦兜族”,指的是一群出生在80后的平凡小人物。与“富二代”截然不同,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境,辛苦地在城市奋斗,为生计奔波,是典型的草根阶层。凡事亲力亲为,购房、买车的梦想都得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来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士兵突击》里的“不抛弃,不放弃”成了许多80后MSN、QQ的个性签名。在他们看来,只有坚持才会成功,才会出现生命中的奇迹。虽然生活的巨大压力时常让他们喘不过气,但“麦兜族”总保持着动画片中麦兜的乐观:不向现实屈服,困难挫折不能磨灭他们简单而美好的梦想,“在残酷竞争中从容生存,寻找自己的生活轨迹”。
法则二:独立思考
所谓独立思考,指的是不盲从、不依赖、不轻信,不迷信权威,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经过自己头脑思考明白之后,再接受。80后的精神实质就是自信,个性鲜明,敢于表达,怀疑一切,喜欢挑战权威,喜欢按自己的方式选择行为,并对其负责。他们的独立思考精神表现在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独立地检查结论或结果的正确性。如果一个职场新人能独立地解决人家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虽然对社会没有什么直接意义,但这本身却孕育着创造思维的本领。创造思维的特点是新颖性和独创性,这种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可能导致真正发明创造的到来。
法则三:创新思维
当李想、戴志康、高燃等一批80年代的年轻创业者们在各类新闻会客厅侃侃而谈的时候,似乎一夜之间,80后创业的故事成为了热门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脸庞因怀抱着创业的梦想而激情四溢。他们大胆尝试,凭借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挑战无数的可能与极限。
法则四:勇于担当
勇敢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是面对竞争对手时淡定从容,是用心征服浩瀚宇宙的磅礴大气。在5·12汶川大地震面前,80后从未吝啬伸出自己的手。他们在5·12地震等公共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勇气、责任担当和爱国表现,超出了社会的预期,80后正开始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并成为中国崛起的生力军。
法则五:心怀理想
用自我来颠覆隐忍退让的社会态度,用创业来否定陈旧的择业观。在充满危机的时代,他们成了“充电族”,“只有会充电,才会发光”。80后并不缺乏奉献和付出的热诚:80%的80后明确表示,愿意或者曾经参与各种志愿服务,他们甚至把志愿服务当做一种生活态度。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
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核心摘要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已成普遍选择,且创业意愿低。超过80%的留学生毕业首选归国发展,其中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2%的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