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存在着五大希望
2018-12-29 11:05:16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肖磊 浏览46次
关于对当下中国经济的分析,汗牛充栋,尤其是比较悲观的分析,目前更是大受欢迎,所以我不再添油加醋,给大家制造焦虑和恐慌。
关于对当下中国经济的分析,汗牛充栋,尤其是比较悲观的分析,目前更是大受欢迎,所以我不再添油加醋,给大家制造焦虑和恐慌。
人总得活着,一个国家也一样,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拥有极大历史纵深的国家,仅仅对一方面的担忧,而失去对整个经济的期待,那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你必须要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和角色。
至少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存在着五大希望。
第一个,中国已经拥有极其发达的底层交易系统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性的推动力,在于交易,有了交易,科技才能应用于市场,社会分工才能越来越高效,财富的创造才能大幅的提速。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类似于“无现金”社会,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支付革命,使得最底层的人,都在享受全世界最高效的金融工具。
由移动支付带来的交易网络,其影响远远被低估,因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需要数据管理的世界,当每一个人,可以拥有了自己的交易数据之后,地点、时间、商品,这些决定交易成败和增长的数据,都可以被精准的定位,商人可以迅速的做出需求和供给的判断,投融资双方可以迅速依据数据来做出决策等等。
货币的循环频率增加,赚钱效应持续放大,人的潜能会被更大程度的激发,相当于建立了一套全社会的励志体系。
大家知道为什么金融行业利润那么高吗?其实并不简单的是因为垄断或利润率高,而是金融业交易频率极高,是一般贸易的数十倍,交易频率决定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
发达的底层交易系统,给中国的商业提供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基础设施,人们的万种智慧,随时都可以找到市场,即刻变现,这是千古未有,但很容易被市场忽略的优势,而它的魔力,才刚刚开始。
第二个,中国跟美国的竞争会塑造中国而非抑制中国
人类诞生已经有几百万年了,仅仅是农耕时代,就有几万年的历史,目前所处的工业信息时代,能否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破,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呢?我想,没那么快,我们低估了时代的漫长性。
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半个世纪以来,为什么在登月这件事情上,人类没有太多进展呢?难道登月这种探险,还没有跳伞刺激吗?人类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去哪了?原因很简单,登月这件事,至少在一百年内,技术问题依然是个难题,是一件成本极高,风险巨大,而短期收益很低的事情。简单的说,人类的科技能力,还不足以能够轻松漫步月球。
但比如医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为什么发展如此之快呢,原因同样很简单,这些技术对于人类历史的突破,是微创新,没有你想想的那样巨大。这类技术投资少,收益大,大家的参与度高,但对于升级这个时代来说,作用不大。
时至今日,地球人还离不开煤炭和石油,人类的奔跑,类似于在一个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奔跑的人和观众都觉得速度很快,但实际上就算是美国这个冠军,也还没有跑出一个操场。中国和美国的竞争,仅仅是操场内的一个游戏,瞟一眼,就能看到对方的全部,转个头,整个操场尽收眼底。
美国为什么担心中国模仿其技术,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制造能力已经很强,市场越来越大,中国一旦模仿,美国丧失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市场;另一个是美国的科技,并没有发达到中国无法辨识的地步,两个国家依然处在同一个维度,如果没有专利保护下的收益,此前的研发投入将无法收回。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潜力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对于中国这个大平台来说,全球很多大型技术性企业,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商家的角色。美国绝对不会担心朝鲜模仿他的产品,也不太关心非洲某个国家偷学了他的技术,但非常在意中国的举动。
这就好比说,很多企业没工夫去地摊打假,但非常关心淘宝是不是卖他的假货。任何时代,各国都会学习比自己先进的国家的技术,不是中国盯着美国的高科技,是全球都在盯着美国,但美国只关心中国,这说明什么,因为中国这个平台更加重要了。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产领域,更多的是对现有创新的加工和销售,至少占据整个商业的80%以上,类似于马斯克的载人航天等创新对美国GDP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我在这里并没有否定创新的意思,也十分同意技术专利的保护,但我更想站在一个判断未来商业走势的角度,关注大国之间的竞争问题,如果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全球商业平台,美国等技术创新企业,仅仅就是一个商家,如果中国偏重于做一个商家,自己什么都要自主生产,那才是问题。在中国这个平台上,自己本身就存在打假的需求,跟美国的利益诉求一致。
所以中国只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信仰自由交易,遵守基本国际贸易准则,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跟美国的竞争就不用过于担心,因为中国拥有的商业变现生态,在全球来看,暂时无法找到替代者。
第三个,中国将诞生规模巨大的自由职业者
对于中国经济,实际上大家最担心的,是失业率,我们不计成本的要增长、要GDP,其实核心的原因就是我们需要就业。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稳住就业,可以说就稳住了一切。那么靠集中的,公司制的就业逻辑,能否完全解决就业问题呢?
未来的商业,将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能够吸纳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巨型企业,而另一种就是自由职业者。目前我们看到的解决了大部分就业的中小型企业,很有可能会更加快速的失去竞争力,对就业的贡献可能会越来越低。新的社会分工和组织模式,实际上会变成一种协同和合伙,更大的就业市场将会在这里诞生。
也就是说,目前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将是长期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环境等因素,而是人类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出现根本性改变。人类不仅需要像原油、天然气、面粉、火车、飞机等这样不需要个性,但需要稳定供给的产品,更需要因创新而产生的需求。
问题在于,大规模的生产,只能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这类产品未来将是非常过剩的,因为生产能力的增速超乎想象,更不要说机器人的替代效应,所以本身能够容纳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
如果要生产个性化产品,其实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是很难做到的,更多需要的是随时能够激发出新需求的创意。而创意这个东西,是人的事情,而不是企业的事情。自由职业者会创造出大量的个性化产品,然后企业去完成工业制作或渠道输送,也就是说,未来的商业主角,将是提供平台和生产线的超大型企业,以及无处不在的自由职业者,所谓的中小企业这个中间状态,可能会消失。
中国虽然目前服务业比重很小,但中国历来就是一个精神文化等消费类大国,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纯物质金钱的增加已经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大量的自由职业者会涌入到这个市场,提供不同的服务,满足真正的升级需求。
可能你会问,中国需要就业的人口超过数亿,自由职业能够承接得了那么多吗?实际上自由职业者跟企业大不相同,自由职业者只需要拥有能够影响几百人的能力(一个微信朋友圈足以),就可能生存得非常好。
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会面临失业,也同时会成为自由职业者。你会发现,当某一类人出现,某种需求就会神奇的出现,一群人会神奇的创造一种新的职业,而这种职业事前无法规划。
因此,我个人的判断是,关于中国的就业压力,以及所带来的诸多影响,可能被高估。跟当年的工人下岗问题相比,如今的很多失业者,很快就能找到出路,因为商业的底层网络和上层结构已经变得极为复杂,交易无处不再,利润无处不在,职业无处不在。
我已经见到了很多之前打算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的人,近年来因失去工作迫不得已成为自由职业者,再去问他们是否愿意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时,其回答大部分是这样的:“再让我去打工,那是不可能了”。
未来我们要担心的,可能是没有人愿意老老实实打工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企业提供工作岗位的问题。尤其是年轻人,更不愿意忍受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生活,到那时,你在飞机上看到的空姐,可能就是膀大腰圆的大妈,因为你曾羡慕的最好的岗位,将因自由职业的兴起,而失去吸引力。这一天,其实离我们已经不远。
第四个,全球低估了中国的包容性
佛教并不源于中国,但中国不但学习了佛教,而且发扬光大,成为佛教繁荣的主要支撑力量。马克思主义也并不源于中国,但可以说中国更熟练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当然,很多人看到马克思主义,会觉得是大词,没意思,其实不是,我再跟大家举个例子。此前有个电影,评价还挺高的,叫“百鸟朝凤”,主要是讲民族乐器唢呐的一段故事,其实唢呐最早也是由波斯、阿拉伯传入中国,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诞生于中国,但由于中国已经形成唢呐的传播文化,唢呐已经被定义为最受人民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有人开玩笑说,再过几十年,圣诞节也会变成中国的吃饺子节。
中国接纳和运用外来思想、技术和产品的能力,是远远被低估的。中国对很多东西的抵触,主要的原因是无法为我所用,等到发现这个能够为我所用的时候,包容性是西方世界难以想象的。
大家知道犹太人,散落在全球各个国家区域,非常独立,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绵延几千年都没有被冲散,在很多国家,犹太人至今都是有非常明显的标签和辨识度,但唯有中国的犹太人(汉朝时就已经进入中国),逐步已经完全被融化在神州大地,找不到任何的踪迹。
我记得有一次高晓松讲中国的音乐,说西安为什么出了那么多摇滚才子,可能这些人跟犹太基因有关系,他还说郑钧那种长着高鼻梁的,有可能就是有犹太基因。这说明什么,进入中国的犹太人,真的就融入到中国这个社会当中了。我相信连犹太人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中国人依然有强烈的民族情绪,但什么是我们的民族,实际上跟西方的民族主义,或者说西方的宗教意识相比,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包容程度更高。中国的判断标准比较简单,就是只要能跟我好的,支持我的,跟我结婚的,与我做生意的等等,都是自己人,至于肤色、信仰、宗教等,次之,所以未来的世界,中国文化有其极强的韧性和包容性,这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力。
如果想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其生存能力并不在包容性,而是个性化的竞争力,但如果要做一个大国,而且是跟世界交互程度极高的大国,包容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五个,中国的硬件设施有巨大的利用空间
中国多年来,维持水泥、钢筋等的高产量和高消费量,大部分实际上是自己消化掉了,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统计测算,中国在 2011 ~ 2013 年消耗了 66.51 亿吨水泥,竟超过美国在整个 20 世纪里 44.05 亿吨的水泥消费总量。
这些东西并不是变成了废品,而是变成了公路、桥梁、机场、房子等等。拿中国的高速公路来说,其里程超过13万公里,比美国还要多。中国80%以上的中西部偏远村庄都已通上了水泥路。
很多人可能会说,大搞基建,带来了财政赤字,带来了通货膨胀,带来了大跃进式的发展,负面效应更大,其实如果站在更长的时间来看,中国对环境更高的容忍程度,以及劳动力的高峰实际上就在最近这二三十年,这二三十年的建设,奠定了未来中国至少一百年的样子,包括城市、道路和铁路网络,很多基础设施,是建给未来的,而不是当下。
这种建设,还主要依靠强有力的行政能力,以及整体规划,这是一般企业无法做到的。随着中国治理结构的提升,老龄化的到来,整个建设成本的大幅上涨,未来可能不会再有太高效率的基础设施供给,当下的供给,其价值逐步才能显现。
由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再加上信息基础设施的提高,理论上来说,未来中国的各类企业,可以在任何地区建立自己的工厂和产品体系。给各产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提供长远的基础保证。如果未来实现更高程度的因地制宜,户籍制度等逐步放开,中国民众的交叉迁移,将带来更高质量的资本流动和更高效的地域分工体系,中国经济才会有深度。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诸多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收回成本,也将推动整体交通、信息等成本的下降。唯一需要担心的是,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对大飞机、大排量汽车、更高速的信息网络等的需求,将会有更大规模的提升,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本身也值得期待。可以想象的是,中国大部分民众,在未来一生当中,将会需要五、六个居住地、八、九份不同阶段的工作、数十、数百次远行。
中国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yuanpf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