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 >> 职业指导 >> 职场书架:金领手记(上)

职场书架:金领手记(上)

2012-01-17 18:16:03  来源:爱博人力资源职业指导中心  作者:爱博仁摘编  浏览46次 
连载:10本最有价值的职场书。1、《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2、《蔡康永的说话之道》;3、《拆掉思维里的墙》;4、《金领手记》;5、《让智慧起舞》;6、《真实的幸福》;7、《有些事现在不做,都不会做了》;8、《气场》; 9、《将才》;10、《机会只爱有准备的大脑》。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商务人士一定要有些毛病 

      到底什么是商务人士,你可以从职业、收入、观念、态度等各方面来界定,我这里要提出的观点是,商务人士就是对生活有许多怪异要求的人,也就是有些毛病的人。

      我以前做过记者,前方跑采访的记者就不是商务人士,因为他们对环境不在意,什么地方都去,什么人都接触,饿了就街边坐下来吃,到地方了上床便睡。后来我慢慢有了一个毛病,就是不能跟人同屋睡,可能是参加几次大的采访报道,被同屋人雄壮的呼噜声搞死了,整夜不能睡,白天还要采访写稿,简直是痛不欲生。

      就为了这,我后来就加入了对生活有挑剔的人群,成为一名商务人士。

      商务人士常见的毛病大致有:不能跟别人同屋睡觉;酒店的味道不符合自己的心境时感到心慌;喝饮料加的冰块不能多也不能少;飞机晚点时对无辜的乘务人员恶声恶气;习惯性地训斥餐厅服务员,等等。

      当然,这些都是一般商务人士的表现。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研究本质,就会发现,但凡成功的天才的商务人士,都有些匪夷所思的毛病,如果他从各方面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人,那么他一定非常危险,要么他自己出事,要么你作为身边的人跟着一起出事。

      我原来有一个老板,级别特别高,各方面也非常优秀。但他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对海鲜特别是虾过敏,一旦吃了,会倒地不起不省人事。有过敏体质的人不少,不算什么稀奇。但我的老板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吃虾过敏还非要吃。他想痛快地吃虾时会找一个医院附近的餐厅,吃完走进医院打一支他常用的过敏针,然后带着胜利的情绪回家。

      我认识一个很有才华的杂志总编辑,每当他写重要的文章如社论时,不管天多冷,都要光着脚,憋在办公室很长时间不出来。同事们都知道,如果总编光着脚不穿鞋在办公室,就一定不要打扰,这是一个如新生婴儿即将诞生的神圣时刻。

      商务人士的毛病可能是主动的,可能是被迫的。毛病可能仅仅局限于自身,也可能对周围的人有重大影响。我们需要更多研究和关注的是后者,因为这对建立良性的商务环境,对建立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不久前我组织一个活动,活动管理公司的项目经理跟我把流程反复过了几遍,我说可以了,就这样去实施吧。他说还不行,你要告诉我你们大领导有什么毛病。

      我说我们领导有什么毛病啊,领导平易近人、口才出众、社交广泛,对了,领导吃虾过敏,不过反正我们不安排宴会,没什么关系。

      项目经理说不是我多事,确实是我不搞清楚领导有什么毛病我不踏实。举例说,上星期给一日本公司做活动,我们什么细节都想到了,连总裁个子不高我们在讲台后面加木箱垫高都想到了,结果活动开始前十分钟,他们的公关经理冲过来说,哎呀你们怎么能在讲台上放百合花,我们老板对百合过敏,一闻到就会昏倒,你们赶快拿掉快拿掉啊。

      还有一个公司的老板,活动开始前来检查场地,居然查到厕所,说,这么多客人,男厕所的小便池才有两个,这怎么行。项目经理说这不是我们的责任,也不能让酒店再搭一个厕所出来,不过以后我们注意给这个老板搞活动要找厕所大的场地。

      商务人士的毛病,或者说习惯,就是他们一定要在自己熟悉和舒服的环境中才能较好地生存,精明的企业家早就看出这点,所以全球到处都有甚至连装修和香水味道都一样的香格里拉们、万豪们和希尔顿们。

      我的一个同事做销售,全国到处跑,对酒店的要求不能说高,只是一些商务人士的基本需要而已。有一次住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县城旅社,晚上睡觉前习惯性地打电话给前台,要求明天七点叫早。

      冬天,天刚蒙蒙亮,同事隐约感到有人在轻摇他的头,迷蒙中他飕地一下跳起来,谁,干什么的!

      床边站着又羞又恼的女服务员,你不是要我叫早的嘛!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宠好老板爱他的习惯 

      关于领导的习惯,有的说人职位越高,毛病就越多越古怪,也有一种相反的说法是,人职位越高就越随意,越淡泊。

      根据我的经验,后面一种说法是文学,前面一种是现实。我们还是现实一点为好。

      还有一种争论是,有的说身边的老板不好伺候,天天烦;有的说偶尔远道来的老板才难伺候,因为你不大清楚他的具体习惯是什么。

      其实最可怕的有两点,一是关于习惯的错误信息和误读,二是被莫名其妙的恐惧吓倒。

      我们公司大老板们一般都是喝健怡可乐的,所以健怡可乐就成了高层接待的标准饮品,我们在餐桌上、会议室、车上都放满了这种东西。可是有一次一个大老板就不高兴,事情多也没顾得上细问,到最后他才说,他讨厌任何这类带气的有甜味的东西。

      我在想,如果我哪天当了大老板,要去视察,下面的单位肯定问我身边的人我的习惯是什么。答案肯定是炸酱面和炒土豆丝。但是我也喜欢别的,如果他们天天给我吃炸酱面和炒土豆丝,我会把他们都炒掉。

      早年我在美国通用汽车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全球董事长要来中国访问,我把宴会的菜单拿给我的美国老板看,老板一下子就急了,董事长喜欢BlueCheese,你的BlueCheese在哪里?北京有没有BlueCheese?你赶快去各大酒店查哪里有BlueCheese!

      当时除了把我吓住之外,还让我永远记住了蓝乳酪这个词。好在我们有五星级酒店,但是现在想起来,我们的工作做得还是不够细致。因为说了半天,蓝乳酪就是那种带霉菌斑纹的乳酪,是一类产品,就相当于中国的臭豆腐,但是我们只是给老板上了臭豆腐,根本没有去了解老板喜欢的是王致和的臭豆腐,还是六必居的臭豆腐,还是吴家老太三味臭豆腐。

      关于老板习惯的一个重要误区是,我们把重点太多地放在生活习惯上。其实老板最在意的还是他在众人面前的感觉,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以下细节:第一,许多人在一起时,让领导一个人高谈阔论;第二,领导讲笑话时一定要笑;第三,在大型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让老板跟他身份符合的人坐在一起;第四,领导在活动、吃饭等场合提前退席,一定要送,领导说不要送了不要送了,你千万不能听,一定要送到电梯,送到大门口,送到车上。眼看你就要跟着车在马路上跑了,这时你可以对自己说,差不多了。

      有人说,这不成了马屁精了?关于宠着领导的习惯这件事,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就算你为了养家糊口,安身立命,就算你是愚忠好了。第二,你胸怀大志,为了借助老板的力量向上走,所以就算是暂且收起你的高傲和自尊,低三下四一二年。谁叫你有鸿鹄之志呢。第三,最积极也是最无聊的境界,就是你把宠老板的习惯当成一种主动的人生态度。你可以简单算一下你的老板的影响力,比如他管10个人,如果他开心,他手下的10个人,加上他们的家庭,共30人,加上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影响的供应商、保安、阿姨30人,一个人的开心可以影响60个人;反之,他坏情绪也会波及60个人。如果你老板是一个千人大企业的总裁,他就能影响6万人,如果是市长、省长再往上都不敢想了。

      所以,宠好老板的习惯,为老板创造一个顺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就是在为人民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那么老板应该做什么呢?老板有老板的老板,够他烦的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板,你应该注意,要传达正确的关于你的习惯的信息;再有,就是稍微体谅一下你的部下对满足你习惯的困难。

      我认识一个中国老板,腰不大好,到美国访问,睡不惯酒店松软的床,要求换硬的床垫,酒店说我们都是统一标准的。老板就说:算了不麻烦你们酒店了。转身跟部下说:你就给我找一块木板来吧。

      这事要是放在大兴安岭,应该不难,但要在美国的城市里迅速找到一块能睡觉的木板,得动点脑子。部下在华人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木板,然后心里过电影似地放老板的习惯:老板早餐喜欢吃清炒油菜,在美国,上哪儿去找中国北方那种油菜呢?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领导为什么不生病

      最近我们领导病了。大家觉得,世界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令人吃惊的是,我问过不少国企的、外企的白领,大家一致表示,他们的领导从来没有生过病!

      领导不生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就是身体好;另外就是,他们病了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或者是即使大汗淋漓面色惨白,也要硬挺着。

      一个朋友说,他们领导最近咳嗽得很厉害,开会的时候话都快说不出了,挺了几天后,不知怎么肚子又坏了,脸色白得像一张纸,虚弱得好像马上就要摔倒。大家都劝道:领导您休息吧,别来上班了。领导用无力的手势坚强地表示,没事,你们别管,我能行。

      我们不难想象,领导能做到领导,必定有些过人的本事和精神,病了不休、休了不倒也是其中的一项素质。身体不好的人,人家自然要怀疑你能不能顶住更大的压力,承担更大的责任,为更多的人做出表率。

      事情坏就坏在表率,领导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要比别人强,而忽视自己怎么能给属下更多的信心。我们谈领导艺术的时候,总是说什么以身作则啦,激励啦,放权啦,就是没有讲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生病和休假实现团队激励。领导不生病,下属就不会有机会感觉自己的重要性;总是被一个强势的优秀的而且从来不生病的领导压着,下属很难显露头角。

      朋友说他们的女老板最近宣布要休两个星期病假,做一个手术。这事在团队里引起了很大的议论。从八卦的角度看,想知道女领导得了什么病,但是人家嘴很严,只好侧面先打听着;从人性的角度看,怕领导真的得什么大病;从团队建设看,猜想老板这回病了,以后是不是不会那么工作狂了,变得节奏稍微慢一些,更关注生活了呢?从即时行动纲领看,要不要去看领导,送什么东西,讲什么慰问的话?大家一下子都拿不准了。

      好在领导态度明确,说你们不要来看我,好好工作就行了。这件事的学问在于,要是男领导或者一般的女领导,人家说不要来看并不意味着不想让人来看,你可能还是要强行去看,获得领导好感;但是对有工作狂倾向又很在意面子的女领导,人家说不要来看就不要去看,领导有自己的隐私,特别是不想把自己软弱无力的一面让下属看到。

      后来,下属们叫了快递,给领导家里送去了鲜花和卡片。领导说很感动,最感动的是一个下属在卡片上说,你不用担心,我们都在好好工作。领导说:看了这个,我真感动,我决定明天就回来上班。

      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让老板消停地休息几天,真的不知道怎么才能让领导不给我们这么大压力,让我们觉得一定要卖上小命干活,才对得起她和公司。

      我认为,对于下属来说,应该放弃用任何方法祈求领导生病或者休假,应该转而研究老板的弱点。

      尽管每个人的弱点不同,但普遍的共性是:领导对自己都不够自信,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怕被人看见自己生病;不仅身体上如此,事业上老板也有很强烈的不安全感,害怕不在办公室的感觉,害怕下属都不在身边的感觉,害怕自己很有面子的职位突然以没有面子的方式被人取代。

      别看老板不生病,其实心理虚弱着呢。

      最近听到的一些故事,更加让我感到盼领导生病不切实际。

      我们公司的同事到美国总部开会,由于时差原因,一大早就醒了,五点钟去驻地的健身房。路上遇到一个全球副总裁,副总裁对他说:你快点过去吧,跑步机什么的很快就要满了。中国同事不信,刚五点耶,老大!可是一进门他就发现,十几台设备确实差不多都被人用了,那些平时西装革履、一本正经的全球副董事长、副总裁们,一个个都在汗流浃背地跑步或者推举各种器械。五点刚过,董事长大人拿着一摞报纸进来了,有一个踏步机显然是专门留给他的。董事长一边踏步一边认真地看着报纸,全球500强公司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据说,这些老大们都形成了固定的习惯,不管他们到哪里,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必定是健身。没有好的体魄,他们根本无法应付繁重的业务压力和无休止的全球旅行。

      另外一家欧洲公司,为自己公司那些不停飞行的老板们开发了一个项目,通过暗示、催眠之类的手段,让高管们听到飞机发动机的声音就会自然入睡。项目实施后,高管们果然能在旅行中即时入睡,下飞机就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

      这样的项目无疑深受领导推崇,但是对下属来说,领导生病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了。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今天我很不开心

      特别怀念以前那种田园牧歌的时代,一束透过窗棂钻进屋里的阳光,一只盛夏■■鸣叫的蟋蟀,一片秋日山坡上怒放的野花,都能给人一天的欣喜和振作。现在倒好,大家凑在一起总讲那些不开心的事情。

      朋友问我,如果你遇上这样的事怎么办。我们老板,今天在办公室跟我讲话,就我们两个人,不知怎的她突然用英文大喊,I?蒺mnothappy呀!这个happy的后一音节带有浓重的地区特色,类似我们汉语拼音的三声,就是I?蒺mnothappy(Pei3)呀。

      然后呢,老板就坐下来自己在电脑键盘上砸,不理我了,你说这时我是出去呢还是不出去呢,出去之前要不要跟她打一个招呼呢?

      尽管我承认现在上班不愉快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以宣言的方式明确地在办公室对同事喊出今天我不开心,确实很有创意,很震撼。

      我觉得你没有办法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讲,克服不愉快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另一个是坚决摆脱俗套,有创意地发泄。

      自己给自己找不愉快的有,比如你总是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英俊,每天都痛苦,这种情况我们以后再探讨;更多的情况是别人使你不愉快,比如说同事,多数是老板,他们就是跟你过不去,给你设置障碍,好事绕过你,坏事栽到你身上,对你冷嘲热讽,甚至对你大声吼叫。

      这种时候你首先要注意避免正面作战,先稳住阵脚,然后近乎强迫地要求自己感受对方的痛苦。比如说,他(她)今天这样,肯定是刚被自己的老板骂了,肯定是夫妻生活又麻烦了,肯定是连续三天失眠了,肯定是前列腺炎又犯了,肯定是提前进入更年期了。

      有时候你这么去想并不能使你克服眼前的痛苦,但是我敢肯定地跟你说,那些使你痛苦的人一定比你还痛苦,谁活得累谁心里明白,你不要被假象迷惑,你要稳住阵脚,你要实在忍不住还可以找朋友聊还可以写博客。

      我以前有一个老板,非常聪明能干,就是对下属过于严厉,近乎苛刻。我那时人在北京她在香港。业务上的争论还有领导主意多变的风格经常搞得我灰头土脸。后来我换了公司,我们也逐渐成了朋友。有一次见面喝酒,我的前老板说,我原来真的不知道给大家造成了那么大压力,我的一个下属,我一直看好的人才,有一天突然跟我来辞职,说实在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了,必须离开了。我那时候才意识到我的风格、我的方式会这么严重地伤害大家。你说,你是不是当时也感到巨大的压力呢?

      我的眼圈都有点红了,我说老板,这没什么,我知道你的压力也一直很大。

      当然,我绝不是主张老板就要狠整部下,然后选一个时机又反思又道歉,早干嘛去了。我是说,当我自己一步步走过来,感受到你越来越多地被人搞得不开心,你也有机会让更多的人不开心。一切都是一个平衡,你只是更多地感觉自己比别人更加不幸而已。

      我的朋友说:姐夫,你尽玩这虚的,你还没告诉我,我是跟老板打声招呼再出去,还是不打招呼就出去,还是站在那里等领导说下一句话呢?

      我说:等你想到这一步就反应太慢了,最好的办法是你也跟她大吼一声I?蒺mnothappy(Pei3)呀,too。

      领导准吓一跳,说你小子说什么?

      你说:Isaidyoulookgreattoday。(我说您今天看起来棒极了。)

      老板迷惑地看着你。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激进的方式去反应并能妥善处理好下一步,确实很难。比如说,你刚才说的I?蒺mnothappy(Pei3)呀too这句话语法就是错的,应该说I?蒺mnothappy呀either。

      对于我们自己的不愉快,最简单和常见的方式就是转嫁。昨天几个人吃饭时说起来现在的服务行业不好做,我说比如说公关公司吧,老板管我要一份资料,我自己没有或者不想做,就打电话给公关公司,像现在这样吃晚饭的时间也不管,就是一句话,明天一早,我要这份材料完整地传到我的邮箱里。

      旁边的人说:姐夫你真是大好人啊,我们老板就不这样,人家打电话给广告公司,说我要一个东西,现在就办,我电话不挂。

      我说老板拿的是手机还是座机?要是手机的话你可要劝劝老板,这样总是不挂电话,辐射很厉害,影响大脑,还破坏性功能呢。

      如果你总是接到这样的电话,你的自然反应就是转嫁。于是你也抄起了电话,当然是座机。

      喂,是永和豆浆吗,我要一份煎饺,一碗牛肉面,一个荷包蛋,一杯豆浆,现在就给我送到家里来。我要得急,现在马上送,我电话不挂。

      对方听了不急不火地回答:我们永和大王从来不给这种傻冒送餐。

      这里重大的理论问题是关于强势地位的应用与滥用。以后再谈。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商务活动就是一个面子

      现在商务活动最大的困惑之一,就是你无法判断那些形形色色的宴请、招待、庆典和论坛,到底去参加哪一个。

      经过实践和总结,我们提出两项原则:一是领导和关系户的活动要参加,第二是跟自己级别对称的活动要参加。

      在我的工作中,经常要帮领导拿主意参加什么活动,也为自己拿主意。最简单的决定就是商务部张副部长的会议,点名叫您参加,您必须要去一下;乙烯总公司的王总请您去参加开业庆典,乙烯公司是我们的大客户,王总又是您的老朋友,所以周末您孩子的生日会就先改期吧。

      你是参加活动你不觉得,你要是组织活动就会感到,要请到首长名人要人是多么困难。如果首长级别不够高,名人不够有名,要人不够重要,那么你活动的效果就完了;如果你要靠收取费用赢利,恐怕连本也赚不回来。

      以前我在新华社工作的时候,觉得新华社特别了不起,新华社现在也特别了不起。我们一拿起电话马上就有了官方的感觉,喂,我是新华社,我要了解一个情况,请你们的领导接电话。请注意用词,一定要说我是新华社,跟这里是新华社意思和感觉都差得很远。

      后来有段时间给新华社拉广告,电话打给企业,我是新华社好像就不大灵了。出钱的事人家不愿意。关键的问题是,你不认识人家,人凭什么帮你?

      所以,我现在给部门人员定的政策是,别一听什么单位就被吓住,问什么事情。如果是公安局下属幼儿园开运动会要求赞助,我们慢慢商量再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公安局说你们单位谁犯了事要调查要领人,你们马上马上向我报告。

      我们在电影里见到那些大领导或者是很有权势的人,都爱抄起电话说我是,你现在必须怎么怎么样,我要你10分钟之内答复,否则我枪毙(解雇、休了)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不自己站出来说话,都让别人说,就像抗日电影中翻译官那样:太君说了,你们要是交出八路,马上就放了你们。

      中国人比较讲面子,但是商务生活和社交中太讲面子,反而会使自己不自在。我们经常参加活动,一个圆桌吃饭,一晚上吃下来也不知道同桌的是谁,因为大家都不自我介绍。只有那个有跟班的领导大家都知道了,因为跟班的说了,这是卫生局的张处长,张处长在灾难预防科学领域很有造诣。然后大家点头称是。有时候领导还不高兴,就你多嘴,我堂堂张某某谁不认识我?

      其实,自我介绍一下并不丢面子,反而更显魅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社交场合向人问候时总是说,嗨,我是比尔。我们也在电影中听到过那带着浓浓浙江口音的伟人的讲话开场白:我是周恩来。通用电气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是全球著名的企业家。他见到员工时总是盯着你的眼睛,握住你的手说:嗨,我是杰克。

      本来商务活动最讲实际,最有效率,但是现在也搞得像政府和外交事务那样讲排场,论座次。每搞一次活动,被邀请方最多的问题就是:一起参加活动的还有谁,在活动中我(们领导)站在什么位置,我(们领导)第几个发言,宴会上我(们领导)是不是主桌,如果是主桌的话可以考虑,但是你还要告诉我左边坐的是谁,右边坐的是谁,主桌一共多少人,我(们领导)离主人和主席台横向距离有多远,纵向距离有多远,平面距离有多远,空间距离有多远。

      以前我在通用汽车工作时,有一次把我们老总拉去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活动。我说你去吧,你跟台长坐在一起,你第一个讲话,你会戴贵宾花,你进贵宾室,你喝的茶茶杯都是带盖的。我觉得那天活动特成功,领导特有风度。可是第二天一上班领导就找我,说:你这叫搞的什么活动,你说都是巨头参加,可是福特的老总怎么不去,大众的老总怎么不去,丰田的老总怎么不去?

      我本来想的是,只有你级别最高,你才能在活动上出风头。但领导想的是,我要大家同样级别,然后还是我出风头,我要压倒他们。

      大家都是这种心思,总会出问题的。去年的一个活动上,我们公司就跟另一个公司打起来了。说起来都是500强,500强A和500强B。本来是500强A的老总先讲话,可是500强B的老总说让我先讲吧,我有事,讲完了先走。500强A同意了,主办方也同意了,日程也改了。可是500强A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又反悔了,说我们老总有更更更紧急的事,必须先讲,然后就告诉主持人说500强A先讲。结果一宣布,500强B的人说不是说好了我们先讲吗?最后,先讲完的500强A的老总就坐在会场跟人聊天,紧急紧急的事情就像尿急放出了一样又不急了。

      商务活动是一个以级别和面子主导的过程,但是当外表压倒了实质,当我们所追求的思想的交锋和观念的碰撞成为附属和摆设,商务生活就只剩下那些贵宾胸花和彩色桌卡主导的形式躯壳。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你欠我一个武侯祠

      如今的商务人士,公款出差的机会很多。有人借机玩遍天下,有人永远公务缠身无暇他顾,有的则巧妙地利用时间差和正当理由,为自己创造旅游和增长见识的机会。

      几年前我第一次去重庆,带着我们公司一个级别特高的,也是头一次去重庆的老总。白天的日程照例是拜访政府官员和客户,晚上我租了一辆奔驰车,准备带他去南山一棵树看夜景。

      早就听说重庆的夜景有名,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城市建立商业发展战略,就应该像指挥战役的将军一样在制高点俯瞰城市全貌,得到胜利的灵感。即使失败了,也要像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那样,回到俯瞰城市的高处,赞叹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啊。那种失落的浪漫感慨。

      可是当大奔已经开到酒店门口的时候,我们公司的冯-迪特里施说:我不去了,晚上还有很多e?鄄mail要处理。

      既然车也来了钱也交了,我就和另一个同事去了一棵树。好美的夜景啊。后来的事实证明,以后去重庆再也没有这样堂而皇之的旅游机会,总是开完会做完活动就走。

      我们公司有一个负责全国业务拓展的高管,人家都羡慕他各地跑,可他对我说,我去什么地方都没有特别的感觉,住在相似的酒店,听业务汇报,拜访客户。那次去九寨沟开部门会议,大家都去沟里玩了,我在(五星级豪华酒店)九寨天堂开另一个电话会议,开完了就奔机场回北京。

      我这里要申明的是,我决不是主张大家要利用公款旅游。我是说要是我们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在办公事的时候忙里偷闲,迅速地甚至自费满足一下旅游的需求,那么当你回顾你的职场生涯,想起你去过的城市和乡村,那些生动的、具体的、充满情趣的回忆将是一种宝贵的再享受。你也就不会仰天长啸,说我把我的青春都献给了工作,献给了公司,献给了老板,我出差18年连北京故宫都没去过。

      上个月我们公司去昆明开会,正好是周末,公司请了旅行社的人带大家去石林。周末的旅游景点,人多车多什么都多,身边七八位导游同时在喊:大家顺着我的右手看过去,那就是著名的什么什么石像,它就如同一位仙女在等待爱人归来,大家可以充分运用想象力啊。

      旁边的人都伸头伸脑,哪儿呢哪儿呢,石像在哪儿,导游的右手在哪儿,我怎么看不见啊?

      站在我旁边的一位,我们公司里业绩非常突出、人也特别低调的一位高管,悄悄地对我说:石林我几年前自己来过,那次客户把会议推迟了,我在下午关门前一个小时赶到这里,一个人走遍了小半个石林。没有什么人,那些石头就像数万年前的生灵,你看着它的时候它好像在对你讲话,感受真的不一样哩。

      工作为每个人提供的旅行机会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对旅行、对路途、对路上的经历,感受的方式也不一样。关键不在于你去多少地方,关键是你能不能达到那种体验的深度,在那个美妙的体验空间里,每一次旅行都成为你记忆的亮点,无数的亮点则串起你职场和人生的辉煌。

      当然,我们也经常身不由己。能坐着公司付款的大奔去看重庆夜景对我来说是空前绝后的。多数情况是你精心策划的忙里偷闲,被一些你无法控制的事情打断。

      那次在成都,带几位客人去武侯祠,我刚买了票进门,导游刚开始讲解,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哥们急事,很急,赶快给我出出主意。

      事情是,猎头挖他去另一家公司,工资增加一倍,谈了很久,死看上他了,今天就要答复,接受还是不接受。

      我竭力劝他不要去,新公司钱多但缺少成长空间。应该在现在的公司抓住大有可能随即而来的升迁机会,先进入一个高度,然后钱和事业都会有的。

      你知道在当今社会劝人见钱不拿是多么费劲。我左耳朵听导游讲解诸葛亮和蜀地传奇,右耳朵听朋友讲重大抉择的苦恼,嘴里还要慷慨陈词,苦心规劝。我明显能感到周围游人异样的眼神,心说这人怎么这么有病,在武侯祠谈什么职业转型。在我放下电话的同时,听见导游说:这里就是出口了,感谢大家参观武侯祠,希望有机会再来啊。

      我这人其实非常大度,但就是这件事总也过不去。那位朋友后来听了我的意见,没有跳槽,并在原公司实现了重要升迁,接着又一次成功转型,后来又做了某跨国电子通讯公司的中国区副总裁。

      人家副总裁多忙啊,多少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可我每次见了他,总是忍不住唠叨:你欠我一个武侯祠,你打断了我的人生,你拿什么补呀你。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喂您好,请问是哪位?”

      这些年,商务人士的定义标识演变非常快,如果不总结一下,很多东西就转瞬即逝了。

      当年刚刚有呼机的时候,商务人士腰上都挎一个,一群人在一起,有人身上嘟嘟一响,该生立刻被投以羡慕的目光。有些伪商务人士耐不住寂寞,就自己呼自己。寻呼费是按月算的,不呼白不呼。

      当然那个时候,那些有大哥大的人都拿在手里或任何能被人看见的地方,像吃饭时一定要直立着供在餐桌正中。我觉得摩托罗拉的设计理念一直是超前的,像那种砖头式大哥大,在设计上就具有直立摆放功能和身份炫耀功能,这对商务人士至关重要。

      接下来进入了手机普及的时代,在公共场合打手机非常时尚。电视剧里的企业家也都是这样的,他们在吃饭、洗澡或度假的时候都会抄起手机,调动十几个亿的资金,或者是一个电话就把高级管理人员就地免职。

      现在进入了一个不接手机的时代。如果你在一个公共场合听到某人手机响了,凭如下的举动你就可以判断他的身份。

      拿起电话,喂你好,请问是哪位?一般是业务代表或推销员。

      拿起电话,喂,我现在不方便,回头再说吧。身份难以判断,但对方的身份肯定是老婆、老公或者情人。你既然不方便,就不能不接这个电话吗?不能,因为老婆和情人会借题发挥,连我的电话都不接了?!

      拿起电话,看一眼来电显示,然后按拒绝,这多半就是生意不顺的商务人士,来电多半是债主、纠缠不清的情人、穷追不舍的推销员等。

      拿起电话,看一眼来电显示,然后听由铃声继续响或振动而置之不理,这是无奈的商务人士:如果按了拒绝,对外听筒里会传出您所拨打的用户正忙,请稍后再拨,不明戏的人就会不停地打。而你要是不理睬,将来就可以编瞎话说我没听到啊,哦那天手机放在家里没拿。

      听到铃声,连看也不看,直接在口袋里包里就按拒绝或关机,此乃真正商务人士也。此公顶天立地,无须求人,我行我素,天马行空,人之豪杰。

      手机是令人又爱又恨的东西。手机时代的商务礼仪不可轻视。你想巧妙地羞辱一个人,只要在跟他面对面讲话时突然去接手机而把他晾在一边;开会的时候,最能对领导表示不屑的方式就是在领导讲话的时候站起来出去接手机;反之,最能献殷勤的方式就是跟一个人面对面时把第一个手机来电拒绝掉,然后当着他的面按关机。

      在商务时代,最奢侈的生活不是自由,而是自主,就是你有权利和地位选择接谁的电话和在什么时候接电话;你的生活仍然被许多人左右,但是你可以掌控进程的节奏。

      前两天我们几个人聊天,谈起什么是理想的商务生活这个话题。起先有人说理想生活就是不用求人的生活,大家说别逗了,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我们当中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深沉地说:要想不求人,你们去当编剧吧。制片人投资人导演演员都哭着喊着要好剧本。写电视剧作者没名时一集八千,写过几个以后就一集两万,你根本不用求人,都是人求你。

      我说哪一行咱们都不能盯着顶尖的那几个,写剧本有几个能达到海岩老师王海鸰老师那样的境界?况且我还是坚持我的业余理论,就是真正的牛人是靠着主业得到名声和财富,然后去享受自己喜爱的副业。就比如海岩老师当酒店总经理;万科的王石先生登珠峰;好利来蛋糕店的老板罗红去非洲11次拍野生动物,然后出书、捐款,当联合国慈善大使。

      所以,顶尖的生活状态不是把来电拒绝,也不是不理或者关机,而是根本就没有信号。你找不到王石先生和罗红先生,他们过些天满脸歉意地一个劲跟你说:实在对不起啊,我上个月在珠峰帮助欧洲联合登山队登顶来着;另一个跟你说:不好意思啊,我在纳米比亚草原追野马接手机不方便。

      你就自己回家洗洗睡吧。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商务人士的虚荣界点

      有个上班族朋友,最近经常在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上出镜,然后就在餐厅里地铁上被人指来指去,那不是电视里的吗?

      朋友说,一开始这么被人认出,还有人过来说你的节目挺好看的,真的有一种幸福感。

      我们商务人士跟影视明星不一样,他们本来就是给人捧、给人崇拜的。刘德华演出的时候跟歌迷握手,手上胳膊上被抓满了血印子咧着嘴疼。对刘德华来说这叫艺德这叫敬业,但是对缺少吹捧的商务人士特别是职业经理人来说,偶尔被人认出被人崇拜一下,还是很能满足一些虚荣的。

      十多年前我刚到英国做那种菜鸟记者,经常要去参加一些商务酒会,试图认识些人挖到些消息。老外他们那种活动就是带着一个脑袋和几张名片,端着杯酒四处跟人寒暄,活动有时供应小点心,饭是绝对没有的。我刚开始去有点紧张,因为进了门四处张望一下,发现一个人也不认识,这可怎么社交。

      后来活动去多了就不紧张了,因为总是有同样也谁都不认识的客人,端着酒绕来绕去,你们俩就聊上了。所以我就以此为座右铭:总有比你更差的,只要你能稳住。

      经过多年磨炼,现在参加活动一般都有期待值。比如说,如果是公关业界的活动,敝人会被许多人追捧;参加商界精英活动,可以躲在一边或借机巴结一些名人;参加李开复老师在大学的演讲会,最好事先找好停车场卫生间什么的猫起来,在开复老师的光环下没你什么事。

      商务人士自尊心或虚荣心的损伤,多半是惯性产生的期待值在某个特定场合或瞬间发生了异常缺失。

      去年我陪我们老板去参加一个商务高层论坛,贵宾室里热闹非凡,哎呀张部长,真的太感谢您亲自来出席,哦哟冯老,太抱歉了没有在门口接您。在充满官员和大腕的房间里,只有一个人独自端坐一边发愣,仔细一瞧,是分众传媒的创始人,著名企业家江南春。我就过去寒暄,替他抱怨像他这样的大腕居然他们也不多招呼。

      为了解决贵宾众多和接待单位人手可能不足的问题,有些主办单位采取了人盯人战术。我有一个朋友,最近被指定担任参加大学校长论坛的某知名大学校长的接待人。活动当天在门口等了两个小时,后来忍不住上了趟洗手间,从洗手间出来正赶上一群人进大门,抓住一个同事问,喂你见到大学的校长了么?同事使劲向左边撇嘴,人就在这儿了还傻问!后来朋友总说,你看就因为没有认接,校长不高兴了,后来连留言签名也没给。

      其实,如果是活动流程中的疏漏,商务人士一般都不是特别在意,关键在于明显针对个人的无知或不敬,让具有较高期待值的商务人士感情上难以接受。

      有一个业界的大腕,才华横溢,个性鲜明,备受业界同仁追捧。一天参加活动,某公司可能是刚入行的小女生,忙着跟众人换名片,到了大腕面前,甜甜地问:能跟您交换一张名片吗?大腕很矜持地掏出名片递过去,小女生认真地读名片,噢,您是,先生。

      这时大腕突然一把将名片抢了回去:你都不认识我,还换什么名片!

      此事被作为业界名人轶事传播开来。这里面的理论含义是:商务人士换名片是为了互相认识,但著名商务人士的名片是身份的象征,具有珍稀性、严肃性和私密性。它都不像文艺界名人的签名,签名顺手就一个,你得到了名片上印着的信息,等于人家对你开放了一个重要的空间。

      最近有一次被朋友拉去陪绑商务活动,我觉得挺好,活动不是自己行业的,期待值就是谁也不认识,谁也不用认识,就是陪怕自己也是谁都不认识的朋友去参加活动。

      上周有一个特大的活动躲不过去了,英国广告协会在上海举办展览、讲座、推广会和酒会。上海的英国领事馆三天一个电邮两天一个电话诚挚邀请。那天我换好了西装前往六点半开始的酒会。进了门就找熟人,一个没发现,端上酒找英国人轮着圈侃。酒会到了高潮人人都有点高的时候,肚子饿得不行了,走时还是一个熟人也没有,也没有人上来甜甜地说:您是通用电气的李先生吧,您的大名,我们在广告界早有耳闻。

      八点半坐在麦当劳给同事发短信:今天又回到了亲切的菜鸟时代。谁说巨无霸是垃圾食品?

      古人说,处事以不即不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哲学一点说,商务人士的虚荣界点,就是在有点名但不是太有名之间,被人追捧又不过分追捧之间。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好老板不发神经

      如今,单身的忙着找老婆(老公),结了婚的忙着找情人,只有一件事是共同的,就是找个好老板。

      现在有一种悲观的情绪在蔓延,就像那个香港的著名小说家说的什么美好的爱情和通情达理的老板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话绝对言重了,爱情怎么就不能美好呢?关键是你不能期望太高,你不能让你的老婆又小鸟依人又佳人风范又能挣钱付一半的房贷,反之,你的老公也不可能长得像金城武力大如施瓦辛格存折上的零又超过比尔盖茨。

      咱们不谈爱情,谈老板。其实你理想的破灭就是因为你想找一个什么通情达理的老板。老板的责任是让老板的老板高兴,是让你们把事情做好,老板从来就不会想什么要讲道理,讲道理这种事你跟你爸妈你儿子甚至跟猫咪都讲不通,所以还是想些实际的。我觉得,一个老的老板,或者说还能让你勉强做下去不至于几天就甩手走人的老板,是那种可预测的老板。

      老板你要让人家知道你喜欢什么,要可以被预测。

      我的一个朋友在著名韩国企业工作,他的韩国老板喜欢开会,开比较长的会,有时一下午,有时一整天。你知道会这样,那就要想如何将开会占去的时间补回来,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不要想什么等开完会再做,因为开完会老板很可能请大家去卡拉OK,还会喝点酒。那您要问了,难道我要等这一切都完了半夜了才去做自己白天的工作?这我不管,你要想办法,不要怪老板,因为老板的工作习惯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

      我以前有个老板,他有时很严厉,有时不通情达理,但他是好老板,因为他可以被预测。老板对温度很敏感,怕热,所以搞活动时一定要将会议室活动厅这些地方的温度调好,否则他会站起来找你麻烦,或亲自到空调按钮处胡乱操作。起初大家不得要领,温度设定好了也不行,后来我观察得出经验,当参加活动的盛装女士用双手捂住裸露的手臂,甚至将挂在椅背的披肩悄悄搭在身上时,我会伸出大拇指向团队示意:恰到好处。

      最可怕的老板是出尔反尔,飘忽不定,今天指东明天打西,一会儿说非法式鹅肝大餐不能下咽,一转眼又嚷嚷着找臭豆腐。这种老板一定要炒掉,你亲自把他炒掉。

      认识一个好老板有时需要你拨开迷雾。前几天一个同事抱怨他以前的老板,这老板有个毛病,每次出门都要带着他的那支不知是什么来历的水笔。而越是有大事,笔就越不知丢在何处。于是他向所有人发脾气,所有人都在翻抽屉抹桌子找他的笔。这个德国老板这时会严厉地站到副经理面前,而那日本副经理则摆着手陪笑:我真的没有看见你的笔呀!

      我简直要大声惊呼了,这是难得的好老板啊!他是可以被极其精准地预测的。我对同事说,你们要做的就是,轮流定岗定职地跟踪他的笔的下落,甚至不惜做一个假的以便蒙混备用。老板出门前要列队欢送,由日本副经理鞠躬95度并高呼:老板,你的笔的大大地在啊。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商务习惯与个人怪僻

      我们曾经谈到商务人士一定要有些毛病这个话题,中心思想是商务人士由于工作压力过大,难免对生活和工作会有一些怪异要求,比如说去餐厅吃饭要白色桌布,SPA用的精油一定是熏衣草香型的,等等。

      其实,许多被外人当成是毛病或者怪僻的商务习惯,正好反映了商务人士对职业标准的崇高追求。有段时间传得比较多的一件事是,某时尚杂志要求员工不得穿棉毛裤,因为这是对时尚的蔑视,当你蹲下来露出腰后的一截棉毛裤的顶边,整个时尚界都为你而难为情。

      在谈到职业习惯这个话题时,我发短信问过一些朋友怎么看类似这样的事,主要还是想碰撞出一些理论的亮点,特别是职业习惯的形成有怎样的历史的、社会的、伦理的、心理的坐标轨迹和线性积淀。

      朋友们短信回得很快很简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说我也不穿棉毛裤。看来,我只有孤独地探索这个问题。

      商务人士职业习惯的形成,体现了他对特定行业的特殊理解,可以说,你要是把某一个行业做到顶级,具有强烈个人印记的职业习惯就是一个基本的标志。

      如果你想在某个行业做到顶级,就首先要在职业习惯上追上那些已经达到顶点的业界领袖。比如,你要想在时尚界发展,你就得不管冬天多冷或者办公室为了节能环保而不开暖气,都坚持不穿棉毛裤;你要想在韦尔奇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混,就要承受因为业务陈述空洞无物或者陈述超时而被众人奚落。

      关键的问题是,行业顶尖人物不是一个,有时候单纯的跟随会产生疑惑。

      在我们公关界,经常组织商务活动,像产品发布、记者招待会、商务宴请等等。做一个活动的总指挥,就像战场上的指挥官,调动着音响、舞台、背板、灯光、签到、流程等千军万马。我有一个习惯:活动开始以后,组织团队成员谁也不准坐下,全部站着,这样有情况大家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马上就可以处理。

      有一次搞完活动,我就批评刚刚加入团队不久的一名成员,说大家都站着,怎么就你一个人坐下了。

      这位同事很委屈,说我们原来的老板要求大家活动一开始全部都要坐下,不然看着乱。

      这种困惑显然不仅仅在于搞公关活动,不在于站着还是坐着。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一个行业成熟的标志就是具有像不穿棉毛裤这样的公认标准,所以说公关界还不成熟,时尚界就很成熟;第二,跟随不同老板的工作习惯而不停地改变,是商务人士商务生活的命运。

      需要较强判断力和勇气的,是你如何区分听起来有点变态但却反映了行业精髓的商务习惯和老板的个人怪僻;从细节入手追求职业的卓越与在变态老板手下生存,是非常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

      在业界听到过一些传说,如某著名企业老总每次参加商务午餐后都要洗澡,秘书因忘记在酒店安排房间而得罪老板,一度关系紧张;另一个受盗版困扰的老总审核公司内部的PPT文件,见到图片有人物就坚决要查清楚图片里的人物是谁,有没有侵犯肖像权。如果做选择题,那么前一个是个人怪僻,后一个是商务习惯。

      成功的职业发展需要模仿和建立以细节主导的商务习惯,为此你不妨矫枉过正一点,稍微变态一点。你的风格和习惯决定着你的个人品牌,也打造着你所代表的行业。

      作为开始,准备进入时尚界的你,要开始适应冬天多冷都不穿棉毛裤;准备进入伪公关界的你,要多练站功以保证做5个小时的公关活动腿能顶得住劲。接下来你就不停地适应和改变,直到你开始主动建立你自己的商务习惯。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长

      朋友,我觉得你最近状态不好,怎么了?

      你瞥了我一眼说:乏味,一切都过于冗长。每一件事情都太长了。拜访、用餐、音乐会、演出、演讲、诉状、论文、布道,全都太长了。

      你说了这句话,十九世纪的格言家阿萨赫尔帕斯爵士也说过这话。

      看看,人类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进步。

      还有一点,现在你讲的话也可以收入《名人名言录》了。

      生活中充满了这类事情,部门开会从下午一点开到七点,女(男)朋友发了无数的短信说你什么时候能出来说好了去看电影的,可老板一点都没有结束的意思。

      参加一个什么论坛,说好每人讲十分钟的,可是都五点了,三点半上台的那位还在喋喋不休。

      上个世纪大家没什么事,听听音乐会还不错,现在人这么忙,听一场歌剧尼伯什么龙根的指环,还要花三个晚上才能听下来,据说这还是短版的。

      好好的一个聚会,朋友带来一个生手,不知深浅大侃他在美国怎么买了大房子,怎么办了一个小公司成为企业家,一晚上没完没了。靠,扫兴,我先回去洗洗睡了。

      我对冗长的惧怕和无奈最初来自十多年前在丹麦参加一次联合国的会议。那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参加报道,100多个国家参加,中国也派了总理和代表团参加。会议结束那天,各国首脑讲完话都撤了,我的领导和几名同事也跟着总理的专机回国了,临走前交代我,就剩最后一条稿件,就是大会圆满结束。已经写好了,在电脑上,等大会一宣布结束,你按一下电钮就完事,但切切注意,一定要等大会主席说结束了再按电钮。

      我心说知道了知道了,你不就是怕我提前发了稿说大会圆满结束,结果后来又爆了炸出了事不圆满结束了吗?我知道咱这行的规矩,我等着就是了。

      我就等。下午五点了,没结束;七点了,没结束;十点了,还有人在讲话;十二点了,会议厅已经没几个人了,但台上还有人在讲话;凌晨两点了,巨大的会展中心我想已经剩下不到十个人了,我跑到会场,台下有五个人左右,台上两个人,坐着的是大会主席,站着的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他在说:

      尊敬的大会主席先生,尊敬的各国代表,各位朋友,我谨代表我国国王穆罕默德阿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本-哈希姆哈桑阿拉法提赛义德图西姆图格里特古鲁古鲁哈拉哈拉陛下,古兰丹姆王后陛下,首相穆罕默德阿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本-哈希姆哈桑阿拉法提赛义德图西姆图格里特托拉托拉殿下,副首相穆罕默德阿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本-哈希姆哈桑阿拉法提赛义德图西姆图格里特萨拉萨拉殿下,向本次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我到门口问一个已经半睡着的工作人员,还有几个国家发言,他耷拉着眼睛说:快完了,还有11个国家就完了。

      我当时想的就是,发言是主权国家的权利,绝对不能剥夺,联合国是平等的地方,只是希望他们国家领导人的名字短一点。

      凌晨三点三十分,我用最后一丝气力按下了回车键。一条简短的电讯稿随着新华社的电波传遍了世界——联合国社会发展会议圆满结束了,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

      你看,当今社会技术那么发达,人为什么越来越忙,生活质量为什么越来越差,祸根就是冗长。什么东西都应该短一点,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享受。

      原来我们说凯迪拉克——总是比人长一点。现在人家凯迪拉克又短又精致,动力可不减。什么东西都不能太长。

      开会、发言、音乐会都要短下来。这篇文章,这本书,都够长的,太长了。

      该睡着了吧。

      金领之痛:痛己,痛人,痛于人 弗洛伊德看今天职场

      我不是学者和医生,只是弗老先生的一个粉丝。与20年前读《梦的释义》相比,现在感到释梦需要更多考虑现代人生存的独特压力。

      一个朋友跟我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老板向我们发火,说这么长时间了项目怎么还完不成?我很急,就想去厕所,站了半天,就是尿不出,身边一个一个同事来了,办完事又离开。最后一个跟我平时不对付的同事跑到跟前说,老板让马上开会了。可是,还是尿不出。

      我对他说,这种梦没什么好分析的,用弗洛伊德理论都可惜了点儿,这就是你对自己能力,也可能是那方面的能力,有种潜意识的怀疑。不用管它,如果反复做这样的梦,你再来找我,或者找医生。

      说实话,我不愿意什么事情都往那个方面去分析。我坚持认为,现代社会的职场压力本身就是梦境的完整基础,根本用不着去联系什么童年时期性的压抑。当然,我们还是需要信奉弗老先生的理论,概念内容一般是受到移置和替换的,而感情内容则保持原状。就是说,你梦见一个不认识的人跟你吵架,这个人也许是代表一个跟你十分亲近的人,但是你跟人冲突的担心或是欲望是存在的。

      最近一个同事去美国出差,在美国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来到一座陡峭的山前,乘着一个封闭的直上直下的风景电梯来到山顶。他以前的老板正在那里等他,说最近怎么样啊,到我这里来干吧。同事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醒来以后发现不对,他的前老板两年前已经去世了。现在他叫我去,我还答应了,天哪这是什么意思?在美国出差还要坐好几段飞机,这位同事一路胆战心惊,更不敢告诉同行的伙伴做过这个梦。直到飞机在浦东机场咚地一下落地,我的那颗悬了一个星期的心才落了下来。他说。

      我听了则不以为然。我说,这根本不是一个招魂的象征,还是体现了你工作的一种状态。你大致是在同一个岗位时间比较长了,想换,想冒一点风险,但又不想冒太大风险,所以你虽然是在一座陡峭的高山,但是电梯很安全又有风景。你的前老板是代表你曾经拥有的社会关系,表明你有一种潜意识,希望过去的社会关系能助你完成一个转型。

      另外一个朋友问我,他一段时间经常做打仗的梦,梦见自己在战场上,冲冲杀杀的,又是开枪又是扔手榴弹,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如果是弗老先生或是心理医师,一定不会满足于这种简单的描述。每一个细节都有意义。他们会追问,比如说,战场上是跟谁打,自己一方是谁,打的时候周围的环境怎样,等等。

      我这个业余医师也不是不顾细节,我只是问,你打别人痛快,敌人有没有向你射击,你有没有感到危险或是生命受到威胁?他说没有,就是我打别人。

      我说,那就是这样,你认为你目前所具备的能力已经超出了你所从事的工作的要求,你想承担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朋友说,是啊是啊,我现在就是这样,现在的职位做了三年多了,总是感觉做到头了没什么发展了。

      这回算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吧。

      现在还有一些将梦和身体健康联系起来的理论。比如说,你要是梦见飞禽走兽,醒来后要摸摸脖子,看看甲状腺是否肿大;要是梦见掉进了大海,就要注意自己耳朵的疾病了;梦见牙齿脱落,如果加上你平时不注意饮食,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要担心慢性胰腺炎的发生。

      说实话我不大信这些,还是坚信弗氏关于梦是被压抑的冲动和愿望这一理论基石。也正如专家们所说,每一次读《梦的释义》,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可是我发现,经常为人释梦毁人不倦的我,其实连《梦的释义》的许多基本要点都没有充分牢记。

      晚上翻开这部经典,重温了这样一些文字:

      陡峭的斜面、梯子、阶梯,在上面上下走动,都是代表性行为的符号。

      梦中看到的许多风景,特别是带有桥梁和森林的山峦,都可以明白地看出对生殖器的描述。

      第二天我急匆匆地找到那位被前老板梦中招魂的同事,当时在一个高端的研讨会上,台上市领导正在讲话,我把同事悄悄拉到一旁。你那个梦不完全是我那天解释的那样。

      你在直上直下的封闭的电梯里,然后见到你的前老板。这里面性的要素太多了。我不得不说,你是在对你过去的某个情人产生性的冲动。先说到这里吧,别跟你太太讲。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八分工作法是一个阴谋

      出于对职场人士健康的关注和对近年来一系列名人英年早逝的反思,所谓的八分工作法正在社会上流行,其主旨是,做人做事不要用出十分的力气,那样对健康不利,对别人也是不必要的压力,最好的生活态度是用出八分力。

      这种观点颇有诱惑力,比如说,医学上胃对饱的感觉的信号传递通常有一个滞后,等你感到十分饱的时候,实际上胃的承受量已经超过了合理的限度,所以,当你感觉到八分饱的时候停止进食,这时胃的接受度是最合适的。

      再看职场,我们生活状态的不正常、亚健康、失眠、梦游、掉头发、胃酸过度、无休止发胖等等,其实都是来自你自己或者你老板对完美的追求,他们把你逼得不仅要使出十分的力气,有时甚至要榨出十二分的能量,所以你就透支了,就不正常了。

      我以前有个老板,追求完美到偏执。搞任何活动,所有细节都不放过,比如说领导在台上站的位置她要亲自站一下,还会找来一个与领导个头一样的人站过来,所有灯光音响做精确定位;她还会坐到会场最边上的座位上,然后命令说,这个位置看屏幕反光,投影设备全部重新调整。

      其实对于一个成功的活动,这些都是必需的。我们都使出了十分的力气。但是老板认为不够,在夜里已经两三点钟的时候,老板要求大家设想第二天可能会发生的意外事件,并制定应急方案。

      大家开始说:如果下雨,我们已经为主要嘉宾准备了雨伞,打伞的人也够了。老板说这个太基本了,想点复杂的。于是大家就说:麦克风可能不响了,主要领导也许不来了,背景板可能突然会倒,主席台上领导可能突然抽筋,甚至突然发生地震或者战争

      在大家获得了宝贵的几小时睡眠之后,老板还会突然在凌晨5点打电话给项目负责人:剪彩的剪刀是什么规格的,这次有几个女领导剪,你确定她们使得动吗?

      对于这样的事件和这样的老板,你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希望这老板快点走,他不走我走,我会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其实,如果你审视你今天获得的成功,或者看周围,看整个社会成功的人们,他们无一不是用了十二分的力气才走到现在这一步的。

      那么八分法呢,我们的健康呢?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义务呢?

      据说一些日本公司为了防止员工无休止地加班,在下班后一小时会用大喇叭广播,告诫大家该下班了,该下班了,再不走你就有毛病了你。

      这种方法肯定是一个烟幕,因为领导知道,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成功,就得比别人做得更努力,更出色。我们社会里那些早逝的精英也是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的:我成功,是因为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在工作。

      所以八分工作法其实是一个阴谋,是那些想打败你的人想出来的招数,让你懈怠,让你追求所谓美好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那种只用八分力就获得的成功根本不存在。

      以前上学的时候,大家都说好,明天考试,今天咱们都不复习了啊,谁都别复习了啊。这种约定会让你暂时获得平静。可是,那些好学生回去后还是会偷偷地复习。

      如今的商场也是如此,价格同盟顷刻间就会崩溃,签了君子协议一转眼就翻脸不认人。所以当你总结竞争战略时,发现除了学习迈克波特和杰克韦尔奇的理论之外,最简单的还是这种方法:赛跑的时候,想办法让别人停下来,你接着跑。

      让别人去建立美好的生活吧,我们自己的最终目的是赢得胜利,你只是要保证,获胜的时候还有精力去庆祝和享受。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让我们幸福地感冒

      过春节时,我从年三十开始感冒,经历了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咽痛、发烧等所有典型症状后,初六晚上开始好转。初七就到公司上班了。

      同事们热情地互致新年问候。老板听我讲完患病惨状之后亲切地说:好啊,你正好在假期病了,没有利用上班的时间生病,这太好了。

      大家都说老板真幽默啊。我在那儿愣了一会儿,揣摩出了几层意思:一、老板不希望员工在上班的时候生病;二、老板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在目前中国的环境里,感冒是生活的必然;三、既然怎么着也得感冒,最好在假期,这样不耽误工作,又有家人照顾,增强家庭感情,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感冒,是比较肤浅的。感冒对社会、对历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太大了。历史上有数不清的流感潮和名人感冒,近当代例子也不少。比如前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当年执政才13个月,盟友和敌国还没搞清这个人怎么回事,老人家就在一次红场检阅时得了感冒,不多日竟然撒手而去,这才导致了少壮派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导致了苏联的改革。后来戈氏改革改大发了,苏联被葬送,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接着是911,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全球势力重新洗牌,气候日益变暖,南极洲的冰山逐渐融化,等等。你看,这一切都是从一个人的感冒引起的。

      关于感冒的医学理论很多,但是这些年感冒理论不分中西医,不分学派,开始走向惊人的一致,就是说感冒也没什么好办法治,主要是多喝水,多睡觉,勤通风。吃药也没什么用,因为反正感冒总有一个过程,吃药不能治本,只能缓解症状,比如退退烧,缓解头痛,等等。

      我三十那天一大早奔了医院,开了够七天吃的药,其实也就是止嗽糖浆和解热止痛片。有了药在身边,心理上觉得踏实,也便于给关心的人一个答复。

      面对感冒的病人,现在连关心都没法关心。一般知道人病了都说,得赶快吃药啊,赶快上医院看啊,别耽误了。可是现在,你明明知道没什么药可吃,看了也白看,还是得这么问候人家。要不然怎么说呢,噢你病了,嗨反正看也没用,吃药也没用,你就这么咳嗽着吧,烧着吧,难受着吧熬着吧,那听着多别扭啊。

      所以,我春节因感冒谢绝各种聚会的同时,也对各式问候应答如流。病啦,吃药了吗?吃了。我每天都会抿两口止嗽糖浆。多喝水啊。是的喝着呢。春节没人送桶装水,家里自己烧水每天喝一大壶。

      感冒已经如同生活,进入了一种法力无边、道行缥缈的境界。理论必然会让你绝望,当你对自身也感到绝望的时候,却正是你自身爆发的感悟和抗体最终打开一扇神秘大门,让你重归人间的时候。

      前不久去体检,一个很资深的大夫跟我聊,我说我身体好着呢,一年连感冒都不得。医生用异常忧郁的目光看着我。人得点小病不是坏事,这样身上的抗体才能保持活跃,特别是中老年人,不时有些感冒这样的小病会降低得大病的几率。

      你看,你得了感冒不仅不要抱怨,反而要庆幸才是。

      没有人能逃脱感冒,特别是对那些在事业上要有所建树的人,因为他们的生活由不得他们自己。你看那年春节,赵本山老师在上春晚前感冒了,有的说肺炎,可邪乎了,还一度传上不了场,彩排的时候在台上不住地咳嗽。你要是再百度或者谷歌一下春节晚会;感冒,你就会发现多少人都在被这个事困扰。晚会要直播,唱歌要真唱,这要是不停地感冒可怎么办?

      所以,在感冒面前人人平等,在感冒面前名人还不如普通人。我虽然不是名人,但有一次主持我们单位一个大活动时感冒了。不怕头痛,发烧也不要紧,讨厌的是在上台之前总是流那种很稀的鼻涕。要是坐在家里或办公室,仰仰头,身边备着手帕或纸巾就行了。偏偏活动在室外,还有点小风。我站在台上讲话的时候,就觉得鼻孔中有股细细的液体痒痒地往外渗淌,甚至有那么一股,探出头后,乘着一股突然强劲的风,从那张喋喋不休的嘴巴的左上方优雅地飞了出去。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狠发毒誓 乖乖上班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人发一些比较过激的誓,比如火车站人多,就说我再也不在黄金周出去旅行了;三八妇女节到商场购物挤丢了一只鞋,就说我再也不跟这种打折的潮了。

      不知有没有统计说这种声明有多少百分比能够实现。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也开始在工作和职业上发各种毒誓,比如:我以后再也不做销售了;我再也不给这种有强迫症的老板打工了;我再也不到这种连肯德基都没有的地方出差了。

      如果你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职业毒誓的特点第一是较强的重复性,第二是普遍的远期实施性。

      我们公司有一个挺棒的销售,就是特别受不了公司的程序。每周都开全球的会,上面总问那个大项目几月几号几点几分签下来。每个季度末就是销售的末日。有一次,公司全球的一些大老板在美国计算本季度的销量,怎么的就差一点,就跟远在中国的他说,全公司就差你那一单了,你今天一定要到客户那里签下来,我们都等着你。

      英勇的销售就这么几乎带着铺盖卷到客户的办公室,赖在那里不走了,一边求客户说,爷爷们你们就今天签了吧,你们忍心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过不去年关吗?一边就发着他那典型的毒誓:以后TMD再也不干销售了。

      过段时间看见他,问你怎么还干销售?他笑着说,咱还会干啥?

      还有一位销售不像他这么磨叽,这位说辞职就辞职了,号称最受不了公司没日没夜的电话会议,我们叫ConferenceCall,那种把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全叫上的世界大战。老兄辞职后据说经常在晚上踱步,念叨着这世界上那么多事怎么不跟我商量就决定了呢?

      后来接到前同事的电话,倍感亲切,可是时间长了总觉得单挑不如群殴,就忍不住跟同事说:咳,哪天我们把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一起叫上,来个ConferenceCall吧。

      所以你看,这职业毒誓发的,不断重复而不实施,好不容易实施了又回去重复;要么就是把毒誓当成套牢的股票,攥在手里不停念叨就是不出手。

      其实,一种职业的真谛和魅力,只有在你发下毒誓的瞬间才会真正地显露。你要是永远舒舒服服干着某个职业,就意味着你在这个领域永远经历着平庸。你想想,哪一部好的作品不是作家写到吐血,哪一个好的项目销售不是业务代表跟客户喝到吐血,哪一种好的公关活动不是把项目经理累到吐血?

      所以,你要是对某个职业痛苦到要发毒誓,那么你应该庆贺自己已经触到了这个行业的本质,唯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当着别人发誓,自己不好收场影响形象不说,别人也觉得别扭。这就像我们去火车站送情人,又是吻又是抱做足了情绪,最后挥泪相别依依不舍,可是过了十分钟这个人又出现了,说是没赶上火车,走不成了。

      在我们发毒誓的时候,有些技术性的问题也要注意。比如说不要把一个具体的失望上纲上线。我们经常听到人说,装修简直烦死人了,我以后再也不装修了。其实,没有人痛恨自己家里整洁的墙壁和典雅的天花板,痛恨的只是没完没了地跟装修队博弈,没完没了地为一件小东西跑建材市场。

      所以,你就认定,伟大的目标里总会有一些捎带的痛楚,问题不在目标本身。你就这么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同时不停地发各种各样的充满前提的毒誓。比如你不说再也不做销售了,而说,我再也不做那种老板可能在季度末坐在总部要求我当天一定要把订单签下来让我不得不忍辱负重跑到客户那里求爷爷告奶奶的那种销售了。

      结果就是,你干脆就别发什么誓,乖乖地上班就好了。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金领就是早起的鸟儿

      两年前闹过一阵病,中医说叫五更泻,就是早晨起来拉一泡稀。现在这病悄悄好了,但早起的毛病落下了,不管头天晚上多晚睡,早晨六点一准睁眼,夏天顺便就起身了,冬天天还没亮,就这么在床上瞪着眼睛等到一缕金色挂上窗棂。

      问周围的商务人士,有这毛病的不少。一位朋友说,晚上又是开会又是应酬又是公司的烂事让你动脑子,好不容易睡着了夜里又梦见老板催着要材料,天不亮就又睁眼了。

      另一位朋友说,你这还是做梦呢,我老板真的一大早就找我,不就是搞个开业庆典吗,她早晨六点多打电话问我,剪彩的剪刀准备了没有。我才睡了四个小时啊。

      据不完全统计,在商务人士中间,级别的高低与越起越早现象呈坐标曲线型,就是说,一开始入职场都嗜睡,有了一定级别就开始早起,级别渐高,越起越早,到了级别特高了,就又开始猛睡了。

      经常有那种健康顾问式的文章,讲人每天睡多少小时就够了。这种文章只是给一种人看的,就是那些越起越早的商务人士。科学家一般都安慰你说,其实人每天睡六个小时就够了;还有的励志文章说,古今中外成功的名人都睡得少,像爱迪生每天睡四个小时,达芬奇睡四小时,撒切尔夫人也就睡四小时。意思就是,你要是想成功,就少睡点吧。

      其实,少睡不一定就能让你成功。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同学一度被励志演讲和书籍集体放倒,开始比谁学习最用功。在图书馆熬到十二点,一批人撤离,一点,又一批人撤了,熬到最后的那个总是骄傲的胜者。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最能熬的同学体检查出肝功能有问题,医生说你必须多休息不能累着。大家正好借此机会说,算了算了,都别熬了。

      这件事情的关键是,你付出的时机不对,你熬夜不睡所付出的在那个时间里没有价值。我们学校同学聚会时常议论,当年不怎么学习、不熬夜、不蹲图书馆、一心做生意的某某同学现在是知名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人家对国家的贡献比我们谁都大,人家是该付出的时候付出,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事情付出。

      所以说,在睡觉这件事上,不是你想少睡就少睡,而是你到了一定时候,想多睡也多睡不了,就让它顺其自然好了。

      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悖论组成的,比如:能睡的人都健康,失眠的人都不健康;成功的人一般都不健康,健康的人都不那么成功;最健康的时候,成功不来找你;最成功的时候,健康总要来坏你的事。

      重要的是,当什么事情已经发生的时候,找到最适合你的解决办法。

      查了一些文献,发现名人睡觉少也不是因为他们是超人,他们晚上睡得少,白天找机会补。所以结论是,白天抽空打个盹儿,这是商务人士面对职场压力,解决越起越早问题的最佳良方。

      理想的状态是有合法的时间和地点去打盹儿,比如领导办公室后面的密室,办事途中的车上,办公室里的沙发上,等等;不理想的状态就是你在做不那么激动的事情中间眯上一小会儿,比如说会上。

      在报上看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消息,有政府领导在会上被媒体拍到打盹儿而被免职,我认为这十分不公平。为什么不去检讨会议组织者,为什么不想想打盹儿的领导跟你一样越起越早,白天需要一点休息?

      我以前有个美国同事,主要工作就是给领导写讲话稿。他身体不大好,白天总有那么几分钟要睡着,甚至你跟他说着话,他就酣声轻起。有一次他给级别很高的领导写讲话稿,领导在台上讲,他坐第一排,就那么歪着睡着了。下来后同事们说,你看你,自己写的稿子,把自己听睡着了。

      我想说的是,商务人士越起越早,商务人士白天打盹儿,必然成为商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你早点适应了,你就早跨上通往成功的更高阶梯。

      还有一点:你越起越早了,说明你或者已经很成功,或者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忙的生活和不忙的生活

      商务人士见了面一般都问候说,最近忙吗?忙,特别忙。都忙些什么?嗨,就是瞎忙。

      回答瞎忙的人有两个问题:一是自己忙的东西自己并不感兴趣,或缺少吹牛资本从而不好意思说;二是其实根本就不忙,但是很怕被人识破。

      在当今的社会里,不忙的人是怎样的人呢?公司上了市,抛了股票赚进几亿美金,然后寄情山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应该是人生至高境界吧。但是你看那些亿万富翁们还是整天在忙,像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就说上市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本质的变化,上了市反而更忙压力更大了。

      所以说,不忙的人实际上是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在摇摆不定的人,是个人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可的人,是商务人士谁都不想做的那种人。

      这样看来,让自己忙起来,起码让人看着忙起来,是商务人士建立个人地位的基本要素。对于不忙的人来说,你需要经营出一种状态,类似那种朋友想约但你总是说下周再看,或者我的Calendar(日程)已经排到两个月以后了等等。

      你不要觉得这样很做作,其实,自己能经营出一种忙的状态,总比被人拖入一种忙的状态要好得多。现在有些领导喜欢雷厉风行,让手下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我就遇到好几次这样的情况,跟某地领导吃晚饭,酒过三巡了领导突然想起事情,打电话给下属,说你现在马上来一下,这边外商有个事情你帮他们立刻解决。20分钟后,一个睡眼惺忪的下属跌跌撞撞地赶来,说什么事我马上就办。这时我心里害怕极了,这位下属一定恨死我们了;他老婆也一定恨死我们了。

      陪客户喝酒,陪领导打麻将,都是忙的一部分。原来我们总说日本男人下班要是早回家就会被老婆看不起,其实我们也早就这样了,你要是每天下班按时回家,周末跟老婆孩子逛街,你心里肯定经常慌,觉得什么地方不对了。

      忙是人生的主旋律,商务人士的地位、梦想、现状,全在一个忙字。

      忙有几种状态:没的可忙;装忙;真的为别人忙;真的为别人忙也为自己的利益忙;真的为自己忙,忙里有的闲。

      商务人士在多数情况下兼有自己利益而基本为别人忙。想想那些事情:为客户准备材料,为领导准备讲话稿,为朋友安排聚会,都是为别人,怎么才能为自己忙呢?

      应该说,有些职业的本质就是为自己忙的,比如说作家,比如说导演、演员。人家的每一部作品都明确打上了个人的印记。对于演员来说,还可以过不同的生活,谈很多次恋爱,过很多次人生。

      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不仅仅是为自己忙,而且还忙里有的闲。他们在前后作品之间的休息,特别是一部作品得了奖到处去领奖的感觉,真的是好。

      当然,他们的闲也是短暂的,获得巨大荣誉的人,比如说奥运冠军,真正放松的闲是如此之短。以前听邓亚萍演讲,人家问,你为什么总是那么成功。她说:我每次得了冠军兴冲冲地回家,父亲跟我说的第一句话都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一切从零开始。

      我们不可能像邓亚萍那样成功,也没有邓伯伯那样的严父,所以我们生活的所有希望,就寄托在为人忙的时候也兼为自己忙一把,忙成了以后彻底地休闲哪怕是短短的几天、几小时。

      上周我们在成都做一个大型活动,负责装饰和后勤的当地供应商经理几天内从小胖脸变成了小肿脸,三天一共睡了两个小时。活动结束后,他拉着我们一起去做他每次做完大项目后都要做的事情——吃怪味面馆的面,至少四碗,然后去一个连锁品牌店按摩。

      在大房间里,按摩进行了不到五分钟,小胖胖发出了清脆的鼾声。按摩从来就没感到过舒服的我,感到身边焕发着一种至高的幸福。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商务人士头发都白了

      近年来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就是商务人士普遍地白头发和掉头发。

      几年不见、几个月不见的朋友,聚到一起都感叹:你的头发怎么也白了,我以为只是我。大家指着一个头发乌黑发亮的哥们说:你们看人家保养得多好。直到乌黑发亮尴尬地笑着解释:我染过的。

      我都记不得自己是何年何月开始鬓白的了,染了许多年,最近停止了,因为有人危言耸听地说染发剂含铅还有别的什么有害物质,我信这个逻辑,美是有代价的。

      可是不美也是有代价的,我每到一个有熟人的地方,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看我,说你头发怎么白成这样了。

      医学上认为,白发是人体酪氨酸酶活动减低造成的。凡情绪过度紧张、用脑过度、忧虑、惊恐、神经外伤等都可能造成白发。

      什么是商务人士?答:商务人士就是情绪过度紧张、用脑过度、忧虑、惊恐且容易发生神经外伤的人。

      正因为这些特征代表了商务人士的职业本质,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也就无法从精神上和病理上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未雨绸缪、一劳永逸的境界。

      唯一的办法是集中解决头发白了以后怎么办。

      最近跟一个医学专家探讨过人的健康周期问题。专家说:不要总是盯着更年期,实际上人的一生中要经历好几次生命体征的重大变化,大致从30岁开始每五年有一次。从医学检测指标上也许没有明显的标记,但是你会感觉到了这个坎上,体力和精力忽然发生了微妙变化。

      昨天一位成功的商务人士跟我说,以前每年去好几次美国,时差一般两天就倒过来了,过了35岁以后,时差要两星期才倒过来,以后要少去美国了。

      所以,倒时差需要的时间更长了,烤鸭吃多了不消化,会开着一半打起了呼噜,头发从左边开始白然后上下左右都白了,这些都是人生的基本规律,不必过多在意。

      真正要在意的是由此而产生的商业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商务人士中大约有一半左右的人有白头发现象,在这些人中,有一半是染头的,一半是不染的。那么针对这两个人群,应有不同的策略。

      对于染头一族,应迅速用以色论英雄原则,将各种染头颜色进一步细化,按官场级别分,推出常委黑,部长灰,局处蓝,科级绿;按商场座次分,推出总裁钻石紫,董事金条黄,总监银锭白,经理遍地红,等等。

      这样分的好处有很多,起码在搞活动的时候省去了打印许许多多的名牌,因为客人一来,根据他头发的颜色,就知道他应该站第一排还是第三排,吃饭时应该上主桌还是次桌。

      对于不染头一族则比较麻烦,对于这些人的下属和客户来说就更麻烦。你不知道应该跟他们怎么说这件事。比较一下下面几种说法。

      您的头发怎么都白了,要注意身体啊。

      您的白头发跟您的西装很搭配。

      您头发白显得更年轻了。

      您头发白了好,显得博学、成熟。

      您的白头发显得特别性感。

      所有的评价都不着边,最后一句最离谱。都说肾虚会导致白头发,哪壶不开提哪壶。

      对白头发商务人士进行评价和套磁,实际上反映了沟通的高深,或者是逢迎的挑战。这在一个生活圈里,已经成为避不开的话题。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费劲的品牌忠诚

      我们在商言商,卖烙饼的不吆喝豆腐。商业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你做什么品牌,就首先要消费这个品牌,坚决不买竞争品牌。

      当你面对各种商品的选择时,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像你一样的商务人士,只能在某类产品中购买一种品牌。比如说,在可口可乐公司工作,你不能喝百事可乐;在麦当劳做财务总监,你坚决不吃肯德基;为凯迪拉克汽车做代理,你不方便出门就开林肯。

      我曾经在生力啤酒工作,我们那时候坚决不喝,起码是在工作的时候坚决不喝百威、喜力和嘉士伯。去查店或者开销售会议,赶上饭点了就在餐厅喝啤酒,一个八人桌,上来先吆喝,老板,来一箱生力,都摆桌上摆桌上。

      自己喝个天翻地覆不说,空瓶子还不让撤,摆在桌上给人看。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绝大多数客人对啤酒品牌没有固定的喜好,都是坐下来以后才决定的。点酒的时候,他们满怀狐疑地看着旁边这桌人,他们在喝什么?经过我们培训的服务员立刻接上说:是生力啤酒,名牌,我们有促销,买三赠一还有小礼品,您也喝生力吧。

      生意就这么以我们自我牺牲的代价一笔一笔地换来了。

      这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尽管现在消费者更加理性,不易被简单影响,我们还是大力提倡维护自己的品牌,这是商务人士的基本职业准则之一。

      从执行来看,我们拒绝消费其他品牌有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诱导之下的胁迫。我有一个朋友在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工作,他抽烟,他们公司发万宝路,开始他说不喜欢万宝路的味道,可是放着免费的非要自己花钱买别的品牌,经济上和形象上都不好,于是干脆就随了万宝路,一段时间下来也习惯了。

      第二种是从消费的感官习惯上不喜欢竞争品牌。我也说不清自己是被诱导的还是被胁迫的,就是喝啤酒还是喜欢喝生力。当时总说百威哪里是啤酒啊,淡得像水啊,干嘛花啤酒的价钱买水喝呀,结果是到现在都喜欢喝味道醇厚的啤酒,甚至有时专门找健力士黑啤喝。这算是被洗脑了吧。

      第三种是从文化、心理和职业各个角度都不喜欢竞争品牌。我有一个朋友以前在亿贝易趣工作,就是不喜欢淘宝网,都过去很多年了,还是不上淘宝网。还有一个朋友在联想做过,哪怕离开联想了还是坚决不买戴尔。

      其实,最普遍的状况还是第四种,就是朝三暮四型,今天还大喊大叫攻击竞争品牌,明天摇身一变加入竞争品牌,又为以前骂过的品牌大唱赞歌。

      这叫职业,这叫现代商业规则。

      当然,纯粹的职业精神不是你摇身一变后马上反戈一击,而是在推广自己品牌的时候不去刻意伤害竞争品牌,不管这竞争品牌是你的老东家还是你女朋友公司的夙敌。

      一个成功的企业和品牌,必须是充满自信的。刚工作的时候问老板,为什么我们不能买竞争品牌的产品,老板淡淡地说: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品牌,还让谁去相信?

      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从产品的选择来讲也是如此。消费者有权利享受多样化的选择,有更多的品牌、更多优秀的产品。为了最大程度实现这种选择自由,我们当中就要有许多人暂时牺牲自己的自由,坚持消费自己的品牌,保住和发展自己的品牌。

      只是在许多时候,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自己,也希望尽早从选择的限制中解脱出来。

      我刚到通用汽车工作时开的是夏利,第一天上班没敢开去,问老板,我们公司开别的品牌车行吗?老板说没问题啊,你看很多人都开桑塔纳和捷达啊。

      没有限制多好。当然公司发一辆车就更好。

      2008年北京奥运,我在奥林匹克公园工作了二十多天,没什么吃的,我想吃的老王拉面、老李馅饼、全聚德烤鸭什么的都没有。一问,说麦当劳是官方餐厅,整个奥运中心区只有麦当劳能开餐厅。

      像我这么职业的人,职业的觉悟是很高的,人家麦当劳支持了奥运,咱就要支持人家,就像当初王老吉为抗震救灾捐了一个亿,全国人民都去喝王老吉一样。

      二十多天的巨无霸和麦香鸡伴随着我见证了北京奥运的空前成功。奥运后的第一个周末,第一件事就是拉上十岁的女儿:快走啊,爸爸请你去吃肯德基啦。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干大事不可避免的紧张

      我一直痛恨那种一锤子定终身的制度,比如说高考,比如说眼下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参加工作面试。

      因为我做事总是紧张,考试紧张,组织大活动紧张,上台讲话紧张,打针紧张,看恐怖片紧张加害怕。

      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埋没才华,我就总是怀才不遇。开始特别自卑,后来发现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包括一些著名的运动员,他们平时发挥特好,到了奥运会就发挥失常,这固然有实力和训练的问题,但心理因素,或者说紧张是重要的原因。

      在我们紧张的时候,一方面自己紧张,一方面特别烦旁边的人唠唠叨叨说别紧张啊。高考的时候父母总是说:别紧张,发挥出正常水平。老师说,别紧张,一紧张发挥失常就得不偿失了。

      废话,我要是能不紧张干嘛要紧张啊。

      其实,克服紧张最好的办法是找到自己跟别人的共同境遇,然后劝别人别紧张。几年前,我和8岁的女儿一起去考钢琴三级,进考场之前我说:你别紧张,女儿说:你也别紧张。结果呢,我们俩都不紧张,我考完了还跟考官开玩笑,当然,结果是我们都通过了。

      后来我没去考四级,陪女儿去考,考完了她说发挥不好,特别紧张。我说你为什么会紧张呢,我又没让你紧张,我又没说你别紧张啊。可是,她就是紧张了。为什么,因为旁边没有境遇相同的人可以劝。

      上大学的时候在校篮球队,每次到重大比赛大家都免不了紧张。一开始是教练和队长反复跟大家说,别紧张,咱们放开了打,把训练的水平发挥出来。可是一上了场,别说投篮找不到感觉,有时运球和平时熟练无比的两人小配合都打得乱七八糟。后来慢慢地,大家开始互相安慰别人,喊着放松放松,别紧张别紧张。嗓门最大的那位喊拉开了打,拉开了打,一边喊一边突然转身,起跳投篮,球进了。

      你在电视里看足球比赛,那些替补队员被换上场时都是跑着上场的,一边跑还一边喊着什么。他们其实就是喊:别紧张别紧张,我来了我来了。实际上,踢到那会儿大家只剩下半口气,谁还有精神紧张,喊别紧张的人都是他们自己紧张,想尽快地放松发挥。

      解除紧张的第二个办法是打岔,尽量扯一些同让你紧张的事情毫不相关的东西。高考进考场之前,跟人聊聊你家猫如何为了看快女跟你抢电视遥控器;看恐怖电影吓得不行了,就跟同伴说我觉得电影院空调要是绿色环保的就好了;在走进一个令你恐惧的老板的办公室汇报工作之前,告诉同事说哎昨天晚上我在商场里看见孙燕姿了。

      这两种方法的好处是你可以将情绪向外部转移,不管是大喊还是小声安慰别人,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打岔,你总是有机会说些什么以缓解紧张;如果还是不行,第三个办法就是以毒攻毒,当着可能跟你同样紧张的人说我太紧张了,我比你还紧张。

      比如一大群人在门外等着面试,你很紧张,别人看着没你紧张,你就跟人说:我真的紧张死了,我的手你看都在抖,我进去以后可能连话都说不出来。

      你用尽夸张炒作之能事,制造紧张空气,把大家搞得都很紧张,然后趁别人紧张发挥失常你渔翁得利。

      上学的时候其实挺烦这样的同学,他们自己复习得特好,发考卷之前却唠唠叨叨地说我其实根本什么都没复习,复习了一点也是什么都没记住,你肯定复习得特好,我这次肯定不行了,等等。结果他们趁你暂时得意放松了警惕,最后一举拿高分盖过你。

      其实,克服紧张最重要的是盲目自信,你就不经过任何调查就确定,肯定还有比我更紧张的。高考谁不紧张,可是你就总看到报上说有人晕倒在考场,说明你不是最紧张的;你每次在众人面前讲话就紧张,可是美国有句俗话,当众演讲是人类仅次于死亡的第二最恐怖之事。这说明美国人比你更害怕。

      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在美国访问我们公司,公司安排了一个级别特高的领导给总理做技术陈述;还有级别特低的我做现场翻译。

      我在几天前就开始背词,紧张得不行;工作小组让那位级别特高的公司领导到现场演练一下,领导回话说:我做presentation是从来不演练的。他不演练,我做翻译的就更紧张,背都不知道背什么。

      还有两个小时温总理就到了,猎犬把我们每个人都闻过好几遍了,我们公司特高的领导慢条斯理地来到了现场,我们给他演示了他讲话前的音乐,讲话当中要放的录像,等等。这位老兄半天没说话,最后转过头来铁青着脸说:Thisisnotapresentation.Thisisashow.(这哪里是陈述,这是一场演出。)

      说完他就不见了,躲在小黑屋里一边改台词,一遍遍自己练习。看到这位紧张的公司领导,我这做翻译的竟一点都不紧张了。最后,尽管陈述人和翻译声音都略带颤抖,温总理还是满意地结束了访问。

      当你觉得紧张得不行的时候,一定有人比你更紧张。

      干大事之前你要是紧张,把这篇文章拿出来再读一遍吧。如果你还是紧张,还有第四也是最厉害的一招:

      你就自个儿一边儿紧张着去吧。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工作狂的起因和危害

      最近,我得了工作狂的病。病有两种,一种是你自己能感觉到的,一种是你感觉不到的。现在我两种情况都有,说明病得不轻了。最近女儿和太太向我严正指出:你到家以后第一件事不是问候我们,而是从包里拿出电脑,然后连线,上网,你的状态很不正常了你!

      我说,电脑现在开机很慢,公司又有很多人发很大的文件,造成收发电子邮件很慢,我先把电脑支起来,让它开着机预着热收着邮件,然后我再过来问候和拥抱你们,这是符合组织和行为优化管理以及六个西格玛程序的。

      有一种明明有病又不承认自己有病的情况,传统意义就是精神病,现在还得加上工作狂和领导病。领导一般都不承认自己有毛病。

      今天说工作狂。这种病存在于现代社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病因各有争论,两大学派为主观派和客观派,后者认为工作狂是外界因素造成的,比如说环境污染,全球变暖,阿富汗战争什么的,当然最主要的是身边的人,特别是老板造成的。

      我的观点是,工作狂的核心是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生存状况严重不确定,从而造成自信心不足,只好通过发狂式的工作寻求心理的平衡。

      我们总是摆脱不了一种状态,就是要讨别人好,不管是客户还是老板还是别的什么,而一旦你把讨好别人和善待自己的平衡搞乱,就会变成工作狂。

      讨好老板是对的,现在没有人能超脱到连老板都不放在眼里,为了让老板高兴,你周末加班,半夜发邮件什么的都是正常的。但是有一种可悲的情况是,你都不知道在对谁好。

      前几天去外面看电影,周围几个人手机总是响,黑暗中接电话的人说,你好,你好,什么,听不清楚,你是谁,谁?打错了吧你。然后啪地一声挂掉。我就不明白,你连来电话的人是谁都不知道,你就一定要接这个电话,一定要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电影票钱做这种无关的事,还要承担电影院里周围人的责骂。

      工作狂还有一个病根就是太把自己当人看,上面的情况也算一种。还有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商务人士疯狂地使用那种叫黑莓的掌上电脑。你看飞机刚一降落,喇叭里正说着我们还在滑行,请大家不要打开行李箱和手机,周围的人就纷纷拿出黑莓用右手大拇指疯狂地转着翻页按钮,仿佛在他关机的两小时内,世界没了他已经陷入了混乱。

      我的一个中国同事给美国发电邮,对方已是凌晨两点,竟然飕地给了回复,这边问你们半夜怎么不睡觉,那边又飕地回一个,说:嘘,我丈夫在旁边睡着呢,我睡不着就在床上再工作一会儿。

      工作狂有一种危害,就是永远被人误解,还可能遭人暗算。

      我原来有个同事,工作努力得没的说了,整个把公司当成家,同事当成家人,每天工作没有晚上九点前走的。后来因为一些工作方式和鸡毛蒜皮的事跟老板闹起来了,老板受不了他了,让他走人,他也受不了老板了,举报老板想让老板走人,最后老板胜出,他被赶走。

      这件事还有很多惊人相似的职场故事都告诉我们,人人都认为我都工作狂了肯定能加分,受领导重用,受同事尊重,让下属效仿。可实际情况是,谁都觉得你工作狂你累死累活你活该,人家还会从理论的高度告诉你,说你这样无节制地工作,不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是能力低下的表现。你说我冤啊我比窦娥还惨啊,我辛辛苦苦就闹了这么个结果。对不起,游戏规则就是这样的。

      我的一个在公司里级别很高的朋友有一天说,他生活突然失去了方向。起因是他去美国出差两周,回来问11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你们想不想爸爸呀?女儿说想啊可想爸爸了;儿子则冷冷地说:想不想有什么关系,反正你在家我们也见不到你的。

      我朋友说这一句话让他三天缓不过劲来。想起自己每天在外应酬,晚上回到家孩子们已经入睡,早晨孩子们六点半离家上学自己还没起床。最要命的是,自己觉得工作这么玩命都是为了家和孩子,可是孩子将来很可能会说:你算了吧你,你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我赶紧安慰朋友说:还是女儿好,养女儿好啊。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关于出差这件事

      公司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我说你们部门真好,经常能出差,我们部门没意思,一年到头总窝在办公室。我一愣,难道出差这件事还能用来做招聘广告?

      想起我刚工作的时候也特别羡慕那些能出差的人,吃饭住宿都不花钱,还游历名山大川。你别笑咱们土,那世界第一经理人,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在自传里都说他开始出差也特激动,主要原因是坐飞机可以得到那种免费的小瓶苏格兰威士忌,他妈妈还总追问他是不是肯定公司会支付他的出差费用。

      其实老人家现在问这个问题也是合理的,有些公司出差费用包干,花少了归你自己,花冒了你自个儿垫。但像我这样总在外企工作的,公司一般都是定一个最高标准然后实报实销,这样可以避免有人住大车店啃咸菜坐驴车省下钱揣自己腰包。

      我曾经工作过的一家500强企业,规定所有人出差都坐飞机公务舱,那叫一个爽!有一次在外地搞活动需要带一个司机,不是司机开车过去而是飞过去接车再开。那天波音747的公务舱里就我和我们公司司机两个人,我们点了很多东西吃,喝得饱饱的直奔厕所。

      后来我去一家著名的飞机制造商面试,老板介绍说他们公司非常重视形象,不管是谁,出差一律坐头等舱,酒店专车接送。后来没能去成这家公司,不过头等舱和酒店专车一事,还是在我的心中痒痒了好一阵。

      我们都觉得,一定要去重视自身形象的企业工作。

      抓住豪华出差的机会要尽早,否则到了我这样的岁数,住什么高级的地方都睡不好觉,而且住惯了高级地方,结果生活中该适应的地方反而不适应了。

      十多年前或更早些时候,出差是个挺了不得的事,政审合格,单位开介绍信,上级指派政治上同样可靠的人一同出行。直到现在我们有些政府部门,特别是在国外,还有出行必须两人以上的规定。

      我现在还特别怀念大家一起出差的时候。那年我们去杭州开销售会议,北京团队40多人浩浩荡荡一同进发,半个机舱都是我们的人。图154飞机起飞时舱内起了些白雾,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件事,直到有人大喊住嘴,真不吉利,局势才得到控制。

      现在,大公司都有这样的规定,公司高层不能乘同一架飞机,以防不测。现在想想当年真是的,我们都是一起走的。以后我要做了老板,我也要规定我和我的副总不能一起飞行,我们要在不同的地方有办公室,要乘坐不同的车,不能吃同样的食物。

      出差的规矩可以定,难的是保持平衡的出差状态,就是说,最好在你对同样的上班环境有点厌烦时出差换一下心情,路上跑累了,老板就让你在办公室好好休整一段时间。

      这是做梦。事实往往是,要么你永远呆在一个城市里憋死,要么常年在旅途跑断腿跑死。

      我有一欧洲的同事被人羡慕死了,他长年在世界各地出差,几大航空公司给他的金卡白金卡就差镶金边儿了,到哪里都是公务舱五星级酒店。有一天他竟对我说:我来中国这么多次,还没去过长城呢。

      原因很简单,出差的心情和状态不在旅游上。我现在也开始有那种高级抱怨,说天天在工作住五星级酒店真没意思,办完事就飞,生活不知为了什么,真想在江南古镇映着小桥倒影的河边品茶散步,最好费用还由公司报销。

      乔治克鲁尼主演的电影《在空中》(UpintheAir),讲的是一个单身职业经理人,家里四壁空空,每年有300天以上在出差,在空中飞。他的最高理想是成为某航空公司飞行里程达到1000万英里的钻石卡会员。人家问他攒这么多里程做什么,要是他的话有点里程马上去旅游用掉。主人公说你不懂,攒里程数不是一个目标的标志,攒里程本身就是目标。

      所以,当公司有人发明了用远程视频处理业务,他不能再飞的时候,他感到生命失去了目标和意义。

      我因此想到,当我们把出差作为美好待遇的时候,我们得不到出差的机会;而当我们有了反复出差的机会,我们总是会忘记我们曾经追求的旅行状态,而将出差作为疲惫工作和生活的本身。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商务人士很需要按摩

      如果你看这几年此起彼伏的社会潮流,比如全民炒股、狂吃小龙虾、移民加拿大,等等,你会发现这些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真正能长期主宰我们生活的,是按摩。

      公司刚刚忙完一个大活动,一个多月天天加班熬夜,总算结束了。到机场送走全球董事长,回城的车上,一行人开始狂打手机。

      喂,是红玫瑰SPA吗?我要一个全身加足底,今晚六点,喂喂,记住我要16号按摩师啊。

      几分钟之内,同行的七八个同事分别在诸如红玫瑰SPA、白雪莲足底世界、彩云飘休闲中心、心荡漾健身俱乐部等搞定了自己的头部、身体、脚底,剩下我一人到门口的小吃店喝粥后回去睡觉。

      如今,哪一个商务人士不在巨大的压力下生活和工作?怎么解压,怎么保持健康,怎么生存?这是一个最基本最基本的问题。现在出了不少书讲这方面的事,总的感觉是:第一是废话,谁不知道应该心胸开阔,淡泊清心?第二是越说越玄,讲到佛经重典、道家学说,这对丰富人生必定有益,但解决不了我今天心烦体累的现实问题。

      所以,你要是想迅速地、直接地缓解你生活的压力和身心的疲惫,唯有按摩。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未来社会的三大产业将分别是餐饮、助睡和按摩。

      今天主要说按摩。我们现在急需将按摩作为第一个把科学、服务和管理流程结合起来的超级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把人按摩舒服了。

      我本人之所以对按摩有严重疑虑,是因为到现在为止我几乎没有见过好的按摩师。按摩是要用心去体会的,还要根据每一位客人的特点调整手法和重点,可是我们现在按摩业的服务程序是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种手法。

      电影《手机》中表现的按摩场景,最真实地体现了那种规范服务,给几个同来的客人服务,敲击的部位、节奏和时间都完全一致,啪啪啪啪啪勒啪勒啪啪。你就感觉你是生产线上的一台设备,他们把该敲该凿的事都做了,然后说:好了,下线吧,下一台。

      有一次我在泰国做足底,从左脚开始,按到一半我舒服地睡着了,然后按摩师一推我,说完了。我说右脚还没按呢,按摩师说按完了呀。我刚想理论,旁边同去的朋友说:我看见人家给你按了右脚,咱别闹事了。这说明,好的按摩可以让你释然入睡。

      可是我经历的多数按摩都是按骨头杀猪,或者挠脚心叫人抓狂。这类事情要是就发生在我一人身上也没关系,但是经调查这不是孤立的事件,说明社会受到的潜在危害是深远的,特别是这种折磨发生在重要人物身上,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不仅仅是商务人士,政界人士也需要按摩。你仔细想想,现在各国玩的如火如荼的间谍战,其实都是白花钱白费心思。间谍战的最高境界不是获取情报,而是误导敌人。比如说,当年萨达姆费尽心思用了金钱计美人计终于获得了美军轰炸伊拉克的确切时间,有用么?挡得住么?但是如果他能够让美国确信真正的敌人不是伊拉克而是伊朗,那么伊拉克就可能躲过一劫。

      要让美国总统做出错误判断也不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白宫的按摩师都发展为间谍,让他们根据需要为总统提供舒适、不舒适、烦躁、颠狂等几种不同的按摩服务,从而直接对决策人的身体、感性和思维发生作用。

      据记载,活到106岁的宋美龄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按摩。她每天睡觉前要享受全身按摩,早晨醒来后先不起床,而是让按摩师按摩足底。有一次宋美龄的脸上出现了一些黄色斑点,经过按摩后,足底出现了一些红色斑点,然后脸上的黄斑就奇迹般地消失了。这种事要是让当今的美眉们知道了可不得了,你今天一定把我脚底捏出红色斑点来,不然我可不给钱哟。

      商务人士的影响力没有政客那么大,我们没有核按钮也没有权利向海外派兵,但是商务人士也要做出各种决策,有的决策来自理性的判断,也有的来自瞬间的灵感和状态。有一位著名的年轻企业家,纳斯达克的亿万富翁,平时除工作外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做足底按摩。据说他经常把工作会议放在足浴房去开,或者按摩师一边捏着脚,他一边打手机发布各种业务指令。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呼吁给商务人士按摩得舒服一点,多一些顺势经络的自然推摩,少一些刻板无谓的硬压骨和挠脚心。就在不经意间,按摩师开始掌握着商务人士和他们可以影响的许多人的命运。

      但是,你不能指望街上红玫瑰白雪莲彩云飘和心荡漾们的按摩师一夜之间都具备佛家的造诣,所以你要自己想办法。我最近开发的方案是自我按摩。很简单,你就盘腿而坐,大拇指往脚底上按,酸痛的地方多按,再买本足部人体穴位经络图,自己琢磨是心脏还是小肠还是胰腺还是膀胱出了问题。俗话说久病成医,现在你不病也可成医了。据说,人家宋美龄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也是自己给自己按摩的呢。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午睡是人生至高境界

      现在要是说某某人如何成功以什么为标志,挣了多少钱,买了多少房,升了多少级,这些都是虚的。因为往往成功和发财什么的,伴随着的都是更多的压力,你在某些地方舒服了,就会在某些地方不舒服。我认为成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得到午睡的待遇。

      生性腼腆低调的同学在机关苦熬多年,最近如愿提为副局。大家一起为他庆祝,感慨人生又上一新台阶之余,都好奇地问这从正处到副局,待遇上有什么变化。看病可以排一个比较短的队了,车改了车补高了一些,但是也没有专车和司机,说到最后,同学才轻轻道来:副局的办公室有一张床,以后可以午睡了。

      大家都唏嘘不已。有的说这算什么,我们每天中午去健身从不午睡;有几个比较深沉的则称,这才是人生至高境界啊。

      在商务生活中,有些愿望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比如说,你的老板又提拔你又体贴你,你的同事个个精明能干又不给你拆台又不跟你竞争,你的客户永远给你灿烂的微笑且永远及时付清账单。太遥远的事情我们干脆就不想了,但是,在一天繁忙的工作中你有种基本的生理需求却不能满足,在你对此麻木的时候突然又燃起一线曙光,那是多么令人心动的企盼啊。

      我有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商界外国朋友,他说在中国最令人尴尬的就是在饭桌上反复敬酒。如果对方是政府官员或客户,就只好一杯一杯接着喝,到第二天都头痛;而最温馨的就是午饭后中国客户说:先去休息一下吧。这朋友说他自己没有午睡的习惯,但确实感到这是一种特别的关爱。

      尽管改革开放多年,西方的所谓效率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商业规则,但是午睡仍然是一种必要并值得尊重的中国传统。

      记得我刚从学校出来在政府新闻机构工作时,办公室午睡的主要位置根据同事们资历的深浅而被自然瓜分。老张是高级职称,且快退休了,那张长沙发是非他莫属的;老刘身体不好,刚刚从非洲长驻回来,他自己从家带来一张折叠床,两组办公桌之间最大的一块地方要留给他。而像我们这样新来的,只好在桌上趴一会儿,下午上班醒来时额头往往还带着一块红印。

      现在,商务生活的上班空间多用那种大平面,中间由格子隔开。这固然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成本,但是午睡的空间被彻底挤压了。中午时间领导和客户在大平面走来走去,你怎么好意思睡觉呢?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哪怕是临时的空间。去年我们公司在西南某省搞活动,副省长中午在酒店宴请我们,然后下午两点要在我们的大会上致辞。一点半的时候,副省长起身送客,到了门口关切地对我们说:中午大家都休息一下吧。然后领导转身回到宴会厅,两名工作人员及时把大门轻轻地关上。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副省长那样的条件,所以要通过商业服务。这点日本人比较先进,他们最早为城市白领提供午睡服务,按时收费。你走进午睡大厅,光线一层层变暗,进入你私密的隔断,轻柔的音乐、空灵的流水声伴你轻轻入睡。到了你设定好的时间,温柔的铃声会把你叫醒。我总是在想,我们那些高档写字楼可以在楼层间或地下室开辟这样的午睡空间,哪怕是做成那种抽屉格子,配上助睡的灯光和音乐,然后按小时收费。

      我们很多人都有那种困的感觉,特别是下午开会或是听课,就想象自己面前有一张床,一头栽进去。我有一次在美国开会,时差加疲劳让我在午后苦不堪言,最后竟跑进厕所,坐在马桶上小憩片刻。

      根据我的调查,中午爱犯困的一般是小时候吃得不大好,或者目前午餐结构碳水化合物过多的人,后者可以调整,但小时候缺的现在补不回来了。从医学角度说,短时午睡有利于健康,能有效防止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有些国家比如说希腊,午睡的国家传统导致那里人的寿命较高。

      回到本文的主题,就是目前商务生活的成功标志过于单一,收入的增加和级别的提高并没有反映出人类生理和精神追求的双重境界。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希望基业长青,那么就留住你的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让他们安心午睡。

      许多人说,现在忙都忙死了,哪里有时间午睡。那么好了,如果你连一点点短暂的、去除杂念的、追随你内心呼唤的状态都没有,如果你的生活必须每分钟都要如此功利,那么你离当代社会的通病——失眠、惊悸、歇斯底里、疲劳黯淡,就已经不远了。

      所以,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在周围的人表面开心地数着投资股票和基金赚了多少倍,年终奖金发了多少万时,你可以悄悄地跟你最亲近的人分享你的收获:新的一年,老板奖给我一张可以在办公室午睡的床。

      金领之疲:疲惫之极在于疲惫之心 “先生,您是我们的金卡会员”

      一不留神,你已经成为众多金卡的持有人,在许多地方享受着贵宾待遇。

      拿我来说吧,我的金卡多得都快数不清了,举例如下:

      一家银行的理财金卡。有天吃完午饭,在路上朋友说:哎,我认识这家银行的经理,给你办个金卡,以后取钱什么的就不用排队了。于是填了表拿了金卡。

      去理发,人家说您先交两千元钱成为金卡会员,然后什么都打五折,您要是先交一万,就可以成为白金卡会员,可以享受三折待遇。于是又多一张金卡。

      某旅行网的金卡,没任何条件,我们公司员工都是,500强嘛,没什么奇怪的。

      某家政公司的金卡,押一些钱,优先请小时工。

      某汽车俱乐部的金卡。我永远搞不懂年检验车养路费车船税驾照年审换本交强险环保标四个轮胎起码是两前胎两后胎必须是一个牌子或花纹方向必须一致车上必须携带灭火器等等规矩,所以干脆交给俱乐部去办。

      金卡有几个主要的特点:第一是发卡单位都是想用户所想,超用户所想,都包含了许多你根本用不上甚至根本想不到的功能;第二是你总是付出太多,享受太少;第三是金卡在满足你的虚荣心方面总是力度不足或角度错误。

      有的金卡项目说,申请成为我们的金卡会员,你就可以享受全球旅行紧急救援,如果遇到不幸可以享受遗体或骨灰免费运回中国的待遇,或者您如果残疾了,我们在您定购公司的轮椅时免费送您一个电子按摩座垫。人家给你想得这么周到,你还怎么好意思拒绝么。

      再比如,你先交10万元钱,可以成为我们汽车装饰公司的超白金客户,不仅所有产品打8折,而且您的爱车终身享受免费打蜡。得,我用10万元买蜡,慢慢打着吧,有终身的时间呢。

      我觉得让人先交钱买卡是一个绝秒的经营手段,值得全社会仿效。以后,咱们出门什么都要凭金卡了。

      你早晨去吃油条豆浆,豆浆店实行了贵宾卡制度,交500元为银卡,1000元得金卡,5000元成白金卡,10000元为超白金大钻石卡。厅堂按卡的种类分为不同区域,白金卡以上用八仙桌,有服务员专门服务,金卡在内堂用餐,银卡在外堂,你要是没卡,去马路边蹲着喝你的去吧。

      你死撑着不掏钱了,下面你还要死撑住面子。

      有一次一个挺好的朋友跟我急了,他说有个推销酒店消费卡的打电话给他,称他为上海市250位最成功的人士之一,绝对值得拥有一张显示身份的酒店金卡,可以享受买一送一,情人节得到鲜花,生日得到贺卡,等等。我朋友坚决认为是我将他的电话透露给了这家公司,因为昨天吃饭时还说过我接到了这样的电话。

      我跟朋友严正声明!第一,我没有透露你的电话给任何人,第二,你也不必这么敏感,这就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排序,就像什么全球500强,中国100富啦等等。

      我朋友对此事不依不饶,好几次特有档次的活动上,他一本正经地跟人介绍:这位就是李总,李总是上海250位成功人士之一。

      我跟人满脸堆笑:是是,是二百五,他也是,都一样的。

      现在都在讲公民的隐私权,我不知道金卡会员这一事实本身算不算隐私。

      国航有一个做法,他们在你拿登机牌时记下你的座位号,等你在机上坐定时空姐过来说:您是李先生吧,您是我们金卡的会员,欢迎您乘坐本次航班,我是这个区域的乘务员,您有什么要求请随时向我提出来。

      第一次经历时我特别紧张,感觉我像成功打入敌人内部多年的地下党,但身份一下子就被叛徒暴露了,都来不急转移和销毁文件。

      你越怕暴露越是会暴露。有一次在飞机上遇到朋友老白,人家是白金卡会员,我坐在了他旁边的空位上两人闲聊。过一会儿就看见空姐在我原来座位附近四处寻找什么。老白好像深知这套程序,对空姐大声说:别找了,李总在这边呢。

      周围人也都朝这边看,要不是安全带系着我都恨不得滑到座椅下边去。

      后来我习惯了就好了,暴露身份怎么了,遭人白眼怎么了。况且,现在多一张金卡就多一分人身安全保证。碰到劫匪你就说,大爷我是金卡,劫匪一下子就坐地上大哭:倒霉呀,又碰上一个没钱还要露富的。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如何改变你的老板

      我们都知道,职场最大的敌人是老板。你从助理升到经理,经理到总监,总监到总裁,或者从科长到处长,司长到部长,都必须过老板这一关。你的情绪,你的状态,你的健康你的幸福,都很大程度上被老板掌控着。看一个人是不是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定要看他有没有改变老板的勇气和智慧。

      我有好几年的时间特别郁闷,原因就是老板太强势了,搞得我一点自信都没有。比如说,到老板办公室谈事情,我总是想以讨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老板总是强调下属要带笔记本进她的办公室,然后是她一件事一件事布置,我们在本子上记下来去做。有时候老板喊得急,我双手空空先冲进办公室,老板会敲着桌子喊:

      我说过多少次了,要带笔记本进我的办公室,我说过多少次了,啊!

      顺便说,强势和紧张的老板都有用指关节、圆珠笔等硬物不断敲击桌面的习惯,这个以后有机会单讲。

      关于能不能不带笔记本找老板这件事我纠结了很长时间。现在从哲学的角度看,改变老板不是你做的事,是上帝做的事。我们能做的是将目标分解,概括起来是:不可能改变老板的风格;有时运气好,也许能改变老板的做法;完全有机会改变老板的看法。

      一个朋友的女老板上任之初向部门全体人员宣布:我的全部精力都会在工作上,我在家里从来不做饭,儿子都这么大了,我从来没给他做过饭。

      这个团队的特点之一是女性较多,二是大家都烧得一手好菜,三是集体活动teambuilding最好甚至唯一的方式就是,轮流到谁家,大家每人烧一道菜。

      开始女老板总是旁观,轮到在她家聚会时她会叫很好的外卖,可是最近老板变了,开始非常认真地研究菜谱,开始在聚会的时候也献上一道菜。这种变化发生在一个性格非常强势的老板身上,非常令人吃惊。

      我问朋友:你们有人劝她应该学习做菜吗?没有,完全没有。

      你们有人劝她应该保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吗?没有,完全没有。

      你们有人跟她说女强人现在很不时髦很没意思吗?有人跟她说现在成功的女性都要显示好妻子好母亲形象吗?没有,完全没有。

      我用指关节猛敲了一下桌子,这就对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而从人性本身的角度说,谁都不希望被改变,谁都对被改变持非常紧张非常抵制的态度,对于自我意识都比较膨胀的老板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你要是摆出了架势想改变老板,老板一定会紧张,一定会过度防范,结果就是你们双输。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自己改变。

      再往深一步说,在你试图改变老板之前,你应该先研究一下老板怕什么。老板怕的东西其实也很简单,比如:怕离下属太远,怕离下属太近,怕被下属改变。

      这样说来,老板是多么脆弱,这么脆弱的老板,你干嘛总想改变他呢,同情都来不及呢。

      我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一直比较悲观,因为所有人都跟我说:改变老板,你脑子有毛病吧!但事情也不是总一成不变的。

      有个朋友的老板,最喜欢杀人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本身,他非常热衷于通过杀人游戏分析人的性格。比如,你摸到杀手那张牌总会有些情绪不自然,紧张什么的,老板会把这些细节牢记在心,甚至在员工会议上解剖分析你的这种表现。

      员工们都受不了这种折磨,本来嘛,玩杀人游戏就是一个开心,你分析来分析去的,玩个游戏还和自己的升迁、奖金都联系起来,有什么意思呢。也好像就你老板没有弱点。

      后来大家一齐心,再玩这个游戏,不管谁摸到杀手牌,第一件事就是把老板杀了。玩着玩着,老板觉得没意思,就不玩了。

      改变老板,你不仅要有心理上的优势,还要在程序上有机可乘。当然,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动声色。有个朋友总结说,改变老板的最高境界是聪明地做好自己。我觉得这种哲理简直比得上李开复老师的畅销书了。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办公室如何避免同事冲突

      如果你是一名商务人士,那么你发生冲突最多的对象,毫无疑问是你的同事。

      关于冲突的根源,各种学术著作和大师已经有过很多论述,比如说个人欲望膨胀了,取得成绩骄傲了,有了靠山不把人放眼里了,跟长辈说话不知深浅了,等等。按照我的非学术观点来看,冲突都是一方将非原则的事情突然上纲上线而造成的。

      举个例子,我前几天去一个特别高雅的地方去按摩,那个地方除了潺潺的背景水波音乐听不到任何声音,顶多就是按摩师窃窃私语般的请问这样力度合适吗?

      可是忽然传来两个女人的吵架声,大致的原因是,一个人在洗手间还没完事,另一个人就急着推门进去了。开始就是争论我还在里面你怎么也不看着点,我怎么知道有人在里面,是推开了门才看到的,等等。

      后来,其中一个女人说了句,真是脑子有毛病,也不看着点。另一个马上提高声音说:你在骂谁脑子有毛病?你会不会讲话,你现在给我讲清楚到底是谁脑子有毛病!

      事情就这样演变成一场世纪大战,有管理人员试图强行把扭在一起的两人拉开并架走一个人,于是又传出女人的尖叫:放开我,你放开我啊。

      那个地方环境高雅,价格也不菲,两个女人一开始讲话的斯文劲儿,听起来也是有文化的,可是当一方在另一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将技术性问题上升到原则高度,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我们公司几个同事前几天也发生了争执。在布置一个大型活动时,发现一个负责酒店订房的人忘了给某重要的领导留房间,本来提醒一下,房间补订上就行了,偏偏有一位跳出来冷冷地说:你这是缺项,是失职。被指的人马上就红了脸,你什么意思,什么叫缺项,什么叫失职?我们现在好好查一查到底是谁缺了项,你别这么指桑骂槐!

      两人就这样不断地把问题上升到更高的原则高度。这样的架,劝都不好劝,你一劝,人家还说你没有原则。是啊,原则都让吵架的人说了。

      《哈佛商业评论》登过一篇文章,讲市场竞争中如何消除对抗。一种方法是说,重新定义问题,争取对方从你的立场来看问题。就是说,你在只容一人的卫生间里还没完事,有人闯进来了,这让你尴尬和愤怒,但是,在你指责对方脑子有毛病从而引起对抗之前,你要重新定义一下问题:高级按摩中心的卫生间在有人使用时,居然门外没有明显的标志,这对客人极其不方便,要抗议,要他们立刻整改。

      你要说,如此方法,你会避开一个冲突而卷入另一场冲突。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哈佛商业评论》讲的第二种方法——转移视线策略(DeflectionStrategy)。你说我漏项,问题不在漏项,问题都根本不在于订不订房。你发现没有,即使订了房也没用,由于目前机票紧张,客人根本不能在我们活动开始前的晚上抵达,现在必须检查客人接待系统的问题。

      你说,这纯属避重就轻,推卸责任,别急,再读一读《哈佛商业评论》,那里边总会有些高深的理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如果你记不住那些理论,就记住这一点:在办公室要就事论事,不要上纲上线,就像夫妻或者情人之间的小矛盾,哄一哄就过去了。如果一方突然深刻起来说:我觉得你根本就不爱我,或者我觉得你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爱我了,那么冲突的升级就不可避免了。

      对我来说,办公室的冲突根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在考虑如何面对冲突时,我想起了我们和动物之间发生的种种接触。

      今年春节全家去新西兰,在一个风景秀丽的牧场上,我们用牧场提供的食物喂那里的鸭子、小猪、鹿、绵羊和山羊,开心得不行。最后,被一群驴围住了。十岁的女儿手忙脚乱地将食物一一塞给它们,有头心急的驴等不及了,起劲地往前拱。女儿突然大叫:啊,你怎么敢咬我,我好心好意喂你们吃的,你居然咬我。

      我一面将驴喝开,一边安慰女儿:它不是咬你,它只是友好得有点着急了。

      所以,如果你今天在办公室跟同事发生了冲突,你就对自己说:靠,今天被驴咬了一口。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陈述是生死考验

      不知道什么时候,陈述这个词传到了中国,以前我们都是领导讲话、训话、演说、训导,等等,其特点或是照本宣科,或是即兴道来,而外国的presentation(陈述),则需要与听众共享图片和文字提要,以不念讲稿的形式完成演说。

      我在外企遇到太多这样的例子,一名员工、经理或高级经理,什么都好,业务好,人品好,长相好,运气好,人缘好,就是有一项,presentationskill(做陈述的技能)不够好,所以不能被提升为总裁、总经理。

      陈述这玩艺儿,学问大矣。

      首先看你胆儿够不够大,敢不敢对着众人讲话。美国有一项统计,有差不多百分之九十的人表示,当众发表讲话是仅次于死亡的一件最令人恐惧的事情。可见这不是件小事,需要很大的勇气。

      相比于讲话、演讲,陈述最可怕的是,下面坐着的是给你挑刺的人。现在的商业陈述,或是你在单位推行一项主张,或是让老板批准一项预算,或是让客户买你的产品,你得针对他们可能挑刺的角度去陈述,所以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准备。你以为准备得很充分了,一上场,不知怎的腿还是抖。

      我们公司多年前有过一位副董事长,业务特棒,人也特聪明,就是有一点,不能容忍平庸的陈述。有一回,他的部下给他做陈述,他突然抄起一张人家打印出来的陈述稿,慢慢地,有节奏地,一下一下地撕碎,然后把碎纸放在嘴里嚼,还用含混的口齿说:这个陈述太差劲了,让我恶心。那种平静的残忍让人胆寒。

      还有一次,他听部下的陈述到一半,站起身来,什么话都没说就走出去了。过了半点钟,又过了半点钟,部下战战兢兢地找到他的秘书,说我们的陈述刚到一半,老板哪儿去了。秘书用无比惊奇而同情的目光望着他们,说:天哪,他现在早就在专机上,快飞到另一个城市了。

      后来这些事太多了,董事长受不了了,下狠决心把副董事长赶出了公司。这对公司业务一时有不小的影响,很多人都问董事长,为什么把这么优秀这么聪明的领导人赶走了,董事长气鼓鼓地说:因为,因为他不尊重人。

      想起来,前几天我也做了一件残忍的事。一家供应商给我们做陈述,二十多页的PPT,好几个人轮番上阵。我感觉时间太紧了,就不停地对陈述人说,好了,明白你的意思了,进入下一页吧,明白了,下一页。最后陈述完成了,节奏却被我搅得乱七八糟。我的同事说:你怎么这样,人家一个人就讲三张PPT,刚一开口,你就说下一页,人家背了半天,还没说上两句就下去了,换下一个人了,这算什么呀。

      总之,你做陈述,下面坐的就是你的敌人,他们或者张牙舞爪,或者笑里藏刀。陈述和质疑你来我往,刀光剑影,你被乱箭穿身,却要岿然不动。

      在面向两条腿敌人的同时,你还要应对技术的敌人。越来越花哨的PPT,给你的陈述增添了色彩,像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做陈述,演示视频就是照着好莱坞大片的标准做的。但是,技术很可能会在关键时刻莫名其妙地背叛你。

      前不久,我们请了一位营销界的大腕讲品牌推广,他一上来就说:今天我的presentation,主要是分析一个案例,这个案例的背景、实施过程,都在这部短片里面,现在我先请大家看短片。

      一般在这种时候会发生一件事,就是短片放不出来了。会场静静的,前排的人都能听到他的电脑在嘎吱嘎吱地读着那张光盘,可是大屏幕上一直是空白。他尴尬地笑着说:我的光驱罢工了,现在我把视频文件拷贝到桌面上,肯定行的。我们就看见屏幕上windows界面一个信封往另一个信封不停地扔东西,扔了十分钟还没完,可怜的大腕就跟观众讲不着边际的闲话。屏幕上东西扔完了,大腕去点击新的文件,双击,双双双双击,文件还是打不开。

      有经验的陈述者,一般都不在众目睽睽之下跟电脑较劲,而是说,帮我找一个IT工程师来,现在我们先讲点别的。

      2008年我们公司做奥运营销方案,有家公司来我们订的酒店做陈述。竞标公司一行人鱼贯而入,却不同寻常地纷纷挤到会议室后面,只是把一名身着紧身黑衣、留着长发、头上闪着油光的苍白而瘦削的男子推到台前。

      紧身男用结结巴巴的显然是背诵的英文说,很抱歉,我们的陈述人病了,今天由我来替他陈述。

      我可以明显地听出他的呼吸在加速,声音也渐渐微弱,身边的老外疑惑地看着我,问我他说的都是什么呀。我刚刚扭过头想跟老外解释,只听见台前扑通一声巨响,再回头看,陈述人不见了。我跟着几个同时起身的人冲过去,只见陈述人躺在地上,双目圆睁,呼吸急促,口中喃喃有词。有人大喊:快叫医生来!这时发生了我最不理解的一幕,跟陈述人同来的人纷纷夺门而出,瞬间不见了踪影。

      酒店的人把昏倒的陈述人扶走了。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这一切怎么会发生。这是我经历的最富戏剧性的陈述。从理论的角度看,它说明陈述这件事对人生之挑战确实可能到了命悬一线的高度。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满眼的公司美女

      话说这家万把号人的跨国公司,最近把上海的研发中心扩建为公司总部。原来散落在各处的部门纷纷搬迁过来,形成一个数千人的大园区,食堂也随即拥挤了数倍之多。研发中心的博士们端着餐盘四处寻找座位之余惊奇地发现:哇,好多美女呀。

      听到越来越多的这种感叹,公司里开始有人研究这些问题:我们要不要多招一些美女,更多的美女对公司员工士气和企业形象有什么影响,等等。

      人力资源部立即表示,选人的标准是价值观和业绩,而不是长得是否漂亮。

      较真的人提出,如果是同等条件,我们能不能要漂亮的。人事部犹豫了一下说,如果是同等条件,应该可以考虑。

      人事部在这个问题上被绕进去了,因为,不可能有什么同等条件。你要是做销售的就肯定知道,如果客户说,在同等条件下一定选用贵公司产品,这话就等于没说。其潜台词是:我不告诉你我为什么不要你。

      最近在一个聚会上,有个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人激动地对我说:你是那什么什么公司的?你们公司有个特别漂亮的女律师哎。昨天我去你们那里办事,看到她我紧张得都不知道怎么讲话了。后来我都离开了,才想起该说的事情根本就没有说。

      我问,那你到底是记住了女律师还是记住了我们公司?他说,当然是一起了,我就认为她是那什么什么公司美女律师。

      我们没有统计过,到底是把公司前CEO的书在社会上免费发十万册,还是找出公司十大美女上一期时尚杂志所产生的公众品牌记忆高。毋庸置疑的是,工作场所充满令人愉悦的面孔,对提高工作效率有极大帮助。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发现内部美女的方式与在大学是一样的,基本上是:

      1.新员工培训。当时高年级学生争相去火车站接新生,就是企图占尽先机。但是企业里有时新员工自己反而有先机。我们以前那单位,每年新员工要在一起培训两周,还要住到郊外,结果两周下来成就了一对又一对,老员工一直强烈不满。

      2.食堂。讨厌的是现在许多美女不吃午饭。

      3.公司旅游。讨厌的是有时报名参加了,要么是一条线路里一个美女都没有,要么是美女带着男朋友呢。

      总之,不管是发现美女还是培养美女跟你发展什么,关键在于创造或者自然形成一种与工作状态不同的状态。比如说,在极其不对的时间——如半夜,在一起加班;比如说,一起参加住在外面的培训;比如说,共同旅游。

      如果公司真的想创造养眼的环境,还是应该采用欲擒故纵法。你定位于招美女,结果往往招不来,原因是:第一,美女不愿意来,美女不喜欢身边竞争太多;第二,美女不来,反引饿狼无数。

      最好的办法是公开表明,本公司对人才一视同仁,重视能力,重视业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相貌平常者。

      职场女性普遍对以貌取人的选拔方式深恶痛绝。而且不管是美女还是丑女,都强调自己是凭本事升职,不靠姿色吃饭。

      所以,听说有连美女也要被拒绝的地方,超强美女会忍不住好奇地前往一试。一段时间里,公司就会像汽车公司车展面试车模一样充满了亮丽的风景。如果你跟人力资源部比较熟,可以跟他们串通好,专门负责去安慰那些被无情淘汰的美女。

      怕就怕,美女一听是那什么什么公司的,立拒不见,有什么了不起的,才不稀罕呢。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没有经验也时髦

      关于职场,最大的悖论就是第一次,或者说是所有雇主对经验的变态追求。不论你去找什么工作,人家都会问:以前做过吗?有这方面经验吗?

      一位四处碰壁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向我哭诉,说什么都要经验,我就不明白,销售需要经验,操作机器需要经验,可是做秘书干行政需要什么经验呢,做就是了呗。

      我说咱们赶紧打住,可不敢这么说,每个行业都很重要,每个行业都希望被人看重,所以你要对那些你认为最不需要经验的行业的人说,你们这行最考验人的素质和反应力,经验是特别重要的,我在三个其他单位实习后获得了一定经验,才觉得有资格正式申请你们的职位。

      问题在于,你还是要克服那个第一次,如果没有这个第一次,就永远没有经验。

      我上大学时特别喜欢假期做全陪导游,可是申请了一年都没得到一次机会,人家就是说,你有经验吗,没带过团,我们怎么敢把二十多号老外交给你?

      后来终于有了机会跟着老导游一起带团了,我的主要目的是每到一个城市就打电话给同学,请他们来宾馆住。当时80年代,五星级酒店还特别稀少,众人对我能睡那种软绵绵的大床,使用电动窗帘的按钮感到羡慕不已。这样也总算迈过了导游行业的第一次。

      后来我去申请在业余大学讲英文,学校问,有过教学经验吗?我说没有,但是肯定可以讲好。教务处长懒洋洋地抬了一下眼皮说:回去等消息吧。

      等了半年,因为一名教师得了急病,我得到了一个机会。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教务处和英语教研室好几个老师坐在下面,本子上记来记去的。我挣扎着过掉了这第一关,还好奇地问人家,如果是有经验的老师,还需要这种观摩评定吗?回答是,不用。

      不过应该承认,经验在很多关键的不可言传的细节方面作用很大。我第一次给人家做focusgroup市场小组测试同声翻译,人家问,你做过focusgroup的同传吗?我说做过大型会议的同传。我的意思是,我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没吃过鲜猪肉但吃过冻猪肉,你说这有什么区别呢?

      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七八个人在房间里聊一种公司需要测试的产品,公司的人坐在旁边一个小房间里,隔着一面透的大玻璃观察那些人的反应,倾听他们的讲话,翻译则把他们讲的话译给公司的老外市场总监。

      被测试小组里有一个人,思路混乱,甚至有些毛病,他说的话大致是:我喜欢红色,红色是我的首选,因为红色让我感觉有点兴奋,所以绿色更让我着迷,绿色是我真正要选择的。

      我完全被搞糊涂了,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一度卡住了,半天没有翻。老外市场总监就急了,问:我听他说了那么多话,你怎么就翻这么几句呢?

      最后老外跟他的部下说,以后还是要找有经验的同传。老外的部下对我说:你还是没经验,这种项目,你没有必要卖弄你的语法和思路,里面的人说什么你就翻什么,他放一个屁,你也要用英文发出一个屁声来。

      每个人都有他职业上的第一次,每个职业又都要求从业人员拥有经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是:把创造第一次作为一个生意来做。由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第一次的机会,求职者交一定的费用,提出需要在哪个行业做第一次,然后公司安排他们到相应的行业去体验。

      这种思维模式非常简单清晰,就是第一次你需要付出,第二次是人家为你付出;你第一次花钱买经验,第二次就有雇主为了你的经验而付钱雇你。

      如果你还认为这一商业模式实施起来麻烦,那干脆就更大胆一些,成立一些菜鸟公司,如菜鸟秘书有限公司,第一次房地产销售有限公司,没做过劳动服务公司,纯业余餐饮有限公司等等,这些公司行业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完全雇用没有经验的人员。你觉得不大靠谱?不用怕,我们有敢尝试市场营销公司为你做营销方案,通过学者和心理学家收集所有对经验不利的东西,对没经验有利的东西,包装以后推向市场。

      当市场上充斥这样的口号,你还觉得经验就那么重要?——

      我们没有狭隘的经验主义——

      我们的创想与天空一样广阔——

      与那些有所谓经验的公司相比,我们提供的是百分之三十更低的价格和百分之百的客户满意度——

      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我们更加努力。

      我们的梦想是,每一个职场的新人都能在工作申请表的优势一栏填上——没有经验。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商务人士都有艺术气质

      对于大多数商务人士来说,艺术是事业的一道菜,或者一个佐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有许多幻想,把艺术和文学当做人生的最高理想。时光推移,越来越多的东西开始占据我们的生活,工作、挣钱、老板、身体、家庭、旅游、艺术。再往后又把这些东西一件件往外扔,最后只剩下挣钱,只剩下家庭,只剩下身体。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点气质的人都要听古典音乐,著名指挥家们还在校园、电台等处开古典音乐欣赏课。大师在台上孜孜不倦地讲:第一乐章展开部之后是再现部,大家听,这段轻轻的打击乐过后主题就要再现了,听,来了,来了。

      听众席上一些附庸风雅却心不在焉的人被大师一鼓弄,也一惊一咋地四处问:哪儿呢,哪儿呢?

      二十年后再看,当年不艺术的人要么现在投资艺术发了财,要么现在也不艺术了;当年跟着扎堆艺术的人现在没工夫艺术了;当年艺术的铁杆现在要么转行了,要么也彻底不艺术了。

      前几天晚上忽然收到某流行青年从音乐会上发来的短信:原来以为钢琴是最有表现力的,现在发现小提琴跟乐队的对话真是太美了。我以前从来没有在现场听过音乐会。

      流行青年在西安听美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样的流行青年极为稀罕,因为第一,他从来就没有风雅过,第二,从来没有风雅过的流行青年竟然被古典音乐震撼了。

      老柴(文艺青年从来不说什么斯基,就是讲老柴)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古典音乐中属于上乘之作,且老少皆宜,旋律极为流畅。如果又有知名乐队现场演奏,很难不被打动。但是多数古典音乐作品,并非能够雅俗共赏,文艺青年尚能咬着牙听下去,商务人士恐怕无此耐心。

      我过去公司的同事那年带一个商务代表团去英国,在伦敦每人花500英镑买了音乐会包厢的票,由于时差和劳累,加上音乐确实过于沉闷,代表团成员们纷纷入睡,个别人还响起了鼾声,引得周围风雅的英国观众翻白眼。

      同事咬了咬牙决定,撤,拉着一行人溜出剧场。在门口看到一辆那种加长的超常的白色林肯,司机过来搭讪,问要不要坐车兜一圈看夜景。一问价,500英镑三个小时,跟一张音乐会的票钱一样。同事又谨慎地问,那车上酒吧里的酒可以喝吗?

      司机已经完全等不及了:500英镑,这车,所有的酒,还有我人,今晚都是你的了。

      乘着加长林肯,品着苏格兰斯培河谷的威士忌和爱尔兰健力士黑啤,穿过一条条古老的街道,在伦敦迷人的夜色中静静地陶醉。代表团团长拉着同事的手说:这是我一生都难忘的时刻。

      我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听了音乐以后有这种感觉,拉着人家的手说我感到特别的幸福,特别的难忘。所以看来,金钱可以换来幸福感,而艺术则不能。用比较文艺的话说就是:艺术不能使人幸福,艺术使人痛苦并让你体验解脱的过程。

      对于商务人士来说,以商务的形式对待艺术,没有什么不好。你就把艺术当成你的程序的一部分,在你的日程上写好:上午,给上级领导汇报;下午,去新客户处做陈述;晚上,陪老客户听音乐会。

      你可以原谅自己对艺术的商业心态,也可以忍受坐在身边的客户漫不经心地对待音乐,或者以某种并不纯洁的直视你的目光让艺术仅仅成为他(她)和你之间的一种工具。因为也许,乐队在宏大的开篇后转为沉静的低语,小提琴从花丛中跳动而出,嬉闹、游戏,那充满灵性的旋律仿佛直击你的内心,你突然感到了一丝感动。

      这时你不必拉着旁边客户的手说你被感动了,就把那种悄悄的悸动藏在心里,在弥漫着艺术的空气中继续保持我们追捧的那种商务风度和商业精神。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正在崛起

      不知什么时候,大家对请客吃饭开始烦了,特别是晚上应酬式的宴请,吃好几个钟头,又是烟熏又是碰酒,过不了多久就出现三高,还有胃痛拉稀肠子拧腰腿酸。人们把身体的各种毛病都归罪于晚饭的应酬。

      现在好了,我们开始喝茶了,一种崭新的社交方式正在崛起。

      昨天五点半下班的时候,旁边同事突然一拍大腿,说今晚七点半跟政府官员约好了喝茶,我们总得搞点东西先垫巴一下呀。于是几个人买了三明治回来,胡乱啃了一顿后出发了。

      我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不请人家吃晚饭呢?同事说,几个原因:第一,我们公司有规定,跟政府官员吃饭的标准很低,只能跟人吃大排档,所以干脆不吃;第二,领导们都在过健康生活,不愿意大吃大喝;第三,清茶一杯,加一个瓜子花生果盘,显得特别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特别亲切自然。

      但是有人立马跳出来反对这种说法,因为喝茶不一定就便宜,许多茶馆的茶位费、茶道表演费、空调费、灯光费、超级果盘费、毛巾费、服务费等等加起来,喝个茶不比吃顿饭省钱。有的还特别指出,晚上喝茶总不能喝绿茶、铁观音之类吧,如果搞得领导睡不着觉,那罪过可就大了。那好,喝普洱,你知道好的普洱要多少钱?

      不管怎样,喝茶毕竟在上层社会悄悄地蔓延开来。记得去年有一次,著名企业家江南春先生在上海请我喝茶,约在晚上九点。我刚好那天还有一个约会,就准备把这个约会放在同一地点,七点在茶馆吃饭,八点半结束,朋友离开,留出半小时我边品茶边静静地等着会见江先生的激动时刻。

      朋友告诉我,那个茶馆没吃的,就是喝茶,很贵的茶,一千多一位呢。你想好我们也在那里聚?我只好改在另一个地方吃饭,八点半赶到那个很贵的茶馆。

      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某达官贵人的私宅,三层小楼,古色古香的装潢,精致的水晶灯、紫檀和梨木家具,透着当年的奢华,也为今天茶楼的客人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埋在舒适的沙发里,听着轻柔的音乐,享受着从民国初年直到今天的各式普洱茶,一个个私密性很强的房间为商务人士的社交提供着理想的氛围。

      江南春先生来晚了一小时,让我尽情享受了饮茶的乐趣;更多的享受则是听江先生谈广告业的重新洗牌、目标客户的生活空间、未来社会影响力的根源等很高深的话题。他真是天才的演说家和鼓动家,我也了解到他除了演说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的爱好——足底按摩。我想如果一边捏着脚一边听江先生的高论,那真是比喝茶更高一级的社交境界了。

      这顿茶喝下来每人一百多,对于江先生这样的亿万富翁来说,一百多块钱掉在地上花时间弯腰去捡,都不一定合算。社交方式的选择其实不是钱,更多的是健康、生活方式、社交圈子和个人品牌定位。

      昨晚跟朋友吃火锅,这朋友有拉稀的毛病,我的肠胃也不大好,本来说吃热的没问题,可是还是因为吃了点凉菜或其他什么的,吃完后两人都跑了趟厕所。最后说,我们下次喝茶吧。

      吃饭社交的危害你往往意识不到,比如一边吃一边说,一顿饭稀稀拉拉吃得时间太长,饭菜会凉,胃承受相似的反复的食物刺激太长,等等。真正健康的饮食是用不快不慢的速度,不说话,不左顾右盼,不边吃边看书或看电脑,完成一餐。

      所以,我们大力主张喝茶社交。以清茶为载体,以思想为媒介,让生意、心情和想象都在淡淡的茶香里浓缩、升华。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所有的烦恼都来自选择的无…

      求求你,让我来点菜

      在商务生活中有许多令人疲惫的事情,如开会、谈判、搞定与领导的关系、搞定与下级的关系、无休止的旅行、收不完的E?鄄Mail,等等。

      只有了解商务生活真谛的人,才会说出吃饭是最累的事这种话。一个简单的商务宴请,其中的雾里藏花、笑里藏刀、狭路逢生、柳暗花明等境界,只有当事人才知其妙处和苦处。至于到底吃了什么,我发誓到了第二天早晨没人记得。

      但是还有比吃饭更累的,就是点菜。

      饭桌上都是这样的,领导被隆重请到主位,菜单被恭敬地递到领导面前,领导说:小唐,今天你来点菜。小唐诚惶诚恐地抱着菜单:领导,您今天想吃什么?领导非常大度地说:你们来你们来,我随便。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特别大的领导根本就与点菜无关,他吃什么,他那桌吃什么,早就安排好了;有一点级别的领导就像上面这样,当场将点菜权放掉;级别较低的领导干脆自己点菜,经常还要自己亲自买单。

      今天我们不说领导,主要说小唐。对小唐们来说,领导随便两个字,在职场的准确翻译是:今天的点菜是对你的考验,你要是点的东西让我不满意,我会很不开心,也会影响我对你的信任。

      其实这种事情在商务生活之外也屡见不鲜。比如,我妈说今天不做饭了,咱们全家出去吃吧,你安排一下。于是我就安排了。席间不断听到老人的夸奖,这菜味道不错,煲汤也很地道。吃完后问,今天花了多少钱?我说咱们五个人加酒水饮料一共400多,我妈就说:太贵了,以后不出来吃了。

      这就像电影里,特别是国产艺术电影,主人公一直都挺不容易的,最后差不多转折了,但结尾一定要突然给他一个更大的打击,一定要让你观众揪着心离开电影院。

      对于小唐来说,揪心不是在最后那一刻,而是从接到菜单就开始了。领导和同桌吃饭的人对每一道菜的评价,小唐都感到是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小唐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

      我对点菜有以下体会:

      1.最可怕的是随便。没有一个人是随便的,每个人都对他所需要的东西有明确的标准,领导和客户更是如此。

      2.别小看点菜,这是一个人把握全局、深谙客户心理和需求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3.点菜有许多窍门和方法,可以自我领悟,也应在业界广泛交流。

      我的一个窍门是吃西餐,当然这在我工作的外国公司比较可行,国内企业就不适合。西餐的好处是你选餐厅就行了,点菜是他们自己的事。

      最难办的是请中国的客人在国外吃西餐。菜单的翻译是很大的问题。我英文还算不错,但见到菜单上诸如Apfelkuchen、ConiglioinPorchetta这种东西还是完全搞不明白。夹野茴香的兔肉,中文说着都费劲。

      有一次,我带十多个中国官员在美国吃牛排。服务员很热情地把一大块生的牛排拿给大家看,众人说噢知道了,就是给我们烤这种牛排啊。

      我们点了前菜,还有汤,大家已经九成饱了。然后牛排上来了。天哪,他们怎么每人都给上一大块整肉,每人面前堆起相当于国内两到三个肘子蹄膀大小的牛排。官员们用责备和绝望的眼神看着我,小李啊,这是怎么回事?把中国人都当猪来喂吗?

      我赶忙拿过菜单,糟了,上面写着你可以选择20、30和50盎司的牛排,他们开始给我们展示的是50盎司(相当于1?郾5公斤)的,大家都说要,就这么上了。

      结了一笔让我头晕的巨大账单,临走时绝望地回头看着桌上堆满的几乎没有动过的十几份1?郾5公斤的牛排,脑子里全是国人在外经常浮现的那个字眼,给中国人丢脸了。

      今天我再想起这件事,觉得应该说那家餐厅的服务员,你们真给美国人丢脸,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么难堪。

      所以说中国的商务人士比美国的商务人士要累,也更有前途和竞争力。他们讲民主和个人选择,自己点什么菜别人无权干涉;我们这里要为别人着想,为别人想的要比他自己想的还要周到。

      商务人士最喜欢挑战,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为领导成功地点菜,也有能力照顾所有人的生活。

      一个你心仪已久的女孩子千里迢迢来到你的城市,她说明天只有晚饭时间有两个小时的空。你问,你想去什么地方,吃什么,女孩回答:随便。

      你就像战场上的士兵听到冲锋号,股票操盘手等到了那个抛售的最高点,板凳多年的球员在最后五分钟被主教练派上场扭转乾坤。作为商务人士修炼多年的功夫,现在终于派上用场了。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公关部和公关人

      时下商战愈加激烈,许多企业都说要公关,但是要不要成立公共关系部呢?这公关部到底可以做什么?什么人来做?

      最近看一本著名的商战小说,女主人公是美丽干练的销售精英,没有她拿不下的订单。美丽的女销售遇上竞争对手兼过去的恋人,终于倾诉衷肠,我不会再做你的对手了,我就要转到公共关系部做总监了。

      对于这种职业升华,身在公共关系行业的我不仅自己激动,还要将故事和感受跟人分享。

      一个朋友说:你弱智了你,人家销售女精英为公司立了汗马功劳,老板是让她去公共关系部享清福了。

      谁说说,要是把你从销售部调到公共关系部,是提拔你还是贬低你?

      做了十多年的公共关系我才发现,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难解释的行业了。你看看所有其他的行业,木匠、设计师、律师、法官、司机、会计、导演、星探、发型师、闻香师、兽医,都是可以用一句话解释清楚的,就是公共关系怎么也解释不清。

      其实这个行业的人,最讨厌别的行业盗用自己的名义,如夜总会招男女公关,要求五官端正,乐于奉献,月薪两万,兼有提成。

      可是真的让你解释你们是干什么的,谁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专家跳出来说:公共关系就是将传播本质中的虚像变成具像。公共关系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美。

      可见专家都是在忽悠公共关系。

      我们公关界有一个大腕儿,外面都请她去讲课。有一次在很大的场合,她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给人讲他们那个著名的跨国公司如何在中国市场打造形象,塑造令消费者信赖、受到政府青睐的品牌,让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力,让员工具有归属感。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演讲时,大腕说:我今天特地叫来了我的父母坐在台下,很多年以来,他们一直不大清楚我在做什么,今天是我给他们的回答。

      你看,公关界最大的大腕儿,给最亲近的父母讲自己做什么,也要讲一个小时。别人怎么办呢?

      公关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人才。我所在的公关部,每年都有实习生,大家一般都把这里作为跳板,在跨国公司留一个经历,然后去做自己喜欢的营销、财务、销售,等等。

      终于有一天,一个兴奋又略带羞涩的面孔来到我面前,我想留在你的部门工作,我觉得公共关系是最好的职业。

      我激动得就像功夫熊猫他爸听说儿子梦见了面条。

      其实,越是行业的定义不清楚,你越是能够考察一个人才是否优秀,因为复杂的行业需要有独特的见解。

      看动画片《功夫熊猫》,我得出的结论是,任何可持续的行业,都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偏执,二是噱头。

      熊猫阿宝他爸,面馆代代相传,不是因为他诸如我们是做面条的,血液里流的都是汤汁这样的豪言壮语,而是在儿子梦见了面条这一事件上表现的激动,在于当所有的人都在为宣布神龙大侠而激动的时候,他所看到的是卖更多面条的机会。在可持续行业中的卓越从业者必须偏执得不可理喻。

      再有就是有点神秘感,那个祖传的神秘的汤汁配方,那个传说只有神龙大侠才能看的神龙秘笈,都是代表一个行业的噱头。

      公关业跟开面馆和传奇武林一样,都是伟大的职业,充满不断解开又不断生成的噱头和神秘。

      简单一些说,如果你是级别不断上升的商务人士,如果你是正在扩大财富的企业家,你可能碰到下面的情况:

      产品质量出了点小问题,电视台的人扛了机器在工厂门口拍摄,你厂里的保安把大块头的摄像师绊了一个跟头,人和机器都摔坏了。第二天全城人们都指责黑产品和黑保安。

      苦心经营的产品,总是卖不过其实不如你们、但在公众面前颇有人缘又找了超级女声做代言的竞争品牌。

      国家遇到了一场自然灾害,全国人们都在捐款和声援,你作为名人一时激动在网上跟人争执,说我们公司员工捐款一律不超过十元。第二天,你和你们公司都要被吐沫淹没。

      被评为全国知名企业家,在央视颁奖晚会上只能有一分钟的获奖感言,多一秒都不行,你该说什么,怎么在一分钟之内让观众记住你和你们公司。

      这个时候,有个声音在你耳边说:该成立公共关系部了。

      21世纪是传播的世纪,公共关系的世纪。只要一个人或组织需要依靠公众生存,他就需要公共关系。

      那么,公共关系到底是做什么的?你当了神龙大侠以后才能告诉你。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你会不会雇漂亮女秘书

      最近,一位新闻界的资深总编辑要我写写女秘书这个话题,说是他们得到投诉,一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老总两个月内接连开掉了两个女秘书。

      这种话题,像什么漂亮的女秘书啦,性感的女记者啦,迷人的女公关啦,柔弱的女警察啦,一拉上就可以搞出至少40集的电视剧或者畅销书来,名字都是现成的,如《女秘书的遭遇》,《总经理和他的23个女秘书》,《女秘书与男公关的风情史》。

      可是从职业定位这个角度看,秘书这个行当在中国根本就不是一个职业。

      几年前,一个漂亮的女记者做一个有关职场的专题,问一些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思想和人生理念,我当时对所有问题,包括像你死后准备埋在何处这样的刁钻问题都对答如流,就是谈起你会不会雇漂亮的女秘书这个问题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据说别的采访对象也都这样。

      尽管我至今仍然坚定地认为,男性职场成功最主要的两个标志就是娶一个漂亮的老婆,雇一个漂亮的女秘书,而且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但是,采访中公开谈这个问题还是有些困难。

      原因很简单,你要说你会雇一个漂亮的女秘书吧,那么你现在的秘书就会猜疑了,老板那你觉得我漂亮不漂亮呢,你是不是会雇一个更漂亮的呢?如果你说秘书不一定要漂亮,关键是要有能力,人家都会觉得你真虚伪真没劲,而且你现在的秘书又会觉得你在说她不漂亮;如果你说我倾向于找又漂亮又有能力的秘书,那么还是第一个问题的问题,你怎么跟你现在的秘书解释。

      在中国,秘书可以分为男秘书、女秘书、行政秘书、业务秘书、生活秘书,等等等等,但所有秘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做秘书都是暂时的,秘书只是一个通往更高官阶和更多机会的跳板。

      多年前我在一家著名的公司工作,当时工作还没像现在这么难找。我们华东区的总经理上任快一年了,就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秘书。总经理是50多岁的华人,我问人事部是不是他有点问题,人事部说不是,好几个候选人都差不多了,可人家最后说不愿意给华人做,提高不了英语。

      还有一个已经到岗的秘书跑到我这里来哭诉,她说自己是学经济学和传播学的双学士,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心奔着大公司的名声来的,老板开始说会有很多机会,可来了以后每天都是安排会议,订机票酒店,真是受不了了,能不能到公关部来工作啊。

      你看,大家做秘书之前就是有考虑的,都在想着下一步。我们也在职场见到无数成功的例子,他们从秘书做起,一步步上升,最后做到总监、总经理、总裁。

      别的行业都有一个垂直上升的标志,比如说护士做到了护士长,乘务员做到了乘务长。秘书虽然也有秘书长,但秘书长都不是从秘书做起来的。比如联合国的潘基文先生就不是安南先生的秘书,也不是加利先生或瓦尔德海姆先生的秘书。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中国,秘书长也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行政总管,权利之大,令人难以望其项背。

      国外的秘书就不一样,他们是把这工作当成一辈子的事来做的。比如在美国,前台人员和大领导的秘书,多是50多岁的大婶。几年前我在美国工作时,我们部门大老板的秘书就是一个爽快而细心的大婶,大老板的桌子上每天一尘不染,一丝不挂,连一张纸都没有,美国同事常常跟我念叨,做老板就要做到他这样。我体会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什么事情都批下去做,自己什么也不用做;第二,要有一个这么好的秘书。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从国内被调到美国总部做部门老板,那天下楼走到车边发现钥匙忘在办公桌上了,刚掏出手机准备打给秘书,转而苦笑着对我说:秘书岁数不低了,老美对人权又敏感,哪能像在国内那样一个电话就让秘书跑下来一趟啊,还是我自己上去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漂亮的女秘书很多很多,安心做本职工作的很少很少。老板们都做着漂亮女秘书的梦。当然,漂亮不漂亮是别人说的,顺心不顺心是自己用的,只有老板自己知道。据说人与人之间有一种chemistry,也就是化学。化学这东西,可能是这种默契,也可能是那种默契,化学就是比物理更微妙更复杂更暧昧。

      所以,你要是雇漂亮女秘书,你就要事先想好,将来怎么为那个难以掌控的化学反应找一个释放的出口。

      金领之道:功夫常在诗外 学习加菲猫的职业发展观

      关于职业发展有许多很深沉的话题,最近一位记者采访我时提出了这个话题。记者的问题是:你遇到过职业发展停滞期吗?在这个停滞期里最常见的情绪是什么,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停滞期你是换一个企业重新发展,还是在原来的企业继续耗着等待机会?

      这几个问题的重量足以将我打懵,但我感觉还可以应付,没准还能爆出火花,于是就接受了采访。

      我大致的观点是:停滞期谁都会有的,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有,这不奇怪。情绪嘛肯定是低落的。关于工作,我觉得不顺心就应该换,但是换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一个误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自负的心理会超过自责,我们会过多地将暂时的停滞期归结为客观条件,什么老板挑剔,企业效益低下,个人才能无法发挥,等等,而忽视了自身成长的缺陷和不足。

      事实上,记者根据我过去十多年不断换工作的简历,将我列为主换派,记者还要采访一位过去十年一直在一家企业工作而不断升职的人,使我们两人成为正方和反方。换句话说,作为反方的我,要坚决主张不高兴就换工作,换得越多,职业发展越快。

      我觉得这反方挺难当的,我在媒体上大喊只有换工作才能升职快,这要是被我们公司人事部看到了怎么办?

      想到这些,我讲话开始不利落,观点也混乱起来。记者也被我忽左忽右的立场搞晕了,你到底是主张换工作还是不换工作呢?最后好好的采访不得不中断。

      我想谈谈我看了电影《加菲猫2》以后对职场的一些新认识。

      又馋又懒的加菲猫这回跟着主人到了英国,阴差阳错地卷入了一场在英国大庄园里的遗产之争,庄园的主人是和加菲猫长得一模一样的王子,加菲猫被当成了王子,被企图争夺遗产的坏人抓住,扔进了一个地牢。

      在铁门重重地关上之际,加菲猫振振有词地念叨:你别想把我怎么样,你以为我会在乎这个?我要在这里写小说,我要学习好几门外语,我要在这里冥思,修身养性,这是多么好的机会

      加菲猫的态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就是:在你遇到停滞期的时候先把自己扔到谷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停地想最积极的事情。工作不顺心是吧,大不了我辞职,周游世界,学习瑜珈,写写博客,或者就什么都不干,怎么样,谁能打败我?

      我觉得电影的问题是,加菲猫还没有做他自己口头表示过的任何事情,哪怕是学半门外语,写两页小说,就有人来救他出去,然后就抓住坏蛋,拯救庄园的动物,当了大英雄。生活的过程绝没有这么简单。你要是真的撑不住,辞职什么都不干,再缓过劲来可要费一番工夫呢。

      关键的问题是,你不能暴露出你明显的弱点,或者说不能太集中地吊在一棵树上。比如我就是要那个职位,我明年一定要把工资长到那个高度,我一定要把这个老板耗走,等等。你要是这么死性,一点都不从最槽糕的起点出发考虑问题,你的结局就暂时不会妙。

      上个月,一个朋友开车从北京到河北帮人娶亲办喜事接新娘,凌晨两点就出发了。我说就算是按北方的习俗,喜宴要在中午十二点之前举行,否则就算二婚不吉利,那也不至于这么披星戴月的。

      朋友说你有所不知,我们老家乡下办喜事接新娘一定要半夜接出来,而且不能透露一点风声。经过的村子很多,各村都有专门截花车的,朋友,大喜的日子啊,给我们弟兄也沾点喜吧。

      原来是索要些糖果,现在直接要钱了,每人五十、一百,这要是一村20人,五六个村下来,费用怎么受得了。人家很文明,就是拦住车不让走,因为你有弱点,你必须在十二点前接到新娘并送到婚宴现场,你也不能为这点事跟乡亲们翻脸是不?

      所以,你要是目标太单一太局限,你就有了被人要挟的软肋,人家就会牵着你的鼻子走。所以说,在职场,你要适当把目标放得宽泛一些,比如说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职责范围不断扩大。你要是急着白脸,盯死了非要在某一时间得到某种待遇,你最好还是去抢银行。

      我一直为没有配合好那位记者朋友的采访而内疚。可是如果还有这样的采访机会,我可能还是当不好那个设定好的反方,我只能说:采访一下加菲也许会有帮助。

     未完待续,请参阅: 职场书架:金领手记(下)

责任编辑:abler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


  • 发表评论须知:
  •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频道推荐

    精彩推荐

    如何应对面试官3秒或者30秒浏览简历的原则 “我一看你的简历,就觉得你输了!”前阵子,朋友欧阳成功转正了一家上市公司,按照惯例请了一伙人吃饭庆祝,大家都夸她说:真给…[详细]

    乞丐的觉醒:当改变自己时 一切都在改变 当你改变自己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 曾经有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在卖完大部分的花之后,发现天色己晚,所以决定早点回家。…[详细]

    房地产业新职业:验房师 10月27日,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消息,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正式启动《验房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 “…[详细]

    一位职场老前辈厉害总结的心得 如果这篇文章没有分享给你,那是我的错。 如果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了,你却没有读,继续走弯路的你不要怪我。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详细]

    在不冒犯对方的情况下 优雅地结束对话 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正当您在会议上与某人交谈,却从中意识到对话结束了!虽然你们都还在为延续对话而做出贡献,但却只是在运…[详细]

    最新信息

    如何应对面试官3秒或者30秒浏览简历的原则“我一看你的简历,就觉得你输了!”前阵子,朋友欧阳成功转正了一家上市公司,按照惯例请了一伙人吃饭庆祝,大家都夸她说:真给…[详细]

    ·职业百科:系统交付工程师
    ·职业百科:仪器仪表工程师
    ·做人做事,顺序很重要
    ·凡事提前五分钟
    ·和领导出差,该聊点啥?
    ·闹离职的员工没走,不吭声的员工突然离职
    ·李佳琦一夜赚6亿,背后的高学历团队扎心……
    ·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方式,增加工作机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职场“名媛”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会员协议 | 联系我们 | 合作代理 | 广告服务 | 隐私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友情链接 | 会员价格

    版权所有 舟山爱博仁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北路100号三楼(301)
    客服:0580-2086078 电话:0580-2526078 传真:0580-226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