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回原形才能重新开始
做品牌顾问,石头要扮演四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是队员,重大案子他必须都得参与;
第二个角色是教练,要教好新的团队成员一块儿成长;
第三个角色是学者,得整理很多实例做成课件以便分享;
第四个角色是传教士,因为他认为,在劳资关系的背景下,得有一个人在团队中间分洒阳光、传达价值观。就像古代,真正让君王有信心治理国家的,其实不是君王自己,而是祭司。团队氛围融洽,大家开心,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才会有忍耐,求同存异;团队气氛紧张,每个人都憋着火,遇到点儿小事儿就爆发了。这是他的又一次提升。
就在一切顺利的时候,后院起火了,让他只能中途下车。接下来要说到他的感情了,估计好多崇拜大叔的萝莉要来兴趣了。
到这个时候,石头一共经历过两段感情。
第一段,是他在读大学的时候,有天上课,他旁边的一个哥们儿跟他说,你看后边那个女孩笑起来好像个太阳啊。太土的形容了,是不是?别介意,20年前的大学生可能就那样看待异性。石头说,是挺好看的,你看上了?那哥们儿说,嗯,我看上了。可结果,那姑娘看上石头了,他只能跟那哥们儿说,不好意思,她跟我好上了。那哥们儿也没急眼,还宽慰他,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哟,现实版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从大学到工作,两人好了四年,人家到了婚龄,但石头一穷二白,实在是什么也没有,女方家里从现实考虑,提出分手,石头咬着牙忍着痛地做有胸怀状,还请女方与新男友吃了顿饭。此后石头去了上海,去开拓自己新的梦想疆土了。
第二段,是他到上海后,公司有个下属喜欢他,但他知道兔子不吃窝边草,公司里不能有恋爱的事儿,就跟人家姑娘说,如果咱俩要好了,就有一个人一定要离开公司。后来石头给这个女孩安排了新的工作,两人的上海爱情故事也上演了。有天,他想了句自以为特别感人的话,跟对方说:虽然我不太会挣钱,可能也没多大出息,不过有一件事我能承诺你,但凡娶了你,我会用剩余的生命好好照顾你。唉!原来《裸婚时代》中刘易阳的话好多人说过啊!后来人家姑娘想出国留学,石头出资支持,结果人家嫁了老外。
感情受挫,家里也平生变故。母亲被查出患了结肠癌,必须立即手术。石头是个孝子,马上把所有在上海的东西都抛掉,回了北京。好在母亲体内的癌细胞还没扩散,手术很成功。术后住了三个月的院,石头给老人订了最好的病房,一天6000多元,他把自己挣的钱都交给医院了,终于陪着老人过了这一关。
母亲安康了,石头33岁了,回头看看,好像什么都经历过,又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他想,我该怎么重新开始?我要不要再回去从头做起?
当人真正开始思考,真正准备重新开始的时候,最初的一些梦想就会回来了。他想,自己是学美术的,可活到30多岁,却从没好好做过一天创意,就像一个学造桥的人,一辈子没有好好造过桥。33岁之前是为了讨生活,那从现在开始,是不是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努把力了?
人生的戏剧性出现了,他绕了一大圈,又一次进入奥美的大门,33岁的杨石头要在奥美,讨一份创意的工作。
可他没法做美术了,广告已经进入电脑时代了,好多软件石头听都没听过,他只能去做文案的创意,拿着底层的薪水,靠着30多岁的年纪,用文字去打动客户。
进了公司,他部门的总监看着他说:“你就是杨石头啊?我听说过你,听说你很难管啊?自己开过公司,当过老板,连客户都敢指着鼻子骂,这个年纪还做文案,算了吧,你别干这个了,还是转回业务系统吧,正好,业务系统随便你折腾。”石头说,当时最让他难受的,还不是总监的这些话,而是集团的人力资源总监拍着他的肩膀说:“石头,做创意是要有天分的。”那个打击太大了,他伤心透了。
但他想,一定要忍住,做回业务就做回业务吧,他申请做BD,BD就是事业部总经理,公司有四大BD,基本上全是外籍,没有中国人,人家说你能行吗?石头说,你可以试试我。
他果然是一个不同寻常的BD,是奥美的李云龙,一个坏孩子,一个不按标准来的BD,他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获得了同事和客户的信任。他说他其实就是想争一口气,他想让自己的价值在公司得到呈现。后来,他升到北中国区集团事业总监,兼奥美广告国内业务群副总经理。在集团内部的一次讲话时,他开场就说:我是个草根,没有哈佛的背景,也不是ABC,我能混到这个份儿上,你们没有理由比我差,今天我下台的时候,你们可能会赏赐给我一点儿掌声,不过请各位记得,今天为我鼓掌的手,明天请务必为自己加油。
我有点儿听不下去了,说你这不是挑衅吗?你这样的刺儿头,公司居然没有开掉你?你得贡献多好的业绩啊?
他说现在再回头看看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只不过什么都来得晚了点。他说其实他挺羡慕我、羡慕刘同、羡慕陈默,30出头就收获过很多次成就感,他在35岁以前都在爬,现在也一样在爬。
他跟我举了个例子,职场里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大学生,在职场上被叫做白丁,大学只给了他素质,基本上没给技能,所谓素质,就是态度和思维逻辑。
第二种人是职场新兵,新兵怎么变成精兵?要去学习和思考,自己在哪个板块能成为小专家?哪怕是作会议记录,哪怕是调研,哪怕是给客户的PPT做得好,都必须在那个板块中磨尖了、磨利了,成为一个最好用的利器,并让大家知道。
而他,哪种人都不是,却好像两种人又都是,他永远在跟年龄角力,似乎每回都能赢,却又每次都输给自己。也许是因为自己太在乎,其实自己在乎的,别人根本无视,只要你能赢得尊敬,谁会管你是25岁还是35岁?
对面没有他人,只有镜子
我在念大学的时候,本专业是播音主持,辅修的专业是广告学,所以我经常跟石头哥讨论,他心中的好广告是什么样的。
他说高级的广告就像艺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能不能抓人之说。一则获过大奖的运动鞋广告让石头印象很深。
画面上只出现了一双鞋,上面只有简单的两句话:这是左脚,这是右脚。所有人都在说自己有特点时,没有特点就是一种特点。
石头说,这种逆向思维,够狠。
有时微博上一大堆人问他,最近在看什么书。面对这种问题他不作回答,他觉得,问这种问题的人,是缺少自己的独立性思考的。一个人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就不会有自尊;而一个人缺少独立的思想,就难以有自信。
职场人,要学会把自己做成一个名牌,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才能够采摘式地学习,之后因一个知识点而想到一个方向,然后开始朝这个方向去摸索。看书的时候,要一边吸收,一边刺激或启发大脑,想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说,不用追问别人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而要问问自己该怎么思考。
石头说,有一期《职来职往》,一次非常规的行动逼着他产生了新的思考。
那是一个来应聘品牌营销的男生,石头哥在给他做职业测评的时候,说我们今天玩点儿不一样的,你来出题,我来作答,完了你再来点评我的回答,通过这个过程,所有达人就能清楚地看到你的能力。
我当时突然想到,他们问答的身份换了,如果站的位置也换了,一定特别有意思。于是我打断他们,请石头哥站到我旁边来回答,请那男生站到石头哥的位置去问问题,现场所有人都开心坏了,觉得这样真好玩儿。
后来石头哥跟我说,那是所有达人都不曾经历过的,他也是第一次站在选手的位置,那个过程他貌似淡定,但往那一站才发现,18位达人的气场好强啊!他自己的压力好大啊!而且他觉得那天他的回答太一般了,他当时立即把脑袋的运算,快速切成了18份,他不知道刘同会不会瞄准自己,马丁会不会出招,夏骄阳又会提什么样的问题。他真正感受到,当一群人审视你、黑洞洞的长枪短炮对着你的时候,那根本不叫面试,那叫过堂。
所以,那天晚上他发了篇微博:石头烤煳了。他认为他的回答,最多只能打30分。
他说《职来职往》让他开始思考,如何认识年轻人,这对他很重要,得用年轻人的语境来跟年轻人交流。打个比方,如果他有一个孩子,他的本能,是做这个孩子的教练、导演甚至是编剧,而孩子本身,可能更希望他的爸爸是另一个演员,能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这才是平等的交流。
石头哥的母亲今年83岁了,老人家偶尔也看《职来职往》,石头回家后母亲就跟他说:“我觉得今天这期节目你有问题。”石头开始反思自己:有时候年轻人的自信就是那么一点儿,不能去碰的,就像一个小气球,一扎它就破了,什么都没了。怎么能扎那一针呢?有个选手他自己说只上到高中,你可以鼓励他学习,但不必带上一句“你学历不高”,不必戳他痛的地方,要厚德于心,要有爱,爱就像是一缸热水,让他泡在热水缸里,把他暖暖和和地包裹起来,再去引导他。
石头说,他不是一个体贴的人,但他会尽力照顾自己的伙伴,他是个团长,伙伴就是他的兵。有时,这种照顾不见得要显露出来。
有伙伴要离职,他尽量双赢,如果不能双赢,就争取让人家带着收获走。面对要出去的员工,除了奉上双倍的月薪,他基本上只有八个字:出去看看,早点回来。这个伙伴也许不再回来,但他没权利埋怨,他们曾经在这里,曾经跟他并肩战斗过,就值得感谢。
每个人,每个公司,对面都是一面面的镜子,你做成什么样,在对方眼里就反射成什么样,美的就会反射美的,丑的就会反射丑的。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在人,人需要不断地精进,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改变,事为先,人为本。
年轻人身上有一些缺点,可能是功利,是短线思考。公司对于员工而言,其实不是公司,而是个道场、是个修道院。
他们公司有个实习生,平时看起来很普通,可他临走的时候,留下了一个厚厚的本子,里面写满了实习生要注意的细节:各个主管的习惯、哪台复印机为什么会卡、哪些网站要格外留意。平凡吧?全是细节,却令人刮目相看。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变成专家;简单的事情用心做,就会成为赢家。
大计划有大未来
我问过石头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那么优秀,他想改变,怎么办?
他说,这就是他成长时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他一直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一直想要改变。总结了20年,其实就六个字:大计划、大安排。
没有大计划,人就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走的每一步,都是散乱的。不妨尝试着作一下计划,五年的作不了,没关系,就减一年;四年的作不了,没关系,再减一年;哪怕尽力只能作出个三个月的计划,都比没计划到处乱撞强得多。
目标应该有两种:一种是要达到的方向,一种是要瞄准的方向。当有方向的时候,再定位。定完位,各种资源、时间的安排就会定下来,这时候才能借力。对个人好、对公司也好的定位,也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还做不到?好吧,多长时间够?12个月够吗?不够,24个月?一寸一寸地接近,总有一天会达到。
一个人有了大目标,但是心智不成熟,就要学会在心智上突破自己。
这需要找好四个基础:
第一个是知识。在职场上,任何机会都帮不了庸人的忙。必须不断地夯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现在的时代发展速度,每年有30%的知识折旧率,在快速成长的同时,知识更新很重要。
第二个是见识。要多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要懂得借鉴。很多所谓的创新,其实都是优先模仿。要先看人家操作的关键点是什么,人家的知识转化成价值的过程是什么,当心中有课题的时候,处处都是资源。
第三个是胆识。学习、吸收之后再突破,看是不是能有更新的创新?哪怕是微创新,自己都要学会去融合。
第四个是智识。有知识的人很多,但有智慧的人很少,因为转识成智的思考太少,那么如何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聪明”跟“智慧”不一样,聪明是有“眼”有“耳”,但智慧是有“心”。
这四部分有一定的顺序,知识之后是见识,见识之后是胆识,胆识最后变成智识,这是一层层的升华。知识是基础,不读万卷书,即便能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读了万卷书,即使缺乏生活经验,说话总跟名人名言似的,那也没关系,至少奠定了知识系统,才能顺利地表达出来。
职业发展有很多阶段,在刚开始的阶段,23岁到28岁期间,是水涨船高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专业化能力;
在28岁到32岁这五年里,是从被管理开始变成管理的阶段,要开始领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再往后走到32岁到37岁之间,要考虑的是,是否能更好地独当一面,以及拿捏进退;
第一个五年做专业,第二个五年做管理,第三个五年做经营。
肤浅的人,把自己所有的理想都写在脸上,真正能实现的人,是把壮志刻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