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认识了一个90后元气少女,理工科,读到大三发现还是没法喜欢上自己的专业,又不知道适合做什么。为了弄清楚将来的发展方向,她休学一年,疯狂学习各种技能,最后将方向锁定在手账上。报班、买书、365天不间断地记录,经过两三年的积累,迅速晋升为一名手账达人。凭借新技能,她参与了多项旅游推广项目。当同龄人还在朝九晚五坐班的时候,免费玩遍了东南亚,边走边画边结交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能养活自己,感觉每天都在放假啊!”她这么形容现在的自由职业生活。现在,她正在筹划出自己的手账书。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我也认识若干写作培训老师,一开始收费很低,一堂课两三百,为了推广,前期做过不少免费讲座。头几年我看不懂,写作,还是中文写作,这不是从小学开始教的必修课吗?谁会花钱来学习写作呢?
坚持了五六年,赶上了付费学习和小微学习的盛行,几位老师今年做得风生水起,一个教非虚构采访,一个教自品牌文案,和诚品、vice、世界500强合作,课程都开到了台湾。
他们对字有偏执的热爱,别说读书了,连一张宣传页也不放过,只要上面有字,就拿过来细细琢磨。别人出门旅行带护肤品和美食,他们带大半箱四处搜集的碎纸片,甚至还拜托我出门的时候帮带。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写了二十多年字,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写字上的业余,因为有人研究得更深入,涉猎得更广泛。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我以前从没想过毕业以后还要付费学习,总觉得网上充斥的大师,不乏打着培训的幌子,做着传销的勾当,特别是参加了几个号称免费的线上课,半个小时下来,信息量甚少,隐隐觉得又被莫名圈粉,一不小心就为平台贡献了分母。
后来创业做过在线教育,请来的老师,不管水平在哪个级别,都极度热衷学习。授课之外辗转全世界,参加高级培训班。据说其中一个健身教练,每年在学习上的花费超过百万,他现在是国内该领域的知名专家,慕名而来的学习者众多,依然在不间断地翻译着国外资料。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在打磨选择一项技能时,选择老师教授是一条捷径,重点是要找到靠谱的老师,对他的作品和风格有所了解,买个菜还货比三家呢,何况是实践一个技能。
我有绘画基础,一直觉得报培训班没有必要,因为多方面的影响,今年终于尝试着付费学习。本来对课程内容没太多期待,然而第一节课,老师介绍了几个性价比极高的工具,都是她们花了很多年尝试比较摸索出来的,想想之前自己在工具上多花过好几倍冤枉钱,光这些钱,早就够报学费了。
网上能找到的免费学习资源不少,但我发现在自学快速入门之后,往往会遇到一个瓶颈期。高质量的内容不轻易开放,既然我们已经认可世界上罕有物美价廉,买件好点的衣服都要上千,又怎么指望免费的内容大碗又好用?在鱼龙混杂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耗费大量时间,而时间,是比钱更宝贵的资源。
在所有消费里,知识消费是性价比极高的投入。且知识没有保质期,一旦掌握,终身收益。接触到更牛的人,他们的身上除了有效的知识,还有从事该行业的职业素养、思维习惯和社交圈。通过他们很容易了解到,为什么别人能把一件事做得这么专业,而你玩了很多年,却一直在业余圈里打转。
业余与专业者,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培训期间,因为练习强度大大超出了平常,每天要用最不擅长的方式画一张画,外加2幅速写。我们一帮学生个个哭天抢地,大喊完不成。有一天我晚上9点还留在教室赶作业,才发现原来老师们上完课,晚上都留下来继续做课外练习。我们完成1张画的档口,她们已经完成了10张画。
她们出去旅行十来天,除了正常地玩耍,还顺带完成100张速写。没有空闲,就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坐在火车上,等开饭时,睡觉以前,只要闲下来就掏出笔画,如果当天任务完不成,第二天再比其他人早起两个小时。
其实做任何事情的诀窍都是:多做。
业余和专业的区别,是量级和频率的差异。和健身房的力量训练一样,要不间断地给自己布置有挑战性的任务,适应一个强度以后,继续加码,做得轻松,意味着没有进步。
一个朋友最近写了十几篇小说,张罗着找出版社出版。我奇怪他的文章阅读量并不高,为什么非要给弄成书。他说:这说明你还不是个作者,一个作者,当然想要有自己的作品啦。
同样的,我把平时的绘画练习拿给老师看,她没有评价技法,只是指着画纸上一大片空白问:“怎么不画完,剩下的这部分,你打算怎么处理?”
业余选手总是在练习,迈向专业的第一步,从构思一个完整的作品开始。
起了个头写不下去没有收尾的文章,涂了几笔没时间继续深入的画,每一次未完结,代表着某个悬而未决的障碍。可能是缺乏能力,也可能缺乏耐心。老师的解决方案是,先倾注最大的耐心,花最多时间,用最细碎的笔触去涂整张纸。
我们往往以为学习一门技术要从低级学到高级,其实可以从最高级做起。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上手就调到吓死自己的难度,一开始肯定觉得没法完成,当然最后也不会完成得太好,却足以提振信心。
审美和创造力并非凭空产生,它来自于大量的素材积累,每个人有不同的素材偏好和采集方式,最终形成的资料库,是个性化的一部分。像前面提到的写作老师,尤其喜欢攒宣传页,研究上面的文案;有人喜欢到一个地方就购买特色邮票和收集邮戳,另一些人偏爱捡当地植物的枯枝烂叶做标本,还有人收藏车票、门票、地图……
需要丰富细节时,业余者很惯性地使用大众用烂了的段子,缺乏新意;而专业者可以从资料库里,挑选出更有性格的素材,组合出不落俗套的作品。在画植物水彩的时候,我怎么画都觉得不够美,老师上来提笔加了两颗小浆果,画面顿时生动起来。这两颗浆果并不在眼前,而是存在于老师的个人资料库,如何调用,取决于长期对“怎么做更好”的摸索。
“这件事情,我玩玩就好了,不要当真。”自娱自乐没什么不好,但光凭自己对自己的肯定,缺乏外界的反馈,很难走向精进。专业,是来自外界的肯定,别人愿意付费,是最大的肯定。就像手绘老师们说,她们出门旅游,如果身上的钱都掉光了,只要留着速写本,靠摆摊卖画也能把路费挣出来。
就算暂时卖不了钱,也要按能卖钱的标准操作。
“我做出这个来,有人愿意付费吗?”只需要一个问题,就可以判断自己的东西是否够专业级别。
别人写一篇文章能10w+,有些人会不以为然,同样的主题,同样的素材,我也写的出来。写出一模一样的,能做成爆款吗?真不一定。
首先还是量级和频率的差别,别人能做到持续不断地出产好文章,而你心血来潮地灵光一现,转眼就歇菜。不是做不出好东西,是不能持续不断地做出好东西。
其次,我认识几个大v,在某个圈子堪称专家,换到别的领域创业,一样要从头做起,发的文章,只要是原来领域的分分钟阅读量破万,换个领域还是数据惨淡。不同领域,接受人群的喜好和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在某个领域专业的人,势必建立起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这里面包括发布渠道、运营资源和相当数量的粉丝群。看起来是一个人在奋斗,其实是一个圈子在运转。
打磨一项技能,崇尚更自由的发展和更多元的生活,靠兴趣来吃饭已经是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如果你还在困惑为什么不能把爱好做得更好,不妨试着从多接触更牛的作品,更牛的人开始。专业的人手上有一把精度更高的尺子,你要做的,是去拿到同样的尺子,重新梳理行为习惯。从业余到专业,需要适度的加压,不管来自外部还是自身,在压迫感中,会找到向前精进的乐趣。
如何应对面试官3秒或者30秒浏览简历的原则 “我一看你的简历,就觉得你输了!”前阵子,朋友欧阳成功转正了一家上市公司,按照惯例请了一伙人吃饭庆祝,大家都夸她说:真给…[详细]
乞丐的觉醒:当改变自己时 一切都在改变 当你改变自己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 曾经有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在卖完大部分的花之后,发现天色己晚,所以决定早点回家。…[详细]
房地产业新职业:验房师 10月27日,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消息,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正式启动《验房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 “…[详细]
一位职场老前辈厉害总结的心得 如果这篇文章没有分享给你,那是我的错。 如果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了,你却没有读,继续走弯路的你不要怪我。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详细]
在不冒犯对方的情况下 优雅地结束对话 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正当您在会议上与某人交谈,却从中意识到对话结束了!虽然你们都还在为延续对话而做出贡献,但却只是在运…[详细]
如何应对面试官3秒或者30秒浏览简历的原则“我一看你的简历,就觉得你输了!”前阵子,朋友欧阳成功转正了一家上市公司,按照惯例请了一伙人吃饭庆祝,大家都夸她说:真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