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风险预判能力 谨慎预防就业陷阱
2013-08-21 16:44:59 来源:新华网 作者:未知 浏览46次
699万的毕业生大军,同比降幅15%的招聘岗位数,不足4成的签约比率,供需失衡的严峻局面让人们“谈就业色变”
699万的毕业生大军,同比降幅15%的招聘岗位数,不足4成的签约比率,供需失衡的严峻局面让人们“谈就业色变”。
然而,记者走访后发现,史上最难就业年,难的不仅仅是僧多粥少,毕业生要迈过的门槛太多了。
求职遭遇陷阱
眼看到手的offer莫名其妙“让”给了别人
“知道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所以早早就开始做准备了,没想到空欢喜一场”,应届毕业生珊迪(化名)与记者聊起自己的求职经历,感慨不已。
7月中旬,珊迪看到一则招聘活动策划的公告,信心满满的她随即便投了简历。珊迪回忆说,当时的应聘流程都非常规范,填写应聘表格——部门主管面试——人事经理面试——电话告知面试成功,约定入职时间。
然而,就在珊迪准备入职的前一天,事情发生了大转变。珊迪接到电话通知,称该岗位的人事安排有所变动,暂不安排入职。
“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为什么之前电话里约定的好好的,现在说变就变。“,珊迪很气愤,也很无奈,”都怪自己太渴望这份工作了,什么防备都没做。“
创业上当受骗
所谓的优势资源 原来只是骗取钱财的空壳子
重压之下急于求成的迫切心理,初入社会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让一些加入创业队伍的大学生也栽了不小的跟头。
今年5月份,何力(化名)看到一条服装店低价转让的消息,对方在电话里说“会把我培训上手再走,还说会把手上的客户资源都留给我。”
何力害怕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在电话里口头约定后,第二天就将筹集的资金打给了对方,决定大干一场。
就在双方约好签订正式协议的日子,对方却人间蒸发了。
“事后想想,自己真是太傻太天真了,一个电话就轻信别人“,后悔莫及的何力告诉记者,这是社会给他上的第一堂课,印象深刻。
专家破局高招
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生该如何正确应对?我们来听听某知名外企人力资源总监的建议。
找准自身优势 合理选择
首先,在心理上放下恐惧。严峻的形势面前,人人平等。
其次,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大家觉得好的。
第三,挖掘核心竞争力。展现独一无二的优势,脱颖而出。
面对过程中的种种风险,毕业生又该如何有效防范?记者就此咨询了某律师事务所的邱律师。
增强法律意识 未雨绸缪
口头约定要留好存证
我国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因此,口头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难点在于,一旦一方否认,另一方很难举证。
如果鉴于人情关系,只能签订口头合同,邱律师建议一定要做好录音存证,以证明当初承诺存在的真实性。
记者通过进一步了解,全国首个录音公证电话安存语录95105856早在2012年11月27日就正式开通了,用户通过拨打95105856,就可以对双方的通话内容进行录音保全,所保全的录音严格满足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真正实现“口说有凭 言而有信”。
入职通知需要承担责任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向应聘者发出入职通知,说明聘用意向以及工资、福利等情况。那么,如果单位没有如期聘用,需要承担责任吗?
据律师介绍,入职通知是用人单位向应聘者发出的邀约,尽管它并不是正式的合同,但对用人单位而言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
应聘者已经做了必要的准备和投入,而最终因用人单位的过错未正式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综上所述,对于初出象牙塔的毕业生而言,合理化自身定位的同时多维度增强风险预判和自我保护意识,毫无疑问是求职过程中减少不必要波折,获得较理想职位的的最有效武器。
责任编辑:yuanpf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