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冠以中国版《盗梦空间》美称的《催眠大师》,在票房大热的同时,也使得抑郁症这一话题再度受到关注。就如片中主人公即使身为心理治疗师也无法避开抑郁一样,在“鸭梨山大”的职场,焦虑、抑郁、早衰、猝死等“隐形杀手”正在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前来咨询的职场病人中,焦虑症和抑郁症约各占一半,如果已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还是建议‘对症下药’,尤其是有抑郁症倾向的人”,5月19日,在一家三甲医院,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余年的二级心理咨询师罗伟如是说。
而据智联招聘5月19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下称报告),从事金融、银行、保险类行业的工作人员,其抑郁倾向在2013年有所提升,排到了所有被调查行业的首位。
金融、银行、保险类从业者抑郁倾向最严重
4月28日至5月8日,短短十天时间内,就有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辑、都市快报副总编、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深圳报业发行物流公司总经理等四位媒体工作人员,先后因患抑郁症自杀。一时之间,职场抑郁症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所理解的职场抑郁症,就是在职场中带来的有形无形的压力刺激,慢性持续下来就容易抑郁,简单说,一份工作待遇低,强度大,社会不认可,发展前景不高,是个人就可能抑郁,压力越大的行业越容易出现”,罗伟说,医院没有特别关注职场抑郁症,基本上各个职业都有抑郁症的情况,像公安、医疗行业比较集中,至于症状则大同小异。
智联招聘5月19日发布的报告,采用网络定量问卷的方式开展,共收集有效样本量11032人。调查结果显示:金融、银行、保险类从业者,在2013年不同行业职场人抑郁倾向对比中位于榜首,紧接着是政府、非营利性机构、科研类的从业者,以及医药生物、医疗保健类的从业者。
至于传统金融行业从业者抑郁倾向明显,智联招聘测评部高级顾问田娟娟认为,在近年来传统的金融行业受到互联网金融市场蓬勃兴起的竞争的大背景下,不管是在经营模式还是在业务内容上,传统金融行业都受到严峻挑战,类似于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从业人员可能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IT互联网行业,而不是金融行业。
“如影相随”,多数人意识不到
今年30岁,在一家银行担任主管一职的陈艳(化名),本应是快乐工作、享受生活的最美人生阶段,却因为工作压力等多方面原因,患上了焦虑症,不得不求医缓解。
因为需要跟客户打交道,陈艳需要跟不同层次的对象进行交流,对于一些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也要尽可能满足,仅这一点,就让她力不从心。再加上领导和她本人对自己要求都高,因此总是会担心突然发生各种问题,时刻处于紧张、失眠,吃不好的状态中。好在她在复诊过几次后,已经有所缓解。
相对陈艳这种“焦虑症”患者,持有悲观甚至厌世情绪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一家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工作的杨杨,今年年初时曾有一段时间情绪特别低落,还曾企图自杀。在姐姐陪同下,她去湘雅三医院问诊才发现自己已经是“中至重度抑郁症”患者。
“当时觉得活着反正没意思,每天动不动就流眼泪”,杨杨告诉记者,一般人都以为抑郁症就是想不开,其实是有病理症状的,譬如在封闭的空间就特别难受、觉得很受憋,情绪很恶劣,常常哭得呼天抢地,喜欢胡思乱想,连老板都让她休息放假。经过半年时间不间断地服药治疗,在家人和朋友的细心陪护下,杨杨的生活和工作也慢慢步入了正轨。
鲜有企业设心理咨询岗位
“我们国家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上升期,随着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加班往往是家常便饭,尤其是一些竞争压力较大的行业,在大中城市、中心城市更加突出。”在长沙玲清心理工作室的心理咨询专家陶萍看来,工作挤占了人们更多的私人交流空间,留给自己的感情疏解的渠道也相应越来越窄。陶萍指出,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心理健康维护几乎没有投入,在职场,心理健康还存在许多盲点。
在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工作多年的罗伟表示,虽然他几乎每天都会接待五六个病人,包括学生情绪问题、婚姻问题、焦虑症、强迫症、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等等,但几乎都是私人前来求医,“如果不是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大部分人都意识不到。”
而红星人才市场负责人梁金星也表示,“在我所接触过的企业HR中间,几乎没人主动谈论过抑郁症这个话题。”他认为,在当今的职场中,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引起管理者们足够的重视。
通过对QQ群进行的随机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企业会为员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岗位,即使很多单位每年组织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但也鲜有人组织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一家IT上市公司长沙分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杨芳透露,目前很多公司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岗位,但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年轻员工有时因一些小事钻牛角尖、想不通而导致事态极端化发展,不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营。
三种方式,帮你远离职场抑郁症
智联招聘测评部高级顾问田娟娟建议,职场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措施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一是注意自我调节压力源,多使用自我激励法;二是注意培养自身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持续关注维护社会关系网;三是工作中多沟通,明确自身工作内容和职责,注重自我提升,除依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外,利用工作之余丰富自己。
为帮助员工摆脱被“追杀”,有的公司会做工间操,有的会加个健身房让员工锻炼发泄,有的则会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员工做心理舒压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