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头发狠的人有出息
《职来职往》里,每次我说到“4号新浪微博申晨”之后,大家耳畔就会立即出现铜铃般清脆悦耳的声音,他总能逻辑清晰地对求职者送上到位的点评。所以,谁都不会想到,从小学到高中,申晨一直都是一个特别腼腆,一说话就脸红,见着喘气儿的就会不好意思的那种男生。
改变这一点,他说要感谢他们家老爷子。很多北京孩子都不愿意到外地上大学,可当初他爸就坚持,一定要他到外地念书,去锻炼锻炼,说去哪儿都行,必须离开家,不能在北京,他填的所有志愿连河北都不挨着。我问申晨,你当时是怎么报的志愿?申晨说他报了苏州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是按照淮扬菜、鲁菜、川菜报的。于是,第一志愿被录取,他便开始了与淮扬菜的缘分。
外地的大学生活,对他性格的塑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离开京城,离开家人的照顾,申晨甚至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依赖了,一切全靠自己,见着陌生环境里的每一个人,再脸红都得硬着头皮跟人家交流。
他初中、高中都没当过班官,从来都是基层群众,他一度觉得班干部离他的生命应该特别遥远,他也不好意思管别人啊。你说有同学上课睡觉,以他那性格能怎样?走过去,轻轻摸一下同学的肩膀,红着脸,低垂下脸庞,默默不语,这是准备送人家最后一程吗?肯定不行吧。
上了大学,他们班辅导员特与众不同,一看他的档案,是北京来的同学,政治觉悟应该会高一点,见识也应该广一点,那就“请你担任我们班的副班长吧”。
晴天一道霹雳、坐地一声惊雷,平生第一次被委以重任。申晨说,当时他的喜悦和震惊,若干年后,都还没法用文字很贴切地描述,总之特别特别开心,从那开始,自信心一下就上来了。
其实那个辅导员当时也没“乱点仕途谱”。以申晨的具体情况、知识积累来说,在班里他还真的挺优秀的。就说文学底子吧,他初中、高中的时候不是特别腼腆嘛,平时又很少出去疯玩儿,就特别爱待在家里看书,中学六年他看了多少书呢?他们家有六个大柜子,里面全是书,全是申晨自己的书,全是申晨看过的书。
阅读这种事儿,显性作用往往在孩子身上是有潜伏期的。书看得多的学生,在初中、高中显不出来,到了大学优势一下就显现出来了。虽没当过官,但书里那么多的道理、智慧,不会还给印刷厂。
他就强迫自己看问题要上到一个高度,学着去跟同学沟通,琢磨着怎么去管理,这班干部当着当着,一下把另外一个自己给逼出来了。
现在的他做的是人力资源的工作,他去一些大学宣讲的时候,很多同学会问他,在大学的时候有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他说其实那时真没有,也不懂啊,大一到大三基本觉得自己还是个学生,暑假一过进了大四,突然傻眼,还有几个月就要参加工作了,才开始寻思自己该干什么。
既然年轻不懂自己要什么,那大一到大三,就应该广撒网,谁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都不确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与其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多找几棵树吊着试试,广撒网,慢培养。培养,是要培养自己的兴趣,人没有兴趣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就是说什么都打动不了你,那你也休想靠着什么去打动别人。
胖申晨到底不是功夫熊猫,没有去练功夫,他年轻的时候不穿唐装。他特灵活,打网球、踢足球,也继续着阅读的爱好,可他最能保证每天花点时间在上面的,是写文章。当时他的理想是进报社做编辑,老了可以写书。到现在他都是这样想,但是他从毕业以来,都没机会做任何一份跟编辑相关的工作。
他心里有这个梦,一直都没灭,他就曲线救国。怎么曲线?我们都知道,正规的企业都会有企业内部刊物,打造企业文化嘛,他工作过的每一家企业,他都主动要求去帮企业做这些个内部杂志,真的是每一家都做。
在苏州大学,他主编的叫《东吴档案》;
在富士康,他主编的叫《鸿准》;
在中国电信,他主编的叫《信元》;
在中国移动,他主编的叫《卓望》;
在新浪微博,他主编的叫《微》。
外面大多数人都知道申晨在新浪微博是人力资源经理,可没几个人知道,原来他还是《微》杂志的主编,这个第二身份只有他们内部和出版圈里的人知道。
申晨大学时的爱好很多,多到我在想,他那时是不是把自己当007培养了,说广撒网,但他的网撒得真广。他弹吉他,弹到去酒吧驻唱;打CS,战队打到全国联赛16强;打网球,打到苏州市前十。他就是觉得,要玩儿就玩儿出点名堂,不然的话就不玩儿。
他说自己对吃也特别投入,好嘛,又说回吃了。现在有很多饭馆都让他帮着写点评,他就到处吃,回来就写。前几天他看到一个微博,列出了北京50个最应该去的餐厅,他发现自己竟然都吃遍了。
他对玩儿就是这样,专注、投入。对工作也是这样,工作的时候不想玩儿的事,玩儿的时候不想工作的事。
就这样广撒网,最后再慢慢地收网,收上来的时候,就可以很清晰地考虑规划了。
在故宫里学复印
大四的时候,申晨开始考虑以后要做什么,他就做了一件后来让自己觉得很靠谱的事。
有一天下午,他学着一本书上的样子,拿一张纸,左边写上自己的优势,右边写上自己的劣势,开始分析他适合做什么。他觉得自己人缘挺好,学的专业又是人力资源,又看过那么多书,文笔也不错,自己家里也不要求他短时间内要有经济上的回报,就先明确了人力资源的方向。
人力资源方向明确了,然后分析行业。他觉得有发展的,有生物制药、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互联网、平面媒体文字编辑,这五类确定是毕业后的主攻方向,最后再确定在某个行业里自己最想去的顶尖企业,于是就靠着这张纸,他确定了要去互联网、创意产业做人力资源,或者去平面媒体做文字编辑。
他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是新加坡的一家大企业,做HR实习生,大四上半年做了半年,学到了很多跟HR相关的知识。
第二份实习工作完全跳出了HR,在故宫里实习了六个月。这是怎么回事?看多了穿越剧想哪天穿越回去冒充四爷?当然不是,因为当时他觉得,自己以后很可能做文化产业,所以要多接触跟传统文化相关的行业。
在故宫里的六个月,工作就是每天看奏折。哇!好高级的工作,跟皇上一样。这高级工作实际上就是前期会有人把奏折上的繁体字,从资料照片上扒下来,再翻译成简体字,做成word文档,申晨的工作就是要对照简体字和繁体字,校对看有没有差错,他做的都是清宫的瓷器档。
那时候故宫全年才招12个应届毕业生,申晨念的大学是所有实习生里名气最小的,别人基本都是清华、北大的,但他通过了实习考核,拿到了12个正式名额中的一个。为什么12个名额他可以拿到一个?因为他当时做得很认真,他之前的文学积累、古文字的修养也派上了用场,他曾经还学过一些蒙文、藏文,因为工作有可能会接触到,而且他又很喜欢研究古董、看些古书之类的,所以就比很多应届毕业生有优势。只是后来还是觉得这个工作实在太过一板一眼,他才在最后关头咬牙决定不去了。
他看书也有自己的“怪”方法,大学时大家有大量的时间嘛,当时他就和身边几个特别好的朋友,在图书馆里找其他人没看过的书,大家分头看、交换看,看完后就某一个历史事件的观点开始辩论,吵得不可开交,这是他们觉得特别好玩的一件事。这样每个人看一本书,但是可以获得好几个观点,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口才,吵过之后,书里的内容也就记得特别牢了。
他说当时他们愿意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习惯性地阅读,加上不停地辩论。当时的状态真好,感觉自己完全是在个人进步的道路上走着。如果自己的周围都是特别爱玩儿的人,也就不可能看那么多书了,可能就把那些时间浪费在网吧、游戏厅里了。
有时候,大家觉得大学学的专业知识,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些不匹配,但是大学会给学生四年时间,教会年轻人学习的方法,让人有一个学习的惯性。申晨感觉,自己在毕业后的再学习,完全是靠大学那四年的惯性在走,如果没有那四年的话,他可能就没有继续去学习的惯性,包括后来去考MBA,也是惯性使然。
申晨还讲了年轻人步入社会应该注意的两件小事。
第一,不要说“我不会”。
有些同学实习时,心里最喜欢给自己一个借口,“我是实习生”,申晨在公司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实习生,我刚来的”,他绝对不允许自己部门的实习生说这句话。有一次,他们要引入Excel里面的一个函数“VLOOKUP”,这个函数是从另外的表格里,调数据到这个表格里面,就听到一个实习生说,“我是个实习生,这个我不会,你帮我做一下吧”,这给他的感觉特别不好。第二天开会的时候,他就跟大家说,我不希望在我们的团队里再听到“我是实习生,我不会”、“我是实习生,我不懂”、“我是实习生,你帮我”这样的话。
应该怎么说?“我是实习生,这个我不太明白,你能教我一下吗?”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网络神通广大,可以解决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诚然,团队里还有同事,还有朋友,但你不能觉得自己是实习生,干不了,就把这事儿推给别人干,这是不负责任的。凭什么啊?大家都是从新人学过来的。
第二,要敢于问问题。
我们都曾有过同样的心态,觉得去问问题好丢脸,人家都挺忙的,问问题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啊?申晨就说了件自己的事,当时他觉得自己傻到可以了。
那还是在故宫实习的时候,有天领导让他赶紧去复印一份材料,共有50页纸,有急用。现在我们都知道,把一摞材料放在那个走纸格上,选定模式,材料会按顺序走,一会儿就印完了。那时他不知道,就一页一页放上去,按一下过一张,把这页拿下来换另一页上去,再印一张,印了大概得有半个钟头。拿回去领导就怒了,说:“我让你印50页纸,您老是打了50页字儿吗?”他说:“我得一页一页地印啊。”领导当时就气蒙圈了:“你不会用复印机,还不会问啊?”
看,类似这样的事情,按照大学的那点经验,很多事儿已经玩儿不转了,这时就必须跟前辈请教,而且别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觉得别人会瞧不起你。谁都不是一生出来什么都会的,问一次,记住了,下次就多个本事了。所以,一定要抓紧自己刚毕业这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你问什么,都是可以被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