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和我以前书里的主人公们不同,这本书里的主人公,都是接受了现代成才观念、教育观念、职业观念的青年人。
我之前的所有理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才市场化。人才市场化,在一代遭到就业挫折的大学生的面前,本来是一个逆流、支流,但是现在正在变成一个主流。
我的理想是让所有的中国大学生把人生的主要负资产扭亏为盈,使追求奋斗的亏损变成追求奋斗的盈利,从而在人才市场上获得killingthemarket级别的成功。我经常说我是一个文化小贩,而不是什么大师名家;我也经常说我只不过是在传播一种commonsense普通常识。因为本来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取得成功,但问题是——那么多大学生为什么没有取得应该取得的成功呢?
成功的定义不是拥有学历。那是中国历史长久以来所特有的变态思想,也是所谓计划经济的恶果。计划经济消灭了资本家,消灭了土地拥有者,随之被消灭的还有中国人的许许多多的价值观念,比如人生的奋斗价值观。特别是大学生的奋斗价值观,成为了一个重灾区。而且伴随着大学扩招,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如果说大学扩招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高价值的劳动者、高价值的人才,那么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反倒是出现了更多的拥有大学学历的失业者?
我宣传的一个commonsense,就是教育要为就业服务,奋斗要为成功服务。成功的定义就是市场对你的需求。对于一个工厂或者一个公司来说,你的产品和服务为市场所需求,你才能实现你的价值。对于一个人才,也是如此,只有在市场上展示你的才能,才能叫成功。这个commonsense,我已经说得太多,说得我自己都觉得挺无聊,但是这的确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一个人生的癌症、奋斗的障碍。
我对自己还有一个定位。我希望我的观念比全体社会承认的主流观念能提前两三年。比如我在2002年提出来“大学生就业中心论”,04、05年就成为中国社会共识的大问题。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我以前宣传的东西已经不新鲜了,已经没有两三年领先的价值了。我在两三年前提出不要为户口而改变你的职业理想的时候,同学们听我的话就成功了,不听我的话就死定了。但是我现在再说户口问题,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所以我现在又面临一个新的考验。可以说,我自己也遇到了职业瓶颈。我下一步要做什么,下一步怎么走才是我的价值所在?我如何在自己已经做过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突破,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自己?这是一个烦恼了我很长时间的问题。
我之所以把这本书里的主人公称为职场新物种,是因为我觉得他们已经完成了人才市场化的几乎所有课题。照我过去的咨询标准,他们并不需要我,我对他们也没什么兴趣。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崭新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教育规划、职业规划方面,我已经不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了。他们需要我谈的是生命的规划——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最充分地享受我们的生命。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进步。这个时代的进步并不是我造成的,但是我至少也是呐喊者之一,所以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仅仅提出“职场新物种”这样一种新观念,而在于这本书将成为埋葬一代一代旧人、一代旧物种的书。鲁迅有本书叫《坟》,我们这本书的意境有些类似。对于所有只知读书,而不知就业和出路的人,所有只知读书,而不知社会实践和社会应用的人,这本书将是埋葬他们的坟墓。
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们,是旧式教育、文凭教育、学历教育的掘墓人。他们是属于当今中国社会中占总人群数量5%的新物种。那属于95%的旧物种呢?他们必然是绝望的。在我十几年的咨询生涯中,我遭遇的那些处于绝望中的人实在让我感觉太恐怖了。
同时,这本书将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如果在职场新物种眼中,大学毕业时月薪一万块已经是很低的收入了,那么大家就会问,为什么我毕业时只有一千多块?为什么还有人在搞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在这本书里,所有的案例汇集在一起,昭示着一个新的潮流已经出现,而且在未来三五年里必将成为中国大学生的主流。
教育严重与市场需求脱节,是中国大学、大专教育以及人才发展体系中最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导致按理说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代人,无法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甜蜜果实——就业挣钱、回馈父母、成家立业、享受人生。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不仅体现在大学传授的知识和技术相对产业发展滞后、和生产实践脱节、跟公司需求矛盾,更深层次的精神障碍造成的问题更多。
这些问题包括:大学生就业意识稀薄——不知道毕业后原来是要工作的;求学历程中职业意识缺位——不知道一切学历必须以职业定位为最终目标,结果今年硕士明年博士后年烈士;求职技巧匮乏——不懂得求职技巧原来是连接大学与社会的跨海大桥,因而不知道如何向雇主卖自己(sellyourself)、赢得机会;从业心态糟糕——进入职场后往往不懂得如何珍惜工作机会,竞争发展空间,处理与上司、同事、客户之间的复杂关系……
而这本书中的职场新物种,他们的市场意识、职场意识、环球意识都达到了一代青年人的顶尖水平。他们所获得的高工资只是显示他们个人成功的冰山一角,他们与旧物种的更大区别在于,他们有着明确无误的行业优势,有着明确无误的职业发展优势,另外,他们的语言优势、性格优势在同龄人中也极为明显。
因此,这本书最终就变成了这些拥有新观念铁锹的职场成功者,为那些没有新观念意识的职场彷徨者的掘墓过程。倘若你还没有新观念的铁锹,可以给自己挖掘一条出路,那么别人挖出来的土就会把你埋掉。因为你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找不到令人满意的工作,那种感觉就像被活埋了,窒息了。其实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时期,当年我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在北大教课的那几年就是那样的感觉。但我终于用新观念把自己的旧观念埋葬了,新我把旧我埋葬了,我做了自己的掘墓人。
这本书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将非常明白地提醒我们:中国内地的大学以及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在未来十年将会遇到极其严重的挑战。其实香港的大学来大陆招生,挑战就已经出现了。如果台湾的大学也能来内地招生,挑战的冲击性还会进一步加剧。海外留学生和海归数量的迅速增加,也是挑战的另一股重要力量。而现在这批“职场新物种”,更是从现行大学教育制度的内部杀出的一支反叛力量。
中国教育的问题,并不是某些技术和局部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根本教育观念和根本管理体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根本”无力思考,更不要说提出什么解决方案。我能做的,就是提醒大家意识到,教育乃民族复兴之父,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如果不深入改革开放的话,根本无法承担这个沉重的历史责任。杞人忧天,我一人忧比较孤独,所以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忧而已。
新物种的起源
R:
回想从大学时到现在的种种经历,当时的状态就是特别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希望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己。
在为自己设定清醒的目标和规划的同时,也应该灵活机动,随着对世界和自己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不断调整。同时要勇于突破极限,勇敢尝试那些自己曾经认为不能做到的事情。
徐小平:
教育环境最重要的,还包括似乎与专业授课无关、但却实际直接关系到授课结果、专业出路的职业配套指导。但可惜在中国大学校园,它们是如此的落后。我们的大学,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发展需求,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许多关系到人才终身发展的政策和条件还远远没有建立和健全起来。
像你这样的新物种在当今中国还是稀有动物。也许对于你这样一个个体来说,未来的道路已趋于平坦,但对于整个物种而言,前途依然存在着无数的坎坷。
R的基本资料:
2001年,考入某经贸类大学。在校期间曾任学生会副主席。
从大二起开始兼职创业两年,后在大三休学一年全职创业。成为该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批准在校期间休学创业的学生。通过创业弄清楚了自己的兴趣及优势。
本科毕业后找工作,曾得到近十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的joboffer。现就职于陶氏化学。
R:
我的专业并非商科,但我很早起就对做个businessman很有兴趣。
我几乎是一进校就开始在学生会做事了。
我的实习其实从大一就开始了。当时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在一家国内的公司。主要是想对社会有一点认识。但那时还是很幼稚的,对企业和职场的了解还非常肤浅。其实,第一次实习,收入、辛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经历。
在那家公司做事的时候,有位经理点拨了我一下,说这一块业务,你完全可以拿出去单干。他的话对我启发很大,直接导致我大二时休学创业。这是第一次实习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我创业的项目就是帮助一些大公司做做校园推广,年营业额超过千万,钱赚得不是太多。当时我的客户有很多大公司,像惠普、百事可乐等等。
后来我跟惠普的高级经理谈业务,说我能不能进你们公司做做“义工”?他答应了。然后我就把生意暂时交给合伙人,钻进惠普白干了两个月。
再后来我就把创业公司的股份卖掉,重新回到校园,开始了大四的求职历程。
开始我也想去“四大”,想想算了,应聘过XX,也许是怕我审计出他们自己也有问题吧,人家还真不要我。
后来也还得到过那么七八个offer,诸如宝洁、IBM、雀巢之类,有些外企招聘还真是牛呢,从头至尾根本就没问过我的成绩。一个副总直接让我过去做他的助手,我也在考虑……。像某省移动,第一年的起薪就是十几万,我去看了看,他们的手机增值服务真的前景诱人。但是我始终犹豫自己该不该进国企呢?我更倾向于选择陶氏化学,因为她是这个行业的世界级领导者,但是在中国刚刚有一个办事处,发展前景非常诱人。
关于大四时找工作的经历,其实对我来讲,无论是创业还是做上班族,我都会选择主流的行业和大企业。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每天碌碌无为,一边抱怨一边期待每个月那些微薄的薪水,生命和时间就在这种状态中浪费掉了。找工作也一样,很多人不敢去碰世界五百强里一些很牛的企业,总觉得自己不行,其实勇气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简单一句话,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勇敢,企业在给你机会的同时,你也给他一个录用人才的机会。
以上就是我第一次和您见面前的大致情况。现在过去快一年了,我已经选择了陶氏化学。刚进去的时候自己感觉压力特别大,因为周围的同事都很优秀。而且分给我的project又特别难,每天都会工作很长时间,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大家交流。因此,那段时间感觉非常痛苦。后来慢慢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工作就相对轻松了一些,于是抓紧时间和大家多交流。
在陶氏化学的这段时间,首先我觉得自己学会了处理一些复杂事务的能力,比如在很多事情需要同时处理的时候,怎么定出优先级。你要学会在很纷繁复杂的情况先做哪件,后做哪件。这是我以前比较欠缺的。然后就是时间管理的能力。当然,英语能力,尤其是沟通技巧这一部分有很大的提高。还有,谈判技巧也学到很多。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分析能力。面对一件事情你要知道如何把它分成几个小块,每一块又分成更细的小块。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如何把一个宏大的任务分成许多可执行的步骤。这个过程非常锻炼思维的逻辑性。
回想从大学时到现在的种种经历,当时的状态就是特别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希望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己。
其实一路走过来,直到现在,我并不是沿着一个确定的轨迹行进的。哪怕现在谈到对于未来职业和人生的规划,我想我也还处在摸索和自我了解的过程中。
我对自己的期望是,永远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也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规划——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做、如何做。但在为自己设定清醒的目标和规划的同时,也应该灵活机动,随着对世界和自己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不断调整。同时要勇于突破极限,勇敢尝试那些自己曾经认为不能做到的事情。
徐小平语录
工作与人生
工作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生命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工作的话——这个工作,无论是自由职业,还是研究岗位,还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管理——他的生命的基本问题就有了问题。人生是需要不断提升和不断充实的,因此,作为人生终极目标的工作也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提升。
大学生就业神经紊乱症
中国大学生就业神经紊乱症:人生追求不以职业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以学位、知识、出国为终极价值。一生奋斗为学位,拿到学位难为生。
徐氏人生咨询公式
徐氏人生咨询公式:S=E+E。S是success(成功),第一个E是education(教育),第二个E是experience(经验)。成功的秘密,不过就是对于教育和工作经验的一种平衡而已!
徐小平:
说一下我对你的印象。去年见了你以后,我写了篇咨询手记,收进了《仙人指路》里。关于你的那部分,我起名叫“大学生的新物种起源”。我说你的特殊之处,在于你非常自信而准确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你有了自己创业的经验,又有了外企实习的经验,你获得了追求人生梦想所必需的第一桶金——精神、知识与经验的黄金。所以我说,你是在当今一片“就业难”、“行路难”哀叹声中逆流而起的新物种起源。
但我们又要看到,像你这样的新物种,在中国的大学生中,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究其原因,当然不在于我们的学生自己,而在于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发生了巨大而迅速的变化。但是,相较于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化,中国大学教育文化的相对滞后仍是非常明显。
教育环境,不仅是校园和校舍,也不仅是专业授课。教育环境最重要的,还包括似乎与专业授课无关、但却实际直接关系到授课结果、专业出路的职业配套指导。但可惜在中国大学校园,它们是如此的落后。
我们的大学,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发展需求,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许多关系到人才终身发展的政策和条件还远远没有建立和健全起来,比如:允许转系、转学、转科、与姊妹学校的联合学位、本校的双学位、自由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明确的就业取向joborientation和职业通道careerpath。
什么是joborientation?什么是careerpath?Joborientation就是根据就业职业方向来设计自己的学位计划,而不再是上了大学以后才像现在无数学生那样开始为职业方向烦恼。而Careerpath则是以职业中心为追求的教育与就业的过程,比如美国学生如果要做律师,他就会去读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本科,四年后再进入法学院读三年J.D.法律学位,然后做律师。如果做医生,则是先攻读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本科专业,然后是医学院MD学位,然后做医生。如果他要做会计、电脑工程师,他就可能直接四年大学,毕业后直通相关公司。
但是在我们的大学里,就目前看来,这些东西还是那么遥不可及!
那些为了追求个性发展而和这个体系决裂甚至退学的朋友们,成功的案例也是有的,但他们付出的人生代价往往实在太大。虽然这从反面说明了中国教育体制需要改革的急迫性,但也从正面说明,既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也不要让这个世界摧毁我们,而是让我们在利用这个世界的同时,让自己改变自己!
因为有上述这些阻碍新物种壮大繁荣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与教育政策,所以像你这样的新物种在当今中国还是稀有动物。也许对于你这样一个个体来说,未来的道路已趋于平坦,但对于整个物种而言,前途依然存在着无数的坎坷。所以我也才会在那篇咨询手记的文末写到:“一个新物种已经诞生,但他成长的道路,依然充满风雨的考验……”。
在我过去写作的几本书里,对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个性化人生设计曾提出过一套原则性的方案:
1.假如你真的想从事的职业与你的专业毫无关系,同时转系和转学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话,可以考虑转系转学,学你喜欢的任何专业。
2.如果转系转学是一种实在耗费气力并且难以实现的目标,那么尝试读一个与你喜欢的职业有关的双学位。
3.如果读双学位也做不到,那么,你就应该多进修和旁听一些与你希望从事的职业有关的专业课程。
4.如果本校不提供你想学的课程,可以到兄弟院校去旁听嘛!(当年的我在音乐学院三四年级发现自己做不了谭盾、叶小刚时,就开始到北京大学听课。这个经历影响了我一生的就业、职业和事业。因为我的就业和职业,是在北大和新东方做教师,我的事业,是关注当代青年的教育与就业发展问题。)
5.积极参加校园学生活动,课外活动——这是大学生活最最重要的第二课堂。
6.在做着上述努力的同时,努力培养自己爱与人打交道、爱交际、爱表现自己的个性。因为,未来人才决定性的素质,包括表现自己的能力、说服别人的能力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如开水的最后二十度,能让你的人生沸腾起来!
在与你聊过之后,我想可以在上述方案中再加上一条:
7.尽早从事各种形式的企业实习活动,甚至尝试自主创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了解市场的需要和自身的兴趣。这是中国大学生迅速成长为职场新物种最直接、最简捷的不二法门!
我曾经数次目睹过类似你这样的新物种诞生却又中途夭折的故事,我也曾感到无能为力、感到悲从心起。比如,熟悉我那本《图穷对话录》的朋友应该都还记得那个我称之为“杭州比尔•盖茨”的孙小光。他的经历和你颇有几分相似。他在大三时成为杭州电子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任职期间,与当地企业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在他的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帮助和推动下,孙小光成立了一家高科技公司,他和论文导师是这个高科技公司的法人和大股东,但他本人是总经理。他以这个公司的名义,接下了好几个网络工程的合同。到毕业时,孙小光不仅带着他学生会那些积极分子的伙伴赚了不少钱,他自己也成了半个百万富翁!
但孙小光的悲剧也是人所共知的。他的父亲——一座有二百五十万人口的城市的地方长官——却坚持要他放弃公司去美国留学。因为让儿子留学,是他本人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做人面子、教子哲学的一部分。在孙书记无坚不摧的意志面前,我这个所谓的人生设计大师终于败下阵来。他的儿子,一个未来的比尔•盖茨,就这样被他老人家亲手歼灭了!在孙书记的背后,其实是那个总是企图扼杀新物种的老旧环境!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大学生的新物种起源
今天见到一个经贸大学的学生,大四。在大三那年,他成为经贸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批准在校期间休学创业的学生。现在一年修学期已过,他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收获,要来和我分享喜悦。
助手Robin说他很特殊。但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他还是一个很普通的男孩。走到街上,女孩未必会多看他一眼。Robin陪我至少见过了好几百个学生,他说特殊,必有特殊之处。
这个学生特殊在什么地方?他一开口,我立即知道了他是一个新物种。
他的特殊之处,并非他休学创业一年,也不是他已经获得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将近十个joboffer,其中有一个公司,总裁就想直接请他做助理,年薪在第二年就可望达到六位数。
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非常自信而准确地知道他自己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他不想做创业的企业家,而做大公司的管理者,并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这些财富五百强公司的认可与录用。
一个大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如此准确、理性、正确并成功地知道自己三十岁、四十岁、一辈子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采取了休学这样在中国罕见的革命性行动,去追求和探索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年下来,他有了自己创业的经验,有了外企实习的经验,他获得了追求人生梦想所必需的第一桶金——精神、知识与经验的黄金。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为此努力……简单一句话,从价值观到个人综合能力上了解你自己,knowyourself,然后根据这个了解去学习,去追求,去奋斗,是人生设计的根本原则。
这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成为我今天咨询的欢乐亮点,点燃了我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希望之光,是一片“就业难”、“行路难”哀叹声中逆流而起的新物种起源。
职业化,从大学开始
A:
很多北大、清华的学生找工作也很难,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包括我自己在内,就是自己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想法会比较混乱,希望各个方面都想去尝试,高低上下都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清晰方向。
如果这四年可以重来一次,我想大一的时候,重点还是要放在学习上。到了大二,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工作。到了大三,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探着走,比如多接触一些业界的人,多找一些兼职、实习。这样,大学生活会更加平衡的,而这种平衡也会很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得到了很大积累,等到大四找工作时成功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徐小平:
你的故事就是在大学四年里如何锻炼出了两种意识:第一是职业意识,第二是市场意识。这两种意识都是可以培养、提炼出来的。你成功的最重要之处,在于通过校园活动以及对职业市场的主动探寻,获得了这两种意识,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A的基本资料:
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2007年,本科毕业,几经周折后进入一家外资大型建设公司工作。
A: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就比较坚定的选择了商科,最终如愿进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专业。我在北大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作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到大二这两年。刚进北大的时候,因为自己在高中的时候特别乖,一到了大学突然发现这里的平台原来这么大,有如此多丰富多彩的机会吸引着自己。所以我大一就报名参加了很多的社团,学生会也做,团委也做,广播台也做。这样一直忙忙叨叨做到差不多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几乎自己参加的所有社团都已经做到头了,当上了商务会长以及光华学生会副主席,也搞了很多的活动。这时候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现在回头来看,在大四之前,我对职业生涯几乎完全没有概念。到大四的时候,才开始考虑自己适合做什么、兴趣在哪个方向。从时间上说,这有点太晚了。其实,对于大一、大二的同学来说,不妨尽量看得长远一点,把以后自己找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全部建立起来。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和我的很多同学在内,往往动手很晚。其实很多事动手越早越好,起码大一的时候就要开始思考。大二就有很多选择。有很多能力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来形成。动手太晚,就业时的优势就很有限。
但是,关于进社团与发展人脉的问题,我一直觉得,不要去为了发展人脉而发展人脉。勿庸置疑的是,人脉广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但如果心中总是装着“人脉很重要”、“找工作要靠人脉”的心理,这样去参加协会或活动、去结识别人,其结果往往是认识了很多人,但都不熟,也根本就产生不了任何价值。同时还会让人感觉你这个人很虚,难以跟大家深交。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兴趣,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去跟有相同兴趣的人交往,是既容易又快乐、同时收获会最大的选择。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因为我对这个领域感兴趣,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这群朋友会产生很多协同效应,他们有了工作机会会介绍给我,而我有了机会也会介绍给他们。
有位师兄给我讲过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一直到大三的时候都没有什么社团活动经验,后来得着了一个机会,在学校里新发起成立一家500强的校园俱乐部。他说当时他认为,这也许是让他体会校园生活另一面的最后一个机会。于是他把成立这个社团,当作是在学校里面创一次业。从获得企业的支持,到在学校有关部门注册,从招兵买马,到策划成立大会,真是体会到搞社团活动的不易。俱乐部成立后,又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也搞得相当成功。他自己在担任俱乐部主席的日子里经历了许多,也学到了很多。更凑巧的是,他毕业时也往这家外企投了简历,本来不抱太大希望,但居然有了面试的机会。面试时候的很多问题,他都是从这段校园社团经历中总结经验,找到事例来说明的。效果竟然惊人的好,得到面试官的充分肯定,于是顺利地拿到了offer。
第二阶段,大三这一年。关于自己的未来,我那时候总的来说还是挺盲目的,但有一件事的想法很坚定,那就是念完本科以后不读研究生,一定要出来工作。于是我就想,要找工作自己还是缺了一些东西,比如没有拿过奖学金。于是社团什么的都不做了,就用了大三一年好好学习,然后拿了奖学金。另外,各种资格证书也一个没有。我也不知道以后什么证书才有用,不管那么多,那段时间就考了不少证书,计算机啊英语啊什么都有。
第三阶段就是大四找工作的这一段时间。大四上学期,我投了很多份简历到一些大的外企,也去了好多家面试,但结果都是无一例外地被cancel掉。第一次被拒绝时虽然心里就很难受,但还觉得正常,于是再去试。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拒绝,说实话我的信心就开始动摇了。为什么北大的毕业生找工作也这么难?我各方面的条件也不差啊。奖学金也拿过,社团实践经验也有,杂七杂八的证书也不少,我还缺了什么?那段时间我最深刻的体验是,人人都说大学生就业难,真不是瞎说,真的很难。
我现在回过头来总结,自己当时可能有一些姿态摆得不是很对,把一些自己觉得很得意的东西表现在外面,总是很张扬的样子。
很多北大、清华的学生找工作也很难,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包括我自己在内,就是自己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想法会比较混乱,希望各个方面都想去尝试,高低上下都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清晰方向。
比如我本专业的一位师兄就曾经向我讲过他的惨痛教训:本科四年,GPA超低,很多科目都刚及格;没做过任何实习;做过一个社团,刚混到部长级别觉得不好玩就退了;英语爆差……所以他本科毕业的时候只有读研一条路可走,于是他就在研究生阶段开始狂补,参加行业社团,去公司打杂。一句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还有更坏的例子。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她大学毕业以后工作了几年,那几年觉得不是特别的顺利,然后考上了清华的硕士。后来接着又念了博士,现在博士毕业了却又想进公司工作。而她现在已经30多岁了,本科毕业十年过去了,还在徘徊,对未来还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想想也挺可怕的。至少我在本科毕业后一定要工作这一点上还是非常明确的。这是我觉得自己比她庆幸的地方。
也有相反的案例。和我同专业的一个师姐,大一时很排斥找工作,计划着毕业后就出国深造,她一直热衷于参加各种文学博士的讲座。直到大二时她遇到了另外一个学姐,那个学姐当时得到了国外一家大公司的offer,听她谈起工作上的事情,于是突然有了感悟:“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在权衡了出国和工作的各种利弊后,她发现出国不仅太困难,要求太高,而且自己并不愿意过那种一个人孤单在外的生活。通过对咨询业的了解,她觉得这种工作很有意思,于是想尝试一下,就这样,她第一次萌生了找工作的念头。后来她成为我们系有名的“实习狂人”。
所以,大三、大四的同学,如果基本技能在短时间内不能很快地弥补上来,这个时候就要做一些能即刻产生效应的工作,比如面试的技巧、笔试的技巧、简历的技巧等等。这些技巧类的东西也是非常需要的。
比如关于简历的问题,每一份简历的目的都在于要抓住审简历的人。想吸引HR的注意,就要知道HR看人的角度,要从他的角度来想他期望要什么样的人。
我记得有一次听一家世界500强来学校做的企业宣讲会,那个HR说的外企对人才的几点要求就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加思量。他说,一个外企期望的人才,首先要对经营管理感兴趣。他是否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不很重要。他应该有一定的团队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学术方面不是很关键,但不能太差,太差可能意味着在上进心等方面的问题。
就我的理解,其实大多数公司的招聘都是基于一个背景,就是用你的过去说明你的未来。总体来讲,去外企工作,除了个人兴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语言能力、跨文化的合作能力。
毕业生的简历主要看三方面: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还有课外活动。这三个方面首先不能有哪个方面特别差,其次要让HR从头看到尾不会发现任何硬伤,最后是要让他在整个看简历的过程中有两三个闪光点值得他目光停留几次,这份简历就算基本完成任务。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面试前要先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的准备会让你提高很多,有朋友就曾告诉她,去面试前先找个人练习,练得多了,做case的时候就不会慌张。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offer也偏爱有准备的求职者。
今年我们班找工作最后的情况还好,但是做本行,也就是进入人力资源管理行当的人很少。
我现在回想自己四年来的经历,我的优势在于,因为比较好强,在学习成绩上一直保持在系里领先,同时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到各种感兴趣的活动中。而周围一些同学的大学生活比较极端,要么是刻苦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么是除了学习都异常积极。
如果这四年可以重来一次,我想大一的时候,重点还是要放在学习上。因为这个阶段一方面要适应大学的生活,一方面课业压力也很大,所学课程也很重要,所以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到了大二,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工作,因为很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只有在这些经历中才能获得,而且这个时候你可以学会处理学习和工作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很沮丧,因为很多事情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经历,尤其是在学生时代你可以犯任何错误,你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去学习一些经验。同时,一定要早早思考以后的职业问题。到了大三,相信每个人都已经有一个想法,哪怕很模糊。这个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探着走。比如多接触一些业界的人,多找一些兼职、实习。这样,我的大学生活会更加平衡的,而这种平衡也会很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得到了很大积累,等到大四找工作时成功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徐小平语录
教育的目的
不可否认,知识、理想、文凭都是宝贵的文明价值,但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首先应该明确一个目标:使自己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就业能力、取得谋生手段、成为专业人士。如果教育不给自己的孩子提供非常明确的就业目标取向,而扯什么知识、理想、文凭,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且极其不负责任的教育。
听市场的话
上世纪60年代有一首风靡中国的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祖国需要我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21世纪的中国青年,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给自己安家即安排自己的前途呢?答案是简单的:市场!假如我要写歌,我今天就会这么写:“新新人类的孩子最听市场的话,市场需要我哪里去,哪里有机会哪安家!”
职业意识教育的时间
中国教育应该把职业意识作为重要价值观灌输给我们的学生,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幼儿园开始——如果我们做不到从幼儿园开始,至少在大学开始吧!
自救的方法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给你这种人生幸福及时雨的职业教育,你就自己先把自己救出沙漠,给自己武装起来这种意识吧!怎么武装?多读徐老师的书!
徐小平:
其实你的故事就是在大学四年里如何锻炼出了两种意识:第一是职业意识,第二是市场意识。这两种意识都是可以培养、提炼出来的。你成功的最重要之处,在于通过校园活动以及对职业市场的主动探寻,获得了这两种意识,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从你告诉我的情况来看,北大光华的毕业生职业发展的主流是就业。你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然也有一些人会选择出国,但选择工作的人更多,应该基本不考虑考研,除非他在学术上有特别明确的目标。这是非常正确的。应该在全国所有的商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里形成这样一种主流,第一选择就是寻求工作发展。也许现在出国也还是一种诱惑,但是再过两三年,出国应该成为一个第二选择,明确无误的第二选择。原因很简单,在你这个专业的行当里,没有工作经验就直接出国,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你也谈到你的一个朋友成为了违背这种主流,从整体上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学生。这样的同学我见得太多了。我见过一个同学,师范大专毕业,然后考了英语本科,然后又考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硕士。在念本科和硕士期间又考了海关证、律师资格证、会计资格证……最后进入海关工作,一个月拿2千块钱,崩溃了。30多岁,崩溃了。后来因为英语不错,就来到新东方工作,在新东方教书。我给他写一曲悲歌,叫“证书悲歌”。他就是缺一个东西,明确的人生目标。他在新东方教了一段时间书,也没有激情教下去,后来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他痛苦时那一瞬间的表情,已经告诉我,他脑子里核心的东西就只有证书、学历,但他没有想到这些都是用来换钱的。
我曾经在《图穷对话录》里写到过一个北大的女生。她到外企应聘,五次面试五次遭到拒绝,可她自己根本不知道原因何在。她屡次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大学阶段从未试图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市场意识。她不是一个校园活跃分子,在学校从来没有参加学生会的任何工作。她不喜欢和同学打交道,只知道学习分数高了就好。她也不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文娱活动。而且,她非常讨厌班上其他女生对于时尚和魅力的追求,甚至很鄙视班上那个最时髦、被男生追求人次最多的女同学。其实职业意识、市场意识就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被培养起来的,如果什么都不做,当然不会有好结果。
而你的情况就相当不错。不过,你一度找工作时依然屡屡受挫,肯定是因为你还没有掌握某些技巧。简单地说,你是缺乏和对方沟通交流的能力。至于你说就业是否与专业对口,这也是一个大学生容易有的误区,就业如果与你的理想、兴趣与市场需求对口,它有什么必要非得跟专业对口?
从你的案例引申开去,我最想知道的还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存在,它的根子究竟出于何处?假如你从进大学起就有就业的目标,四年下来,你是不是一定会成功?假如每一个大学生都知道怎么追求自己的职业目标,那么应届毕业生还会找不到工作吗?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利用校园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诀窍
利用你的大学生身份,与成功人士、成功企业交往,请他们到校园里来搞讲座、当顾问、做咨询。这些家伙,包括俞敏洪和我老人家,在得到大学生邀请的时候,毫无例外都会深感荣耀,更会倾情相助。即使他们因为忙,暂时来不了,但也至少会对你留下深刻印象!
“职业型”专业应受的教育内容
我以在美国非常吃香的牙学院为例,来说明“职业型”专业应受的教育内容。美国牙学院的学生,从他们入学的第一天起,脑子里想的,手上做的,都是为将来自己执业开诊所做准备。所以,他们不仅在牙科专业上合格,他们在开诊所的相关环节:比如商业意识、客户服务意识、市场开拓意识、还有公关意识,都受着充分的培训。同样地,他们也必须了解一些包括officepolitics在内的企业运作规律。因为假如自己开诊所的话,他就必须学会如何平衡秘书和洁牙师的关系。他也必须懂得如何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保持对员工有效的激励。
所以,“职业型”专业应受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专业技能,更包括利用专业技能赢得商业机会的能力。同样地,在中国,情形也是如此。十年前的牙医,也许只会拔牙就行了,但作为今天新新人类时代的新新牙医,就必须在拔牙之外,学会上述的这些看似和牙无关但却与痛相连的能耐。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这是对于人才素质的全新要求与挑战!如果因为教育制度的滞后,你的大学教育没有让你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你就必须自己拯救自己,在浪尖上学会冲浪,在打击中学会击打。
澳大利亚的TAFE系统
TAFE就是就业培训,这个系统在澳大利亚很发达。TAFE的培训内容就是高中或初中毕业以后考一个职业文凭,从理发、酒店管理,到会计、计算机、人力资源,时间从半年到两年不等。拿到这个职业文凭以后,你可以去找工作,也可以进大学继续学习。
实习定终身
X:
实习其实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公司在选择你,你也不停地判断自己能否适合这个环境。
如果可能,实习尽量要去最好的行业、最好的公司。而至于在实习时具体做什么,倒是次要的。
徐小平:
职业目标应该从何而来?这个来源,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从生活实践中来,从人生思考中来,从市场需求中来。而其中最最重要的来源,是从你的工作经验中来。它和你学什么专业没有关系!
X的基本资料:
2002年,考入某大学理工科专业。
从大三起,先后在五家外企实习,终于确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2006年,依靠在实习中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在数千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一家国际知名企业的营销部门录取,第一年年薪在20万以上。
X:
实习是两种过程:一种是你去了解行业和公司,看哪一种行业、哪一家公司适合你。另一种是你实习的公司更快地去发现和了解你的能力。实习其实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公司在选择你,你也不停地判断自己能否适合这个环境。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你会发现事情的运行规律和学校可能不太一样。在公司的任务,你不会被告知做到什么样算是最好,需要自己去考虑。另外你一定要同时处理很多不同的事情,需要好的时间管理、提高效率,还找到合适的人,寻求合适的帮助。
有位师兄曾经告诉我:你要用实习这两个月的时间拼命问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个行业。如果最后实习的那个公司没有给你offer的话,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你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明白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行业。比起别人用两年的时间再去明白,你已经幸运地领先了很多。
我的有一次实习,很幸运地进了家非常著名,同时我也很心仪的一家外资银行,但在那里做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其实不是特别喜欢那里的工作。因为它的工作太规则化了,人就像一个螺丝钉,钉死在那里。不可否认它的工作时间很舒适,朝九晚五,这是很多人羡慕的。但是我不喜欢,或者说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我也才发现,我以前的喜欢多少有些叶公好龙的味道。
我的另一项经验是,如果可能,实习尽量要去最好的行业、最好的公司。如果进不了好的公司,也要进一个好的行业。而至于在实习时具体做什么,倒是次要的。比如一些非常著名的外企大公司,是不会把核心的东西交给实习生的。刚一开始,你肯定都是做一些很基础、很琐碎的工作。
比如我有一次实习时的工作就非常简单。我每天做的,就是趴在办公桌上,按照公司提供的一份名单,逐个打电话给客户推销公司新开发的一种产品。这里面真的没有太多企业经验或者商业技巧可言。但是不要小看这样的事,从中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外企的公司文化,接触到那里的人的工作、生活、精神状况,快速地融入他们当中,和他们更好地进行交流。不论以后是否真的去做全职,但你只有进了这个圈子之后才能接触到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有人说进大公司就是去复印装订资料什么的,什么都学不到。当然如果你安于现状的话,确实是这样。但如果你能用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去问去学,你也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从周围一些同学实习的经验看,也只有那些比较积极的人才能拿到这样的机会。
这些经历能够让你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有底气、更加自信。老实说,我原来多多少少对外企有一种盲目崇拜的心理,总觉得这种地方是只有神一样的人物才能进去,但一旦进去,原来的那些想法就完全消失了。虽然外企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绝对没有那么夸张,大家都可以进去,这样的公司对你我来说并不是特别遥远。公司的很多高层也很好接触,工作的氛围也让人很快乐、觉得很有意思。
在第一流的公司里,你会有种从一个很高的起点来看这个世界的感觉。当然,事情的反面就是压力很大。跟你一起工作的人都非常聪明,在这里工作,互相信任就极为重要,因为大家都非常优秀,如果互相信任,事情就能很快解决。在那样的地方工作,如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么每天都很难过。但如果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工作会变得很舒服和非常享受。
同时,对我来说,这些实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下决心、做决定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下决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正确的选择,二是做正确的放弃,而不论选择还是放弃,都很困难。我后来正式加入的公司,是做营销的。选择这个行当,也是因为在实习时,我发现在营销中一个人做决定的能力能够得到最好的锻炼。这是一种在情况不是很清晰的时候做出的一种判断,做这种判断的感觉非常好,会让我觉得很兴奋,所以我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非经管类专业的同学找实习都是比较吃力的,我自己是学理工科的,对此有深切的体会。我觉得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如果你很有师兄师姐或学院关系的话,让他们介绍的命中率会很高,而且相信你托他们介绍的地方也比较牛。这样你简历上若有个500强的经历,对求职是很有好处的。
第二,就是可以多找些实习。小公司的实习是比较容易找的,他们也比较喜欢大学生去干活,可能收入不够多,但实习阶段应该不必太在意这个。可以考虑多找几个这样的实习,这样简历也可以做得很漂亮。
比如,我有个同学对金融类的东西很有兴趣,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不可能找到国外的大公司,于是找了一些相关领域的国内公司,做的项目也比较实在,这样可以积累经验,并且丰富简历。今后要再投金融类公司,他们看到你在这个领域里做的其实跟我们做的内容非常类似,选中的可能就大多了。
总之,要尽力争取一切实习机会!不要怕被拒受打击,不断争取名牌大公司的实习经历。即使一时能力不够没能挤进去,也在其他地方一边实习一边留意随时的机会。名牌公司的实习经历会让你的简历出彩,也是简历能通过网筛的基本条件之一。永远寻找机会,才能最终获得机会。
无论去的是怎样的行业、怎样的公司,每一个实习经历都是对你有帮助的。很多时候公司没有选择你,并不是说你不优秀,而是因为你们不适合。很多公司看的并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看你是否适合做某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在了解公司,看它是否适合你。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对自己有信心!
徐小平语录
新《学习雷锋》之歌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自己和市场,bethebestofyourself,职务、收入不断增长!职务、收入不断增长!!职务、收入不断增——长!!!
节节败进
什么叫节节败进?这是我发明的一个新词,它的意思是:当我发现并指出导致你人生失败的那些错误,你勇敢承认之,你就会获得进步。你对失败原因的反思深入一步,你离成功就前进一步,所以叫“节节败进”。
徐小平:
职业目标应该从何而来?这个来源,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从生活实践中来,从人生思考中来,从市场需求中来。而其中最最重要的来源,是从你的工作经验中来。它和你学什么专业没有关系!
在我的咨询经历中,对专业和职业目标最容易感到困惑的一类同学,就是语言专业的学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专业等于没有专业,对于自己的职业目标常常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我在2000年出版的《美国留学天问》这本书里面,曾写到一个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的女生,她在大学头几年,也是没有专业方向的。但她在大学做暑期工作期间,去了一家金融公司实习,从此就爱上了金融事业,矢志从事金融,考上了中国金融学院的国际金融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两年之后,看到金融和法律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考上了耶鲁法学院,并获得了大部分奖学金,从而搭建了她的人生平台。她的关键性转变在哪里?就在于通过暑期实习找到了金融工作,确立了搞金融的职业目标。
还有一个我非常熟悉的例子。我在北京大学英语系的一个朋友,毕业后留在北大教公共外语——这份工作,应该是外语系学生最普通、最平淡、最不浪漫的工作了。但这个家伙在教学中看到了社会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就一个猛子扎到了英语教学的急流里——如同他小时候扎到河里捉鱼摸虾那样。最终搏击十年,创造了新东方,成为了俞敏洪。他至今做的工作,还是公共外语——为中国公众与世界的接轨,提供第一流的英语培训。这就是通过工作实践找到一生事业的榜样。
去年,有一个非名牌大学金融系的大三学生来咨询有关实习的问题,她的问题是,她的职业目标是进入外资银行,现在她有了一个可以进入某500强外企实习的机会,而她的专业课还很忙,不知如何处理。
去外企实习很重要,专业课学习也很重要,乍一看好像很难区分轻重。但是,如果从职业竞争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答案就会很清晰:假设这位每门功课90分以上,很厉害了吧?但是现在有一个北大的学生,他每门功课只有80多分,企业会要谁?非名牌大学90多分的学生比北大80多分的学生,一般人看来一定是北大的学习好,他们会认为是不是你的学校评分标准比较松?很重要的一点是,高考已经让你们分出高下了,两个大学不在同样的层级,在学校价值体系内寻找证明自己的方式,你要跟北大的学生竞争,永远没有出路。
对于这位同学来说,她必须意识到,既然立志要进入外资银行,你就不是在跟周围的同学在竞争,而是在跟中国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学生在竞争。但就是这些学校的学生里边,也不是人人可以被500强公司录用实习的,一旦你进入了500强,并且你的工作能够被企业的评价标准认可,你就真的会脱颖而出。为什么?因为500强外企虽然有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各种用人文化的差异,但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充分国际化的跨国公司,他们具有相似性的一般人才价值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市场化的标准,国际化的标准,是区别于学院式评价标准的另一套体系!能够在这里边被一个雇主认可,你就会被更多雇主认可,这才是你拼下去那些北大、清华学生的最重要的武器!
在一次同学约见会上,我接触到一位曾在“四大”实习大半年,之后转头回去攻读会计研究生的同学。她认为四大的工作对自己缺少挑战性(除了体力),只不过是一种重复性的操作,为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作而失掉生活的balance不甚值得。为了重新寻找人生航向和获得内心安宁,所以她决定接受保送研究生。她的抱怨,准确地说,其实只是对职业本身的抱怨,与“四大”本身的工作性质不甚相关。究其原因,是因为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是一种对就业的认识偏差造成的。其实这样的问题相当普遍,有许多刚接触职场的同学反映,他们好容易进到众人称羡的顶尖外企工作,可是他们内心里却有巨大的落差——因为他们工作的性质只是打杂。
除了急缺人手的公司之外,在一般具有人才储备能力的企业内,这种现象是必然的。或者不如绝对点儿说,任何行业、任何企业,作为从学校毕业的新人,不管是学士还是硕士,我们或多或少在做着一些打杂性的工作。打杂是职业生涯的必然开始,有很多同学会幻想通过取得更高学历等手段跳过这一阶段,甚至直接进入管理性的职位,那种现象在稍好一点的企业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不想在毕业时还从事非常基础的打杂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实习下去,做它个一年或一年再加半载!在毕业那天,已经在企业内成为比较成熟的professional。作为没有工作背景的学生,你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样尽早地经历过这个阶段,展示自己在专业上的能力,担负更大职责的支撑力,以及抓住每一次常规工作中的开创性机会。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我的实习经历
1988年,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留学,是一个fulltimedishwasher,parttimestudent(全职洗碗工,兼职学生)。当时洗碗,洗得很认真,成为华盛顿最有名的professionaldishwasher。新东方提倡的敬业精神,那时候在我身上就初露端倪。
我常常对着餐馆里堆积如山的杯碗瓢盆,洗得痛苦不堪。常常想:我干嘛来啦?难道就是为了洗碗吗?但不洗碗,我回家饭碗里就没有饭——今天上班不洗碗,明天下班没碗端——所以,只要乖乖地洗……我的职业中心论,奋斗目的论,就在洗碗池边萌芽。
有时候,边洗边自己开导自己:洗就洗吧,洗碗又怎么啦?要知道,我是在洗碗,但毕竟我是在美国洗!而俞敏洪也在洗,可他却是在北京洗!而且还有太太在旁边监工,洗得不快打耳光!于是心情就好起来……洗碗,我也学到了一个真理:幸福感是一种比较。
餐馆里洗碗,是用一种高压热水龙头。每次操作起来,眼前都冒起腾腾雾气。但我能透过滚滚的迷雾,看到人类的前途、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社会的变革……虽然洗碗是一种令人窒息绝望的工作,但我总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找到洗碗的伟大理由,把自己想象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式的伟大人物……新东方精神,也在那时候扎根在我的心中。
寻找信息的能力
有一个博友,在我的博客上反复留言,同一个问题,他在两周之间大概问了我五六次(这个留言至今还在我的博客上,没有删除),他的问题大概是:徐老师,我的表弟高中毕业,想学新东方课程,请问,哪里可以找到新东方有关授课信息?
哈哈。
大家知道我笑什么了?
我笑的是:寻找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在Google、百度时代最最重要的能力,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对于数理化公式的背诵和理解。我感谢这个提出上述问题的朋友,因为他给了我一个重要例证,证明:为什么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有人总是能够突破局限,获得资源,而有人却总是碰壁,总是向隅?
我想几次机会回答这位朋友的问题。但我实在无法把这个答案打出来,我爱所有学生,但我实在无法容忍这种放任自己大脑冰封停滞的哥们。
到哪里找新东方授课信息?Google或百度一下啊,老兄!
有一次,我很激动地告诉我新东方的同事、专职负责美国留学申请咨询的周容:我发现一个新大陆,美国有一个帮助大家准备入学申请的网站,所有顾问都是哈佛毕业生,你可以让中国学生去网站寻求帮助。结果周容说:啊,你今天才知道?中国学生人人都在用这个网站啊!当时我简直无地周容!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教育除了传授知识,还有其它更多更多的功能,比如传授如何寻找信息的能力、传授如何开启知识宝库的能力……而这个意识缺乏,恰恰是中国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走出专业无用的绝境
W:
我本科读到第二年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专业不是那么的好。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的东西没什么用。到后来发展到极端厌恶痛恨这个专业的程度,所以就想通过考研来换专业。
你必须要身处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找出你的优点,这对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太难了些。你有优点但是你当时并不能立即发现,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慢慢地找到。
徐小平:
你的问题就是一个传统专业的人做一个新的专业,而优秀的你不知道它的定位。其实这是中国大学急剧扩招产生的一个普遍特征。
在中国的大学,教学的定位比较差,又导致教学质量差,师资质量差。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自己拯救自己。
你如何走出当初的绝境,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W的基本资料:
2000年,考入中国对外经贸大学本科,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专业。
2004年,考入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硕士,财务管理专业。就读研究生期间,在西门子全职工作长达一年半时间。
200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西门子,现为中国第一套中国3g标准tdcdma研发团队核心成员。
W:
进大学的时候选择一个合适自己或者说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真的是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决定一个人一生从事事业的第一步。当初我考入大学时选的是计算机专业,因为当时计算机、电子特别热,我也就没考虑会计等别的专业。
我本科读到第二年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专业不是那么的好。因为对外经贸大学本身是一个经济学科的学校,却办了一个理工类的专业,所以师资力量不是特别强。另外,学校的教学方式我也觉得比较奇怪,1/3的时间学管理经济学科,1/3的时间才放到你本身的学科当中,还有1/3的时间是利用你已有的工具去弄一些程序。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的东西没什么用。
本科阶段,我对计算机的各种课程都怀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其实我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对专业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尤其是硬件。除了必修课,我一门选修课都没有选!
到后来发展到极端厌恶痛恨这个专业的程度。郁闷难耐之时,我曾经找不少人诉苦,当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帮助。不过有一位师兄说的话倒是很好地提醒了我。他说其实大学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如何学习”的能力,而不是那些具体的专业课程。我觉得他说得挺对,于是开始特别注意掌握自己看书的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图书馆等等。到了大四的时候,我就想通过考研来换专业。
最初准备考研究生的时候,我最想考的专业是企业管理。因为本科学的课程里有1/3是偏管理的,不至于完全从头学起。当时正好经历非典,非典期间在家里复习基础课,大概7、8月份的时候,开始看专业课的书籍。所有的看完以后,发现这些东西全都大而空,都在讲一些空洞却毫无意义的理论,完全没有实践经验。企业的领导者需要什么素质和一个学生有什么关系呢?但书上讲的全是诸如此类的东西。
后来学校说企业管理专业干脆不招了,这倒好,免得我继续烦恼。于是我又在外经贸的研究生专业里看了一圈,觉得金融和财务这两个方向比较好,可以学到一定基础的职业技能,毕业出来就可以从事金融工作。所以当时就选择了财务管理专业。另外,财务管理专业在我们学校的就业率每年都是第一,出来肯定工作不愁。考前四个月每天读书都非常辛苦,一天差不多16个小时,最后终于考上了。
等到真正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才发现读研究生也不是那么一回事。我的同学他们也是这样的。财务管理这个专业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偏重于用财务的理论知识去管理,但是它没有很多的财务知识在里面,所以它发的证书是管理学证书。毕业出来的话,对应的职位就是做一些基础的会计工作,再往上走的话,会做一个财务方面的领导。
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觉得这些东西差不多都是老师讲一讲就完了,我自学也会,所以读了半年以后我就找去了西门子,然后基本上在那里开始全职工作。我的老板和我做事的方式比较相近,所以处得挺愉快的。在那里一边上班,一边学习,又还要考试,有一些老师也知道你在外面工作,他们肯定也不会很高兴,所以毕业论文就会比较难过一点。但是工作了一年半以后,终于还是拿到了学位。毕业后老板最后雇我的时候,是把我当做有一年半的工作经验来录用的,这在找工作的起点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我比较幸运的地方。
我如今做的是战略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开始比较难,到现在已经做得很顺利。包括管理方面的一些交流,以及跟其它公司谈一些合作模式的事项。我在那里处理了好几个项目,效果都比较好。后来老板发现我在项目管理上有很强的能力,所以他把手里所有的项目都放在我这边。你必须要身处一定的环境中,才能找出你的优点,这对刚毕业的学生还是太难了些。你有优点但是你当时并不能立即发现,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慢慢地找到。
对于专业与就业的问题,我的经验,或者说教训是:一定要把眼光从具体的学科设置中投射到更加宏观的层面。如果你能跳出专业的限制,独立地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决定,你的未来就有更大的可能被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徐小平语录
考古与烤面包
在我看来,考古作为一门专业固然伟大,但另一门专业——烤面包的价值其实也并不低于考古。无论你从事考古还是烤面包,都是崇高的而且可以使你感到幸福的职业。问题在于中国人才流动从体制上来讲远远不够自由,而且对个人心灵的禁锢更为严重,这不仅使考古学生转而去烤面包成为问题,学烤面包的学生想考古,其实也充满障碍。
“严重无用”的人才
我心目中“严重无用”的人才,并不是今天明天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心灵、目光、情感、思维和判断中,扭曲了常识和良知,迷乱了价值与方向,失去了独立与个性的人。我们的教育有很多问题: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大量青少年失学是一个问题。严重不足的资源在被人严重浪费也是一个问题。严重浪费的教育培养出了许多严重无用的人才就是更加可怕的问题。
前途思维方法
我提倡的前途思维方法:如果把自己的出路用市场需求来考虑、来测量,机会就会很多;而如果把人生价值的标准用学历来衡量,用知识来测算,那么人生的路就很窄很窄。因为,市场给人才提供的机会,都在今天;而知识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都在永远。
徐小平:
你的问题就是一个传统专业的人从事一个新的职业,而优秀的你不知道它的定位。
其实这是中国大学急剧扩招产生的一个普遍特征。我最近这次去福建的一所大学演讲,一个学生来和我交流。他说他学的是政治学专业,我问他学了以后做什么,他说不知道。我说总得有一个出路,他说可以考公务员吧,我说考出来有什么用吗,他说未必有用。大概五年前,我还和浙江某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个老师谈过。我说你们国际政治系的学生有前途吗,他说理论上说可以去外交部、外经贸部、外联部。我说好啊,去那些地方能找到工作吗,他说基本上不能。然后我问他那学生毕业后该怎么做,他说本科生一般不好找工作,他们鼓励学生考研究生。那研究生能找到工作吗?我又问。他说,其实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还有些案例更让人欲哭无泪。在我的《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那本书里,有一个在浙江某学院念书的女模特,我给她起名叫颀长,因为她天生一副1.78米的魔鬼身材。但她就读的专业竟然叫服装设计兼表演!这让她完全搞不清楚自己以后的职业目标究竟是做模特还是设计服装。更使我啼笑皆非的是她在来信里对我如此写道:“本校的这个服装表演兼设计专业是培养多技能高素质的模特专业,对服装设计的学习和服装表演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得两方面都会有提高和进步。”这种专业设置的教学思想,简直是幼稚园的水平。就好像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要他们同时学会修钢琴、造钢琴。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么?假如这个钢琴系的学生认定将来只能靠修琴、造琴谋生的话,他就应该赶快退学,到北京钢琴制造厂去学徒。如此简单的问题,就包含了人生最重大的迷茫。职业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职业能力和前景的不同。这两个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专业设置的荒谬,造成了多少年轻人对于前途的烦恼,也造成了我老人家的麻烦——不得不向一个个青年宣讲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对学业的追求,应该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对课程的设计,也应该以学生的人生出路为终极目标。
也就是说,许多院校的急剧发展,导致两个问题:第一,许多专业的设置连老师、校长都不知道有什么用,学生毕业后出路在哪里。第二,这些系科的设置,连老师、校长也不知道它的定位到底是什么,要培养哪方面的人才。在西方,他们大学教育的目标就很明确。学历史的就是将来可以去法学院、管理学院。学数学的,将来可以去搞计算机。有这样的出路摆在那里,导致这两个我们看来非常冷门的专业变得十分时髦。而在我们这里,教学的定位比较差,又导致教学质量差,师资质量差,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
坦白地说,选择读什么专业,对于个人的前途,其意义相当于找对象。甚至可能比找对象还更加重要。找对象如果不合适,尚可随时分手和离婚;而选专业,如果没有选好,那就问题严重了:你必须把自己的前半生通过努力获得的主要能力放弃。这简直相当于自杀一次。在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没有太多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的权利。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自己拯救自己。因为你进了这样的学校,抱怨也没有用。具体到你的例子,所以你就想靠换专业考研究生来改变这样的处境。
就考研来说,很多人认为,有学历总有好处,出国总有好处,我最怕这种想法。生命是不可以浪费的,假如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最佳的人生发展的设计图,我们就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读研上。举例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到了大四以后,按道理你已经挺完美了,可以到新东方来教书,也可以做《中国日报》的记者。但是一般而言,中国大学英语系的四年级学生,他的英语都不过关,并没有办法自由运用。那怎么办?只能是留学。那么他之前的四年时间就是浪费了。同样地,从现在看起来,你的本科四年也是被浪费掉了。
这个理想的境界我们姑且不去说它,我想说的是,到了大四,假如你重新选择,你还会不会去选择读研?比如你现在也知道本科毕业就可以读CFA,你当时是不是干脆就不去考研?只要来新东方读一年英语,一年之后,精神就变了,同时又准备CFA。当然考CFA的难度会非常大,我是从人生会计学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我们继续来讲读研的话题。其实读研的这个阶段对于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最最重要的。我现在到处讲的就是,大学生在学校里要做三件事:一是学好知识,二是了解社会,三是谈恋爱。我认为这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当你已经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假如说考研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诱惑,或者说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压力,慢慢地逼着你去考研。那么无论如何到了你开始读研的期间,特别是对于那些并非学术研究型的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如果你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道路,你还会陷入人生的困境当中。
在你的故事里,你告诉我你在读研时去了西门子,在无线通信这个行业里经历了很多的困难,现在已经熬过来了,这很精彩。你如何走出当初的绝境,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读研究生期间到外面去工作的情况现在已经不新鲜了。但我觉得你的案例还是非常重要。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你的命运转折。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一份数学专业毕业生的通用型职业规划
一个数学专业毕业生,除了做数学老师,还有其他什么出路?
答案是:非常多!如同十个数字的组合,无穷无尽。
要知道,数学不仅是科学之母,数学也是商业之母。比如金融、财务、保险、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当然更有高科技……无数领域里,市场需要无数有数学基础的人才。不同的行业,无论其对于数学基础的要求是直接还是间接,偏重还是偏轻,拥有数学能力的人,可以相当轻松地跳槽、转行、滑行到一个热门职业平台。在企业里,在那些不属于硬性专业的领域里,比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客户服务、后勤支持、一般管理……只要你选准了一个行业,做下去,数学专业毕业生的精密思维能力和计算本能,同样可能令你迅速脱颖而出,从而使你迅速发现、升华、腾飞于一个可以长袖善舞的事业天空。
我无法确切地告诉你数学到底能够有多少什么样的出路,但我确实知道我身边学数学的朋友去了美国,基本上全部改行,一般都是搞电脑、做统计、念财会,搞金融什么的。
决定了“做什么”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按照各个领域的从业资格要求,给自己补一点课,拿个资格证书,积累行业经验,从而开始自己一生的发展。
总之,职业前途与专业无关。或者说,你拿到专业学位未必得到前途,但如果以就业资格为中心,你得到资格就必然可以获得工作!
当然,假使你真的喜欢学术、喜欢研究、真的想做一个大学教授。那么,你就有必要拿一个数学博士学位。因为,数学博士,是当好一个数学教授的必要从业证书。
罗娑的职业规划图
罗娑是谁?看过我的《图穷对话录》的朋友都知道,她就是那篇《四月是残忍的季节》的女主人公。
罗娑的学历是什么?硕士。罗娑的专业呢?社会学。一所普通大学的一个普通专业。社会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说它有用非常有用,说它没用非常没用。罗娑找不到自己的专业在人才市场中的用途,于是仗着自己的英语不错,在北京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部找到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工资不高,罗娑愁眉不展。
罗娑找到了徐老师我,我给她设计了这样一幅职业规划图:一个月之内离开那个让她感到压抑的单位,两个月之内把北京户口扔掉,三个月之内在一家现代企业里找一份工作重新开始奋斗;两年之内不要来新东方读任何东西,而只集中精力成为她选择的领域里面的优秀专业人士;第三个年头开始的时候,来新东方学一年的英语;第四年开始的时候,好好把自己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整理包装起来,开始申请美国商学院的入学资格。
离开大学和户口,她加入了一家世界行业领袖级企业。她真的是从助理开始做起,在外企强大的培训和文化传统的熏陶下,她很快就进了门,入了道,成为了她所在的领域里一个热门市场营销学专家。
四年后的四月里,她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同时获得美国五个顶尖商学院的录取,其中四所有奖学金。她最后选择了哈佛商学院。那个四月之所以残忍,是因为她的消息实在是太好了,好到了令我这样的成功人士都嫉妒和生气的程度。
坏的读研与好的读研
W:
现在回想两年的读研生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一旦明确了目标,就很容易集中精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了。我自己喜欢用“境界”这个词来概括我读研的收获,虽然这个词有点虚。本科毕业时的境界不够高,因为太多的精力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中,都没有时间来好好总结和反思。本科只是在积累量,人的提高需要从量变到质变,我在读研时终于完成了这个质变。
徐小平:
我的核心思想,就是读研要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有职业目标。读死书而不考虑就业可能,求学位而不追求就业技能,是中国教育最大最大的弊病之一。
你的考研经历,无论是你考研的动机,还是你选择的专业以及导师的类型,还是你在读研阶段所进行的大量社会实践,都恰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类“考研”制度暗合,都属于那种典型的“职业研究生”。也可以说,你就是“好的读研”的典范!
W的基本资料:
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大经济学院,此后继续读研究生。
在读研期间一直为能加入顶级投资银行准备,并最终加入荷兰银行投行部,年薪60万。
W:
我看过徐老师写的文章,您一般是不主张本科后直接读研的。我完全赞同徐老师的观点,因为您是针对很多盲目考研的学生说那样的话。但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我觉得我这两年研究生读得还是挺值的。这两年,我思考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东西。简单地说,我考研是为了想明白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我本科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本科时代,我也是比较贪的人,什么都想要尝试一下。因为本科期间我给自己的一个定位,就是要尝试不同的东西。从大二开始,我自己做了不少学校的社团工作,也参加过一些出国交流活动,还利用假期和课余的时间在公司里实习或兼职。各式各样的实习我都去做过,包括证券、咨询等等,还有朋友的私人公司我也去帮过忙。
最后到了大四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却发现不知道干什么最好。一方面是因为体验了很多以后,有一点迷惘,没有找到特别明确的发展方向。看着周围的同学去宝洁、壳牌、“四大”之类,觉得自己想过一种和他们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未来一定要进入顶尖的工作领域,这就要求很高的竞争力,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准备。而当时我在心态和能力上的储备都还不够。通过实习,我已经基本了解了几个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以及这些行业对人的基本要求,所以非常希望能够更好地让自己做好准备。于是,读研就成为我进入自己心仪的行业前的一个非常必要的缓冲和准备阶段。
当时我也计算了读研的成本。因为我是推荐研究生,不是考的,这就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是考研的话,成本太高了,完全没有那个必要,也许当时我就会做出另外的选择,比如直接工作也有可能。但我现在读研的成本很低,不需要考试,导师又是自己很喜欢的,还可以有很多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这样综合考虑下来,所以当时就决定读研。
于是在推研备选的几个专业中,我就选择了一个跟本科根本不搭配的专业,转到人力资源专业上去了。因为本科学的专业属于技术和管理结合,通过本科时的摸索,我已经明确了自己对技术毫无兴趣。
当时决定要再读两年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这两年不是用来读书的,而是寻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我选择的导师也是很偏实务的导师。读研期间,我还做了无数的企业管理咨询,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事先已经想好了才去做的,不然的话我会觉得不值。读研时我在外面实习比较多,如果是在假期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平时导师就不太同意。不过只要不耽误学业和导师的项目,一般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毕竟大家都要面对未来的找工作,很多同学都会出去实习,一般情况下导师也会理解。
通过这些种种实习,我渐渐发现,做人力资源也不是我最想要的。后来我的兴趣慢慢就锁定在投资银行上面,而我以前积累的东西跟投资银行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终于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投资银行。
假如和那些毕业后即参加工作而没有读研的本科同学相比,我的劣势仅仅只是在于我老了两年,但我的优势是我对我自己想干什么、爱干什么、能干什么已经想得很明白。我的本科同学,全班有30个人,当时毕业以后工作的有10来个,大部分的人继续读研或者出国。当初这工作的10来个人里,他们现在能说自己想明白了的都比较少。即使想明白了,也还是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困扰。
我们本科的专业是为企业的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培养的人才,要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职业定位很明确,就业形势也还可以。但这个方向与很多同学的兴趣点不符合,所以他们并不喜欢,我本科的同学中就业做本行的比例也不高。不过这实际上是高考选择的问题,跟专业本身的职业定位没什么关系。很多人发现这个职业定位跟自己的喜好不符合,就开始去寻找新的方向,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和别人相比,我确实少了两年的工作经验,但这两年时间我也在学校里没有白呆。因为我不读这两年的话,就不会有“过来人”的经验。不读这两年,我就不会决定做投行。甚至不读这两年,也不会认识您了。
我最后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投行,最重要的原因,坦白地说,是对收入的考虑。同时这个选择也是经过对自己的认真反思而得出的。我经历过不同的企业,我发现自己需要的是高度竞争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而在我的兴趣范围内,基本上只有投行能够给我这种环境。我也特别喜欢和这个行业的人一起工作。
现在回想两年的读研生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一旦明确了目标,就很容易集中精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了。我自己喜欢用“境界”这个词来概括我读研的收获,虽然这个词有点虚。本科毕业时的境界不够高,因为太多的精力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中,都没有时间来好好总结和反思。本科只是在积累量,人的提高需要从量变到质变,我在读研时终于完成了这个质变。
徐小平语录
考研的目的
如何解决中国学生考研的盲目性?我想我能够提供明确无误的答案:考研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终生职业(career)为目的。不确立这个目标,不把这个问题想透,就不可以轻率考研。否则,多一个学位,多一份精神负担、多一份求职压力、多一份年龄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
高等教育的神圣性
读研的目的就是要你在职业场上证明高等教育如何改变你的命运,提高你的地位。如果读完研究生和中专毕业工资一样高,你简直就是辱没了高等教育的神圣性。
考研吉祥三宝
爸爸
哎!
本科毕业就非得考研吗?
对啦!
不考研难道就没有出路吗?
哪有啊!
许多硕士生也相当郁闷啊!
接着读博嘛!
学士硕士博士就是吉祥的一家!
妈妈
哎!
病中的儿子何时能够回家?
等考研成了!
考不上难道你就不爱我吗?
去火葬场吧!
李嘉诚也就是小学毕业啊
少跟我废话!
硕士博士烈士就是吉祥的一家!
宝贝
啊?
爸爸像太阳照着妈妈!
那妈妈呢?
妈妈像绿叶托着红花!
那我呢?
你是考研无意识的苦瓜!
噢!明白啦!
考研盲从抑郁症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考研盲从抑郁症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徐小平: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的研究生来说,如果能把精力投入跟自己的兴趣相关的行业,一般来说都会有比较辉煌的成就。
在《仙人指路》里,我写过一篇文章《新杂志旧杂志》。文章里的女主人公“旧杂志”,就在北京广播学院读研究生,但毕业后却找不到像样的工作。经过半年努力,她只得到了一份广告公司月薪两千人民币的offer。如果读完研究生和大专毕业工资一样高,那么读研究生究竟有何用处?正所谓硕士到手烦恼起,北广毕业等于零。
那么她的问题在哪里?就在于她虽然苦读多年获得北广的硕士学位,但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却非常落后。换句话说,没有以就业为指导全面协调发展自己的能力。最糟糕的是,她以来自农村的出身而为自己不施粉黛、素面朝天辩护,说一支口红贵的可以贵到农村人家几个月的口粮钱,一瓶香水甚至可以超过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这可谓极其陈旧、极其反动的观念。我也以种地为比喻,告诉她说,作为记者,你每天都要和人面对面交往、眼对眼对流、口对口呼吸,你的面孔,就是你的耕地;你的口红,就是你的化肥。为了面孔土地的肥沃而投资一些颜料和油料,是农民兄弟都深谙的伟大智慧。这是投资,而不是挥霍。这是施肥壮苗,而不是水土流失。
“旧杂志”可谓“坏的读研”的典型性人物。如果以就业为指导,“旧杂志”同学读研时就不会只重视新闻理论和技巧,而不学习现代媒体人应该有的现代气质、表达和思想。
其实,熟悉我的读者和学生都知道,关于考研的话题,在我的各种演讲、文章和关于职业问题的著作《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和重要位置。
我的核心思想,就是读研要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有职业目标。读死书而不考虑就业可能,求学位而不追求就业技能,是中国教育最大最大的弊病之一。很多人在拿到他们苦苦追求默默等待的那张狗日的文凭之后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或者即使找到了工作却远远低于自己当初的期待值,被工作抛弃,被机会抛弃,被社会抛弃。他们,几乎所有人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把自己的奋斗与出路结合,把自己的学习与生存挂钩,把自己的成功与就业焊接,把自己的幸福与工资串连。
如果说在高考阶段,大家的人生理想、理性和志趣都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在就业目标上也许可以、甚至必须稍微缓一缓,不必要那么急切地决定。但临到大学毕业时期,如果你决定考研,你就一定要仔细想清楚你的考研的目的——毕业后出来干什么?因为,“更好的职业”才是人们读书的主要理由。如果对这个更好的就业出路存在怀疑,就千万不要跳进考研读研的火坑!
我曾经粗略地把处于大学后教育阶段的Graduatestudent(即“研究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研究”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比如基础科学和高科技,这样的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取向是大学、政府或企业的研究机构,其职业头衔是教授、研究者……在这种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后教育中,博士学位往往是未来的入门资格。这样的研究生,我称之为“学术研究生”。而另外一种,虽然在美国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实现多年,但可惜在中国还没有被人们意识到,这就是职业学院制度,比如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这种学院的学生,本质上不是“研究生”,而只是一种为了进入所学专业而接受的职业培训。这样的研究生,我称之为“职业研究生”。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生分开来命名,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就可以得到普及澄清,考研目的性也就随之而水落石出。
但一般中国学生心目中的考研,却往往只是把本科阶段的学习科目多学两年,深入一个专题、多拿一个学位而已。所以,中国人考研,很大部分要求专业对口。而北美大学生考研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一个特定的职业未来,通过对大学后另外一个学位的学习,获得进入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资格。所以北美大学生“考研”,往往并不要求你有对口专业背景。进入医学院的学生,生物化学固然是热门背景,但物理数学人文地理照样有资格申请医学院入学。而法学院、管理学院这样的职业学院,学生的本科背景就更加五花八门了。
在新东方,经常有学生来问我:老师,我是去美国读DBA呢还是去读MBA?这样的学生,其实是把中国人特有的问题,带到美国去麻烦别人了。为什么?美国有MBA,工商管理硕士,这是职业类学位;也有DBA,工商管理博士,则是学术类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只要求你会用现成的知识和工具去解决组织发生的问题;而工商管理博士,则要求你对工商管理提供新的、别人还没有发现、没有提出、没有想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所以答案非常简单——你想做管理、搞企业、赚大钱,就读MBA,如果你想到北大光华学院搞研究、带学生、写专著,你就去读DBA!
再回到你的案例。你的考研经历,无论是你考研的动机,还是你选择的专业以及导师的类型,还是你在读研阶段所进行的大量社会实践,都恰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类“考研”制度暗合,都属于那种典型的“职业研究生”。也可以说,你就是“好的读研”的典范!
曾经有一个在新东方教书的青年教师,他毕业于一个边远省份的师范大专英语专业,来到北京努力奋斗,成为了新东方新概念英语部一个不错的教师。在和他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会且只会培根的几句名言。其实这就是他的核心问题——虽然侥幸在新东方做了一个老师,但他的英语和文化基础并不足以长期支撑他在这个领域发展下去。但他把进修深造的迫切需要,错误地定位在学位之上,以为自己只要出国读个MBA,就可以解决他的心理和职业发展问题。其实,他需要的是真正定心读书思考的机会,考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告诉他,他不应该读MBA,因为这个学位对于他认定的教育职业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既然他喜欢教学并且打算把这个工作当作事业来终生追求,他就应该顺水摸鱼,从实际出发,干脆到北大或什么大学的英语系读个英美语言文学的研究生!我说,别人考研是为了拿个学历,而你的这个考研计划则将直接丰富你的讲课、直接提高你的收入,直接推动你在新东方教学岗位上不断升官发财(在新东方做到管理者的收入会很高),为了这个具体可行的职业目标而考研,那无论多么辛苦、多么艰难,哪怕花个三五年的时间来努力读书,黄金屋和颜如玉都会被你读得次第敞开的……
这也是一个“好的读研”的典型。总之,一定要把读研和你既有的经验能力以及将来打算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这样的读研,才是理性的读研,才是能够确保人生收获的读研。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对“研究生”的一项语义学考证
我曾经在多次演讲和写作中提出,对于美国人的职业类硕士学位教育,我们不能简单翻译为研究生,而应该称之为“大学后职业教育”postgraduateprofessionaleducation,或称之为“有硕士学位的职业教育”professionaltrainingforanMaster’sdegree。由于这些专业的特点,职业硕士教育并不要求申请者有特定的对口专业,而只要你证明自己是一块有能力完成学业的料子就行了,所以,它们给北美本科毕业生,无论是否好找工作,提供了非常宽广的人生发展通道。
中国教育把这种本质意义上的职业训练课程,翻译和理解成“研究生”教育,事实上造成了理念上的混乱,也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境。这些学位本来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予学生一种“就业资格”,你入学只是学习、记忆、理解、分析并掌握从事某种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进入某个行业挣钱谋生的资格证书——比如律师、医生、会计师的执照而已。
英语单词research,是re和search的组合。re是重复的意思,search是寻找。重复寻找,在已经找过的地方继续找——找过的东西,re找一遍——在发现了的东西中间,再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的行为,只存在于学术类研究生领域。在学术领域里攻读学位的硕士生,才可以称之为“研究”生,而在professionalfield追求职业资格的大学毕业生,则只能称之为带硕士学位的“职业培训生”!
我想,我的这一项考证,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它对于中国学生解决“考研”还是“不考研”,以及“考什么样的研”,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考研前的“三思”
1.过去几年,你的学科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和出路是什么?你认为这些学长的出路,是值得你为之付出三四年寒窗生涯的前途吗?
2.这个专业,以及这个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是你喜欢的吗?
3.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其学位是从事相关工作需要的必备条件(即“从业资格”)吗?中国职场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把硕士当作一种比学士更高的素质,而不是当作一种从业资格。
以上三点,如果你不确定,千万要再思而行。因为,大量工作岗位尤其是工资更高的外企,他们看中的更是三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不是三年的考研读研“资质”。
放弃学术的正面意义
S:
我一直都能获得最好的机会。我也曾分析自己为何如此顺利的原因。我觉得我最大的长处是学东西特别快。不过再顺利的人生也会有困惑产生的时候。眼下最困惑我的,就是我是不是该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
当初我选择读研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我特别欣赏那些独立的知识分子。在北大呆的时间很长,见到学校里很多真正的学者,让我觉得那些知识分子活得特别有意义,对社会亦有特别的帮助。可是如果做一个职业人士呢,和做知识分子的感觉比起来,似乎就很有欠缺,特别是在社会责任感上面。
徐小平:
无论多么优秀的人,也总是需要寻找自己,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定位和机会。我常常看到各方面条件优秀得不得了的学生,最后却一事无成,收入很低,心情很坏,生活质量很差,心情很郁闷。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你的转折点不在于你是不是放弃了出国,而在于你是不是放弃了学术道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个职业人士,就是资源的配置者和调度者。资源配置调度得好,你就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它的意义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贡献。
现在的中国,最缺的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点江山,激扬思想,唤醒民众。现在的中国,缺少的是能走到创造财富的第一线,走到配置和调度社会资源的第一线,为社会带来繁荣和富有,同时改变更多人命运的那种知识分子。
S的基本资料:
2001年,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财务专业。
2005年,继续在本专业念研究生,希望从事学术研究。
2006年,在高盛投资银行部实习,萌生了放弃走学术道路的念头。
S:
我在北大本科念的是财务专业,毕业后推荐直升了本专业的研究生。
我感觉自己一直都挺顺的。我是福建人,高考的成绩大概在全省排到20名左右。在本科阶段,我的成绩在本专业基本上一直排第一,奖学金拿了好多。本科时在学生会也做过,一直做到学生会主席。我还被选为学校的校际交流代表,当时全北京一共选了五个学生。本科时去了三四次美国,前后加起来在国外应该呆了一年左右。还在香港实习过一段时间。
这样一直到本科毕业,又顺理成章地直升了研究生。
简单地说,我一直都能获得最好的机会。我也曾分析自己为何如此顺利的原因。我觉得我最大的长处是学东西特别快。同样的东西,我总是比别人花少得多的时间,就可以很容易地加以掌握了。
不过再顺利的人生也会有困惑产生的时候。眼下最困惑我的,就是我是不是该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现在回过头去想,假如学校依旧推荐我读研,我是不是还会接受,恐怕就比较难说了。当时读研的目的,是想继续读博士。但是现在这种愿望已经不是那么强烈了。当时想读博的原因,是因为我对财务方面的研究特别感兴趣。
可现在我觉得自己做学术研究不是特别适合。这种心情的改变从何而来,我也不是十分清楚。但有一天莫名地,我忽然感觉自己在学校里呆的时间太长了。很想出去看看实际的资本市场是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愿望一旦产生,就一天比一天强烈起来。在研一的时候,我在高盛实习了一段时间,做投资银行。
另外我比较后悔的一点是,即使读研,也应该选择国外的名校。因为如果要走学术道路,必须要找到最好的导师,否则他的研究方法不正宗、不先进,读研就有点近似于浪费时间。所以我有了出国申请念研究生的打算,自己也为此考了托福。
当初我选择读研的一个深层原因,在于我特别欣赏那些独立的知识分子。在北大呆的时间很长,见到学校里很多真正的学者,让我觉得那些知识分子活得特别有意义,对社会亦有特别的帮助。可是如果做一个职业人士呢,和做知识分子的感觉比起来,似乎就很有欠缺,特别是在社会责任感上面。这一点也让我在做未来道路选择的时候,觉得特别困惑。
徐小平语录
观念决定一切
选择决定命运。而决定我们选择的,并不是性格,而是价值观念。
知识分子
把知识商品化,把思想市场化,把理论金钱化,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财富与精神
有人会在创造财富时成为世界第一,但在精神追求上也成为绝代佳人——比如在世界各地创办“开放的社会”研究所的索罗斯、创办了汕头大学和东方商学院的李嘉诚、捐献100亿美元资助人类攻克癌症、艾滋病的比尔•盖茨。所以,我的真正的思想是:我们追求精神,但是不蔑视财富;我们追求财富,但是不背弃精神。
徐小平:
谈谈我对你的印象。你说得并不多,但是非常清晰,有一种智慧的光芒。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你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你的同学比起来,你一路走过来不同之处在哪里?比如说我自己就很清楚我的特点。我从小起就能说会道,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试图抑制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但是最后发现不行。所以不停地说话成为了我顽强的生命力的象征。根据你自己的分析,你学东西特别快,这显然显示你的智商特别高。
其实,关于智商的话题,我是不敢接触的。因为我在很多方面是弱智的。比如让我分析外汇,一百美元买入价8.75元,到底是赚是赔,我自己完全搞不清楚。这说明我数学方面的能力很差。去年夏天我在哈佛遇到一位教授,他被称之为人类有史以来一百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发明的一套理论叫多元智慧理论,被称为皮亚杰之后最杰出的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类具有9种不同的智慧,这9种不同的智慧是先天带来的,有人生来就有人际关系的智慧,有人天生就有空间想像的智慧,有些人有语言天才,有些人有数学天才等等。根据他的理论,我发现我最缺的就是逻辑和数学智慧。我的小儿子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是他的语言智慧跟我一样强大。虽然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但我实际上没有音乐智慧。在听完一段音乐之后,我永远记不住旋律。可是我能记住歌词,我有这方面的天才,这是我大学毕业以后才发现的。我在北大当音乐教师的时候,大家都说我写的歌词不错,但从来没人夸我作曲作得好。
你说你一路走来十分顺利,却仍然有困惑。对此我很有感触。无论多么优秀的人,也总是需要寻找自己,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定位和机会。近来我正在探讨一个特别让人感觉悲哀的问题。我常常看到各方面条件优秀得不得了的学生,最后却一事无成,收入很低,心情很坏,生活质量很差,心情很郁闷。一言以蔽之,凡是不幸福的标志,在他身上全可以找到。郁郁不得志还算是好的,个别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结局。每每看到这样的学生,我都特别地痛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况他本身的材质已是如此杰出,却落得天生我材无用处,怎么不让人叹息!
在出国的问题上,我想你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你发现在国内念财会专业的研究生不行,已经打算出国去读。可是就算你进了国外的名校,念的是非常尖端、非常优秀的财会专业,你的出路仍然是进入大公司高层去做财务管理,而不是你设想的学术研究。所以,你现在选择进入高盛是完全正确的。考研之前你如果知道有这么一个在高盛做投行的机会,你很可能就不考虑读研了,是不是?当然,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国外念书深造,进一步加强你的职业竞争力,也是完全合理的。对于现在的你来说,你的转折点不在于你是否放弃了出国,而在于你是否放弃了学术道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你说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前段时间,我给中国农业大学捐了一笔钱。我昨天收到一条短信。这个学生说,徐老师,今天你的捐助发到我手上了,我要哭了。我捐款的目的是想每年帮助农大50个最穷最穷的学生。学校方面当时问我人选的条件是什么,我说惟一的条件就是最穷最穷,至于智力什么的我都不管。如果仅仅是捐钱还不是我全部的目的,我希望像你们这样的人能定期去给这些学生做一次讲座,讲述你们的学习经验和职业经验。本来我是想自己定期去给他们讲的,但一想到我要连着讲4年,我就精神崩溃了。我实在没那么多可讲的。我曾经把这个想法讲给我在高盛的一些朋友听,他们都觉得此事功德无量,都想要投资赞助此事。现在我想请你们去给他们讲。若是你们去讲,跟他们交朋友,我觉得四年以后,必有重大成果。你们要告诉他们,你们在职业和人生道路通向成功的路径,你们遭遇挫折时的的反思,让他们也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我觉得这件事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我强烈地鼓励你去做一个职业人士。我刚才讲的那件事,实际上说的就是投资和事业的关系。而一个职业人士,就是资源的配置者和调度者。资源配置调度得好,你就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它的意义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贡献。比如我自己,我就不算公共知识分子,但我算一个独立知识分子。
现在的中国,最缺的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点江山,激扬思想,唤醒民众。现在的中国,缺少的是能走到创造财富的第一线,走到配置和调度社会资源的第一线,为社会带来繁荣和富有,同时改变更多人命运的那种知识分子。如果这种知识分子多了,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就有了保障。换句话说,我们的社会结构里最紧缺的就是职业人士。这种人应该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最缺乏的。因为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崇尚读书破万卷,而忘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极其需要职业人士,这样一个社会才能保持健康长久的运转。如果这个阶层能够不断壮大,并且社会舆论把它当做一个神圣的理想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糊口的代名词,你就会充满自豪地去追求它。
其实在北大就有很现成的例子。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北大生物系主任陈章良教授,当时对他的报道中,有两个细节使我至今难忘:一个是他和他的坐骑蓝鸟小轿车的一张合影,一个是北大生物系的老师奖金比其它系多出一倍以上。我不知道陈教授对于生物学学术上的贡献有多大,我也不在乎,但他留学回国之后,极大推动了北大生物系把科研向生产力的转化,这就是对中国社会居功至伟的贡献!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是美国国力强大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最需要向美国学习的地方之一,更是留学生能够带回国的最珍贵思想与贡献之一。从这个角度,陈章良的贡献,其实并不亚于近百年来中国留学史上那些学有所成、回国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学科的学术泰斗和先贤。因为他开创的和代表的,是一代科学工作者以及中国社会大众最紧缺的新思维、新价值、新地位和新生活。陈章良只是中国机会的一个象征,象征着在腾飞的中国,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做成世界级的伟大事业,并且获得人生价值的多层次、全方位、高纯度实现。陈章良并没有创造时代,是这个时代创造了陈章良,这个时代也更在呼唤着更多的陈章良的出现。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时候,许多有知识分子情结的人不屑或不愿去做一个职业人士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对市场的运作规则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尊重。比如,市场上,人才就象建材,需要购买者挑选、试用、遗弃、保留。如果你把这种程序当作无情的甚至是羞耻的事情,你是否就甘愿继续抱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放?但是,这种被选择的程序却又恰恰是市场经济时代重新赋予知识分子和各级人才真正个人价值和尊严的途径,也是已经被历史证明唯一畅通的人生大路。你只有学会勇敢地在人才市场上去兜售自己的肌肉,展览自己的皮肤,显示自己的力量,叫卖自己的价值,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士。当你真正掌握了职业人士应该具备的新的思维、新的语境、新的工作方式,你才会对这个新的价值体系给予发自肺腑的肯定!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对Overqualified的神译
Overqualified这个词,主要用在职场上,具体说是在求职场上——你去申请一份工作,假如你教育背景和经验能力超过了这份工作的要求,你就很难得到这份工作,人们就会说:Sorry,youareoverqualified,所以,你还是另谋高就吧……
我知道overqualified这个英文单词,是在1990年早期。当时我在加拿大刚刚硕士毕业,开始无望地找工作。因为找不到工作,所以就对如何找工作感上了兴趣,慢慢居然成了半个专家,也就知道了overqualified这个单词,以及这个单词代表的我当时的无奈。
Overqualified不但是一个词,而且更是一种概念。可以说它反映了西方发达社会一种特有的职场现象:即高学历的人如果想低就,其实也不容易,人们宁可雇用学历相当的职员,也不愿聘请降格以求、教育过剩的求职者。因为根据教育规律,龙生龙,凤生凤,法律博士(JD)搞诉讼!有了高学历而找不到相应的工作,在西方人看来,如果不是你综合素质有问题,就是你当初学习目的不正确,总之我不能雇你!
Overqualified这个概念,揭示了一个简单常识:人才市场上,并非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高学历(硕士、博士)的工作机会,永远不如低学历(本科、大专、中专)的工作机会多,市场需求量大。硕士博士,也是一种教育产品,也要根据市场需求按需供应,而不应该盲目生产、盲目追求!
但我居然无法从我最热爱的博大精深的中文,找一个相对的单词,来翻译我那可爱的overqualified现象,来介绍这个对大学生人生奋斗意义重大的概念。
后来,我灵机一动,就从音译下手,一下子就找到了overqualified的翻译:查overqualified之词,乃是资格过了反而不合格的意思。也就是中文的“过犹不及”之说。过犹不及,过了就是废了,于是,我把Overqualified,译作“过立废”。过立废,过立废,资格过了立即作废!
Overqualified——过立废——学历过高反而找不到工作,过于强调高学历,反而会让市场自己在人才市场上过期作废、甚至立即作废!过立废是一种现象,是今日中国市场上许多高学历人才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
我工作的性质
我做的工作,就是教育和职业指导老师的工作。大海航行靠舵手,丝路探险靠导游,我是驾车自助行的导航,我是超市万花筒的导购……我的工作,和一种人非常类似——我指的是北京城外入口处那些专业带路人。当新东方学生,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或走到一座他们一生都在为之努力靠近并进入其中的都城和宫殿门口,而却不知道向左向右、前进后退、留学还是移民、考研还是就业、辞职还是留职、结婚还是离婚时,我老人家就是那个专门为他们站在人生旅程路边上,头顶一个金字招牌,手持一个硕大箭头:带路!——我是他们最最需要并信任的带路人!
城市入口处的带路人,他们带路是为了自己赚钱吃饭,万一把路带错,他们顶多砸了一天的饭碗;而我带路,则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幸福,如果我把路带错,我就会砸了他们的一生的饭碗。砸了学生的饭碗,我很担心,但我更担心因此而砸了我自己的饭碗。所以,为了学生和我自己的根本利益,我带路,只能把学生带到安全地带,带到黄金地带,带到成功地带。如果我不确定前面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我不带还不行吗!
所以,跟我上路,肯定没错。因为你要走的地方,我刚刚走过。我知道前面有多少陷阱,我知道路上有多少清泉,我知道哪里可以逗留憩息,我知道何时必须日夜兼程……假如我自己没有走过,我会和学生一起分析,一起推断,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清晰的人生路径,选择自己下一步如何迈出。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交叉点
X:
我选择香港地铁公司主要的原因:第一、可以预见轨道交通行业的前景在大陆是非常不错的。第二、我希望做一个公共服务类的行业,这个公司能够满足我的这一愿望。第三、它是第一年在大陆招人,所以我觉得机会很好。
徐小平:
假如你有择业的正确意识观念了,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你就是一个对于旧的传统、旧的人生观念的埋葬者和掘墓人。
当你真正追求公共利益的时候,你的个人利益也就会水落石出。
X的基本资料:
2006年,毕业于某著名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学历。
毕业后短期就职于团中央下属某组委会。
2007年初,应聘香港地铁公司,赴香港就职。
X:
记得我在大三下大四上的时候,特别痛苦,因为要选择。人最痛苦的,其实是选择的时刻。当你有目标的时候,反而是最开心的。因为你只需要努力去实现你的目标就行了。
我是大学第三年开始第一次找工作的,但是我第一年找工作特别不顺利。仅仅就职业而言,就有很多诱惑摆在面前。更别说还有出国、读研等等。因为找工作不太顺,我一度严重地怀疑过自己,开始犹豫是不是也去出国或者读研。
在找工作的初期阶段,我并没有想去公共服务业,而是特别想进制造业。那个时候的我感觉上是特别想看到实物成果的一个人,有一点儿虚荣心,希望自己能够经营一个品牌之类的。后来我的观念才逐渐转变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次面试。那家公司是在它那个行业排名世界前三的一家外企。那次已经到了二面,面试官没有问任何专业的问题,只是围绕一个主题,那就是“你人生最想做的三件事是什么?”。我来不及仔细思考,把临时想到的几件事情说了出来。头两件事很容易地过关了,可是最后一件就卡住了,当时我说的是“要在一家制造业外企成为部门经理”。但面试官一听我说完就表示不认同我的说法,而且我说的任何一个理由他都能找出理由来反驳我。他说的话里最击中我软肋的一句是:“你完全迷惑于表面的光环和虚幻的荣耀,根本没有考虑事情的实质是什么!”
说到后面自己已经哑口无言,无地自容得只想赶紧离开那个座位。我本以为就此结束了,但面试官却让我明天再去,还是说那三件事。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真有些灵魂脱壳的感觉,面试官的话一直在耳边像被按了复读键一样反复播放。是啊,我为什么要在一家制造业外企当部门经理?为什么?对此我以前真的没有仔细的考虑过啊。
那天晚上躺在床上,我反反复复地思考了这些问题。我痛感其实面试官说的话很有道理。我们的确在追求很多东西,但往往只是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没有看清本质。第二天重面的时候,我把第三件事换成了“带领一个团队成功开发一个商业项目”。它和企业管理相关,并且又跟我的专业有关,并且我通过自己实习时的经历,说明为什么这件事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终于把面试官说服了。他在这次面试最后说的一席话也让我极其难忘。他的大致意思是,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找到利益的切合点。我拿到了这家外企的offer,后来虽然因为别的原因我没有去,但我的收获却是巨大的。
我现在的这份工作第一年在香港,然后来大陆。工资在大陆这边是年薪12万多,在香港16万多。公司主要的业务有三块:一块是地铁轨道建设和运营,一块是房地产,还有一块是物业。
我选择香港地铁公司主要的原因:第一、可以预见轨道交通行业的前景在大陆是非常不错的。他们在香港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现在刚刚进入大陆拓展业务,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一定会发展得很好。第二、我希望做一个公共服务类的行业,这个公司能够满足我的这一愿望。第三、它是第一年在大陆招人,所以我觉得机会很好。
坦白地说,如果从更长期的一个角度考虑,我的目标或者说我的人生理想到底是什么,对此我还感到有些迷茫。因为毕竟我自己现在经历得还太少,还有很多东西没有体验,对自己的了解也不够。所以还不能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到底是想干什么,另一方面也觉得可做的事情确实太多太多。
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我是这么考虑的:首先,这个项目本身有好几块业务,在未来一年到两年里,我希望对各个方面的业务都有所了解,对这个行业不同的职能有所认识,有很多东西要学。就现在来讲,我还说不好我到底具体喜欢做什么。其次,现在和这家公司有过一段时间接触之后,我还不太确定这个公司是不是我长期能呆的公司。未来也有别的可能情况发生,比如我对房地产感兴趣,或者我对运营大型的写字楼或者商场感兴趣,那么我也可能会去转换。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当然也要去考MBA。
徐小平语录
工作的最低与最高纲领
人们为什么出来工作?——工作的主要目的、或曰最低纲领,就是谋生。工作的最高纲领呢,肯定是为社会服务,在充分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比如像我老人家现在所做的这样。追求最高纲领,不要忘记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其实也包含着最高纲领。
人是教育的产物
人是教育的产物。喝狼奶长大的孩子是狼孩——虽然喝牛奶长大的孩子,只要不和牛生活在一起,并不会变成牛人——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高中和大学学生,有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教育环境、舆论大势,就会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个世界观和人生观自然就会影响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必定就会影响整个他所处的群体,他所发挥影响的社会。
大学生的生产力
大学生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生产力,才能解放全社会的生产力。你的生产力在哪里?你的生产力植根于你自己喜爱的职业,它蕴藏于你自己想从事的事业。
徐小平:
其实看到像你这样的咨询者,看到你在职场上的发展空间有这么大,我觉得非常非常的不习惯。长久以来,我习惯于跟有问题的学生谈,来找我的人通常都有着特别糟糕、特别混乱的人生。跟他们谈就显得我很睿智,要不然我就没有什么成就感。而你呢,总体来说我觉得你现在这样就非常好。也许我的角色要变一下了。
你说到最初选择职业时执意要去制造业,这是相当愚昧的一种观念。我不是批判你,我是讲一个我的感悟。我曾经在香港认识一个投资家。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老跟我说投资可以赚几十倍的钱。我就问他钱从哪里来,他说靠资源配置。最多的钱进入最好的产业,最好的产业进入最好的公司。资本家的钱最终还是从土地里来的,比如从新东方里面来的,它一定是产出来的。我当时也觉得这帮混蛋拿着钱在赚钱,不劳而获,但这么想是不对的。
以前我看到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在那儿买一幅画,几百万、几千万,我觉得这种人真应该杀掉。后来我想了一下,生活在五万年前山洞里的原始人,吃饱了没事的时候也得画一幅画消遣。除了物质的满足以外还得有精神满足,在原始人那里就已经开始有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反而会有这种误区呢?这都是过去教育的结果。坦白地说,造成这种误区的即使不叫邪恶的种子,至少也是扭曲的种子。杨白劳那么穷,出门躲债七天,回家还买一个红头绳,可见爱美之心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比如将来你肯定会买奢侈品,虽然它在价值上有一些虚拟的东西,但那其实就是进入繁荣、财富、社会和谐等等的象征。可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所受的教育是脱节的,就像你最早只想进入制造业,是吧?
从你说的选择公司的三点理由可以看出,你对行业的展望是基于对公共服务业的正确理解之上的。比如,你并没有把公共服务限定为做官或者行政,也没有限定为非盈利的组织机构,这就是非常正确的观念,这就是这个时代公共服务业的新特征。也有一些来找我的其他学生,他们也把理想寄托在国营企业,但理由恰恰是诸如工作不累、没有压力、管理不严密等等。假如你有择业的正确意识观念了,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你就是一个对于旧的传统、旧的人生观念的埋葬者和掘墓人。
前不久我就把一个同学的旧我埋葬了,从此以后他可能就是一个新我。他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国有企业,他就是在选择一条急剧缩小的人生道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像你这样就非常的不错。你的选择,对一个成人的未来,就是一个正确无误的选择。比如马克思当年说要为全人类服务,那么我们今天怎么为全人类服务?你看星巴克,它已经做到了全人类服务。新东方也做到了这一点。也许有人说,新东方怎么算公共服务业呢?我说当然算。既然卖一杯咖啡,做一个补习班都是这样的,那地铁行业就更加勿庸置疑地是公共服务业。其实一切行业都有公共价值,如此它才有存在的理由,否则它就不会存在。
另外,你说香港地铁是第一年在大陆招人,所以你看重这些资源。这虽然是稍微技术一点的因素,但也是很经典的市场意识。
假设人生奋斗是一种技术的话,虽然我们很难把观念这种软的东西进行量化,但我认为你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对于未来的规划肯定已经属于尖端技术的范畴了。这种尖端技术包含了职场的竞争意识,行业的意识,公共服务的意识。当然,对公共服务意识的强调并没有任何行业歧视的意思。
第二点,我对你最欣赏的就是比较伟大的理想主义。坦率地说,如果我们新东方当年就为了赚钱,我们一定做不到今天的成就。任何企业都一定要有社会责任。而当你真正追求公共利益的时候,你的个人利益也就会水落石出。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入学顾问及其它
美国大学入学顾问,admissionsconsultant,or,collegeentranceadvisor,是美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行业。许多大学录取专员admissionsofficer,包括一些哈佛大学录取办公室成员,在为大学干了一段时间、积累了经验和信用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学入学顾问,专帮高中生申请名牌大学。许多美国家庭,尤其是那些能够承受费用的家庭,也愿意出资两三万美元,请入学顾问为之帮助。这成为美国最近十来年来,高等教育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新东方其实是这方面的先驱,开始得并不比美国晚。我1996年回到中国之后,在利益和责任心的双重驱动下,就成了新东方第一个专职帮助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奖学金的老师。新东方其他老师告诉学生怎么考好托福GRE,而新东方徐小平老师则告诉学生如何把自己的优秀背景真实、准确、响亮地表达出来。
大学录取顾问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他的学校(而不仅仅是哈佛耶鲁),并帮助学生把自己最适合这个学校的“素质”,或优秀点,展现出来。
唯一不幸的是:中国学生对于寻找入学顾问的重要性,还不那么认同(虽然连我自己的外甥和儿子,我都聘请入学顾问帮助!)。
同时,更不幸的,是中国这个产业才刚刚起步,有经验、有能力、有信用、可靠可信可敬的入学顾问很少很少,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中国教育紧缺的,其实何止是美国大学入学顾问啊!与学科教育相配套的许多专业人士,比如适合中国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自己的升学顾问、专业顾问、学习顾问、心理顾问、职业顾问……我们的缺口,大概不是用“严重”能够解释的,基本处在原始状态……
当公德和爱心成为教育标准
如果一种高等教育体系,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上好大学,你就必须做好事、献爱心、关心弱势群体、关爱孤寡人士、做义工、做劳工(打工锻炼、挣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这些东西,不仅被作为一种美德提倡,作为一个品质在鼓励,而把它作为你在入学、升级、个人价值升值上旗帜鲜明、赏罚分明的优点和分数,那么,这个教育体系下的孩子,一定会以这种标准作为自己做人的标准,一定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有公德、有奉献的人。
把社会公德和爱心慈善作为衡量和选择学生的一个标准,是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特点之一。在这个体制下,孩子们会在入学前努力表现自己,他们会在入学后努力根据这个标准成长,他们更会在毕业后走向社会时,让上述标准成为自己一生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最积极最负责最有价值的公民!它不仅是美国大学培养人才的一个价值标准,也是美国社会选择人才的一种价值标准、也是美国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标准……美国强大、繁荣、富有,同时,美国人民还是世界各国人均慈善捐赠最高的人民!
美德如同一切技能,需要学习和演练才能获得。而一切学习和演练,都需要有考核标准和奖励条件,才能鼓励人们去努力获得这种技能。
目的与归宿
一个看上去纯洁可爱的大学生从远方来找我,告诉我他的梦想是想从政。问到最后,他为什么要从政,他说:“我的一位亲人因犯事进了监狱,被判无期徒刑,我想从政,是想进入官场从而打通关系,把他弄出来。”
无独有偶,2005年圣诞节期间,我参加的凤凰卫视胡一虎“一虎一谈”节目里,也有一个大学生,成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官。他的当官目的在电视上也阐述的清清楚楚:将来利用手中的权力向与其家庭发生过肢体冲突、打伤了自己祖母的邻居复仇。
就上述两个青年人而言,在我接触过的学生中,属于比较罕见,但是,他们心灵深处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当官谋私、从政复仇、考公务员以冠冕堂皇开始腐败人生的这种意识,毫无疑问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上天所赐,不是凤毛麟角,而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
不错,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贫民弟子尤其是农村贫民子弟,通过当官改变命运,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人生追求。人各有志,对此我并没有异议。但我强烈提倡两个东西:第一,当官必须要有正当目的和正确价值导向。第二,人生幸福未必只有当官才能实现。除了官场,广大青年还可以通过商场市场来实现自身价值。完成命运改变。这种一开始就把家族复仇和干预司法作为人生主要价值取向的追求,无论如何是一种可怕的行为。
不过,我在谴责和企图帮助这个青年走出思维黑暗误区的同时,更谴责那个使他滋长了这个复仇心态的社会环境。我在倾听了那个当官只为挽救大牢中亲人的学生的同时,更质疑为什么四年大学教育竟然没有改变他这种愚蠢而疯狂的念头。
当官,从政,你确实有机会滥用权力,但如果把滥用权力当作你当官从政的主要追求时,这个追求,必然失败,而且会败得很惨。这有点像世界杯:你可以在世界杯上故意伤人、故意手球而幸运地逃避惩罚,但如果把故意伤人、故意手球当作你训练计划的一部分,这样的球员一定不可能给足球带来任何好处,也不可能真的从足球得到什么东西。
目的扭曲,归宿必然扭曲。梦想黑暗,人生必定黑暗。
睁开眼睛看世界
Z:
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你心里更明白你自己以后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它和以前那种每天读书然后去考试的状态下产生的思考,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徐小平:
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我们都应该睁开眼睛看世界。如果有条件,要多创造一些短期出国的机会。如果出去比较困难,至少也要尽可能地多和在中国的外国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想法,学习人家的长处。
Z的基本资料:
2002年,考入对外经贸大学金融专业。
2003年,大二时加入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后任AIESEC对外经贸大学分会会长。
2006年毕业,现就职于某大型合资企业投资银行部。
Z:
先讲一讲我的家庭背景。我是四川人,家庭是蛮传统蛮保守的那种。所以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就想大学毕业以后考研,然后再出来工作。因为总觉得高学历会很重要,我父母都是一直这么跟我说的,我也一直这样去想。
大二时,正好学校里有一个国际性的学生组织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当时正招新。我想,除了读书以外,这应该算是另外一种蛮有意义的活动,所以就报名参加了。这个组织在全球很多国家也都有分部。它在中国有一个总部,在国内许多大学设有分支机构,主要做学生交换的活动。在中国,它一方面把国外的一些在校大学生引到国内企业来实习,另一方面把国内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实习。
我参加这个组织以后,在里面做了不少事。即使不出国也有很多机会和外国学生交流,我们一般通过英语来交流。后来也去了一些国家。我的整个人因此改变很多。简单地说,在这样一个国际组织里面,你的视野会变得很开阔。
在AIESEC的活动里,要求每一个人去表演一种很独特的舞蹈:AIESECDANCE。这种舞蹈是全球统一的,然后伴着AIESEC音乐,大家一起跳,从这点就让人觉得AIESEC的成员很开放。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因此对这种活动很有感觉。记得第一次在北京开大会,当时白天开会,晚上就是晚会,很多人在那里一起跳,那种感觉真的很不错。
在很多别的社团相比,虽然你也是做一样的事情,但体会到的文化还是很不同的。而且很多社团,普通成员没有很多事情可做,除非你干到部长之类的才会有实质性的事情。但是只要你进了AIESEC,一开始就会有很多工作去做,开会特别多,事情也特别多。这就要求你必须很好地安排你的学习和活动。最初体会到这种感觉,对于曾经是“书呆子”的我来说是很奇妙的。
加入AIESEC更大的收获在于,不同视野、不同背景的人一起交流,我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背景来考虑问题。同时在不同背景的朋友身上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有一件事情对我影响比较大。每年我们都要接待一次日本最好的大学——东京大学的学生团队。当时我们就请这些学生在学校里表演一些他们日本本地的节目。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个组织里,对政治的敏感度比较弱一些,我们就没有太在意他们节目的内容。但当时的时间刚好是“九一八”附近,在台下观看节目的学生观众又有不少来自东北的同学,顿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东北同学说这个日本学生团队表演的节目里含有色情的因素,这是对中国的侮辱。
其实那天那些日本学生穿得很正常,甚至可以说他们那天打扮得特别慎重。女孩子都穿和服,男孩子都穿传统的衣服。我们这边作为组织者的中国学生也穿得相当正式。本来原意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多沟通一下大家的文化。可能唯一引起纠纷的,就是日方的学生拍了两张节目的宣传照带到现场,照片里人物的动作以及说明文字在日语的意思里确实有那么一点点挑逗或者戏谑的意味。但基本上属于正常情况下大家都会觉得无所谓的那样一些东西。而且他们的本意也是为了让节目更好玩一些,渲染一下氛围。
可是那一群中国学生,当然实际上他们就是我们同校的同学,强烈要求日本学生道歉,不然就会去学校告我们这群组织者,并且威胁要把照片公之于众之类的。我们作为组织方当时就被迫做了很多协调的工作。那些日本学生觉得整件事很不可理解。对他们而言,可能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因为大家处的立场不一样,他们不能够意识到为什么这些本来无所谓的事情会在中国学生里引起这么大的反映。我们去给他们解释了很多,说了很多委婉致歉的话,最终日本学生那方面还是同意向中国学生道歉。当时我印象非常深,就在我们学校的草坪上,很多中国学生围着他们骂,你们日本怎么样,你们日本学生怎么样,你们不要再来我们中国了。当时无论是他们那些日本学生,还是我们这些组织者,都咬着牙没有说话,就等着他们把指责的话说完,等他们把气消掉。这件事情才总算结束了。
可是这件事留给我的震撼还是蛮深的。我这才强烈地意识到,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大家的观点会完全不一样。就像这件事中要求道歉的中国学生,他们一定觉得日本学生无礼之至。但反过来讲,日本学生也会觉得中国人很无礼。所以有的时候,即使相当简单的问题,也会变得非常棘手。我也得出一个教训,如果你不了解别人的情况,或者不想了解别人的情况,最好还是不要去以你主观的意志去强制别人做任何事情。很多时候大家真的需要增进一些了解,才能互相理解对方的立场。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你心里更明白你自己以后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太重要了。它和以前那种每天读书然后去考试的状态下产生的思考,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在这方面,我也有特别深的感悟。
我当初刚进这个组织里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太多,只觉得做这些事情蛮简单的,只要去做就会OK的那种。等到具体做事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之前没有暴露的缺点开始凸显出来。比如以前与人交往时,我通常总是看别人的短处,所以刚进去的时候,我就老想着要怎么给你们指点出来。后来我在这件事情上有了很多反省,可能是自己在做工作时候会比较着急。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慢慢学会了欣赏别人的长处。包括我们每个部门的负责人,他们不同的风格给我留下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包括我下面的一些人,他们也都各有所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团队里的每个人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像木桶一样,你要把诸多木板拼在一起,这样才是一个完整而有用的木桶。
同时,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所在。以前虽然读了那么多年的经济和金融,但到最后,自己都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自己到底更喜欢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可是,在参加这个组织以后,在其中做事的过程里,我发现自己已随之慢慢地改变,而且渐渐找到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和适合做什么。
大二加入AIESEC后,我就认识了一个原来就是做投行的朋友,可能是受到朋友的影响,我在AIESEC里做事情总是非常有条理、善于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我觉得投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可以很多人一起讨论来完成一个项目。我是比较喜欢teamwork的人,大家一起讨论,甚至一起熬夜,最终做出一个东西来,感觉很好的。说实话,当我有一天忽然明白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心里真是长长地舒了口气。
徐小平语录
春节与圣诞节
抵制外来文化,如同动辄抵制外国货一样——每当经济疲软时,美国从国会议员到失业工人就会有抵制外国货呼声和行动——都是心理虚弱、精神疲惫的表现。反过来,积极拥抱不同文明,大胆吸纳异域精华,才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表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勇敢大胆积极主动吸纳世界各国文化积极因素,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一部分。不了解中国春节,怎知中华文明精髓?耶鲁知道这一点,所以要求她的MBA一定要来中国访问。不知道圣诞节,怎知西方人文精神?我们大学里一些博士却在说什么抵制圣诞节,防止西方化,这是为什么?
徐小平:
在大学里,我们以前的社团主要还是兴趣社团、同仁社团,比如说文学或者社会实践方面的,更多的还是一种自我取乐和发展兴趣的地方。像你参加的AIESEC就完全是一种国际化的学生组织了。对于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它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是过去没见过的一个独特的东西。你参加AIESEC的这些小故事,串起来就会对许多人产生巨大的启示作用。那就是,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我们都应该睁开眼睛看世界。
加入这个国际化组织,你的最主要的收获,我来归纳一下,就是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里,你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你要学习其它民族国家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管理。而且通过这种学习,你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其中你谈到的那个中日学生文化冲突的故事,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宏大在哪里?它指出了存在于一部分当代中国人思想观念中的致命问题。这个致命的问题是,以13亿人的名义,5千年大国的心态,对别人实施一种思想暴力。我一般不愿意接触这个主题,因为它会触怒当代所谓的愤青。但是实际上所谓愤青,恰恰是没有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文明有过太多交流沟通的人。他没有,所以对于他所仇恨的对象,他其实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他是在与鬼作战,他在与魂纠缠。这种思想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义和团暴力的源泉,这就非常的可怕。不过这个话题已经完全超越职业发展的范畴了。
如果有条件,我们在校的大学生要多创造一些短期出国的机会。如果出去比较困难,至少也要尽可能地多和在中国的外国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想法,学习人家的长处。
即使只是呆在中国国内,国际化的种种途径也是向人们敞开着的。最直接而有效的一条捷径,当然就是进入外企工作。外企工作经验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和经验价值,是世界通用的。中国的外企工作人员,它的工作背景的价值,和欧美的总公司或分公司的工作背景价值也基本一样。经常有外企工作人员,通过内部的“Transfer”,从中国转到了国外工作。这意味着,中国工作经验可以非常方便地转化为国际工作经验。
当今的中国,确实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机会。但中国机会,越来越被环球化浪潮冲击拍打,越来越被国际型人才占有。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越早投身于这样的潮流中,才越有可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今年年初我曾经受邀在北京参加了一个聚会,客人是耶鲁商学院几十个MBA学生,来中国访问考察。带队的是耶鲁大学商学院的一名华人教授。他在会上发言,说耶鲁商学院组织MBA学生来中国访问,开始是作为一种课外活动,但现在已经成为学生毕业的一个必修课——换言之,耶鲁商学院MBA学生如果没有参团来过中国学习考察,就拿不到MBA学位,不能从耶鲁商学院毕业!
这个信息对在场的我无疑是一个震撼。耶鲁商学院虽然排名不到前五,但怎么也是美国主流商学院之一,排名总在第十名左右。耶鲁大学的崇高威望,更加说明了商学院这个规定所包含的深远意义。
所谓海纳百川,所谓兼容并包,所谓有容乃大,这个政策显然就是一个活的例证。这就是美国教育对环球化时代作出的敏锐反映。这也是美国大学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所在。当然,这更是美国这个国家之所以如此强大的秘密之一。
既然美国人都在睁眼看中国,中国人还有什么理由不睁眼看世界呢?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何谓leadership
国外著名学校,在招生时,无一不强调一个核心主题:你是否具有作为一个leader即领导者的素质或潜能。领导者未必指国家领导人或企业领导人,但一定是能够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新实践、新方案的人。正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即所谓改革开放),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今天。
中国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方面,推动中国社会,与世界接轨,与发达结缘,与繁荣接吻,与先进结伴。环球化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向西方学习者必将崛起,拒绝学习先进的人一定衰退。
去外企打短工
西方公司来到中国市场,他们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人才。任何一家世界500强来到中国,可以派高级主管,但不可能把大型活动助理、临时市场推广人员等等也空运来。这就为中国学生睁眼看世界提供了大量触手可及的机会。如果不能立即正式进入外企工作,那么就利用各种契机去外企打短工吧。
美国的职业咨询专家经常说:百分之九十的工作都是不经过广告直接从各个渠道填充上的。换言之,假如一家外企要招一百个人的话,很可能九十个人都是未经公开招聘、而通过各种内部信息得来的。打短工的工作时间虽短,但已足以让外企老板知道你是一个可用之人,已经让你在未来就业机会上,战胜了另外的九十人,进入前十名。
而且,外企的人才标准是国际通用的。哪怕这份短工只有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但它也是一份跨国公司的工作经验,在全世界都会被认可。比如,美国的商学院,最喜欢有具体工作经验的人;加拿大就业市场,最优先有跨国公司背景的人。无论你将来去美国读书还是去加拿大移民,这份工作经验都是和你的学历同样重要的一项人才基本资质。
留学,从高中开始
如果你有相应的经济能力,你就可以、应该、必须把留学作为教育发展的选项之一,在环球范围内,为自己设计最佳教育方案。
世界接受中国留学生的空间还很大。反而是中国学生自己的保守谨慎以及不了解真相,而弃置了无数优质国际资源。在这个领域,如果我们加强开发——如同我们的商人到巴西俄罗斯去购买森林、到加拿大去购买矿产、到非洲去开采石油那样——如果我们加强开放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意识和宣传,我们就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国际优质高教资源,来为更多中华学子获取优秀高等教育机会,而不至于让千军万马挤在高考独木桥上,一旦落榜,天崩地裂,万念俱灰……
对于那些在教育领域瞻前顾后的朋友们,我想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资源是珍贵资源,你不赶紧占领,韩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外星人天天都在占领。
对于那些从来没有想过留学的朋友们,我想说:货比三家不吃亏,高考留学两相宜,试问中原鹿归谁?品学优秀贯中西!
……
环球化潮流汹涌澎湃。让更多人知道并考虑美国留学机会,是我的责任。我要让更多人知道:高考之路看似天险,其实你只要“加一减一”它就不复存在!我要让更多人知道:只要你学好英语,有一个托福或雅思成绩,你实际上就通过了西方大学的“高考”,你就可以绕过中国“高考”这道看似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而直奔西方留学这座无限宽广的蓝色海洋……
留学读本科有三个基本条件:
1,经济条件。
2,英语条件。
3,家长学生必备的现代人开放心态。
时间准备:
1,越早越好,从初中起开始强化英语。
2,在高二暑假前完成托福、雅思和SAT等考试。
3,高三第一学期开始启动申请。
乞丐的觉醒:当改变自己时 一切都在改变 当你改变自己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 曾经有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在卖完大部分的花之后,发现天色己晚,所以决定早点回家。…[详细]
房地产业新职业:验房师 10月27日,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消息,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正式启动《验房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 “…[详细]
一位职场老前辈厉害总结的心得 如果这篇文章没有分享给你,那是我的错。 如果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了,你却没有读,继续走弯路的你不要怪我。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详细]
在不冒犯对方的情况下 优雅地结束对话 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正当您在会议上与某人交谈,却从中意识到对话结束了!虽然你们都还在为延续对话而做出贡献,但却只是在运…[详细]
厘清职场4种病症,3条界线,找到职场共感 拿不出成果的职场,常常欠缺的一个部分—那就是“共感”。 首先,我们将在这边一次公开,没有共感的职场中常常可以看到的4种病症…[详细]
乞丐的觉醒:当改变自己时 一切都在改变当你改变自己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 曾经有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在卖完大部分的花之后,发现天色己晚,所以决定早点回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