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诫每一个职场中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要抱着一成不变的思维,不要坐吃山空。职业的长远规划、及时的转型规划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事关我们的生活质量、事关我们的幸福指数。
不久的将来,用机器人取代人工早已不是想象。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为社会创造了很多新的岗位,与此同时,也使得一些曾经热门抢手的职业悄然消失。日前,世邦魏理仕发布报告指出,到2025年,现有的职业类型中有50%将大量缩减用工数量,人们将会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人工智能迫相关职业“退位”
上述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将会改变未来的商业模式以及人们的工作方式,加工业、顾客服务和大部分中层管理工作将会消失。事实上,这并非最新的观点,之前就有市场讨论智能化是否会对就业产生冲击。有专家认为,未来智能化将进一步冲击更多行业领域的工作,例如:销售、教育、医疗保健、IT、管理、财政和法律等。此前,前程无忧通过对59大行业752类岗位进行的统计分析发现,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正在使一些职位消失,如流水线工人、培训师、卖场促销员、导游和翻译等,但同时也创造出不少新工作。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认为,在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的大潮下,大多数行业都在经历巨变,大规模用工将成为过去式。不仅是流水线工人和培训师,还有校对、邮递员、基金经理和广告摄影师等,它们不会被消灭,但是用人需求会大幅减少。
两三年前,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替代了大量简单重复和标准化的工作,让劳动力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现在则深刻地影响到了服务业。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不仅减少了那些繁重的工作量,也使得许多专业技能变得平凡,比如摄影和翻译等。而软件和程序使得工作变得简单、顾客可以自助,从而诞生了大量一线、低技能的岗位,但是这些岗位的薪酬难有较快增长。
新兴类岗位和职业正在兴起从历史上来看,因人类技术的发展引发的劳动要素变革早已有之。1862年,美国90%的劳动力是农民;20世纪30年代,这一数字下降到21%,如今则不到2%。这意味着,未来会有许多人因技术升级而面临失业,对于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有专家表示,未来的工作将更着重创造力、社交和情感,以及对人工智能的掌握,创业热情以及创新能力的增长会使社会在分工方面达到再平衡。也有专家认为,流水线等旧的、低技能工作被取代后,新的、需更高技能的工作将会出现,流转出来的劳动力接受培训后填补新职位,人们总能找到新的和更有价值的事情去做。
事实的确如此,在一些职业不断走向消亡的同时,不少趣味、个性化的新工作也由此产生。比如,巨量的信息和消费行为让客户体验成为竞争力,从而在各行业诞生不少体验类岗位,包括产品使用和服务体验,如旅游线路、电影、酒店和餐厅的体验。这类岗位以从业者广泛的亲身经历,向一部分顾客比较和推荐符合他们感官、情绪和消费能力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此外,还有推广类工作。该职业的不可取代性在于,内容的制作远不及内容传播产生的经济效益。无论产品和服务有多好,如果没有打折、抽奖和抢购,没有会员制、不请名人,甚至没有批评和内幕,几乎很难被顾客关注,所以善于营造概念和制造新闻的推广人员变得抢手。还有,一些个性类工作不断兴起。如专家们俨如一个“说书人”走到台前,凭借与众不同的见识和口才得到市场;同时,作家、设计师和艺术家队伍在壮大,这些是互联网无法复制的职业。
冯丽娟说,在互联网时代,公司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小;创新不仅是企业生存的必须,也是个人职业上升的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