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获得大发展
随着各地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增大,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山东临沂、河北保定、安徽芜湖、湖北天门作为各省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山东临沂:三项重点突破实现文化体制改革
近日,山东临沂市推出的内河深水大型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在临沂市万亩沂河水面上全新盛装登场,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作为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6月15日在京首映后不久,在全国陆续上映。还有电视连续剧《沂蒙》、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等,这些都是临沂市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创作的文化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为山东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临沂从2006年开始启动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以综合执法为重点,改革宏观文化管理体制。临沂市首先推进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执法主体,实行统一执法。整合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三家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组建了市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实现了行政审批权与执法权的分离。其次整合管理职能,强化管理主体,将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广电局的管理职能进行归并,新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其三,坚持政事分开,实行管办分离。合并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及传输中心等6个事业单位,组建了市广播电视台,成为独立法人实体。
二是以文艺院团为重点,实行项目带动,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文艺院团方面,实行一团一策:对市柳琴剧团,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保留了事业性质;对市歌舞团,实行转企改制,在保留原来财政拨款不变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手段,筹措5300万元打造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
三是以市县一体化为原则,坚持上下联动,集中突破县区改革。县区改革贯彻“市县区一致、全市一体化”的要求,对县区新组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垂直领导、双重管理;在县区成立了文广新局,将广播电视台从原来的管理机构分离出来,实现了局台分设;各县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
在整合机构、转企改制,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之后,临沂市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目前,全市建成文化产业园区12个、文化产业基地11个,文化企业发展到7000多个,投资过千万元的文化产业项目51个,其中过亿元的20多个;文化产业连续四年以年均40%以上的增幅发展,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不足1%,提高到去年的3.9%,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河北保定:多措并举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试点任务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的河北省保定市,以文化大市和文化名城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市属媒体、文艺院团、影院等方面的改革,激发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保定市建立了组织体系,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体系,设立了文化大市暨文化名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两项专项资金。为推进媒体改革,保定实施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保定日报社是我国办报最早的地级报社,改革中实行了“一社两制、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成立保定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在今年金融危机报业经济收入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报社经营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0.6%。保定电台、电视台也积极改革管理机制,大大提高了综合效益。
据介绍,保定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主攻方向,将四家市属文艺院团撤销并进行重组。其中以保定老调剧团为主组建了保定艺术剧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调的传承和保护;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成立演艺公司,组建了保定古城飞歌艺术团。新公司成立后,投资3000万元打造了大型实景剧目《印象·野三坡》,连续演出近百场,实现收入500多万元,拉动了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
按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要求,保定完成了六家影剧院的企业登记和注册工作,组建成立保定市文化影视培训中心,建设关汉卿大剧院、保定历史名人苑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对影剧院所属原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妥善安置,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
针对文化市场管理点多、面广、任务重的实际,保定调整了原有的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保定市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组建了保定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按照“整合资源、统一管理、重在基层、规范执法”的要求,将全市所辖22个县(市)文化(含文物、新闻出版、版权)、广电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合并,全部组建、设置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各县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作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直属机构,对属地文化市场实行综合执法,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统一、高效、有序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
安徽芜湖: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分类指导分类改革效果初显
芜湖市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管办分离、分类指导的思路非常明确,在全省率先出台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实行政企、政事、政资分开。
2005年4月,芜湖在全省率先撤销市文化局、广电局,整合组建市文化委员会,加挂市新闻出版(版权)局的牌子,统一行使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等行政管理与执法职能,将精力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系统管理为主转变到了以社会管理为主。并于2006年8月成立综合执法大队,作为市文化委员会直属机构,由其授权成为行政执法主体对全市文化、广电、新闻领域实施综合执法。
同时,将全市宣传文化单位按性质和功能划分为行政执行类、社会公益类、产业化类三种类型,明确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为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重点在于精简机构,提升效能;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市广电总台、市文化馆等公益类事业单位重点在于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市歌舞戏曲院团、印刷厂等产业化类文化单位重点是转换机制、面向市场。
通过有计划的分类改革,芜湖大部分文化单位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职责。其中,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效果较为突出。
据介绍,截至目前,芜湖转企改制的文化单位共有10家,参加身份置换的有412人。2008年,报业集团、广电总台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了9450万元和9800万元,与改革前的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52%和81%。
2006年6月,国有独资的“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在整合市歌舞团、黄梅戏剧团、越剧团、庐剧团、剧目创作研究室、演艺中心等文化演艺资源的基础上成立,当年就扭转了四团总计一年演出仅30场的“窘境”,完成演出105场,总收入79万元。此后两年演出场次和收入也连续“飙升”,到2008年完成演出186场,总收入231万元,名列全省89家专业文艺团体第4名,职工的个人平均收入也比改革前增加了2倍。
此外,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通过公开招考与内部整合选拔相结合,吸收了8名队员,平均年龄31岁,学历与专业技能兼备,不仅精简了机构,还通过建立市、县(区)统一高效执法网络,解决了多头执法和责任不清的问题,提升了执法效能,降低了行政成本。
湖北天门:文化体制改革惠及民生
从2007年开始,作为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天门市通过推进乡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广播等事业单位的管办分离,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激活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形成了政府主导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活跃有序、宽松和谐的文化事业“大家办”的局面。
天门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台和湖北省楚天数字电视公司天门分公司;建立了县乡两级的执法网络,健全了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并将全市27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转制为服务中心,建立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以钱养事”的新机制。
天门市还深化文化、新闻单位内部改革,对天门剧院、人民剧院整体转企改制,改造升级。利用每年4000多万元的财政补贴,加大农村电影放映队的建设,现在30支电影放映队活跃在天门的近800个乡村,每年免费放映一万多场。
据记者了解,天门市在农村、社区、企业建起了1000多个文化俱乐部,丰富群众生活;7200多场戏曲、2万多场电影、46万多册图书送到了群众家门口。天门市还建设多种农村文化俱乐部,让农民朋友拥有“文化乐园”。至2008年,全市建有农家书屋150家、农村文化中心户248户、村级文化活动室700个、农村休闲健身点98个,这些农村文化俱乐部的建成,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去年天门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6.92亿元。
舟山长宏国际为希腊船东建造第三艘5300箱集装箱船下水 8月24日下午,舟山长宏国际为希腊船东NAVIOS MARITIME PARTNERS L. P.承建的第三艘5300TEU集装箱船CHB2023顺利下水。船东现场办…[详细]
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将在宁波舟山港开启首航,长度超过航母 据浙江省海港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3月16日,新晋全球最大集装箱船、最大载箱量24116标准集装箱的“地中海泰萨”轮靠泊宁波舟…[详细]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赴舟山走访调研主要修船企业 2月27日至3月1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李彦庆秘书长一行赴舟山走访调研主要修船企业,并召开绿色修船转型发展座谈会。中国船协…[详细]
2021浙江就业援藏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顺利举办 为贯彻落实中央第六、第七次西藏工作关于就业援藏的部署要求,鼓励和支持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来浙就业创业,浙江省人力社保厅、浙江…[详细]
李克强考察宁波人才市场,最关心的是灵活就业 李克强5月24日下午考察中国宁波人才市场,现场问得最多的是灵活就业。在一家信息公司摊位,他问一位应聘兼职网约送餐员的小伙子…[详细]
舟山长宏国际为希腊船东建造第三艘5300箱集装箱船下水8月24日下午,舟山长宏国际为希腊船东NAVIOS MARITIME PARTNERS L. P.承建的第三艘5300TEU集装箱船CHB2023顺利下水。船东现场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