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几岁退休,这是一项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论者提出可以靠提前退休来缓解就业压力,但也有专家从确保养老金安全的角度主张延迟退休。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了持有不同观点的四位专家,以呈现有关退休年龄的政策辩论。
甲方: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
鼓励提前退休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岗位需求不足,当前可以考虑提高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自然减员的速度,以吸纳一部分大学生就业。
从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来看,我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高,加之知识更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增加高学历年轻人才。在大学生劳动力供给增加较快的形势之下,从理论上讲,我们应该用较高学历的大学生来替换目前较低学历的在职人员。
与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相背离的是,国有单位近年来自然减员速度下降很慢,以机关事业单位来看,每年只退休100多万人。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需求急剧下降,这迫使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国有单位的自然减员速度,或者采取激励性政策让在职职工提前退休是可以考虑选择的制度,能够在短期内解决岗位稀缺问题。
提前退休并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对所有单位用人都适合。我认为应该以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国有企业为主,由国家制定激励性政策,一方面提高养老待遇激励在职职工提前退休,另一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多招大学生。
我们最近的研究还发现,55岁以上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近5年来有明显上升,这说明中国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相比偏低。这部分人退休之后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就业。所以与加快自然减员相配套的是必须进一步提高养老金待遇。
当然提前退休也是有成本的。因为提前退休的职工没有达到国家法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所以用人单位需要负担这个时间差之内的生活费用。
通过提高自然减员的速度,通过激励性政策,让一部分劳动力退出市场,这也是民生开支。这种开支投资于人力资本,有助于提升用人单位的效率。所以政府也应该对此承担一部分补偿费用,其实这部分钱并不需要很多,但却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社保和就业有时候是一对矛盾,从欧洲的经验来看,社保经常阻碍就业。研究社保的人从预期寿命延长以及基金平衡的角度会主张延长退休年龄,这是有道理的,也符合国际趋势。但从长期战略选择来看,还是应该就业优先,如果没有就业,社保就成为无源之水。
当前重要的是将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投资配置好,以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如果经济能够高速增长,社保就不是问题。关键是怕经济增长放缓,像欧洲和美国那样,社保基金的压力就会很大。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社保而社保,而是要通过解决就业来为社保提供远远不断的财富来源。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展新:
中国提高退休年龄的条件还没有成熟
国外特别是欧洲,劳动力市场参与水平不太高、养老金严重失衡时,最有可能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改革。但中国有着不同的背景。目前中国并不是劳动力短缺,养老金还有调节的空间。
如果中国现在提高退休年龄,比如提高到65岁,那么60~65岁这一群体找工作就更难了。按照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状况,要求这一群体去劳动力市场找工作,他们能找到工作的可能性非常低,几乎是强制失业。
在劳动力就业如此紧张的情况之下,老年人推迟退休对于青年就业也有影响。在非常市场化的行业,他们会和年轻人一起找工作,而在非市场化的行业,比如机关事业单位、电力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提高退休年龄之后给新人腾出的位置就更少了。
我认为当前提高退休年龄的时机还没有成熟。至于何时成熟需要看几个条件,比如劳动力市场供求、经济形势吸纳劳动人口多少、整个人口结构等,特别是养老金的收支状况。改革是各方面博弈的结果。有句话叫做势比人强,如果真的养老金收支出现非常紧张的情况之下,就业问题也可能会放到第二位。但现在还没有看出这种状况。
当前养老金的收支状况还不是很糟糕,还可以把大量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吸收到这个制度中来。而且更重要的,中国养老金并非独立运行,各级财政都可以拿钱出来补充养老金。
当前法律对退休年龄规定最不合理之处是,男女退休年龄(指工人)相差了十岁。
男女不同龄退休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公平的,男性退休晚贡献多,由于预期寿命短,总体拿的也少。而女性由于退休早,每个月拿的也少,也是不公平的。
我认为,如果就业形势好转,可以分两步走,把男女同龄退休先缩短解决了,然后再考虑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第一步对养老金也是有作用的,女性已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提高她们的退休年龄也可以改善养老金的收支。
乙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
提前退休带动就业的效应不明显
如果要缓解就业压力,提前退休不是好办法。以前我们也曾实行过提前退休,当时主要针对国企的富余人员,政府把提前退休作为减员增效的手段。但由于带来很多问题,提前退休被叫停了。
当时虽然政策规定严格执行提前退休标准,但实际上很多单位口径扩得太大,甚至有人35岁就退休了,他们其实并没有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且由于很多企业补偿金没有发放到位,这部分人生活没有着落,政府还要对他们进行低保救助,所以提前退休不仅没有起到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实际上增加了社会负担。
从用人单位来说,可能是比较欢迎提前退休制度,因为劳动力是有生命周期的,用人单位希望不断更新,让老人出去新人进来,这可以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但这个制度要是实行是有成本的,政府不会承担这样的成本,如果用人单位觉得这样做是合算的,也是可以实行的,但这项制度肯定不能全面推行。
虽然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但提前退休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因为它只是用一部分人替代了另一部分的岗位,而没有创造新的岗位。而且劳动力并不是同质的,老年劳动力和青年劳动力不可以简单替代。
用人单位出于劳动生产率的考虑可能普遍倾向于用年轻人,所以支持提前退休,而研究社保的人出于基金安全考虑,则会主张延迟退休年龄。我认为提前或是延迟的时间都不成熟,当前并没有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维持现状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
提高退休年龄可巩固养老金制度
劳动力就业和退休年龄政策选择,站在长期宏观的角度和站在短期的微观的角度来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要看政府是站在那个角度作选择。
中国的退休年龄政策是1951年劳动保护条例制定的,当时规定了男性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人民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7岁,当时几十个年轻人养一个退休者,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但计划生育和人均寿命的提升了改变这种状况,现在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73岁,赡养比也变成了3个人养一个人,养老保险制度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从制度长期的可持续性出发,必须调整赡养比。这是个“跷跷板”的游戏,一边是年轻人,一边是老人。如果不延长退休年龄的话,要不意味着加重在职者的负担,要不就是减少退休者的收入。这两种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只能选择提高退休年龄。
有人就会主张退休年龄是应该保持现状的,或者说是进一步提前,从短期来看,老年人不降低,年轻人不多负担,问题是不大的。但从长远来看,如果退休人口利益不下降,则在职一代必须多拿,否则制度就会崩溃,这意味着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本将会代替劳动,从而进一步挤出劳动力需求。
就业和退休年龄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从来没有理论和实践证明,提前退休能够促进就业,而且从长期来看,提前退休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大于挤入效应。
国际上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上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的时候,由于经济不增长,失业增加,有政策鼓励大家提前退休腾出岗位。但政策制定者很快发现,退休人口增加就意味着养老金增加,意味着对年轻人征收更多的税,意味着就业岗位不会增加而是减少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十几年延长退休年龄成为国际上社保改革开源节流的趋势,他们发现老年人越来越多拿退休金,对就业的效果不明显,甚至会有副作用,对劳动力挤出的效应大于挤入效应。
是否会随着寿命的延长提高退休年龄,和什么时候实施这是两回事。提高退休年龄是一种制度安排,但实施需要考虑时间窗口。
今年是一个例外,金融危机引起大量的农民工失业,事实上,如果除去这一年的话,中国南方已经出现了民工荒,求人倍率已经降到了1以下,而且全国都是这样的情况。但经济形势不好往往也是一年或是几个月的时间,只要经济是在上升时期,就可以进行制度安排。
几乎所有支持提高退休年龄的人都主张渐进的改革,即每年只提高一点,十年或是二十年之后,达到提高到65岁的水平。由于每年只提高一点点,所以对于就业冲击并不会很大。
提高退休年龄肯定会遭遇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比如提高退休年龄是可以减轻年轻人负担的,但却遭到了年轻人的反对。所以政策制定者必须权衡要照顾一部分人的利益还是挽救一个制度。
我认为是要挽救这个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是切饼子,会有一部分人受损,一部分人受益。退休年龄对这个制度的存亡太关键了。
所以,我也建议在社会保险法修改中加入退休年龄这一条,法律可以规定建议退休年龄会随着人口寿命的增加作出调整。但还要规定调到65之后就不要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