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就业歧视要靠市场和政府 双管齐下
2014-11-15 11:12:16 来源:中国就业网 作者:未知 浏览46次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每到秋季,关于就业的讨论总能引起社会关注。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每到秋季,关于就业的讨论总能引起社会关注。近日,一则“名校研究生遭就业歧视”的新闻又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文中提到一名“名校”研究生求职时,因本科毕业于非“985”、“211”院校,而遭到用人单位拒绝。由此,大家不约而同地对我国高等教育曾实行的“985工程”、“211计划”口诛笔伐,认为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是文中所提及的就业歧视问题产生的根源。
实际上,这一新闻所反映的现象早已有之。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悄然发生变化,姑且不去讨论其中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单就大城市、发达地区、热门行业来说,供大于求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毕业生还怀揣理想和激情,一窝蜂奔向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时,用人单位的眼光自然会百般挑剔。2012年5月,深圳某银行招聘,规定只招收来自“211大学”的毕业生。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以一条“不准歧视我的学生”的微博为学生维权,甚至不惜动用行政职权,撤回学校在该银行的存款,对该招聘银行施压。章校长由此获得了“最牛校长”称号,但这并不足以改变毕业生就业时依然遇到的层层壁垒。
2013年那个“史上最难就业季”,教育部甚至专门发通知强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等。
那么,国家取消“985”、“211”就能消除就业歧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就业歧视产生的根源分为两种,一种是制度性的,一种是市场性的。前者源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如户籍限制,这需要靠政府行为来消除。后者源于市场自身调节的失灵,如对女性就业的歧视。这类歧视需要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去解决。如果企业不能以最低的成本雇佣最有价值的员工,将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遭受损失。显然,基于毕业院校不同而受到的就业歧视属于后一类。
市场的问题从来不能依靠单方面的力量去解决。在大力深化经济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刺激人才市场需求的当下,作为供给方,高校和毕业生恐怕还要正视自己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高校要主动向市场靠近,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市场需求,明确办学定位,培养市场需要的差异化人才。
对于毕业生而言,面对就业歧视不必惊慌。歧视存在于所有的市场经济中,并非中国所独有。毕业生不要因为不是根正苗红的“985”、“211”高校毕业生而遗憾。周星驰在某电影中有一句励志台词:“就是一条内裤、一卷卫生纸也有它的用处。”人生的道路很漫长,职业选择的机会不止一次,最终能否成功,靠的不是曾经的光环,而是后天的努力拼搏与真才实学。否则,毕业于名不见经传的杭州师范学院的马云,也就不可能成为今天的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了。
从现实来看,当下最重要的还是毕业生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设定自己的就业预期,其中包括就业意向的地区、行业、单位类型、薪酬等。有调查显示,北上广等大城市依然是诸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不管遭受多少歧视性白眼,毕业生还是对金融、能源、移动通信等高收入行业趋之若鹜。殊不知,退后一步,海阔天空。与其在人头攒动的名企招聘台前冲杀,在受到歧视时抱怨,莫不如调整期望,找个适合自己、重视自己的平台去起飞。西部、基层、新兴行业、艰苦行业、中小企业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毕业生们也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yuanpf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