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 >> 职业指导 >> 穷人与富人的距离0.05厘米(上)

穷人与富人的距离0.05厘米(上)

2014-08-28 10:22:52  来源:互联网  作者:砍柴人  浏览46次 
    作者简介
    砍柴人,知名图书策划人,自由撰稿人和编辑。曾用笔名老巴。大学本科毕业后,因无关系无钱,沦落为贫困山区第一个重点大学本科生教初中的老师。因不满教书半年拿不到一分钱的尴尬,辞职后拿着家里仅有的80元钱来到陌生的北京。经十年打拼,终于发现了穷人与富人之间距离的真正奥秘所在。著作:《心灵整容》(台湾版名为《放弃也是一种美丽》)、《何必上哈佛》(台湾版名为《不一定要上哈佛》)、《第二次复活》、《青蛙嘴唇上的正义》。编辑及策划:《商经》(该书在韩、日、台湾地区分别出版)、《给心灵洗个澡》、《观念》、《3秒钟看准对方性格》、《人性的弱点》等畅销书。

    文章导言

    穷人和富人,在骨子里就根本不同,而不仅仅是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饭,住什么的房子坐什么样的车。
    富人首先应该是好学、勤奋、吃苦、独立、自信、真诚、果敢、善于思考、勇于冒险、敢于不同、想别人不敢想做他人不能做的。
    穷人则与富人不同。他们懒惰、依赖、欺骗、虚伪、胆孝好逸恶劳、因循守旧、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只能跟着别人走路学别人的样子。
    富人和穷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选择上。富人往往选择最好的,做最好的选择。有时他的选择看起来不尽情理,有时他的选择看起来不可思议。
    其实人生就是选择的结果,命运就是选择的结果。
    穷人的选择,就是所有普通人都能做出的选择,也是最容易的选择。他的选择在当时看来是聪明的,现实的,但对他的人生来说,却是错误的。
    有一个真正的富人,他就是选择的高手,他的人生每一步选择几乎都准确无误,也都是与众不同。
    这个人,十四岁时可能是世界华人中最穷的,而在他六十岁的时候,就是世界华人最富的。
    60年,是一个既漫长又短暂的时间距离,无论是好是坏,每个人都能走过来。李嘉诚就是用60年时间,用他的脚步,为所有人丈量了从穷人到富人的距离。
     
    第一章 一切可行 从穷人到富人的许可证
    1穷人学习为了饭碗 富人学习为了力量

    香港首富李嘉诚,1928年7月19日出生在广东省潮洲市北门街面线巷的一座古宅里。李嘉诚出身于书香世家,深厚的家学造就了他一生的优秀品德。李嘉诚从小刻苦学习,国学扎实。
    李嘉诚的祖父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迁至福建蒲田,后又因战火连绵不断,而由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至粤东潮州海阳县,定居于潮洲城内北门面线巷。从此李氏家庭同大批因战乱而南迁的中原人一起成了潮州各部落、各家族中的一支。
    李氏家族可以说是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十二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时传为佳话。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历史的见证。因其家庭人士治学风气甚浓,知书识礼,学问渊博,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颇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极高。
    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是一位饱学之士,在父亲的影响下,李嘉诚三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五岁时祭孔圣人,进潮洲北门观海寺小学读书。
    李嘉诚从小就酷爱读书,一有时间就独自躲在书房里,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去思考问题。即使有很多书他不能看懂或是似懂非懂,但他仍能凭借自己的天斌和聪慧努力去领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无论是什么样的富人,只要他是真正的富人,那么这个人肯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思考,对富人来说,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财富。
    思考,应该是来自自己通过观察后的领悟和总结,也正是通过思考,对全局和细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出自己最佳的判断。
    真正的富人,往往都有他过人之处,给人的感觉就是他的目光锐利,判断准确。这些,都来自他的思考。不善于思考的人,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也就永远落后于人,也就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富人。
    穷人,只要是真正的穷人,他是不会思考的,他不仅不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能变成富人,更不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是一个穷人。他把自己的穷,都简单地归结于社会和他人,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穷人肯于付出自己的力气,但他不舍得动自己的大脑,他认为思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或者是自己不能做的事情。穷人因为不善于思考,所以就不能做出改变。
    思考,是一种习惯。既然是习惯,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而是在经过自己的成长与成熟,经过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和感悟,而慢慢培养起来的好习惯。
    爱思考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富人,但富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因为思考是让一切做出改变的开始,也只有通过思考,才可以让一切改变的。
    思考,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力量。
    1939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践踏这片宁静的土地。不论白天还是黑夜,日本的飞机都对潮州地区狂轰滥炸,宁和而美丽的潮州成了一片废墟。李嘉诚一家在父亲李云经的带领下,冒着随时可能丧命的危险,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了香港。
    在父亲的影响下,李嘉诚从小接受的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学三字经,尊孔夫子。可自从到了香港,满腹经纶的李云经看清了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中世态炎凉,人情冷漠,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了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惟一标准。
    李云经认识到以前对李嘉诚的那套教育理论是完全不适应香港社会现实的,于是他果断地把李嘉诚从象牙塔里拉出来,不再以古代圣贤的言行风范教育儿子,也不再按四书五经的做法要求儿子。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学做香港人”,从而适应并融入香港社会。
    父亲认为儿子要想真正地融入香港这片土地,就得先过语言关。如果语言关都过不了,在香港生活生存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什么做大事立大业了。过香港的语言关就是要会熟练地讲广州话和英语。
    李嘉诚生长在潮州,只会说潮州话,潮洲话属闽南方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洲话属粤语方言,与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可是在香港不会说广州话几乎寸步难行,所以是一定要学的。另外,英语是香港的官方语言,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沟通工具,也不容忽视。
    当然,年幼的李嘉诚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但他认识到,想继续留在香港,就必须要适应香港社会,学说广州话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对李嘉诚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想学会可想而知存在着多么大的困难,但也要知难而进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嘉诚经过几年的苦心学习,终于熟练地掌握了广州话和英语这两门语言,这使得他在日后的商战风云中受益匪浅。
    语言和经商绝对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试想:如果李嘉诚不懂广州话,不要说难以在商场自由驰骋,就是生存质量也要大打折扣,赚钱又从何谈起呢?
    英语更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的创业便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那时李嘉诚完全是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进行商务洽谈的,从而为长江塑胶厂赢得了不少客户,接收了不少订单,从而把李嘉诚推上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塑胶花大王”的宝座。至于说后来李嘉诚所经营的跨国规模商务,更是无一离得开英语。
    再退一步想,如果说李嘉诚自始至终都不懂广州话和英语,只会说潮州话,那么他的商业活动是根本无法达到今日的辉煌的,而只会局限于潮州籍的商人们,就是他同样也取得了成绩,那有限的成功,是无法与现在相比的。
    想要获得就必须要付出。李嘉诚煞费苦心学习广州话和英语,让自己适应了香港社会,从而为日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嘉诚是一个真正的富人,那么他就具有真正富人的特点——爱学习。学习他所需要的技能和本领,就是真正富人的特点。
    富人爱学习,不是盲目的爱,也不是盲目的学。他到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学这些东西干什么用。比如实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和技能。
    富人学东西,都是为自己学,都是主动地学,哪怕是学的东西当时看起来可有可无。无论所学的东西如何的难以掌握,他都把这件事当成快乐,还能发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窍门。
    富人无论选择学什么,都是用心来学,能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精髓,并能达到学以致用,而且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他能把所学的东西变成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变成自己真正的财富。
    有的穷人是不爱学习的,他们只能掌握生存必要的技能,或者接受祖宗遗传下来的、落后的生存哲学和生存理念。他们不知道那些东西对自己有害还是有益,只知道继承而不知道发展。
    穷人把学习当成苦差事。当然,穷人是最能吃苦的,但他们只能吃透支体力之苦,决受不了由学习而带来的枯燥之苦。他们能吃得被别人盘剥欺诈之苦,但吃不了为夺回别人手中的皮鞭而进行修炼之苦。
    有的穷人也爱学习,他们愿意学习对自己没用的东西。他们之所以学,是因为别人在学,或者是大家都在学。他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学这东西自己做什么用。他们甚至爱学有害的东西,比如吃喝嫖赌。他们只学富人的生活方式,但不学富人生存的方法。
    穷人学的东西永远是百无一用的。因为穷人的习惯是见到佛才准备猪头的,也就是说,他们真正想学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看见所学的东西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所以就盲目地学,学其皮毛而不学其精髓,学其形式而不学其根本。
    因为不是有准备有目的而学,而是不切合实际地学,所以学的东西往往是用不上的。学,只能给穷人带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浪费,甚至是伤害。
     
    穷人与富人
    一切可行,从穷人到富人的许可证
    2穷人把责任当作累赘 富人把责任看作动力

    由于长年劳累、贫困、忧愤,父亲李云经不幸染上了肺病,于1943年冬天离开了这个动荡纷乱的世界。李云经知道未成年的李嘉诚在未来更需要依靠亲朋好友的帮助,但同时他也不希望儿子抱有太重的依赖心理。所以在临终时给李嘉诚留下了这样的遗言:贫穷志不移,做人需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
    李云经去世的那一年,李嘉诚才十四岁。十四岁还只能说是一个孩子,是该享受着父母无尽的呵护、疼爱,脑子里充满天真烂漫想法的美好时代。可李嘉诚却不同,父亲早逝,弟妹年龄尚小,而母亲又是一个柔弱的家庭主妇。
    “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面对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父亲临终前的遗训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使年仅十四岁的李嘉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承担本不是他这一年龄能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辍学养家糊口。
    李嘉诚谢绝了舅父庄静庵想继续资助他念中学的好意。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面对的不是求学的问题,而是比求学更重要的求生问题。身为长子,他知道自己只有辍学了,才能找到一份职业,才能赚到钱,也只有赚到了钱,才能养活自己的母亲和弟妹。
    李嘉诚特别想继续学业,而舅父也应允资助他,那到最后他为什么还是辍学呢?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责任感的问题。父亲李云经去世以后,李嘉诚就成了家中的小小男子汉。他觉得自己应该顶替父亲支撑这个家,这既是对母亲和弟妹负责,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
    一个人一旦有了责任感,同时也便有了使命感,在这两者的支持和驱使下,人往往能够生出一股力量朝着想要实现的目标努力。这其中可能会经历许多挫折、痛苦和磨难,但一想到要尽一份责任,也就显得无所畏惧了。李嘉诚正是肩负着这样的一份责任,明知辍学后的种种艰辛,但还是毅然决然地迈入了社会,开始接受痛苦和磨难的洗礼。
    真正的富人,是有责任感的。大到对社会的责任,小到对自己和家人。因为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所以对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会有仔细的考虑,不计较个人的一点得失,也不计较个人一时的成败。
    也正是因为责任,使富人在什么时候也不会选择放弃,也不为自己的弱势寻找任何借口。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说苦,也不说累,总是以饱满的态度面对人生旅途上的每一个“不”。
    富人,把责任看作是使自己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包袱。只要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就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就一定会有社会和家庭赋予这个人的责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
    富人,在任何时候,无论自己的身体如何,压力怎样,都会很乐观的面对与应对,不会有丝毫的抱怨。
    责任也是富人为人处世的标尺。有这把尺子存在,就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真正能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穷人普遍缺乏责任感。对他人表现在极度的自私,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自己则表现在习惯不劳而获,缺乏追求和理想,不想付出也不愿付出,空虚无聊不思进取,并且可以容忍自己做不好、做错任何事情,而不考虑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穷人认为,一个人如若有了责任感,想对自己或他人负责,那么他一定会活得很累。相反没有责任一身轻的人,活得可能就很自在。但不可忽略的是,这种自在是暂时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并且可能是很沉重、惨痛的代价。因一时的痛快、愉悦而荒废了自己的生活,留下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痛苦和阴影,这责任卸得就好像有点得不偿失。
    穷人因为害怕要负责任,所以对自己要做的一件事情就多方位、多角度地来考虑,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这样必定要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最后还是选择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宁可选择毫无出路的老路,也不选择带有责任的新路,结果就是在老路上穷死、饿死。
    穷人因为没有责任感,宁可重复也不去改变。时代在改变,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改变而做出改变,就是最大限度的不负责。对穷人自己而言,是一种慢性自杀;对社会而言,则是一种累赘。
    穷人也正是没有责任感,总是毫无原则的做一些事情,杀鸡取卵,为非作歹,为虎作伥,去伤害他们赖以生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最终他们不仅要遭到惩罚,输得一无所有,甚至搭上自家的性命。

    穷人与富人
    一切可行,从穷人到富人的许可证
    3穷人靠断自己的脊梁 富人走出自己的前途

    把该背负的责任背负起来。背负着责任感,李嘉诚一步步地走向了自己辉煌的事业。要想成为真正富人的年轻人,也应该把责任放在心上,背在肩上。不要看别人怎么样,就是为了对自己负责,也不能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李嘉诚自小跟随父亲学习传统文化,对古代圣贤的这些箴言早就熟记在心。父亲逝世后,他担起家庭重担,开始独立谋生,这些话更成为他时刻鼓励自己努力前进的动力。历经千辛万苦却败而不馁,最后终于走向辉煌的成功。
    “香港少寒冬,一有冷死麻雀冻死翁。”
    1943年,也就是李嘉诚命运发生大转折这一年的冬天,是香港少有的寒冬。北国的风,翻越南岭,掠过珠江平原,直扑香港。日治时期,本就萧条的市景,因寒冷,街上的行人更加稀落。
    在这样的日子里,李嘉诚跟随着母亲庄氏沿街挨门挨铺地寻找工作,可他们这样整整找了一天,还是一无所获。
    夜幕早已降临,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灯火之中,泛出一丝丝暖意。从街边的酒楼饭铺里,不时地飘过来一阵又一阵的酒饭香。李嘉诚饿了一整天的肠腹在饭菜香的刺激下一阵阵的痉挛。早上他们吃的是菜叶煮稀饭,这仅有的一点食物所产生的能量早已在行走中消耗殆尽,现在饿得已是前心贴后背了。
    母亲庄氏看着幼小的儿子实在心疼,想要去给他买一些吃的,但被李嘉诚坚决地拒绝了。李嘉诚非常清楚他们的处境,更知道现实的残酷。母亲身上只有几块钱,如果用来买吃的,而他的工作又没有着落,那么全家人可能就连一日两顿的稀饭都吃不上了。
    饥寒交迫,李嘉诚惨白的脸坚定的眼神深深地震撼着母亲的心,她抑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稍稍偏过了头。
    母子二人步履蹒跚地回到家里,李嘉诚躺到床上就再也不想动一动了,他累得连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而母亲则把在路上捡回来的烂菜叶用水洗净,开始生火煮粥了。
    第二天天刚亮,李嘉诚又开始外出找工作了。但这一次是独自一人,他实在不忍心让母亲再陪着他去吃那份辛苦了。
    李嘉诚靠一双脚走遍了港岛的大街小巷,走过了每一个铺子,但仍旧是求职无门,双脚走出的水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白眼冷语更是挫伤了他年少的自尊。十四岁的李嘉诚初涉社会,就遭受到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
    他的舅父是香港的富商,他若进了舅父的公司,不仅不会再吃苦受累,遭人白眼,而且家庭生活也还可以得到改善。可李嘉诚拒绝了,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自己找工作。这个独立的信念战胜了人性的依赖,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李嘉诚以超出常人的魄力超越常理,可见与众不同,这与他日后的成功是息息相关的。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李嘉诚义无反顾地进了舅父的公司,那么若干年以后,他会是什么样子呢?谁也不能说他不可能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成功是有限的,是无法与今日相比的。他可能是一个高级白领,做个部门主管,也可能是某家公司的老总,但绝对不是个人拥有资产达126亿美元,位列世界富豪第十八位的香港首富和亚洲首富。
    接受磨练,接受打击,养成坚强的独立精神和奋斗力量,这样才可能走向成功。
    母亲庄氏也好,舅父庄静庵也罢,他们无一不心疼李嘉诚小小年纪就要经受这样的苦难,但看到李嘉诚有如此自强自立的思想,又无一不感到欣慰。他们最后决定同意李嘉诚自己出去找工作,但规定了限期,如果三天以后还是没有找到,就去舅父的公司工作。
    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天的下午,李嘉诚就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了一份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工作生涯。
    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就在于,穷人的依赖性很强,而富人的独立性很强。这在穷人和富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体现得更加明显了。
    穷人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个简单的靠字,就永远改变不了穷人受穷的命运。
    这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国家那些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和某些下岗的工人。那些企业,本来就拥有一些民营企业不具备的设备和实力以及财力,但是原有的体制养成了一等二靠三要的恶习,习惯了国家的控制、安排,而那些管理者们也习惯了等指示,善于做听话的领导,而不是做擅长自救的企业家。
    等,只能是错过了大好时机,等来的是惨遭淘汰;靠,靠断了自己本来很硬的脊梁,靠坏了年久失修的椅背;要,习惯了要饭的人就会忘掉种粮食,忘记做饭的方式方法,最后也就要了自己的命。
    有一些下岗工人,现在成了城市里生活相当困难的人,仅能靠国家的一点救济和补贴度日。因为他们在就业形式很严峻的情况下,似乎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他们有这样的命运悲剧,也是他们喝了自酿的依赖苦酒。他们当初认为单位就是他们终身依靠,单位赏给他们的铁饭碗能保证他们一辈子衣食无忧,住房找单位,子女上学找单位。而单位是国家的,只要国家在,单位就在,单位在,那么自己所需的东西就在。
    本着这样的思想,他们在单位一混就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不思考,不学习,不是要饭胜过要饭,除了发牢骚以外什么都不会。最后单位不在了,自己下岗了,走出单位的大门就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真正的一无所有了。
    富人在什么时候都是很独立的,那么因为他们不想把自己的命运让别人来把握,自己就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不能挥鞭策马前行,那么别人的鞭子就会抽在自己的脊背上。
    富人因为独立而主动,主动就能发现和获得自己想吃的东西。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永远都是卫生的,新鲜的,而且营养丰富,也就不会长佝偻病和贫血,使自己永远都富有战斗力。
    穷人习惯依赖,也习惯把自己的获得建立在别人的恩赐与施舍之上,把自己的命运改变完全寄托于他人的喜怒哀乐之间,看着他人的脸色决定自己的行动。因为,穷人永远处于被动的位置,所得无论多少,但都是他人的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而已。
    穷人只能从别人的饭碗里讨饭吃,所以得到的东西都是别人吃剩下的东西,或者别人遗弃的东西。这些东西肯定没有什么营养可言,吃了以后不但得病,还有可能患不治之症。
     
    穷人与富人
    一切可行,从穷人到富人的许可证
    4穷人看不到希望就放弃 富人看不到希望就准备

    大凡有志之人,无论年长还是年幼,只要心里一旦有了宏伟的目标,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永不气馁的行动。年少的李嘉诚虽地位卑下,但骨子里却有一股不屈不挠的傲气,他渴望出人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在残酷生计的逼迫下,李嘉诚十四岁辍学回家,然后步入社会,这实在是情非得已。李嘉诚渴望读书,并且通过现实逐渐地认识到没有知识,是很难做成大事业的。
    李嘉诚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却因为没有钱买学习教材而发愁。历经千辛万苦,当时李嘉诚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已经在港岛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了一份工作。可在茶楼里,李嘉诚的职业却是最低的堂倌,每个月的工资相当微薄,除了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外,还要给弟妹们交学费,根本没有钱买书。李嘉诚希望弟妹不要像自己一样因生活所迫过早地辍学打工,而且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该完成的所有学业。
    后来,李嘉诚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购买旧教材。当时有许多中学,将用过的旧课本都当废品卖掉或是当垃圾扔掉。正是由于这样,于是有的书店就专门做旧书生意。李嘉诚只要花一点点钱,就可以买来旧教材,学完以后再把它卖给旧书店,用得来的钱再买别的旧教材。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实在是一举两得。
    就这样,李嘉诚积极地想办法挤时间,学到了许多知识,从而充实和装备了自己。另外李嘉诚也没有忘记父亲在世时要他学好广州话和英语,以便更好地立足香港社会。李嘉诚在茶楼里时常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来默记英语单词。他怕遭到茶客的耻笑和老板的训斥,总是靠在墙角,迅速地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长纸片看一眼,从而坚持学完了初中的课程。
    李嘉诚除了购买旧课本进行自学,掌握一些文化知识外,也不忘在生活中时刻汲取有用的东西为己所用。李嘉诚工作的茶楼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听茶客们谈古论今,散布各种消息,李嘉诚从中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有不少事情,是在家庭在学校从未听过的,有不少说法,也与父亲和老师灌输给的那一套理论大相径庭,相差甚远。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他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错综复杂,异彩纷呈。
    然而,李嘉诚并没有在这纷纭变幻的世界里迷失自己,他在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同时,又额外增加了两门必修课:第一:时刻揣摩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第二: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对每一个常到茶楼里来的顾客,李嘉诚都做到了心中有数,对他们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更是了如指掌。比如谁爱吃咸,谁爱吃甜,谁爱吃鱼,谁爱吃虾,谁爱喝什么茶,什么时刻该给哪位顾客上什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李嘉诚都一清二楚。
    李嘉诚做堂倌,不仅让顾客满意,同时也为茶楼赢利不少,老板自然也乐在其中。李嘉诚成了茶楼里加薪最快的堂倌,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从而使家庭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在茶楼里工作,非常能煅炼人解读社会的能力。首先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上煅炼了李嘉诚的意志和毅力,长时间的跑堂又奠定了李嘉诚日后当推销员的脚力基矗茶楼是一个生意信息场所,从茶客们的口中,李嘉诚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又自觉养成的观察人心理和见机行事的习惯,为李嘉诚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矗这些统统都是实力的积累。李嘉诚只有小学学历,但他的学识却非常高,其原因就全在于他平日的认真学习、观察和思考,然后一点点地沉淀而成。
    每一个穷人变成一个富人,不是什么偶然;每一个有钱有势力的人,变成彻底的穷人,肯定是个必然。
    由穷人变成富人,可能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所需的时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这样看来又是很短。
    同样是一条路,每个人的走法不一样;同样是一天的时间,每个人度过的方式也不一样。也正是每一步的走法不一样,每一天的收获也不一样,也就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肯定不同,那么,人也就有了穷人和富人之分。
    富人在受穷的时候,不会信命,不会随波逐流,他随时随地都在为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富人做准备。他用眼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用脚去实践。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凡事只要用心去做,总会得到一些经验,学到一些东西,把知识变成学识,把学识变成本事,把本事变成能力,各种能力的综合,也就自然形成了所谓的实力。
    实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它是一点一滴,由少至多累积起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可能会被噎死。而且实力的积累也是一个无穷无尽无休无止的过程,就某种程度而言,它还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只有当你用到了它的时候,才能知道它的宝贵。当一个人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矗富人在逆境之中,不会因为环境于己不利,希望于自己渺茫,条件于己艰苦而放弃做准备。他们总是能想出办法、创造出条件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穷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往往会心安理得的受穷。他不仅对自己说,也对别人说:人之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他认为,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天意谁也逃不离。在希望渺茫的时候,他就认为再多努力也无助,于是就坐下来不再前进。
    穷人最大的悲剧在于,当看不到结果的时候,就放弃。在他们眼里,到处都是对己不利的“不”,而且像祥林嫂一样到处追问为什么自己会有那些“不”。当找不到那些“不”存在的答案时,就认为自己是一个穷人很正常,一辈子受穷也正常。
    其实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都会遇到很多“不”。每一个“不”的到来,对人来讲,都是一场灾难,难以接受的灾难。那些“不”的出现,有时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理由。这个时候,你问一千个一万个为什么也没有用,因为很多“不”对你来说,就没有为什么。是“不”选择了你,而不是你选择了“不”。
    穷人也想让自己立即变成富人,但他们却从不为自己变成一个富人做准备,而是一成不变地保持穷人的活法。他们知道自己没能力,却不愿一点一滴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把知识逐渐地变成学识,把学识变成本事,把本事变成能力,再把能力变成实力。
    穷人认为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富人要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这时间对他来说有点漫长,而且就算自己去努力,自己也不定就能变成富人。面对渺茫的结果,他们不舍得付出,也不愿付出。然而可悲的是,无论你努力或者付出与否,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都会以同样的速度从你身边流走。
    自己不去改变,那么自己永远就是穷人,这是肯定的。如果自己创造条件去奋斗,那么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变成一个富人,这也是肯定的。

    穷人与富人
    一切可行,从穷人到富人的许可证
    5穷人把一个行业做砸才跳槽 富人把一个行业做透才跳槽

    穷人把一个行业做砸才跳槽
    富人把一个行业做透才跳槽
    李嘉诚在茶楼做了一年多的堂倌,后来觉得继续工作下去出息不大,没有太大发展余地,于是进了舅父庄静庵的钟表行。茶楼给李嘉诚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使得他在其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时候的李嘉诚已经有了一些实力,所以进入钟表行从学徒开始,李嘉诚一步步地往上攀升,改变了自己不幸的命运轨迹。
    李嘉诚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里,从一个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慢慢地升到公司属下的高升街钟表店的店员。
    作为钟表店里年龄最小的员工,李嘉诚没有只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是像一个老板那样关注着钟表业市场的变化。
    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十七岁的李嘉诚毅然地辞别舅父,想到别的地方去发展。临走时,他把自己对钟表行业的构想向舅舅说了。
    他说,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已经无法超越,日本人也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这样,世界上的钟表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格局: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也被日本人占有。但是,在中低档表业目前还是一个空白,他建议舅舅赶快在这个领域跑马圈地。
    事实也正如李嘉诚预料的那样,香港最后真的以物美价廉的中低档表,满足了生活水平处于中下阶层人的需要,与瑞士、日本瓜分了世界高、中、低档钟表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李嘉诚到一家五金制造厂做推销员,但他也没有只顾着卖他的产品。在他看到五金业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的时候,但还是对五金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固执的老板就是没听。后来在五金业山穷水尽的时候,已经离开五金业的李嘉诚还是给以前的老板开出了市场良方,挽救了那位五金厂的老板。
    李嘉诚见塑胶行业开始蓬勃发展,也认为从事塑胶业会有更好的前景,所以他就离开了干得很不错的五金业,来到一家塑胶厂,开始了他的推销生涯。
    当今世界上有很多杰出的企业家都从事过推销工作,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掌握的工作。从事推销工作时,首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且还要对所推销的商品非常熟悉,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商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
    李嘉诚最初做推销员,在向顾客推销产品之前,心情总是十分紧张,他要在出门之前或是在路上就把想要说的话想好,反复练习,以便克服心理上的紧张。后来慢慢地习惯了以后,李嘉诚发现他在茶楼工作时所炼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适合于做推销员,他总是能很快地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以及他的心理和性格,从而制定自己相应的推销策略。
    李嘉诚不喜欢高谈阔论,他从事推销工作只有两个特点:一是勤劳,二是创新。凭借着这两点,他很快就成了全公司推销队伍中的佼佼者。十八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虽然他当上了总经理,但他明白,自己对塑胶的生产和管理是一窍不通的,可以说是极为陌生的。
    面对自己在这个行业里的薄弱环节,李嘉诚不仅不回避,而且还亲自下车间和工人一道,在一起摸爬滚打,很快就掌握了塑胶生产的专业知识,成了塑胶业生产销售的行家。
    几年的推销生活,使李嘉诚获得了不小的成功,不仅初步形成了他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还使他结识了许多朋友,教会了他各式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人生哲学。这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矗李嘉诚到现在也承认,那段人生经历,使他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所学到的东西,明白的事理,是他今天花10亿甚至是100亿也买不到的。
    年纪轻轻的李嘉诚,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之下,短时间内就成了塑胶公司的骨干力量,成了塑胶厂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同龄当中,成绩出众,收入也高,已经是打工者中的成功人士了。
    尽管他的收入在当初的香港打工者里面是很高的,但他还是很节俭。他从来就不以任何理由去乱花钱,外出从来就吃大众餐,也不买一件上档次的衣服。他把自己赚来的钱,除了留下自己日常必须的开销之后,全部交给母亲。李母也是相当节俭的人,一分一文地攒下了一笔钱。
    然而李嘉诚并没有满足,而就此止步。凡是做出大事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不容易满足的人,如果他们那么容易满足所取得的一点点小成就,那么肯定就不会再有以后的大成功了。他们正是不容易满足,所以才在不满足的激励下去争取某种东西而使自己获得满足。
    李嘉诚知道自己虽然有了一点成功,但却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公司董事长服务的,生意好也罢,不好也罢,除了他所拿的薪水有些差别外,一切都和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使得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己创业。
    穷人跳槽,富人也跳槽,但二者的目的和动机是不同的。
    穷人跳槽,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穷人认为自己的待遇和自己的付出不符,单位不能给自己相应的回报,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二、自己觉得干不了这个工作。具体来说不是干不了,而是看一眼没有想办法没有努力就觉得自己不成;三、自己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确切的说是工作环境和自己要求的不一样,自己感到处处不如意。
    富人跳槽,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把一个行业弄明白了,觉得这个行业没什么前景,自己做得再好,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除了钱也没什么大的收获;二、单位给他的空间有限,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到另一个单位有更大的舞台,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三、是为了更有利于自己创业。出现了适合自己去做的事业,但自己又不怎么明白,认为只有深入到这个行业里弄个明白,才是自己的打工目的所在。
    总之,穷人跳槽大多是为了收入,为了自己的口袋;富人跳槽大多是为了收获,为了自己的脑袋。
    穷人跳槽,是因为在一个行业把自己做死了才跳槽,或者是把自己变成了袋鼠,跳成了习惯,值得也跳,不值得也跳。穷人跳槽,是越跳越穷,既学不到技能也赚不到钱,浪费的是自己的精力和青春。
    富人跳槽,是因为把一个行业做透了才跳,他的跳槽是有针对性,而不是盲目地跳槽,往往是选择最好的,做最好的选择之后的决定。他的每一次跳槽,都是自己人生的一次飞跃。
    穷人做一行,因为自己懒惰,不追求上进,不善于思考,墨守成规,所以做多久都是一样,都不可能在某个行业做出什么特殊的成绩,等待的仅仅是惨遭淘汰的结果。
    富人做一行,都能把这一行做精做透,成为这个行业里的行家里手,不但短时间就能掌握这个行业所须的专业技能,而且从这个行业里能感悟到许多行业共同的东西,能建立起庞大的关系体系,使其成为他做任何行业的财富。
    在等长的生命旅途之中,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之下,富人总是比穷人做了更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的事情。穷人做的事情,也就是富人的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富人喜欢做事情,把做事情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所以富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获得快乐幸福和财富。穷人不愿意做事情,把做事情看作是一种负担和不幸,他们渴望财富却又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们在等待财富到来,但等来的不是自己想要的财富,而是一种懒惰、失望和麻木。
    一个富人说:勤劳一天,这一夜就可以睡得香甜;勤劳一个月,就可以感受到生活蒸蒸日上;一年,两年,十年……这样勤劳一生,你就会得到令世人称道的巨大发展。只要勤劳,就能比懒汉多做几十倍的事情,自然你的人生就比那些懒汉充实几百倍。换句话说,你的人生价值相当于那些人的几十倍,几百倍。

    穷人与富人
    一切可行,从穷人到富人的许可证
    6穷人等待机会 富人制造机会

    1950年,李嘉诚筹措了五万港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开始了他实现一个真正富人的创业之路。在世界上走每一条路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真正的富人总能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每一次危机,都能给富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很大的创伤,但富人总是用自己的智慧,把危机变成机会,再一次使自己强大。
    在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商业知识以及“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做了几单生意,发了几笔小财。可是连做梦都想不到的是,李嘉诚在初尝成功的喜悦后,紧接着的就是灭顶之灾。
    由于在开始时产品供不应求,一时间扩张得很快。但是,因为设备落后,工人技术跟不上,导致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客户不但拒收产品,而且还要李嘉诚的工厂赔偿损失。
    仓库里堆满了质量欠佳或者是延误交货时间被退回的产品,办公室里整天不断来索赔的客户、追货款的原料商、银行催缴贷款的人。因为开工不定期,员工面临辞退。遭辞退的人整天在办公室里闹着不走,整个车间和厂部被闹得鸡犬不宁。工作的工人也是神不守舍,不能专心工作。工厂到了关门倒闭,惨遭清盘的边缘。
    李嘉诚面对如此窘境,认为自己的惨状全是由于自己一时不慎造成的,自己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于是他果断地采用了三步:一是先稳定员工的情绪,自己揽过一切责任,承认自己经营管理上犯了错误,承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也不会牺牲员工的利益,希望大家能携手渡过难关。
    二是一一拜访银行、客户、原料商,向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放宽追款的期限,并承诺在期限内一定偿还所有欠款,罚金也会不差一分一厘的如数奉还。李嘉诚把自己厂里所遇到的困难毫不掩饰的全盘托出,真诚地请求大家为他出谋划策。他的真诚得到了大家的谅解,也看到只有帮助他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是立即处理库房里的积压产品,选好弃劣,集中力量推销,使资金迅速回笼,分头偿还一部分贷款。
    四是利用缓冲的时间,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同时添置先进的生产设备,对产品的质量做到有保障。
    就这样,经过努力,李嘉诚一步一步地走出了自己的逆境。到1955年,他的工厂出现了转机,进入了产销两旺的黄金时段。
    就在李嘉诚的事业刚刚步入正轨的时候,又遭到同行的暗算。同行雇用一些人到他的长江厂拍照,把破烂的厂房和一些负面的东西拍下来发表在报纸上,意图是想让李嘉诚的客户对他失去信心,让李嘉诚名誉扫地,让发展势头很猛的长江厂再度濒临绝境。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嘉诚没有去咒骂那些居心不良的同行,也没有刻意去掩饰自己的不足,而是坦诚地对自己的客户说:“他们说的是事实,我们尚在创业阶段,厂房比较破旧。但是,请你们看看我们的产品,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我欢迎你们到我们厂里实地考察,满意了,再向我们订购产品。”
    李嘉诚坦诚的态度,不但没有给对手什么机会,还感动了他的客户,被他大度的胸怀和优质的产品所折服,更加佩服他的商业道德,于是纷纷到他的厂里参观定货,长江厂的生意比以前更加红火了。
    长江厂从起死回生,到再次飞速发展,李嘉诚没有被眼前的繁荣所蒙蔽,他知道随着更多同行的加入,在有限的市场里这样的繁荣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如果就这样一成不变的维持下去,自己和香港的同行们不会有更好的出路。
    一天晚上,李嘉诚翻阅最新版的《塑胶》杂志时,看到一则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美国市场的消息。
    通过这个消息,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在和平年代,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保证以后,一定会注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种植花卉等植物,要浇水、松土、除草、施肥,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生活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的塑胶花,不仅达到了物美价廉的目的,还能更好地美化生活。想到这里,李嘉诚兴奋地预测到,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就要到来了。
    看到了机会,富人是不会等待的,李嘉诚也一样,他不会因为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人做,自己没有生产塑胶花的技术而观望,而是彻底行动起来。
    1957年,李嘉诚飞到了意大利,来到了生产塑胶花的厂家考察。他是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去的,所以也就受到了厂家的热情接待,拿到了产品,也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塑胶花的知识。但是李嘉诚知道,仅仅靠这些,回去是无法生产的,因为他还不知道具体的生产工艺及配方调色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弄明白这些,一是要购买人家的专利,但是凭借他的实力和塑胶花在市场上的热卖,显然是不可行的。看来他也只有走进人家的生产车间,自己进行实地了解了。
    李嘉诚就以应聘的办法进厂里当了一名下等工,在工厂里干一些杂活,一边尽心尽力地干好活,一边仔细地观察塑胶花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下班后回去认真的记录归纳。
    他还想办法接近厂里的技术工人,虚心地向他们请教生产塑胶花的技术。这样,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领悟了制造和配色的技术。
    回到香港后,李嘉诚就把生产塑胶花作为工厂的主攻方向,并藉此把长江厂推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去。
    有了目标,李嘉诚说干就干,四处找人才,并用重金聘用。人才找到以后,并为他们确定研究目标,要研发适应消费者喜欢的塑胶花。
    经过仔细的分析和市场调研,最后确定一批样本作为首次开发的产品。第一批产品上市了,这些产品是市场上没有出现过的产品,可以把这些塑料花的价格定得很高,以谋取更大的利益,物以稀为贵嘛。但是,李嘉诚经过精心的成本合算之后,知道如果大批量地生产这样的塑料花,成本不会很高,他就把产品的价格定在大众消费者都能接受的水平上。这样,他的产品就在香港热销起来。
    塑胶花在香港成了紧俏产品,同时也使长江塑胶厂成了香港家喻户晓的厂家。李嘉诚居安思危,决定扩大长江厂的规模,增添新设备,改进原有的生产条件。
    长江厂的塑胶花在香港获得成功之后,李嘉诚又把目光转移到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唱—欧美市场上去。
    由于当时香港的很多产品销往外地,都要经过中间商,也就是当时的洋行这个环节,很多产品都得由洋行代理才能从香港走出去。李嘉诚知道这样做,虽然厂家省去好多麻烦,但是,厂家就往往受到洋行的制约,而且还减少了自己的利润。
    为此,李嘉诚两面出击,一方面派出得力的营销人员直接去欧美开发市场,另一方面,对来港的欧美批发商抢先接待沟通合作。
    经过这样不懈的努力,李嘉诚摆脱了当地的洋行,自己能直接从欧洲批销商那里拿到定单。
    李嘉诚的产品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但是,他毕竟要受到自己的生产规模和周转资金有限所限制,他也不敢盲目的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他必须要等待更好的时机。
    一位欧洲批发商来到李嘉诚的工厂参观之后,对他的产品赞不绝口,还流露出他想订购三种产品的意向,但对他的生产规模不是很满意。那个欧洲商人对李嘉诚说,我们之间的合作没有问题,但是你们的资金规模有限,由于我们的需求量很大,那么你必须找到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做你的资金担保。
    李嘉诚没有找任何借口强留这个销售网络遍及西欧、北欧、也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欧洲主要市场的批销商。凭借李嘉诚当时在香港商界的实力,他根本无法找到这个批销商所要求的担保人。这个批销商的到来,是李嘉诚打开欧洲市场的绝佳机会,他不想把到手的机会就这样不甘心的丢掉,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李嘉诚和设计师们经过一夜的努力,把那个批销商欲购的产品样品搞了出来,第二天他就把三种九款的样品送到批销商的手里,希望能通过优质的产品来让批销商放宽合作的条件,双方共同寻找合作的办法。如果实在不成,就把样品送给他,争取给下一次合作创造机会。
    一夜之间就能让批销商看到自己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意向的产品,而且样品不仅款式多、样子也别具一格。这使批销商非常欣赏李嘉诚的办事作风和效率,也明白李嘉诚是对合作是非常有诚意的。
    李嘉诚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找不到他们所要求的担保公司,尽管自己的公司目前还达不到对方所要求的条件,但他会尽最大的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并保证以香港最优惠的价格与对方合作。
    欧洲批销商被李嘉诚的真诚所感动,他相信了这个年轻人所说的话,很快就与李嘉诚签订了第一份合同,并且破例提出一次性付清货款。这样,李嘉诚不但抓住了欧洲的大批销商,而且为自己扩大生产规模得到了宝贵的资金。
    当李嘉诚听说一家销售网遍布美国加拿大的一家公司有意来香港考察,当即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抓住这个进入北美市场的机会。但是他知道,凭着自己工厂现有的规模,是不可能让这么大的经销商满意的。于是他决定,在外商到来之前,也就是在仅有的一个星期之内,把塑胶花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
    如果他不扩建生产规模,李嘉诚抓住这次进入北美市场的机会就等于零,如果他扩建生产规模,那么他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但是,李嘉诚为了这百分之五十的机会,一向追求稳健的他,只有全力一拼了。当然,这是他看准了的东西。既然是自己看准了的东西,只有果断去做了。
    一个星期内,要完成租到1万平方英尺的厂房,把旧的厂房退掉,把原来的机器设备搬到新的厂房里,还要购买新设备,把新旧设备安装调试,招聘新的工人并且培训上岗,保证一切事物在一周后正常运转……这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李嘉诚和他的伙伴们没有想那么多,都相信李嘉诚的选择没有错,他们要做的就是在李嘉诚的指挥下,忘我的工作。神话,也就在他们毫无杂念的忘我工作中诞生了,在外商抵达香港机场的时候,他们把最后一台机器刚刚调试完毕。
    这位美国商人看完李嘉诚的工厂和产品陈列室以后,感到很吃惊,他认为李嘉诚的工厂完全和欧美同类的大厂家相媲美。令这个商人更能接受的是李嘉诚的产品物美价廉,马上决定和李嘉诚签订合同。也就是这个美国商人,每年让李嘉诚拿到了北美洲数百万美元的合同,并且成为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合作伙伴。
    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难以计数的利润,而长江工业公司以及李嘉诚本人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长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不到30岁的李嘉诚,靠自己的自立、自强、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令香港人瞩目的富人了。
    成为真正富人的李嘉诚是这样评价自己人生这段路的:在20岁前,事业的成果100%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勤劳获得;20岁至30岁,事业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要靠自己的勤劳获得。
    一个人在他30岁之前,选择什么,做些什么,几乎决定着他一生的成败。所以,30岁之前,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也是决定他是一个穷人还是一个富人。
    30岁之前的穷人认为,他之所以受穷,之所以不得志,那是因为他缺少机会,缺少运气。如果有了机会,他也会紫气东来,飞黄腾达的,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富人的。
    所以,穷人把运气和机会看得相当重要,认为机会和运气是决定他一生的东西。没有机会和运气,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是于事无补的。所以,穷人就坐等机会和运气的到来。
    但是穷人永远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机会和运气是产生于一个人的勤奋和努力。
    穷人对身边的小事总是不屑一顾,认为小事对自己成为一个富人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就不愿意去做,即使做也是漫不经心,不会百分之百的投入,或者是敷衍了事。他认为这一辈子只要做成一件大事情,就足可以使自己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所以穷人就耐心地等待着大事的到来。
    小事情不愿意做,又没什么大事情,穷人总是很闲的,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做大事情的机会。他可以让自己的一天白白度过,可以随意的打发掉自己的一个月,也允许自己荒废一年的时间。穷人更多的是关注别人,谁成才了,谁发财了,就是不关心自己这一天有什么收获。穷人不经常做事情,就会变得手懒心愚大脑迟钝,整个躯体也随之麻木,有长进的是,就是更加的浮躁,嘴巴上抱怨的话更多,嫉妒心更强,对世界对时代感到更加的陌生。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大事情可做,即使有大事情让他去做,结果只能是失败。
    穷人做一件事情如果是失败了,他会把结果归结于运气不好,自己的点太背。如果自己的运气更好一点,结果绝对不是这个样子。也正是对运气过分地看中,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结果只有一个,永远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穷人。
    仔细打量身边的穷人,他们在30岁之前,无一不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即使是踏实本分的人,也是碌碌无为之人,重复做事,做无益自己发展之事。要不不做事,要不做事有头无脑。
    富人在30岁之前,他什么都不信,不信命,不相信机会和运气。他不会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也不会等待有人把免费的午餐送到自己的嘴边。他认为,一切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通过自己的手脚去做,才会有所改变。
    30岁之前的富人,不会因为自己年轻而浪费一分钟的时间,他希望自己的每一小时都有事情可做。在富人眼里,事情没有大小,力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至善至美,并从不断地做事情中去学习、去领悟,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学识、见识和胆识。
    富人不知道抱怨,也不会去抱怨。他相信,要想改变自己的境遇,只有靠自己的双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认认真真地做事,堂堂正正的做人。他们很清楚,社会不会同情弱者,社会上的人也仅仅因为你是弱者,给你有限价值的同情,对自己命运的改变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一个人靠别人的同情是难有作为的。
    30岁之前的富人,不会坐等机会和运气,但他们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经过自己身边的机会。如果没有机会,他们会精心地处理好自己的每一天,把握好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他们知道,机会可能就来自细节之中。这样,就已经为自己的事业打下很结实的基矗穷人在30岁之前,不会给自己人生打下任何事业的基矗也正是没有事业的基础,所以就不可能有人生的事业巅峰。
    打基础,一般的来说都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甚至没有任何显而易见的回报。他们认为,什么大事情,只要有绝佳的机会和运气,都应该是一蹴而就的。孰不知世界上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这样,急于求成就是穷人经常犯的错误。急于求成,不但是浪费大好的机会,对他脆弱的自信更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不论你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失败。结果就是穷人在失败中选择放弃,否定自己;富人在失败之中选择面对,并在失败中成长。
    正因为失败是一个人做事情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么失败其实就不是那么可怕的,失败对一个人的事业也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失败以后还是否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有清醒的头脑。
    一个失败了的富人,不会把失败看得那么重,他会继续努力,下决心要获得成功,并在失败的结果上认真总结,不是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环境和他人,而是在自己的身上寻找不足,发现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不到位,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那么他暂时的失败,就不是真正的失败,只是没有成功而已。相反,失败却成了他的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所以说,失败就是富人展示个人魅力的一个机会。
    失败,更是穷人不可避免的结果。做事的时候,要不瞻前顾后,犹豫迟疑,要不就靠自己的想当然。一旦失败了,不是寻找失败的原因,而是忙着推卸责任,或者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不光自己心安理得的接受失败,还要让大家也接受他的失败,要求别人对他的失败给以同情。
    失败,对穷人也是一个证明,那是他自以为是的证明,证明自己放弃是正确的。他不能把失败变成成功,那么他也不能把自己这个穷人变成一个真正的富人。
    如果穷人失去了再去争取成功的勇气和力量,那就是真正的、彻底地失败了。
    李嘉诚,是一个从穷人到富人的典范。从他的身上,可以让我们彻底明白,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的贫穷,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富有。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自己真的想成为一个富人的话,其实也很简单,那就从今天做起,相信在不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相信一切可行,世界上就不存在不可行之事。如果看上去真的不可行,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做到位!做好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敢于选择,勇于放弃,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相信一切可行,不怕失败,用自己的智慧把失败变成走向成功目标的一个台阶,抓住经过身边的每一次机会,那么你即使不能富可敌国,也可以丰衣足食。

    穷人与富人
    第二章 信用无价 从穷人到富人的身份证
    文章导言

    真正的穷人和真正的富人,应该和拥有多少财富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因为财富乃是一个人的身外之物,可以随时得到,也可以随时失去。一个人,可以从贫穷变成富有,也可以从富有变成贫穷,所以,他们之间真正的区别应该在于如何发现财富、创造财富和驾驭财富。
    只要是真正的富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乐观、勤劳、有信用、善于思考、敢于行动,勇于冒险、致力于改变自己和社会上所有人的命运的人,也是幸福的人。他以做事、思考、改变为快乐,他的财富是因为他做事自然而然地获得的回报。
    只要是真正的穷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穷人应该是愚昧、无知、悲观、懒惰、没信用,只会等待,不思进取,善于找借口,即使通过某种手段拥有了金钱,也只能是用钱来满足一己私欲,最终遭到时代抛弃变得一无所有的人。
    同一时代的穷人和富人,他们出生时的环境和条件不可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都有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
    穷人和富人在一开始时,也许没有区别,也许只差一小步,甚至是穷人比富人过得还要好,但是在最后,富人总是上了他的天堂,穷人还是下了他的地狱。
    富人不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都会抱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富人,只有他是真正的富人,不论他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如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都会很乐观,很勤奋,总会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他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当作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财富。
    富人是忠于现实、始终对自己的未来持有梦想的人,因此他能塌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每一步都能留下坚实的脚樱因为有脚印的存在,就能知道自己从什么地方来,应该到什么地方去。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不会迷失自我。
    穷人,用穷人的眼光看世界,用穷人的心理揣摩世界上的人,他认为在他生来世界就对他不公平,没有给他良好的发展基础,没有给他太多的发展机遇,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舞台。
    穷人总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在他的眼里、心里就没有什么“可行”之事,总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倒霉的人。他一直认为自己能富甲天下,可是上帝却让他一贫如洗。
    穷人用悲观消极的思考方式,来审视自己的未来道路,他就会被表面上的灰色遮住视线,看不到自己发展的道路,就不肯向前走一步,他对时代,对人生,对自己都充满了怀疑,在愤怒和绝望中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总是抱怨自己的麻烦太多,但他不知道,没有麻烦的人是他们已经把麻烦解决掉了。穷人有理由抱怨一辈子,但是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和不幸。
    穷人总是把可能变成不可能,富人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个曾经身无分文的打工仔也可以成为富甲一方、世人皆知的大财阀?!而且成为亚洲屈指可数的大富豪?!
    这是天方夜谭吗?这可能吗?——这绝不是天方夜谭。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郑周永,一个走过穷人到富人所有过程。

    穷人与富人
    信用无价,从穷人到富人的身份证
    1穷人忍受天灾 富人难耐人祸
    郑周永,1915年11月25日生于朝鲜半岛江原道通川郡田面峨村的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以打工谋生。自1937年在韩国汉城开办一家小米店以来,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改写自己的人生。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逐步创建了以“现代建设”“现代造船”“现代电子”为核心的现代企业集团,将自己的梦想推上极至,写就了企业史上一个奇迹。
    如今,郑周永的现代集团已经拥有总资产1000多亿美元,员工20万,40余家大公司,在世界最大的100家企业里,现代集团榜上有名,成为亚洲颇具实力的集团。
    郑周永本人也成为亚洲最富有的企业家之一,被誉为“最有魄力的男人”,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名人之一。
    郑周永将一个时代的神话改写成了现实。
    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肯像郑周永一样不懈地努力。
    孟子有文,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凡成就大业之人都要经过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磨练。郑周永也不例外。
    郑周永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农民家庭,他是家里的老大。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郑周永的父亲抱定“多子必然多福”的想法,因此郑周永又有了5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郑周永的家庭绝对不比现在的穷人们优越,甚至比他们还差。郑周永的家庭是相当清贫的。
    他在通川郡松甲公立小学读书的时候,几乎是天天饿着肚皮去课堂上听课,有的时候饿得不行,就到水池边喝几口凉水。但是无论怎么饿,郑周永还是要将课听完,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寒冷的冬天里,郑周永穿着不能御寒的夹衣,背着打了补丁的破书包,准时地出现在家到学校的小道上。在寒风里,他单薄的身子颤动着,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但是他很满足,因为有书读!
    不论怎么难,郑周永都坚持读书,有书读,对他来说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郑周永坚持读完了小学。
    艰苦对郑周永来说无所谓,只要有书读就好,可生活的现实却使得他无法再继续读下去了,因为贫困的家庭和贫困的父母实在无力支付他的学费了,生活的重负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了。为了能够填饱全家人的肚子,他们不得不让郑周永退学回家。
    这是1930年的事,郑周永刚刚15岁。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龄?现在好多孩子在15岁的时候正在做什么?还是一个不知生活为何物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劳累是什么滋味。当他们还为没有漂亮衣服哭泣的时候,郑周永却已背负着沉甸甸的犁耙走向了贫瘠的土地。
    郑周永是十分渴望继续上学的,可是他没有选择的权利。贫穷给他一道没有选择余地的难题,他只有去解答。
    每天,太阳还没有出来,郑周永就得匆匆地起床,扒两口凉饭,然后随着父亲下地干活。
    一天的劳动就全靠着早晨的那点凉饭支撑着,中午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充饥的,只是在休息时喝几口白开水,干完活只能等去吃晚上的那顿稀粥。就是这样风雨无阻,没日没夜地干,可还是连肚子都填不饱。很难想象一个十几岁的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将如何面对难耐的饥饿!
    这种艰苦的现实环境终日伴随着还是个孩子的郑周永。
    让我们看一看当时仅有十六岁的郑周永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吧!
    郑周永想他不能一辈子就这样受穷,他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贫穷落后的农村,到外面世界去看一看,闯一闯,从而摆脱那种朝饭夕粥的清贫生活。
    郑周永没有抱怨,也没有咒诅,更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他知道以他自己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他所在的农村的生活现状的,他能改变的只有他自己。
    郑周永找来了几个和他有着同样想改变自己命运想法的同窗好友,商量着怎样才可以离开那令人绝望的穷山恶水,告别那块贫瘠的土地,寻找更宽的出路和发展平台。
    一个人的贫穷,肯定会有很多原因的,这个原因可能是历史遗留的、生存环境的或者是自身的。但是,穷人往往只是盯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条件,认为自己对这些都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他们就可能更强调资金、关系、背景在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占有的位置。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氛围、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这些对一个人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这些又不是一个人能够选择的。
    现在的好多依然贫穷的人,可以说都拥有了好的发展平台,拥有好多难得的机会,他们应该怀着对时代感恩的心态抓住机会,乘快马轻舟短时间内取得辉煌。穷人一穷二白,甚至还有沉重的包袱,抱怨、慨叹、埋怨,都救不了他们,他们应该承认事实,接受事实,冷静地审时度势,去争取和创造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平台。出身和家庭,对于他们的成功,只能影响一时,不能影响一世。他们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富人,那么他们只有不问前生只问今世了。无论他们现在多么吃力,多么难,只要他们拥有一个富人的心态,审视自己的曾经和未来,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富人。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国家已经处于飞速向前发展的时代,大多数人已经都过上了和平、稳定、富足的生活。
    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认识什么人是真正的穷人,什么人是真正的富人,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财富。如果我们还找不到真正的穷人和真正的富人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从一个有钱人变成一个彻底的穷人。
    现在有好多孩子,家庭条件也不错,家里虽然不像郑周永儿时那样贫穷,但也不是真正的富有。这些孩子,他们可以衣食无忧地坐在宽阔舒适的教室里,接受先进的现代化教育。生活在浓烈的爱与被爱的氛围之中,真犹如是在天堂,可是却有那么多的孩子不珍惜大好时光,不好好学习,躺在父母辛辛苦苦营建的温床上消磨自己的青春,浪费着父母的金钱和热情。
    初中生自动辍学的大有人在(这里排除因贫困退学的),他们不珍惜机会,逃课、旷课、玩游戏甚至还有的吸烟、酗酒、赌博、打架、早恋……也许他们能说出一大串理由说他们应该这样,也可以认为父母那一代不会生活不懂生活。是的,父母可能不会上网聊天,但他们能为孩子买来计算机,还能向电信局交付电话费,还能为自己的孩子无偿地提供钱财和衣物。父母可能俗、土、傻,然而孩子们的现代、先锋、时尚离开父母的俗、土、傻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十一世纪是靠知识、实力、智慧打拼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更是一个不同情弱者不相信眼泪的时代。如果我们浪费了青春和热血,按照穷人的模式走向穷人的方向,那么时代就会剥夺我们的生存地位和权利。
    父辈营造的温床让下一代自私、抑郁、脆弱、敏感、自我意识过强,如果我们再放纵自己,不为自己成为智者充电,那么我们就是有智商没智慧,有大脑没思想,有肌肉没热血,有勇气没毅力。我们为自己积攒危机,最后我们也只有惨遭危机对我们的清算,成为由里到外真真正正的穷人。
    穷人是永远不知道尊重和珍惜的。其实不尊重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不珍惜现在就是不珍惜自己的未来。有的人在理想中一直想成为富人,但却用穷人的标尺来丈量自己路,那么他的人生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这一辈子只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穷人。
    富人是知道满足和感恩的。如果他没有一个很好的家庭背景,那么他就满足于自己还有一个爱他的父母;如果他没有爱他的父母,那么他会满足于父母给他一个拥有生命的机会。
    无论自己现在怎么样,富人都会坦然接受的,因为他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没办法找到一个美好的起点,但他有办法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路去走。
    没有办法改变事实,那么就欣然接受它,积蓄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它。想改变什么,是需要有强烈愿望的。在这方面,穷人永远落后于富人。
    也许有些时候,如果有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背的不是名牌书包,不穿名牌衣服,他们可能不会去上学,因为这样很没面子,会被同学和老师们瞧不起!
    他们有了很多面子以后,就不会有郑周永那样的未来,甚至不及他的万分之一。是穷人是富人,不是面子的事,而是骨子里的事。
    穷人也不愿意受穷,但他们可以心甘情愿地忍受贫穷,那是因为他们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天意,谁也逃不离……这些随缘之说都是以欺骗为目的的谎言,有钱人拿着这些谎言欺骗穷人,穷人拿着这些谎言欺骗自己,甘心于平凡平庸,任人宰割。
    世界上万物都不是不能改变的,更不用说贫穷和富有了。这不是想到与想不到的问题,而是想与不想的问题,敢想与不敢想的问题。
    富人在贫穷时,肯定会想着改变的,因为他是真正的憎恨贫穷渴望富有。他正是因为想到必须改变了,那么他就可以为自己描绘出一副崭新的生活蓝图,寻找新的出路,而不是盼望死胡同里突然能出现一道门。
    一条路无法走下去,就应该选择另外一条路,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富人。一条路无法走下去,还咬着牙往下走,这样的人只能说是彻底的穷人。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在没有奶酪的地方咒骂谁动了我的奶酪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消磨你的意志和激情。
    穷人永远不知道时代对他们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要想生存下去,生存得更好,就必须满足时代的要求。如果只想走原来的路,只想靠原来的思维思考,那么受伤害的只能是他们自己。
    穷人在一个单位和集体里工作,有了自己熟悉的岗位和网络,致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其有了依赖性。
    当这个单位这个集体因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而惨遭淘汰时,穷人会表现得相当难以接受,更是极不情愿离开它。企业和单位破产了、倒闭了,他们并不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自然规律而愉快地放弃,更多时候是哭着喊着抱守残缺。
    扔掉坏的东西是人的一种本能,而扔掉好的东西则必须有足够的勇气。一些东西迟早是要扔掉的,早扔掉的就是智者,晚扔掉的就是愚者,不扔掉就遗憾终生。
    穷人不是穷在他一无所有,而是穷在他不渴望改变。不渴望改变的人永远是无知的奴隶,并且在做奴隶的过程中悲惨地死去。
   
    穷人与富人
    信用无价,从穷人到富人的身份证
    2穷人因循守旧 富人打破常规

    当郑周永把打工的想法向父亲说明后,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父亲立即就要把他新生的想法扼杀掉。父亲对郑周永说:“周永,你是咱们郑家的老大,你身为长子怎么忘了咱祖祖代代留下来的规矩呢?就是我不准备让你为我养老送终,可你也应该为你的弟弟和妹妹们想一想啊,你不留在家里种田打粮养家糊口,怎么可以想入非非,弃家而走呢?你就不怕别人说你大逆不道吗?”
    面对父亲的训斥,郑周永没敢当面反驳,但是他的心里早已打定了主意,有朝一日一定要远走高飞。年幼的郑周永在心里开始偷偷地酝酿离家逃跑的计划。
    朝鲜半岛江原道通川郡田面峨村已经沉浸在春意里了。在贫苦的土地上又苦苦熬过了一个冬天的郑周永开始考虑如何逃跑了。
    那是一个春雨绵绵的夜晚。郑周永从同学家里回来路过里长家时,他向里长女儿借报纸,从报纸上看到了北方的清津市正在修港口和铁路。于是,他就在心底萌生了要去那里打工的念头。
    郑周永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就立即开始行动了。行动是想法的代言物。
    郑周永先是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伙伴周元,两个人找来朝鲜地图,寻找了好半天才把清津市找到,可是他们并没有感到轻松,因为从通川郡田面峨村到达清津路途很远,他们到哪里去筹路费呢?家里自然是不能指望的,而且还不能让家里人知道,否则他们遭到阻拦就哪里也去不成了。
    郑周永实在是无法忍受贫穷的生活了,他太渴望能够出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于是,为了实现那个去清津打工的愿望,他和伙伴就在种田之余,悄悄地上山去砍柴,足足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才积攒了四角七分钱的路费。
    1931年8月,郑周永怀揣着那仅有的4角7分钱和周元偷着溜出了村庄,按着地图上的路线徒步开始了人生旅途上的第一次远征。为了节省花销,他们俩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但是尽管如此,当他俩到了高原市时还是身无分文了。就在他们进退两难一筹莫展的时候,碰巧高原市铁路工场招聘临时工。于是,无计可施的他们就应聘去了。郑周永虽然年纪小,但是家里的沉重劳动早已让他的身体结实强壮。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工长意外地相中了他们俩,他们可以留下了。
    在高原市打工的日日夜夜里,年龄尚小又是逃出家来的郑周永看着他乡渐圆的秋月,想想中秋将至竟自伤心地流起了眼泪。想一想自己不辞而别,父母一定是很担心,确实有点愧疚。
    但是郑周永并没有后悔,因为他心里清楚得很,就是自己留在家里也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是与父母兄妹们一起做着毫无价值的煎熬。
    郑周永尽可能的省吃俭用,并且先从工长那里预支了半月的工资,准备给家里寄回去,因为他知道家里需要钱,可却没有钱。
    郑周永把钱拿到手里,正准备将它寄回家里,父亲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一双大手搭在了他的肩头。郑周永做梦也想不到父亲会在高原市找到他,他惊讶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父亲不仅仅是父亲,他还代表着令郑周永感到恐怖的世俗权力。
    郑周永无可奈何地随着父亲回到了田面峨这个贫穷的小山村,他的第一次逃离失败了。
    穷人和富人的一个区别就在于,穷人是不敢打破常规的,而富人是敢于打破常规的。
    很多常规,在开始制订的时候可能是有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就有可能成为阻止人们健康发展的包袱,或者成了另一代人成长的枷锁。常规一旦成为人们精神里戴惯了的脚镣,摘下来是很不容易的。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穷人在忍耐,又有多少穷人在等待?忍耐着他们难以承受的痛苦,等待着本属于他们的公平。为什么要这样?就是因为这些人在很小的时候,有许多人有许多文化在告诉他们要忍耐要等待,日久天长,他们也就习惯了忍耐与等待,并且在忍耐与等待中流失了自己的大好年华。事实上,他们不能忍耐,更不应该等待,不能像驴子一样只迷恋车辕之间的空间和磨道的稳定。
    穷人,在事实上是最没有理由埋怨的,因为受穷的是穷人和穷人的家属,而不是别人。也许穷人的“假设”和“如果”的情况是真的,像郑周永一样,可是穷人“逃跑”了吗?穷人想过办法了吗?穷人努力了吗?
    富人就相信这样的事实:没有什么能够阻止白杨长成参天大树,同样也没有什么力量能让狗尾草直冲云端。
    无论我们现在是穷人还是富人,我们必须要知道,谁也没有权力规定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法,包括我们的父母。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存理念、生活观念都随之发生了改变,也许父母相信天道酬勤,而我们相信智慧致富。我们的父母战斗一生是为了消灭剥削,而我们面临的却是如何就业。这里没有对与错的区别,只是时代使然。
    在没有金子的地方无论怎么努力也挖不出金子,这与我们努力与否无关。富人知道只有换个地方,才有可能挖到金子,不换地方的就是傻瓜。穷人就不一样,他可能在没有金子的地方一直挖下去,或者再也不想挖金子的事了。结果就是穷人一直没有挖到金子,而富人挖到了不少金子。
    一个企业的制度不再令你有所发展,甚至是扼杀你的天才与灵性,你不离开就是愚忠。时代告诉我们,能决定我们一切的只有我们自己,能让我们有所改变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你、我、他在郑周永那个年龄,遇到这样的事,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可能会选择放弃,也正因为选择了放弃,所以多年以后你还是贫穷的你,我还是贫穷的我,他还是贫穷的他,时间留给我们的依旧是贫穷。但是郑周永没有放弃,所以他就有希望不再贫穷。
    穷人和富人当初彼此相差的只是一步,可是在若干年以后,他们却可能是天与地的差别。人生的关键就是那么一步。
    穷人忍受贫穷的能力有的时候真让人“佩服”,穷人每个人都渴望富有,但是并非每一个人都憎恨贫穷,就是憎恨着的人也不一定是实质性的,可能往往属于表层,无非是言论的讨伐,肉体的挣扎,灵魂的呻吟。
    没有决裂后的战斗,贫穷是不会消失的,富有也不会诞生。躺在贫穷的床铺上讨伐贫穷,那是没有希望的,更可能是被扼杀的。
    生存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谁都可能无法选择做强者还是做弱者,但是,若想成为富人,就得总要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做一个强者。
    富人知道自己的一切,他可能没有强壮的体魄,但他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可能没有见识,但他一定要有知识、胆识,并逐渐形成属于他的本事和智慧。
    穷人总是躺在祖宗的坟莹地上,一动不动,甚至连身都不想翻,变得平庸、无能、懒惰和无知,缺少发现,缺少创造,缺少激情,缺少爱心和诚信。
    什么是命中注定?说命中注定还不如说是行为注定。不是危机选择了穷人,而是穷人选择了危机,并且是强迫危机选择穷人。穷人做奴隶的欲望比做奴隶主的欲望强烈上百倍上千倍。
    穷人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成为富翁,可由于穷人自身的原因,只能成为别人各种各样皮鞭下的奴隶。不认识皮鞭是危机,不会使用皮鞭也是危机,拥有皮鞭把皮鞭交给别人更是危机。
    郑周永身无分文却依旧能实现去千里之外的清津打工的愿望,那么还有什么是无法实现的呢?
    穷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忍受贫困中的煎熬,郑家几代人就是这样过来的。习惯中,一成不变地不思进取,坐以待毙是不受指责的,按着传统的思维方式一错再错也是没有人说什么,可一旦你去追求发展和创新了,并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或者是失败,那么肯定是让世人无法接受的。前后两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失败,但人们在面对两种失败时的态度却大不一样。
    一样的结果,但却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穷人选择前者的失败,富人会选择后者的失败。郑周永想逃出樊篱,宁可去接受新的痛苦,因为这对他自己而言即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突破。
    鸟不出头只能成为恋窝的鸡,人不出头永远是笼子里的奴隶。
     
    穷人与富人
    信用无价,从穷人到富人的身份证
    3穷人安于贫穷 富人渴望富有

    随后又是一个难耐的冬天,郑周永无可奈何地呆在田面峨的大山沟里,看见的是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只有那一线的天空。他不甘心。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在这里让贫穷把自己埋葬;二是改变自己的贫穷。改变这里惟一的办法就是跳出这个圈子,首先改变自己,然后再改变这里的一切。
    郑周永一天也无法忍受这贫困的生活了,他在等待中寻找改变命运的时机。
    在郑周永眼里,1931年的冬天特别的漫长和寒冷,而1932年的春天来得却特别迟缓。
    春天终于来到了。
    郑周永见时机已到,便联合了金昌宁和徐元斗两个小伙伴,在黑夜的掩护下再次逃离。三个人翻过断发岭,经过金化直奔韩国首都汉城。
    但是,他们寄居在金化亲戚家里时,他们的行动路线让善良的亲戚通知了郑周永的父亲。结果,郑周永没等到达汉城就再次被父亲带回家里。
    第二次叛离又告失败。
    又一次逃离失败以后,郑周永开始静下心来总结失败的原因所在。他认为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路费太少,从而只能徒步而行,影响出逃的速度,拉长逃跑的时间,让父亲能够找到;另一方面是目标太大,拉帮结伙很容易暴露;另外同时出逃之前的举止行为总是失常,很容易被识破。
    郑周永是善于总结失败教训的,所以他以后能屡屡成功。
    郑周永吸取了上两次失败的教训,改变策略,为再次逃跑准备条件。
    半年多的时间里,郑周永如同换了一个人。在父亲面前表现得毕恭毕敬,随叫随到,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从早忙到晚,拼命地在地里劳作,什么脏做什么,什么累做什么,很少和朋友们来往,也极少说话。父亲说一他决不说二,父亲说上东他也决不往西,对父亲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郑周永真的就此心平气和地甘于种地了吗?他不是。他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他要远走高飞的决心也从来没有动摇消失过。他是在创造着机会,等待着时机,寻找着机遇。
    燃烧起来的欲望之火是不容易被扑灭的。
    郑周永的行为蒙蔽了父亲的眼睛,父亲看他如此用心于农事,就不成天的看着他了,对他放松了警惕。郑周永见此,认为出逃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就悄悄地取走了父亲卖牛的钱,违心地做了一次“偷窃”的事儿。那钱是父母准备用来买田的。
    郑周永再次逃出村子,坐上了南下去汉城的火车,又一次离家出走。
    郑周永到汉城以后,没有立即进工厂、工地打工,也没有将钱挥霍掉,而是用父亲准备买田的钱进了汉城牡丹会计学校速成班学习。
    把有形的金钱化作无形的资本积累在头脑里,以便让它创造更大的利润,这是企业家的素质和眼光。
    为了生活,郑周永在会计学校速成班学习之后,还要到德寿宫旁的一家酒店里打工,以维持生活。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没有让他觉得苦和累,反而让他感到欣慰,因为生活是充实的,他正在充实自己。
    郑周永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虽然是“脚打后脑勺”的忙,累自不必说,可是他不觉得苦。但是,这种生活不久就让父亲打破了。
    那天,郑周永从酒店里做完工作正准备回住所,却做梦也没有想到父亲会出现在门口。
    于是,郑周永又被父亲带了回来。
    第三次出逃又以失败而画上了伤心的句号。
    目的没有达到,摆在郑周永面前的有两条路三种情况。一条路是伸向目的地,也就是他想去的地方,但困难重重;一条路是返回出发点,回到故乡,宽阔平坦。一种情况是继续前进,一种情况是原地不动,还有一种情况是沿途返回。
    原地不动是最安全却最没有希望;沿途返回最是顺利却终不能到达新的目标,只有继续前进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目的地,但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迎难而上需要的是勇气、毅力,不可或缺的还要有智慧。“盲人骑瞎马”有的是勇气,也不缺少毅力,但却绝到达不了目的地。
    富人在骨子里就有与贫穷彻底决裂的天性,这种决裂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穷人之所以过了一辈子还是一贫如洗,那是因为穷人抱着贫穷不放,贫穷自然也不会放弃穷人。穷人首先是被穷意识禁锢了自己的手脚,画地为牢,最后抱恨终生。
    郑周永也许是天生的经营天才,是天才就会贬抑毁灭旧有的观念和意识,和人们已经接受和认可的东西发生冲突。
    天才都有一些超越常人的意识形态及理念,所以天才的命运并不都是快乐的。天才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反叛性、挑战性,对世俗的理念不会轻而易举地投降与妥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事实上也许真的是正确的。他们会执著地追求并按着自己的思维行事。他们的行为一旦侵犯了世俗的利益,在尚未证实其新意及行动的价值之前,便会遭受到世俗势力的惩罚和扼杀。
    被人们接受并承认的天才也许都成了富人,而在平庸的平凡的人群中也并不是没有天才。那个天才在儿时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天赋,只不过他们的反叛性挑战性不够强大而已。
    在这个每天都有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产生的时代里,想想穷人们都做了些什么呢?
    穷人可能一直在听从安排,父母的安排,老师的安排,国家的安排,领导的安排。每天都庸庸碌碌地把太阳从东背到西,过着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上班——回家——上班,从来没有想过彻底地改变,就是对此感到强烈不满,也只是在酒桌上借着酒劲儿发发牢骚,骂骂娘,第二天仍旧重复今天的日子。
    不是不渴望光宗耀祖,飞黄腾达,而是不想去改变,害怕失去现在这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饿不死撑不着的工作。
    穷人并不认为自己是穷人,这是因为穷人总是拿祖宗的尺子来丈量。可是若拿起时代的镜子照一照,穷人就会发现自己从皮肤到骨子里都散发着穷气。穷人总是用穷人的心理抱怨着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时代。
    穷人想富有,却没有勇气突破,不愿扫除体内那些多年沉淀下来的精神垃圾。穷人节约着本身不具备价值而又代表价值的钱财,却又浪费着一个个发展、发财的机会和机遇。
    有机会利用机会,没机会制造机会,机会没来之前等待机会,机会成熟之后抓住机会,这就是少年郑周永所能够做到的。倘若穷人对机会也能做到这样的程度,那么何愁没有机遇,又怎怨不能成功呢?
 
    穷人与富人
    信用无价,从穷人到富人的身份证
    4穷人把机会当作石头 富人把机会当作璞玉

    1934年的一场大旱让这个故事重新有了感人的情节。
    那一年,郑周永的家乡田面峨山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整个山区的土地全部张开嘴,田地里的庄稼枯死了绝大部分,几近绝收。别说是吃饭,就连喝水都成了问题,靠种庄稼生活的郑家被逼上了绝路。与此同时,一种可怕的“浮黄脖也如同恶魔巨大的手掌罩住了田面峨村。真是祸不单行埃自然灾害和疾病如一把巨大的钳子钳住了郑家九口人的生命。
    面对这随时要置全家人于死地的自然灾害及疾病,郑周永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了,他再次请求父亲让他去打工赚钱。为了养家糊口,一向坚持传统规矩的郑父终于答应了郑周永的要求。
    从此,郑周永才真真正正地获得了自由。天高任鸟飞,郑周永终于可以远走高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他告别了父老乡亲,再次踏上了前往汉城的路。
    这一年,他刚满十九岁。
    身无分文的郑周永到汉城才发现,在那里找工作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一无知识二无技能,有的只是力气,于是他认为在仁川码头会找到工作,就离开汉城到了仁川。然而在仁川,他也没有找个工作,不得不重新返回汉城。
    这时的郑周永已经除了生命以外什么都没有了,只能一边帮人干农活挣饭吃,一边往汉城走。
    回到汉城之后,他在工地找到了一份水泥工的工作,吃住都在工地上,一天没有闲着的时候,才挣1元钱。因为只要不出工干活就没有工钱,尽管他不可能无故休息,但刮风下雨还是难免的。即使他拼命的干活,10天也只能赚到一斗米的钱。这是非常不划算的工作,而且是特别累,又学不到什么技术。于是,他开始留意其他招工情况了。
    有一天,郑周永在贴在街上的布告上得知,某制造石油设备的工厂招收见习工人,见习其间,每天还有5角的工钱。
    郑周永认为,那里虽然才给5角钱的工钱,比他所在的工地还少5角,但工厂里是不受天气影响的,每个月可出足工,而且还能学得一门技术,是很划算的。于是,他就到那家工厂当了见习工。
    事情并没有郑周永想象的那么好,在那里的两个月,工厂只让他干些绑钢管的简单活,既简单又枯燥,根本学不到什么技术。他看自己再这么干下去,不但学不到技术,也赚不到钱,没什么发展可言。他于是决定,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寻找有前途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奔波,和他坚持不懈的努力,郑周永终于找到了一份令他满意的工作,在新堂洞一家福兴商会的粮米购销商行做了一名粮食发放员,每个月能赚到18块。
    面试那一天,老板问他会不会骑自行车,因为作为一名粮食发放员,是少不了要用自行车送米的。郑周永骑过自行车,但他不是骑得很好,恐怕连“二把刀”都算不上,但他还是硬着头皮说自己会骑,于是他就被录用了。
    上班的第三天,老板就让郑周永用自行车给一个客户送米和小豆。那天还下着雨。本来他对自己的骑车技术就没什么信心,更何况是雨天路滑,但是他没找任何借口,二话没说,把米袋和小豆袋往车上一放,踉踉跄跄地上路了。
    这对他来说,真的有点为难他了,他根本就不能做到自如的骑车,结果在半路上摔倒了,车把摔弯了,米袋上也糌了泥。他感到自己不但没把事情做好,还弄脏了米,回来很是内疚。老板娘是一个很开通的人,不但没责备他,还对他说,雨天送米摔了很正常,不要往心里去。
    虽然老板并没有因为他骑车不好而责备他,但是郑周永在当天晚上,就缠着一位送货的前辈,教他骑车送米的技术和要领。前辈见他很有诚意,就毫不保留地对他说:米袋子要竖着放,横着放,就不好掌握平衡。千万不要把米袋子捆在自行车上。那样做,一旦摔倒了,米本身的重量会把自行车压坏的。
    接下来的三天,郑周永几乎是通宵达旦的练习骑车送米的技术。仅仅用三个通宵,他就熟练地掌握了骑车的要领和技术,他驮着两袋米也能灵活地骑车了,进而成了最能干的送货员。
    找到这样一份满意的工作,他十分珍惜,也很投入,非常的勤快,就像给自己做事一样,兢兢业业。
    上班的当天,他就不用老板吩咐,主动地整理了杂乱无章的仓库,把米按十袋一组排列,堆放在一起。杂粮也一样,十袋一组放在一起,堆到另一处。让人对库里的粮食种类和数量一目了然,也便于老板掌握各种粮食出入库的情况。
    这个工作不像以前做农活干苦力那么辛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自己,而且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了。从上班第二天起,他就每天第一个起来,把货摊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学习升量法和斗量法。老板吩咐的要做,不吩咐的也要做,任劳任怨,不计较得失,深得店主的喜欢和信任。
    尽管现在收入比以前多了很多倍,生活也很舒适了,但是他还是像刚开始那样省吃简用,把每个月薪水的大部分都寄回家,而不是自己在外面铺张浪费。
    在米行工作的两年之间,他寄回家里的钱,远远地超过了他们一家人的全年收入。他已经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连阻止他外出谋生的父亲,也为当初自己的行为感到汗颜了,由反对变成了支持。
    从身无分文的庄稼孩子,到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从一个月收入五角到十八元,可以说郑周永混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可以说比社会上很多同龄人都强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松或者放纵自己,而是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尽管令自己很满意,收入也抵上自己全家一年的收入,但是说得再好也是为他人卖苦力,对自己来说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自己真正的发展之途。
    在工作其间,他是很细心的,时刻注意老板的生意之道,自己琢磨米行的经营之道。凡是在米行圈里工作的人,他都主动地去结识,向他们请教,与他们沟通,并与他们成为了朋友,在那个圈子里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只要有准备,机会终究会来的。到1937年的时候,福兴商会的老板由于自己的儿子吃喝嫖赌,导致生意很难再维持下去了,不得不把自己的米行盘出去。
    这对时刻做准备的郑周永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他与一个好朋友合作,盘下了那家米行。三年的时间,他从一个打工者转而成为那家米行的小老板。
    自己做生意,绝不是郑周永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他已经具备了经营一家米行的实力。接手米行之后,他把自己的米行命名为“京一商社”,他充分利用三年来所建立的各种关系以及学到的经营经验,对前老板的经营方式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不仅留住了老客户,还发展了新的客户,很快在汉城的米行业,就占有了一席之地,开始拉开了他搏击商海的序幕。
    那时,郑周永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地做下去,就能把米行做成汉城第一,全国第一。
    对他这一段经历,郑周永是这样总结的:无论做什么事情,为了取得最好、最完美的结果,我都会竭尽全力。我的一生就像练习骑车送货时那样,是努力再努力、奋斗再奋斗的一生。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做任何事情,我都不允许拿“差不多”、“过得去”的思想来迁就或姑息自己。
    要做就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努力努力再努力,直至无以复加的程度,这是贯穿我的一生的工作准则。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和距离了。
    穷人,不论是对自己的人生,还是为人做事,都是不认真不投入的,一直以将就、凑合的态度来对待。
    穷人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大家都是穷人,所以我也就是穷人;因为环境让我受穷,我也没办法不穷;因为我自己的力量太小,所以我没有能力改变。
    穷人面对自己的处境,从来不问问自己,我想了吗?我做了吗?我竭尽全力了吗?很多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人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才可以实现。但是,穷人没有耐心,他们可以将就,可以凑合。
    是穷人都有共同的特点,能习惯一切,也能适应一切。只知道做事情,不琢磨自己所做的事情对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自己这样做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或者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去做,只是随着生活的惯性前行,走到哪步算哪步,有很多穷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苦,但不知道为什么苦。他们的日子今年这样,明年还这样,一辈子还这样,他们会躺在铺满稻草的冷床上发牢骚,咒骂该死的生活,但就是不想换个活法。
    他们之间游手好闲者有之,不学无术者有之,破罐破摔者有之,空有皮囊者有之。没有机会不去创造机会,有机会也抓不住机会,却整天抱怨这,抱怨那。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总有那么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光阴,整日的没有什么正当事情。贫困的生活,不仅造成他们的身体营养不良,也使他们的灵魂、目光、意志和思想也更加贫穷。
    在看上去令人无奈的境遇里,富人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是无法寻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的,尽管他对改变命运是多么的迫切。他知道,他要做的就是无论怎么样,一定要找到改变命运的平台。
    在一个很好的平台上,要想改变命运是需要机会和机遇的。尤其在开始创业的时候,机会和机遇对想有所突破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穷人和富人都在苦苦地等待机会,他们很清楚,自己的人生也许只需要一个机会,就有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但是,穷人和富人对机会和机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穷人认为机会是有形的,是贴着标签的,是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来的价值连城的宝贝,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它是属于某一个人的。机会如果找到属于他的人,一定会拍着他的脑门,大声告诉他,我就是改变你命运的机会。所以,穷人总是习惯坐等机会的到来,来拍他的脑门子。
    富人认为机会是无形的,就像轻轻刮来的微风,她能从每一个人的身边刮过,如果你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就无法感觉到她的到来。
    在四周都是大墙的院子里,是不可能有风的,所以富人不论走出院子有多难,也要走出来。也只有走出来,才能有可能被风刮到。让风刮到,也只有站在有风刮来的地方,这是首要条件。
    富人也知道,机会相对而言是价值连城的玉石,但最初机会在很多时候是一块璞玉,咋一看上去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甚至还不如普通的石头。改变人命运的是玉石而不是璞玉,这就需要得到璞玉的人精心把它打磨。
    抓到机会这块璞玉,富人会百般珍惜,用自己的勤劳、汗水、细心、耐心,竭尽自己的全力打磨,把机会还原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把璞玉变成价值连城的宝玉。
    穷人对机会的理解和认识,无疑是错误的,导致他们永远也抓不住机会和机遇,那么结果就是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即使机会在他们手里,因为是一块璞玉,看上去没什么价值,也就随手扔掉了。

    穷人与富人
    信用无价,从穷人到富人的身份证
    5穷人乐于挖井 富人善于修路

    19岁的郑周永,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却充实了头脑,抓住了改变自己是一个穷人的机会。这是因为他一不怨,二不靠,三不等。本来就是一个打工赚钱的璞玉,在他精心打磨之下,使他成为一个米行的老板,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郑周永作为一个真正的富人,好像比别人的霉运更多一些。
    就在他的米店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作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自然也深受其害,特别对战争的重要保障——粮食,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日本规定朝鲜实行粮食配给制度,整个朝鲜都不允许粮食自由买卖。因此,郑周永经营粮米的“京一商社”,不得不关门了,让他的汉城第一、全国第一的理想成为泡影。
    郑周永回家呆了一年,第二年又回到汉城谋生。在他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好的时候,好朋友李乙学和金明贤向他推荐了正打算处理的“亚都服务”汽车修配厂。郑周永经过认真的考虑,认为汽车修配厂可以做,因为李乙学是远近闻名的“汽车修理大师”,金明贤也在以前的修配厂做过,自己又懂得管理,赚钱应该不成问题。
    那时郑周永手里只有七八百块钱,买汽车修配厂根本就不够。在他经营米店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叫吴润根的老板,他经常从吴老板那里赊粮食,从来就没有差过账,也没有让吴老板催过账,在吴老板眼里,郑周永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当郑周永向吴老板借钱时,吴老板毫不犹豫地借给他3000元。这样,郑周永就以3500元的价格,盘下了“亚都服务”汽车修配厂。
    有了李乙学这个金牌修理师,再加上郑周永这个经营大师,汽车修配厂的生意自然很红火,赚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是郑周永万万没有想到,在汽车修配厂刚走上正轨不久,由于他的一个不小心,让汽车修配厂引发了火灾。大火不仅把厂子烧得一干二净,还烧毁了全部的包修汽车,使郑周永不仅倾家荡产,而且债台高筑。
    上帝这个玩笑并没有使坚强的郑周永屈服,他想从摔倒的地方再爬起来。于是他不得不再一次求吴润根借给他钱。面对面前一无所有的郑周永,吴润根犹豫一下,但他还是相信郑周永是一个有能力讲信用的人,于是又借给他3500元,支持他东山再起。
    当时的法律规定,只有汽车制造厂才有资格做汽车的修理修配,郑周永根本不可能办下来汽车修配厂的许可证。他实在没办法,只有选择无照经营了。
    无照经营是非法的,郑周永为了还清自己的债务,只有求警长高抬贵手,手下留情,最后他的真诚感动了警长,警长认为他虽然无照经营,但毕竟是在做利国利民的好事,于是就对他默许了。
    当时在汉城已经有几家较大规模的汽车修配厂,论实力郑周永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更何况他还不敢正大光明的经营呢。但郑周永没有妥协,而是认真地分析对手的优点和缺点,自己决定要对症下药。
    那些修配厂虽然规模大,但服务很差,而且经常欺骗顾客。比如把没有故障的说成有故障的,把小故障说成大故障的,本来三天修完的修十天,故意拖延修理期限,以谋取高额的修理费。
    郑周永针对这些,采取相应的办法,不仅价钱合理,而且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优质的服务为客户修理汽车,还经常上门服务。这样很快就赢得了客户的好评,要修理的车辆,一辆接一辆地开到了他这个没有营业许可证的小厂。
    生意很好,郑周永并没有因此成为甩手老板,他白天四处跑业务,拉活,晚上回来和工人一起吃住,一起干活,自己研究汽车的组装结构和发动机的原理,掌握了汽车内部零部件的构造及其功能。也正因为他亲自体验、操作所学来的汽车专业知识,为他以后能制造自己的汽车打下坚实的基矗正因为郑周永的努力和节俭,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不但还清了所有的借款,还赚了不少钱。
    但是,这时的郑周永并没有真正的时来运转。正当他的修配厂生意红火之即,日本人又强制性的把他的修配厂吞并了,没办法,他只有放弃了。
    放弃了汽车修配,郑周永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事业。他通过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承包了运矿石的活。他利用赚来的钱购买了汽车,聘请汽车行家金永柱做车队的负责人,开始了矿石运输业。
    搞矿石运输也不是一帆风顺,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郑周永在矿山上受到了矿务所所长的百般刁难,气得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忍气吞声。但一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合同没到期的时候,他把合同转给了他人,放弃了矿石运输。
    尽管当时政治、经济不稳定,自己又总是在成功的开始时失败,但郑周永从来就没有对自己失去过信心。
    有一次,他和母亲坐电车游览市区。当坐到中央厅前面的时候,他要求母亲下车,并对母亲说:“妈妈,那就是朝鲜总督府。将来我要成为汉城最有钱的大富翁,住在比总督府更大更豪华的楼房里。”
    母亲说:“孩子,村妇的儿子、空着手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上,你拿什么成为汉城最大的富翁,住那么好的房子?不要做梦了,塌塌实实地过日子吧。”
    郑周永一本正经地说:“不,我一定会成功的。”
    那时,郑周永就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已经怀有成为企业家、获得巨大成功的抱负和自信了。
    郑周永说:“成功取决于执著的信念和执著的努力。”他更坚信: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就没有达不到的高峰。
    富人的成功,其实也简单,那就是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里,都敢想,敢尝试,敢去实践,他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成功,更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失败,然后在失败中崛起,直到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梦想,就是成功的开始。无论穷人和富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穷人也可能仅仅是梦想而已,不去做,或者做了以后,一旦失败,就一蹶不振,举步不前,他们太害怕失败,更无法坦然地接受失败。
    世界上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它不属于哪一个人。而且它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甚至足可以打倒一批人,彻底摧毁他们的意志和梦想。
    但同样是天灾人祸,却可以使另一些人变得更坚强,更清楚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不断地坚定自己的信心,在成功和失败的转变过程中,更加坦然和坦荡。
    这不仅仅是意志品质问题,而是自己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就拿郑周永的事来说,他在经营自己米店的时候,目的是想赚钱甚至是想赚大钱。
    假如他是一个穷人的话,他就会在顾客那里缺斤少两,最大限度地伤害客户的利益来增加自己的利益。在粮米商那里,能赊则赊,能欠则欠,只要钱到了自己的腰包里,那就是自己的。穷人认为只有这样做,他才能迅速的致富。
    穷人这么做,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信誉,自己在打断自己的腿,自己在卖自己的血。一个人的命运不是能靠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而是需要有大大小小的配角的帮助和支持,你才能演好命运这台戏,特别是在自己弱不禁风地时候。
    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贫血的人和断腿的人是跑不远的。自己的身体不成,别人又不肯搀扶,结果只能是在灾难中倒下,人生以失败的结局拉下帷幕。
    富人经营米店,自然就会像郑周永一样,以客户的利益为重,处处为客户着想,让客户自愿地把自己的钱放进他的口袋里,而不是自己伸手从客户的口袋里掏钱。他在经营自己生意的同时,也在经营自己的为人。
    如果不是在经营米店时,郑周永给很多人留下讲信誉能做事的好印象,那么就不可能在他买“亚都”汽车修配厂资金不足时,吴润根能把钱借给他。在他还欠吴润根的钱没还,他的家底被大火烧得一干二净,穷得只有一屁股债的时候,还能支持他。如果没有吴润根的支持,郑周永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也许就没有以后的成功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吴润根不可能用钱支持一个坑蒙拐骗没有信用的人,也就是他不会支持知道自己利益不想别人利益的穷人。
    穷人做这件事情,就是做这件事情,不会为下一件事情做准备或者做积累,什么事情都没有可持续性,习惯一刀子买卖,所以就不可能有后路。
    富人做一件事情,总是能为下面的事情,甚至一生的事情,打下一个好的基矗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有一条看不见的财富链在连接着,所以总会在艰难的时候崛起。
    从次可以看出,穷人只能积累有形的财富,而不能积累无形的财富。有形财富的力量是有限的,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富人不但能积累有形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善于积累无形的财富,能赢得很多人的认可,在各种境遇里都能得到支持和帮助,很多人甘心演他成功剧目里的配角,使他的成功无限的精彩。
    如果给穷人和富人同样一件事情做,比如这件事情就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点,那么他们对这一点做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穷人能把自己人生的这一点,做成一个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尽可能的深,使自己深陷其中永远也爬不出来。
    富人能把自己人生的这个点,做成一条直线,而且越做越宽,越做越直,最后这条线能成为通往成功的高速路。

    穷人与富人
    信用无价,从穷人到富人的身份证
    6穷人只能把自己做死 富人只愿把自己做大

    朝鲜光复以后,郑周永经过慎重的选择,还是做起了他的老本行——汽车修配。他认真的选好厂址,在汉城中区草洞106号买了一块好地皮,建立了他的“现代汽车工业社”。
    由于判断准确,光复后的南韩汽车数量一时间猛增。也正是他的地理位置好,再加上他的优质服务,修车的业务开展的相当顺利,职工人数由当初的30余人发展到上百人,成为汽车修配业的大厂家。
    郑周永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认为靠汽车修配是不可能实现他的那么大的梦想的。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目光转移到建筑行业上。
    当然,郑周永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就干的。他认为光复后的南韩正处在百废待兴的时候,很多条件都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他不能错过这样好的时机。
    在建筑行业,郑周永是个外行。但是他通过自己从米行做到汽车修配的经验得知,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世界上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只要自己认真投入,勤奋努力,科学管理,真诚守信,一切都会成功的。
    郑周永是不会坐等机会丧失的,立刻成立了“现代土建社”,凭借他的个人影响力,当年就争取到1530万元的生意。
    为了把“现代”这块牌子做大做强,1950年1月,郑周永把“现代汽车工业社”与“现代土建社”合二为一,成立“现代建设株式会社”,他自己也成为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的企业法人,拉开了他成为一个真正富人的序幕。
    就在郑周永准备大展宏图之时,战争爆发了。战争,几乎是一切产业的灾难,他的企业也在所难逃。于是他当即立断,解散工人,把一切资产套现,南下釜山。富人永远是聪明智慧的,也正是这一个正确的判断,让世界上多了一个现代集团。
    富人总是善于发现机会的。战争,在别人眼里是灾难,但郑周永却在灾难中看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他也果断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以“现代建设”的名义与交通部、外资厅签订了承建外援物资储备仓库和代行仓库保管业务的合同,并垄断了美军第八军所有的承建项目,仅此一项,他就获得了将近4000万的收入。
    郑周永还抓住了战争中运输匮乏的时机,购买了3艘运输船,并成立了“现代商运株式会社”,为他的商业航姆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在战争中,郑周永以自己准确的判断、果断的出击,使自己的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打造“现代”航姆奠定了坚实的基矗但是,就在他就快成为真正富人的时候,又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
    1950年末,郑周永承接了美军水源空军基地的修复工程。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高投入肯定有高回报的。他也看到这一点,在开始就把自己的全部资金和建材投了进去。他认为,只要自己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地完工,应该是没有什么危险的,于是他就催促工人加班加点工作。因为他也明白,如果自己的工程在战火燃烧到这里之前没有完工,自己将血本无归。
    事情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战火很快就烧到了水源机场,他只有中断工程逃往釜山。
    这次又让郑周永损失惨重,但他还是没有放弃,继续做自己的事情。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把自己的损失补回来了。
    1953年,郑周永又承建了釜山洛东江的高灵桥的修复工程。由于在夺标时考虑不周,又忽略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前景,这个工程几乎使郑周永陷入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高灵桥总造价为5478万元,工期为26个月。因为这是投资计划中最大的规模,所以郑周永对这个工程有很大的期待。
    由于他的实力的确是有限,再加上河水冬夏变化无常,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什么事情都不是很顺利,施工进度很缓慢。
    最出乎郑周永意料之外的是,当时南韩的经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了通货膨胀,一切东西的价格像火上窜一样疯长,惟一不长的就是他的总承包款。
    祸从来就不是单行的,郑周永也一样。他在陷入高灵桥的工程泥潭欲拔不能的同时,他承建的造币公司东莱办公楼工程和干燥室工程也和高灵桥一样,赤字达到7000万元,把以前赚来的钱全部赔进去了,让郑周永一时间不知所措。
    高灵桥是越干越赔钱,工地上是因欠工资喊着要罢工的工人,家里和办公室坐满了来讨债的人。家人见此情况,都劝郑周永停工不干了。
    郑周永也知道,这个工程肯定是不赚钱的,而且要赔进去他这么多年的血汗钱。但在家人和朋友强烈要求停工的时候,他坚决地说:“你们想砸牌啊?现在停工就是砸牌子。办企业要讲信誉,失去信誉那么一切都完了。我想办一个大韩民国第一的建设实体。这是我多年的梦想,怎么能轻易地就放弃呢?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哪怕千难万险,也要竣工,必须竣工!”
    这么多年来,郑周永一直有一个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只要自己不死,健康地活着,即使有挫折、磨练,也不会彻底失败。
    高灵桥不停工,就意味着还要不断地往里面赔钱,而且还不是一星半点。这时他已经实在没办法了,能做的就是变卖自己的家产。
    弟弟顺永卖了三仙洞的20平方米的瓦房,妹夫金永柱卖了敦岩洞终点附近的20平方米的瓦房,他自己也卖掉了草洞汽车修配厂的地皮,就这样东凑西凑,凑够了9970万元,又重新投入到高灵桥上。但是,这些钱还是不够的,只能四处去借,有时甚至借了18%的高利贷。即使这样,他也决不偷工减料,确保自己做的工程永远是优质工程。
    高灵桥竣工了。大桥的预算金额为5478万元,赤字6500万元。工程款结算以后,郑周永狼狈到连设备都无法从工地搬走的地步。讨债的人成群结队。
    在这个工程上,郑周永的确是输了,几乎是输得他一无所有。他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缺乏经验,一切的责任都是自己的责任。他认为赔得值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只是学费高了点。
    郑周永虽然赔了以前赚来的一切,但他也赢了。他的义举赢得了社会对他的人品以及对他的工程的认可。就连同行也对他的行为表示钦佩。社会上的新闻媒体对他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世人也认为他是最可靠的建设者。
    内务府鉴于郑周永在高灵桥的优异表现,授予他承担政府工程的很多特权,并承诺在重大的工程上优先考虑郑周永的要求,所以他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承揽政府工程就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
    高灵桥让郑周永元气大伤,一时半会也不能缓过来,但他还是乐观地坚持着,那是因为他有当时有钱人都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成为一个真正富人必须具备的东西——信用,有了全社会都认可的信用,那么赚钱的机会就会主动地找到他。
    因为有信用,没钱的他得到了“美援”中的大笔贷款。1955年,他承揽了嘉昌坝扩建工程,内务府重机厂新建工程,釜山港第四码头新建工程。1956年又以5亿4000万承建了玉山桥工程嘉昌坝第三、第四期扩建工程,江口桥第二、第三期工程,公司因此终于恢复了元气。
    1957年9月,郑周永在汉江人道桥工程投标的激烈竞争中,依靠自己低廉的价格和他在建筑行业里良好的信用,一举夺标,合同金额高达2亿3000万。这作为单一工程,它是继高灵桥以后规模最大、投资额最多的工程。通过这个工程,郑周永获得了40%的纯利润。他随后又获得了汉江人行桥的第二期、第三期工程,同时还获得以美元结算的仁川第一船坞的修复工程。
    郑周永的一系列成功,加速了他的事业迅猛发展。1964年,“现代建设”年营业额达到了15.7亿元,1966年猛增到40.6亿。到1968年营业额突破了百亿大关,他也开始成为世界上令人瞩目的富人了。
    郑周永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孩子,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富人,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他是从穷人堆里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富人中间去的。每一个脚印都说明了他永远是一个真正的富人,无论他有钱还是没钱。
    在郑周永的《我的现代生涯》一书里,有几段这样的话,是值得每一个想成为富人的人思考的。他说: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有一个能够成功的项目,就是没有资金。请你借钱给我吧。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告诉他:
    “你缺的不是资本,你缺的是信用。不是说你人品怎么样,而是说你还没有建立起可以借钱给你的信用。所以筹资就比较困难。只要你建立了能够使事业成功的信用,资金不会成为问题。”
    只要得到善良、诚实、正直、值得信赖的评价,就可以拿这个评价作为资本,扩大和发展你的事业。不管是搞商业还是办企业,有资金更好,没有资金也没关系,只要有信用,就可以筹借资金开展事业。这是我在实践中得到的切身体会。过去说谎的人,说的再正确,人家也只会当是谎言嗤之以鼻。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这样。个人树立信用,可以搞小一些的事业,小一些的事业积累了信用,就可以发展成较大的事业。中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大企业再发展成国际性的跨国企业,都是如此。
    有人会怀疑:你身无分文地离家出走,怎么能空手建起这么宏伟的事业?在这里,我要明确地指出:我不是韩国首富,我只是在韩国经济界、世界经济界享有声誉的人。单靠积累钱财,“现代”不可能有今日如此巨大的规模。
    郑周永用他自己的脚步,为下一代人丈量了一个穷人到一个富人的距离,也演绎了穷人到富人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里面,几乎没什么天赐地赏的偶然,都是人为的必然。
    他的事迹告诉想成为富人的穷人们,在开始你可以什么都不具备,只要你善良、正直、勤奋,勇于走出自己不满意的生活圈子,主动去寻找能让自己得以发展的平台,兢兢业业地经营自己的信用,经营自己的人生,就一定能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穷人始终认为,信用是富人讲究的东西。自己作为一个穷人,根本就没有资格或者资本去讲。因为自己每走一步都不容易,做每一件事情都很难。有的事情不投机取巧,不灭点良心,自己根本就什么都得不到,因为自己是赢得起,但绝对是输不起的。如果再讲究那么多,恐怕自己什么都得不到了。
    很多穷人都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自己的一生也没什么太大的改变,一直是一个穷人。
    富人在自己穷困的时候,甚至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还拥有善良、正直和勤奋。哪怕自己没事情可做,但他还是努力地做好自己的人品,能让认识他的人知道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有上进心、值得信赖的人,那么他就会有好多事情去做,因为别人也愿意把事情让他来做。
    有了事情做,富人也不会因为事情的好坏、自己能获得多少利益而去考虑做与不做,量财做事。而是尽心尽力地去做,尽善尽美,精益求精。这不是他有什么目的性,而是他做事情一贯坚持的原则和习惯。
    做好人,就会做好一件小事;做好一件小事,就能做好一件大事。人生就是由许多小事和大事组成的,做好了每一件事情,那么就等于经营好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富人。
    穷人一直认为只有做大事,才可能发大财,所以就一直寻找做大事情的机会。或者认为自己根本就不具备做事情的条件,索性什么也不去做。那么,他只有把自己做死,而不可能做大。

    穷人与富人
    第三章 审时度势 从穷人到富人的驾驶证
    文章导言

    穷人和富人,在儿时,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穷人与富人儿时的差距存在于他们的意志品质、感知能力和对时代的亲和力上。长大以后成为富人的孩子与长大以后成为穷人的孩子在这方面的反差是相当明显的。
    当然,孩子自身的因素除外,家庭因素和成长氛围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富爸爸”总有让孩子成为富人的理念,“穷爸爸”总有让孩子成为穷人的执著。二者可能都是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但发展的结果绝对不同。
    贫穷和富有两者之间不是固定的,而是相互转换的。穷人可以转变成富人,富人也可以转变成穷人。也正因为穷富之间相互转换,才会让我们发现真正的富人和真正的穷人之间的差距。
    真正的富人只能一时贫穷,不会一世贫穷;真正的穷人只能一时富有,不会一世富有。贫穷的力量只能让富人更坚强、坚定;富有只能让穷人更堕落和无知。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的人生绝对不会一成不变、一帆风顺。这个暂短而又漫长的过程中瞬息万变,富人会逆流而上,穷人会随波逐流。
    从很多穷人和富人的经历上,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他们相互转变的契机往往是由于生活中某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这变故多是灾难性的,它可能把人从天堂拉到了地狱,也可能是把原本就在地狱里生活的人拖往更深层里。
    富人自然不甘心在地狱里生活,而要一心一意想摆脱窘迫境遇,他们会凭借着自己心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引发体内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阻力,而最终扭转局面。这是所谓的“逆境出人才”,“逆境出人才”这不是绝对的,它往往针对不同的人。逆境是富人前进的阶梯,也是穷人的坟墓。
    穷人和富人在面对困境时有不同的态度,富人是积极主动地去面对,正视各种各样的挫折、痛苦和磨难,在绝境中寻找出路。穷人则消极被动地去接受,被迎面而来的外界的不利因素逐渐地击倒,而失去再站起来的勇气和力量。
    困境只能剥夺富人的财富,但剥夺不了富人的气质和意志。困境只是让富人暂时寻不到出路,但绝对不是永远。但对于穷人来说,困境不但能夺去他们口袋里的银两,更能击垮他们的灵魂。困境能切断穷人所有的路,让穷人坐以待毙。
    原是穷人的人可以变成富人,也可以比以前更加贫穷,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自己。由穷而富,全凭自身,由穷更穷,也是败给了自己。生活的窘迫,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客观因素,是完全可以战胜和改变的,只要你有富人的理念、魄力、意志。
    世界上就有这么一个人,从小就对金钱无比的执著,从小就希望能成为一个富人,父亲也希望他富可敌国,但是他那时却是不折不扣的穷人。
    最终,他以他独特的方式、用几乎是天才的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富人。这个人就是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洛克菲勒,他是全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他是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
    洛克菲勒在1863年建立了第一个炼油厂。1870年与人合作开办“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到1880年的时候,几乎垄断了美国的整个石油业,并形成了美国第一大托拉斯垄断组织。1892年,“美孚石油”逐步演变为“美孚石油公司(新泽西)埃克森”,它一度控制了美国最大产业——炼油业90%的生产量,在10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年利润达几十亿美元,书写了世界石油的神话。
    1985年,美国评选对美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十位企业家,洛克菲勒名列第二。

    穷人与富人
    审时度势,从穷人到富人的驾驶证
    1穷人被别人经营 富人去经营别人

    洛克菲勒在小的时候,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个非常普通的孩子,在他身上没有任何东西使任何人去推测他的前途。可是谁能想到在日后他却能经营起自己的石油王国,成为石油大王呢?
    约翰·戴·洛克菲勒出生于1839年7月8日。他的祖籍法国南部,因是哈格诺改革派,为了避免遭到迫害,逃到了德法交界的莱茵河一带安家,后又移居美国,在美丽富饶的纽约洲落户,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颇为宁静的田园生活。这里的移民多来自英国,由于通婚,到洛克菲勒这一辈人出生的时候,在他们的血统里,至少已有了法、德、英三国的成分。
    洛克菲勒的父亲大比尔,是个生性好动,性格开朗的人。头脑灵活,眼光独道,有强烈的拜金主义思想,信奉哪里有钱就往哪里奔的哲学。母亲伊莱扎·戴维森·洛克菲勒是一个虔诚的浸礼会教徒。她在洛克菲勒很小的时候,就不厌其烦地灌输基督教教义中的勤俭美德的信念,效果卓著。
    在父母的带领下,洛克菲勒家在纽约州搬了好几个地方,最后在纽约的摩拉维亚镇安定下来。在这里,父亲大比尔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没过多久就置下了约11万平方米的土地,10多间房屋的房产。洛克菲勒一家在这段日子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这种生活在洛克菲勒十一岁这一年宣告结束了。家中所发生的事,给洛克菲勒打下了终身难忘的烙樱家中的女佣告发大比尔强奸了她,有关法庭传讯大比尔听庭候审。
    另外,大比尔还涉嫌另一起更为严重的案子——偷马案。根据当时的法律,犯了这样的案子得上绞刑架。
    为了避免被捕入狱,大比尔当机立断,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赶紧逃跑。幸福而宁静的生活被破坏了,洛克菲勒感到家里遭受了灭顶之灾。
    洛克菲勒是美国石油帝国的统帅,是无可非议的富人。年幼时家庭突变,不但没有葬送他反而造就了他。
    洛克菲勒的性格、品质决定他终究将成为一个富人。面对家庭突来的劫难,他有着惊于常人的表现。
    大比尔离家外逃,这对洛克菲勒来说本不是一件好事,但从某种程度、某个方面来讲它又确确实实是一件好事。因为洛克菲勒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适应逆境的韧性和天塌下来无需惧怕的魄力。这些是他日后在商场上拼搏必不可少的内功。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处在困境中,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想寻求解脱。但仅有这种想法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看你是否付诸于行动,是否真正地去做,怎样去做?富人不仅有想法,更有办法,没有办法也会创造办法。而穷人则只是整天地长吁短叹,怨天尤人,不做一点有实际意义的事。
    能够摆脱困境的富人不是他与生俱来就有这样的能力,摆脱不了的穷人也不是他缺少这样的能力。摆脱得了,摆脱不了,这主要不是取决于他们口袋里的银两和票子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一个心态问题,也就是你是不是真正地想摆脱。尽管那些仍处在困境里的穷人口口声声地说他们是多么迫切地想得到摆脱,但是他们却能够容忍自己在困境中继续生活下去,他们对困境还有一定程度的留恋。
    摆脱困境最终走出去,这是一个结果,而这个摆脱的过程更是尤为重要的。富人可能因困境而有非常的感悟,从而成为他日后生存和发展的无价之宝,这一点足以证明生活中的困境对于富人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富人通过它来磨练自己各方面的承受力、忍耐力以及战斗能力。而穷人在困境中收获的只有眼泪和叹息,除了抱怨就是诅咒。怨声载道,悔青肠胃,别无他法。
    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各个都富可敌国,也不可能各个都一贫如洗,但可能都在为钱而工作、奔波、忙碌,都有富甲天下的愿望。
    想做个富人是好事,但富人先富有的不是口袋而是脑袋。没钱人有个富脑袋他不会过多久没有钱的日子,有钱人没有富脑袋他也过不了几天有钱的日子。所以,我们只能先使自己的大脑富有,心态富有,才能战胜使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富人之路上的各种困难,比如失业就业问题,比如婚恋家庭问题等等。
    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讲,逃避永远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害怕、胆怯、自甘沉沦和堕落更是懦弱者的行为。不要把自己弄得像个乌龟一样,整天缩着头躲在龟壳里,那样暗无天日。坚强一些,勇敢一些,去战胜外界的风风雨雨,积累下一些作战的实际经验,为攀上人生的巅峰积蓄力量。
    大比尔在外逃难,只能时不时地偷偷摸摸在半夜里回家。每次回家,洛克菲勒都要和父亲清清楚楚地算一笔帐。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比尔对孩子们是十分吝啬的,尤其是孩子们向他要钱的时候,无论钱用来做什么,哪怕是交纳学校的必要费用,他也一律拒绝。但他在孩子们感到为难的时候,又会采取另外一个补救的措施,那就是采用劳动补偿法给钱。所以洛克菲勒家中的任何一项劳动,都有一定的标准,做到什么程度,就给相对应的钱。
    这也是大比尔想让儿子成为富人的教育方法。富人首先是应该有钱的,但真正的富人的钱是来自他的劳动或者智慧,别无他法。因为富人是驾驭钱而不是被钱驾驭,所以他必须真正地认识了解钱,知道钱应该怎样来,更应该怎样去。
    洛克菲勒向父亲摊开了他的账本,那本子上详细地记录着他何时在田里工作多少小时,是种马铃薯还是玉米,是挤牛奶还是割麦草都一清二楚,然后父亲又以一小时三角七分的价钱把工资付给他。随后洛克菲勒照例把他得到的钱存起来。
    在几个孩子当中,洛克菲勒颇得大比尔的赏识,父子俩经常会谈点生意。例如把什么商品在市场上卖掉以后,父亲要支付给儿子多少佣金的问题。这时候,大比尔总会显示出一副非常狡猾,分毫必争的样子,而洛克菲勒也是不甘示弱。他会使出浑身的解数,尽可能地从父亲那里多抠出一些钱来。
    这些都是大比尔对洛克菲勒所进行的专门训练。大比尔看清了在美国这个社会金钱的重要性,所以他要洛克菲勒从小就学习对金钱的经营,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两件事情上。
    一次,大比尔问儿子,瓷罐里有多少钱。洛克菲勒说已经有50元了,但是他把这些钱全部贷给了附近的农民,利息为7.5%。结果第二年在50元的基础上,洛克菲勒又多了3元7角5分钱。
    还有一次,大比尔看见妻子正把洛克菲勒绑在柱子上狠狠地打。原来是洛克菲勒在树林里意外地发现了火鸡的窝,于是他便在附近埋伏。当发现大火鸡暂时离开去觅食时,就轻轻地跑过去,把小火鸡抱回家。他把那些小火鸡关在自己的房间里精心地饲养,等到感恩节的时候,拿出来卖给附近的农民,从中赚了一笔钱。
    洛克菲勒的母亲是个虔诚的浸礼会教徒,她认为儿子这样做亵渎了神灵,所以一定要接受惩罚。但大比尔却不这样看,相反他对儿子的作为极为赞赏,他断定洛克菲勒日后的成就一定会超过自己许多。
    洛克菲勒的举止肯定会被我们当中的许多人认为是荒唐或者是庸俗,认为他小小年纪就和金钱较劲是个十足的金钱至上者或是个葛朗台式的唯利是图的家伙。
    无论怎样看待洛克菲勒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有一点我们必须得承认,那就是我们没有像比尔·盖茨一样打造一个软件帝国或者像洛克菲勒一样打造一个石油帝国。
    穷人可以出生在富有的家庭,甚至在钱堆里过着富足的生活,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和现在都大有人在。他们大把大把地花钱,却不知道钱是从哪里来,就算他们知道,也是仅仅知道从父母的口袋里来。
    这样的人即使有钱,也不是富人,仅仅是个钱的奴隶而已。钱,只能使他们越来越贫穷,而不是让他们越来越富有,哪怕他们还在过着富人的生活。
    洛克菲勒从小就知道,钱来自自己的劳动或是自己的智慧,换言之,就是他懂得寻找金钱的源泉。一旦这个金钱的“泉眼”被挖大,随之而来的金钱就会形成小溪、大河、大海甚至汪洋。他的眼睛经过磨练能看到沙子里的黄金,他的手经过打造也会成为“点金棍”。
    大比尔的预言最终成了事实。洛克菲勒凭借着从小就养成的富人最应具备的经营意识,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健全自己的经营手法,终于经营起了自己的石油帝国。
    我们常常以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划分穷人和富人,其实这是错误的。富人和穷人的划分在内在上,要看他的意志品质,思想境界,意识形态,心胸和魄力。在手法上区分就看他是否会经营,善于经营,经营的手法如何。
    在商品经济时代,在市场决定一切的时代,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审时度势的头脑与眼光。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多远,你便能走多远。”一个组织的成长,需要规划经营,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规划经营。会规划会经营的人在社会市场化中可能由穷人变成富人,但不会规划和经营的人,一定是个穷人,即使是他原本是一个富人,也会变成一个穷人。
    穷人要想成为真正的富人,仅靠努力工作是不行的,他必须要有经营的意识,经营的理念,并逐渐地掌握各种经营的技巧,也就是说自己必须懂得经营,会经营。
    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因为他不会经营自己,更不会经营别人,只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经营的对象,也习惯于被别人经营、安排。
    企业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在潜意识里,穷人首先是放弃了对自己的经营权,走单位、集体、别人给自己规定好的路,使自己沦为奴才而不是帅才。
    穷人往往会成为富人的经营对象,成为富人赚钱的工具。穷人并不是对此无动于衷,认为这是剥削压迫甚至是敲诈,然而穷人不承认自己不会经营,把自己被经营归罪到环境、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上,从而弱化了自己的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穷人不懂得经营,害怕经营,往往会使自己沦为富人棋盘上的棋子。
    富人因会经营,是小努力大收获,而穷人则因不会经营,是大努力小收获。这句话和现在社会流行的一句话很相似:赚钱的不挨累,挨累的不赚钱。穷人因不会经营,喜欢有一个固定的职业,有一份固定的收入,银行里有个固定的账号,因为喜欢这个“固定”,所以宁可在盐山里挖金子。富人因会经营敢经营,能看准商机抓住商机,即使是空手套白狼,也能赚个盆满钵盈。
    “经营”究竟是怎样一个要概念呢?详细地说是指统筹并管理,也泛指计划和组织。它是一个大而无边的理念,它可以包括这世间的一切。婚姻需要经营,爱情需要经营,而对自身更需要一种经营。自己能否成功,关键是看你怎样经营。
    既然是经营,就不应该是盲目的,而是应该想方设法地去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要。经营的方向应该是全方位的,有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想准备。
    富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经营者是肯于冒险和创新的,没有机会创造机会,有机会利用机会,总之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正是因为许多穷人不善于经营,不懂得经营,所以他们总是轻易地就放弃了奋斗的目标,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看到别人发财眼红,自己却永远坐以待毙。不是他们不渴望变得更好,而是他们太缺少经营的理念了。
    在滚滚经济大潮中,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复上演,富人和穷人都应该深深地感悟经营。富人在感悟中更富,穷人在感悟中大彻大悟。会经营的更好地经营,不会经营的就必须要学习经营,并在经营中逐渐地积累自己实战的本领。
    经营是指综合素质化作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在:在将来的社会里你如何以独特的眼光捕捉到发展的机遇,进而紧紧地抓住,然后凭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运用语言技巧、交际能力等一系列手段把这一机遇所带来的及它潜在的一切益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这样做一次,可能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距离,可是把许多次累积起来,就是一个不断缩小距离的过程。

    穷人与富人
    审时度势,从穷人到富人的驾驶证
    2穷人在乎赚钱的多少 富人在乎赚钱的方法

    大比尔厌倦了逃亡在外、有家难回的日子,于是他决定把家人从熟人太多的摩拉维亚镇搬走。洛克菲勒及家人先后在几个地方做过短暂的逗留,最后决定在新开拓的俄亥俄州伊利湖畔的斯壮比尔镇安定下来。
    洛克菲勒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他除了对父亲充满崇敬和爱以外,对父亲灌输给他的处世哲学也深以为然,那就是钱的重要性和商业意识。
    大比尔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得来的,所以他认为人生这一辈子靠谁也不行,只有自己才是最可信赖的。人生中只有钱才是最重要的,除了钱以外还是钱!钱!钱!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更是离不开钱。人若想有钱,最简单的一条路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要赶早,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大比尔的这种思想虽有失偏颇,但也可以称得上是为人处世生存奋斗的至理。“人生中只有钱最重要”这句话稍稍有那么一点不恰当,但也可算得上是一个事实,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商品化的社会里,钱更被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上。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洛克菲勒正是因为知道了钱在美国的作用,所以他才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中成长为富可敌国的富翁。
    洛克菲勒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父亲还不仅仅告诉他钱的重要性及作用。
    约翰·戴·洛克菲勒在晚年回忆当他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父亲经常和他玩这样一种游戏:洛克菲勒纵身从高椅上跳入父亲的怀中。可是有一次,父亲却并没有张开双臂接他,结果他跌坐在了地上。父亲当时就非常严峻地告诉他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
    这件事给洛克菲勒的一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从中明白了作为一个商人的信条:不能轻信别人,但又要言而有信,使自己取信于别人。
    1855年,洛克菲勒15岁的时候,他放弃了高中二年级的学业,决定到商海中闯荡。美国人与中国人不同,父母一般不太干涉孩子的事情。洛克菲勒家也是如此。
    在当时的俄亥俄州有几所大学,但开设的都是非常专业的课程,再加上大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意识太浓,除非是资本家或是特权阶级的子弟,一般家庭的孩子都只能念到高中毕业。
    洛克菲勒在离开学校以后,进了一所学程为三个月的商业专科学校。三个月的速成教育,洛克菲勒认真地学习了会计学及银行学的基础知识,之后就出去寻找工作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找到一家叫休戚·泰德的公司。这是一家兼营货运业的中间介绍商。洛克菲勒的工作是会计助理。
    洛克菲勒深知仪表在社会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他穿着非常得体的牛仔裤,背心挂着一根时髦的金表链,头戴一顶流行的丝织高帽,举止沉着娴雅而又气派十足。洛克菲勒对人更是彬彬有礼。洛克菲勒虽然看上去很年轻,但他对工作的熟练程度,使得谁都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商场的新手来看待,尽管他只经过三个月的专门训练。
    洛克菲勒把公司的账总是记得清清楚楚,从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出色的工作开始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更赢得了老板及其他员工对他的大力赞赏。在做好本职工作外,洛克菲勒还自己准备了一个账本,以便记录各种费用的支出。
    洛克菲勒之所以这样认真而且负责,一方面是天性使然,他喜欢做一件事情就把它做好。另一方面他更是想把公司当作是他磨练自己做生意的课堂。
    每当老板谈到有关公司生意方面的问题时,洛克菲勒都认真地侧耳倾听,仔细琢磨每个字、每句话会给生意带来哪些利处,哪些弊处,然后得出经验,自己牢牢地记在心里。洛克菲勒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经商的机会,日后他把进入休戚·泰德公司所学到的心得用于商战之中,更是如鱼得水,逢凶化吉。
    作为穷人的笔者,写到此处就感触万千了。笔者来自辽西一个全国甲级贫困县,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近二十多个年头。改革开放二十年了,改革的春风无处不到,然而笔者的家乡却依然戴着甲级贫困县的帽子,压得那里的人们几乎喘不过气来。
    笔者的父亲毕业于吉林大学,后来分配到家乡一所中学教书。父亲学的是中文,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时”。他认为年轻人就应该读书,考学,追求因书而仕,因仕而贵,从而命运改变,鸡犬也跟着升天。
    父亲对于金钱,不屑一顾,认为金钱就是杀人的钢刀和害人的毒药。“工农兵学商”,商人是五行之末,是没有出路人不得已而为之,家乡其他人对金钱的理解和父亲差不多。
    记得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为了鼓励人民脱贫致富,给家乡提供无息贷款做起动资金。家乡人向来把借钱看作耻辱,把贷款更视为拖人下水的魔鬼,大家一致认为穷可以,千万不能因为想富借钱,如果亏了那么就永世不得翻身。
    国家给提供资金、项目,可就是没有人主动去做。乡领导挨家挨户地做动员,可就是贷不出去这些钱。
    那时笔者倒是想让母亲贷一些钱开一家商店,不仅自己可以赚一些钱,更主要的是可以让乡亲们得到方便。结果一提出来,就被父亲骂了个狗血喷头,说我不务正业。
    现在,家乡包括父亲在内,尝尽了贫穷的苦头,看到别的地方发展得红红火火,富得流油,悔不当初。看看自己,为了那长时间发不下来的救命工资闹罢课,既误人子弟又丢自己老脸。
    现在家乡的人也看到做生意能够赚钱,也知道只有钱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可这时,既没有资金又没有项目,想到贷款了,可是在杨白劳比黄世仁还厉害的时候,谁还敢把钱往他们这些一穷二白的穷人手里扔呢?银行喜欢锦上添花,却并不喜欢雪中送炭。
    一念之差,穷了好几代人。家乡人为了挣钱,不得不远走他乡去打工,充当别人赚钱的工具。
    曾经视金钱为粪土的父亲,为了给笔者筹措并不高昂的大学学费,曾经求遍所有的亲戚,急得满嘴起泡,几天几夜睡不好觉。
    贫穷才是万恶之本,谁也没有理由贫穷,谁也没有理由让你贫穷。然而,在事实上,世界上的确是存在着很多穷人。在去掉许多难以抗拒的因素外,如战争、天灾、人祸等,穷人是否还错过了许多发财的机会?是否把许多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穷人总是很贪婪,总是想着一夜暴富。但是,财富于人而言,就像是星星之火,也只有把握住星星之火,才能形成燎原之势。在这个过程中,富人总是比穷人更有耐心和毅力。
    在现实的社会中,存在着穷人特别“大方”,富人特别“小气”的现象。越是穷人越不把钱当回事,在没有必要的投资上总是很慷慨,害怕别人说自己穷。富人在没有必要的投资上是非常计较的,绝对不会让花出去的钱做无用功。这也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别,富人比穷人更看重钱的原因。
    钱不是罪恶之根,人的邪恶欲望才是万恶之本。钱是有力量的,它的力量所表现出的善与恶是人为的。鄙视金钱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挣不到钱的穷人;另一种是钱多得不知其数的富人。
    穷人在没钱的时候会打工,富人在没钱的时候也会给别人打工。
    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即使是在同一家公司里打工,二者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如果是一个穷人,他会在乎薪水的高低,这是他在这个公司打工的惟一目的。如果公司给他的薪水能令他满意,他会把这个公司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依靠。
    既然穷人把公司当作生命的依靠,但绝对不是主人翁责任感的那种,他会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如何在公司长久地呆下去。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对上司尽溜须拍马、抱粗腿、捧臭脚,顺风接屁之事。人前是好好先生,人后是长嘴婆娘,全公司除他之外没有好人。
    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是分毫必争,对工作是偷奸耍滑,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全放在争权夺利,打击异己上。这样的人在中国很多单位都存在着。这种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大的发展,更不会成为真正的富人,充其量也就是一根搅屎的棍子。
    富人也打工,但他不会把自己的一生全部托付给一家公司,可是他对公司是绝对忠诚的。只要他在这个公司里呆一天,他就会对公司尽一份责任,把自己所有的才华和智慧全部用于公司的发展壮大之上。
    这样的人绝对不是为了挣钱而打工,通过打工而挣钱的。他会把公司当成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了解这个行业如何运作,怎样才能更好地运作。他会认真了解运作这个行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富人首先是个有心人,用心人。他不仅仅把钱看作财富,更把赚钱的办法看作财富。
    穷人打工是在寻找钱,富人打工不仅是在挣钱更是为了寻找和发现挣钱的办法。
    穷人是甘心打一辈子工的,挣一辈子省心省事的“有限”的钱,所以这样的人只在乎能拿多少钱,他所在的公司福利如何。只要这个公司能满足他的要求,无论这一行业发展前景如何,这个公司存在着什么样的危机,他都不会关心。
    富人不会老死在一个地方,只要他在这个地方学不到新的东西,这个行业没有可挖掘的潜力和前途,他就不会再做下去。只要他有了一定数目的资金,他就会离开这个公司,另起炉灶,或者去从事更有潜力更有前途的事业。

    穷人与富人
    审时度势,从穷人到富人的驾驶证
    3穷人选择走死路 富人选择走活路

    洛克菲勒在休戚·泰德公司凭借着超凡的经商才能,为公司创下了很高的利润,但当他提出要求老板将他的年薪由500美元增加到800美元的时候,遭到了拒绝。于是他辞掉了工作,开始与克拉克合股经商。
    在商业经营中,一个成功的经营者他首先应该具备能够用钱赚钱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了一定数量的钱,再加上合理有效的支配、利用,从而获得更多的钱。怎样合理地运用和支配手中现有的钱,这是对一个经营者才能和智慧的考验。然而,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一个经营者,纵使你有再强的经营能力,但手中分文没有,你怎样去支配和利用?一切都不成了空中楼阁吗?
    所以,在商务运作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就应该是资金的筹措问题,也就是说做生意一定要有本钱。生意越大,所要的本钱也就越大,这是谁都知道的。就商务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好的莫过于有多大的本钱做多大的生意,或者是想做多大的生意就先去尽量筹措多大的本钱。就一般人而言,手中分文没有,是绝对不敢去做生意的,但洛克菲勒是个例外。
    在克拉克提出双方各出2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的时候,空心大老倌的洛克菲勒还摆出了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是不是少了一点?”然后赶紧跑去找父亲,请求提前支付答应到他21岁时给他1000美元遗产的许诺。因为洛克菲勒离21岁还有16个月的时间,最后父子俩达成了协议,洛克菲勒以10%的年利息提前拿走1000美元。
    在中国,传统商人有以“一文钱创天下的志向和能力”一说,也就是说靠自己一文钱一文钱地积累原始的资金,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发展事业。这不失为一条走向成功的途径,但它无疑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且其中的许多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像洛克菲勒一样,跳过最初资金积累的阶段,而直接从经营入手,这不失为一条捷径。
    没有一个穷人是甘于贫穷的,但是他们都能为自己的贫穷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因为这些理由确实存在,那么这些穷人就有理由一直穷下去。
    并不是所有的穷人都一无是处,他们可能是很有才华,很有学识的人。富人并不是全身都是闪光点,也不一定有很高的学识,但是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普通人如果想富有,是离不开经商的。穷人也想经商,穷人经商成败不说,他们面对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的筹措问题。筹措资金的渠道很多,比如个人的存款,向银行贷款,向熟人筹借等等。
    富人和穷人做生意,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心态的问题。富人做生意认为风险是正常的,赚钱是努力的结果,赔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在乎的往往是经商的过程,很少考虑结果,因为他认为只要过程不出现失误,结果也不会出人意料,这样他才敢投资,投资的方向往往不会错。
    穷人做生意特别注重结果,把成败得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怀着想赚怕赔的心态战战兢兢的,做哪一件事情都是如履薄冰,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这样的人,在商场里更容易吃亏上当,更无法自如地施展自己的手脚。
    也正因为穷人有这样的心态,想赚钱又害怕风险,想投资又害怕赔本,很多时候还是选择放弃。即使做了,如果失败了,也不会重头再来。
    当然,穷人开始做生意原始资金的积累是一个问题。前边提到过我的家乡,家乡人几十代人都种玉米,现在玉米市场上已经是0.4元/斤,如果在当地卖,一亩地的收成仅仅是800元左右,去掉成本也就是200元左右的利润。一个农民经营五亩地,一年全部的收入才1000元左右。
    当地有的人把玉米收购,运到离家不是很远的某个城市,每斤能赚一角钱,每次运5000斤的话,他能赚500元钱。从家乡到某市两天跑一次,那么这个人在四五天之内所得到的利润就是一个农民全年的收入。
    笔者问家乡人,为什么自己不把玉米运到某市去卖。他们说自己没有车,如果雇车,去掉车费加上吃住也不赚钱,还不如在当地卖,这样既省力又省心。笔者又问为什么不买一台车,他们说没钱。笔者说你们全村共有一百户人家,一家拿一百元钱是不成问题的,买一台农用拖拉机也就是三四千块钱,为什么不联合起来买台车把全村的粮食运到某市呢?
    他们说他们谁也不相信谁,运完粮食怎么办,半路上出车祸怎么办,税收及修车费谁拿,全村每家玉米有多有少,怎样付钱才算公平?……反正问题特别多。
    正因为这样,全村每年都要失去10万元的利润。10万元对于家乡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因为许多不值得一提的问题,宁可把这天文数字送给别人也不留给自己,这或许就是典型的穷人特色吧!
    洛克菲勒与克拉克合伙开的公司是做谷物和牧草生意的,他们两个其实都是穷光蛋,所有的资金放在一起才4000美元,等于是在做买空卖空的勾当。风调雨顺,收成好的时候,农民把谷物和牧草等产品拿来,洛克菲勒和克拉克想着法子倒来倒去,不仅生意可以做下去,还能从中赚一些小钱,可是若遇到灾年,他们的运气可就没有这么好了。
    洛克菲勒十九岁这一年,公司开业还没有多久,美国中西部的农业区遭到了霜害,农作物几乎没有收成,公司更是没有生意可做,同行有许多公司纷纷倒闭了。克拉克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这时,有不少的农民找上门来,要求用来年的谷物收入作抵押,请求支付定金,条件对公司相当有利,但棘手的问题是,洛克菲勒和克拉克到哪里去弄来这么一笔庞大的资金呢?
    克拉克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洛克菲勒对他的这种表现表示不屑一顾,自己想办法筹措资金去了。洛克菲勒从小就培养练就出了独到的眼光,一眼看上去就能分辨出什么生意能做什么生意不能做。对于眼前的形势,他一下就嗅出了发财的味道。
    在克利夫兰有一位颇具声望的银行家叫汉迪的先生,他与洛克菲勒都是虔诚的浸礼会教会的教徒,平日里志同道合,洛克菲勒决定去找他帮忙。
    听了洛克菲勒开诚布公的请求货款,拯救农民的高谈阔论后,汉迪先生表示了同情。这位精明的银行家,终于生平第一次破例,在没有任何抵押品,甚至连货物证券也没有一张的情况下,凭着对朋友的信任,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贷了2000美元给他。
    洛克菲勒思路敏锐,手腕高明,只要他看准了一件事情,准备要做,便会积极地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洛克菲勒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人,哪怕是在年纪轻轻一无所有的十九岁。手里没有钱,却能种下一棵摇钱树,种下一棵招引金凤凰的梧桐。
    这也是穷人与富人的差距。如果是位穷人,送给他一块金砖,他也只能是用这块金砖去打兔子,为了吃一顿兔肉。
    只要是英雄汉,就不会被一文钱难祝穷人是没想法更没办法,富人是有想法,更有办法。
    洛克菲勒从汉迪先生那里贷来了2000美元,大他11岁,来自英国威尔士的克拉克再也不敢高傲自大,摆老资格地以老大自居了。洛克菲勒领导着克拉克经过努力,公司在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45万,获纯利润4000美元。
    富人能在“铜钱眼里翻跟斗”,他们能根据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自己的对策,不失时机地开创自己的事业。事业的开创既是一种资金、实力的较量,更是一种智慧的较量。白手起家的富人起家的资本的得来很大程度上就依靠智慧、依靠精明的头脑和灵活的手腕。一个成功的富人总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为自己聚积起创业的资本。
    不仅仅是做生意,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需要有一定的资本。因为只有有了资本,才能进行运作。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拥有资本呢?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就是最原始的那种方法,一点一点地积累;另外一种就像洛克菲勒一样,利用他人积累自己的资本。两种方法各有其利弊。
    前一种方法稳妥,不承担多大的风险,所以生活中大多数穷人多是采取这样一种方法。很多人刚刚踏入社会之时,如果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都是依靠自己辛勤地工作积累资本,这种积累的方法是异常辛苦而又漫长的。在积累的过程中,自然会损失人的激情,扼杀人的创造冲动,培养人的惰情,同时又会错过许多的机会。即使最后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谁又能有多大的魄力把自己辛苦积累下来的资本进行风险投资呢?除非有百分之百或者百分之二百的把握有回报,事实上这种机遇又有多少呢?
    社会和时代是逐渐进步和发展的,而且速度是惊人的。一个人积累的资本总是要随之不断地变化。一种可能是你永远都在积累,永远也积累不完,这样,你又如何去创业?正因为这种情况,许多人一生中都不能真正地富有起来。
    富人在资本积累上远远比穷人聪明,富人的聪明所在就是他敢利用能利用的,调动他能调动的关系、资金为他所用。借鸡下蛋,借壳上市都是富人惯用的招数。富人也善于联合,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根筷子折不断。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众人的力量把风险化解到最小的程度,即使是失败了,也不会大伤元气。

    穷人和富人在都没有钱的时候,所面对的一切都是一样的。身上的枷索,脚上的铁镣分量是相等的,只是二者的心态不一样而已。穷人或者是认命,或者是等待,或者向前蜗行。富人则想尽一切办法,去掉自身的牵绊,轻装上阵。

 

    紧急接:穷人与富人的距离0.05厘米(中)

 

责任编辑:abler
标签: 穷人 富人 距离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


  • 发表评论须知:
  •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频道推荐

    精彩推荐

    如何应对面试官3秒或者30秒浏览简历的原则 “我一看你的简历,就觉得你输了!”前阵子,朋友欧阳成功转正了一家上市公司,按照惯例请了一伙人吃饭庆祝,大家都夸她说:真给…[详细]

    乞丐的觉醒:当改变自己时 一切都在改变 当你改变自己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 曾经有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在卖完大部分的花之后,发现天色己晚,所以决定早点回家。…[详细]

    房地产业新职业:验房师 10月27日,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消息,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正式启动《验房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 “…[详细]

    一位职场老前辈厉害总结的心得 如果这篇文章没有分享给你,那是我的错。 如果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了,你却没有读,继续走弯路的你不要怪我。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详细]

    在不冒犯对方的情况下 优雅地结束对话 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正当您在会议上与某人交谈,却从中意识到对话结束了!虽然你们都还在为延续对话而做出贡献,但却只是在运…[详细]

    最新信息

    如何应对面试官3秒或者30秒浏览简历的原则“我一看你的简历,就觉得你输了!”前阵子,朋友欧阳成功转正了一家上市公司,按照惯例请了一伙人吃饭庆祝,大家都夸她说:真给…[详细]

    ·职业百科:系统交付工程师
    ·职业百科:仪器仪表工程师
    ·做人做事,顺序很重要
    ·凡事提前五分钟
    ·和领导出差,该聊点啥?
    ·闹离职的员工没走,不吭声的员工突然离职
    ·李佳琦一夜赚6亿,背后的高学历团队扎心……
    ·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方式,增加工作机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职场“名媛”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会员协议 | 联系我们 | 合作代理 | 广告服务 | 隐私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友情链接 | 会员价格

    版权所有 舟山爱博仁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北路100号三楼(301)
    客服:0580-2086078 电话:0580-2526078 传真:0580-226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